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ID:649455

大小:57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 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 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 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 子组成一个选项。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 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科¥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景传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 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契丹 至汴,以其党代景。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 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属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 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 性 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 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 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 以往例为限耶?” 选自《宋史·列传十一》 下列句中的“以”与“景以所部归晋祖”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答案】D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蹴尔而与.之 (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奉:①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1)与:①通“欤”,语气助词;②给予。 (2)于:①比;②对。 (3)为:①为了;②做。 (4)奉:①侍奉;②供养。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 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 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代 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如(2 )题“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 表转折,译为“比”,而“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于”是“对”的意思,可见用法不同。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昂首观之. B.藐小之.物 C.心之.所向 D.下车引之. 【答案】C 名师点睛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方法 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兼有空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 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2.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断断。 3.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 4.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 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5.结构互训法。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 、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 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 6.关系分析法。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 的意义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 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加以确定。 7.成语印证法。很多成语源自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 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往之.女家 D.与民由之. 2.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尊君在不. 学而不.思则罔 B.太丘舍.去 又渐如高舍. C.下车引之.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D.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 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 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 共赞④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学%科网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注】①除:提拔官职。②奄:突然。③戮:杀。④赞:辅佐。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代裔为.长史 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C.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4.课内文言文阅读。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 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 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 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 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下列各项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B.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①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D.①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 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 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 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 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 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 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 士。⑤促:赶快。⑥亟(ji):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7.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来源:学.科.网] 【乙】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越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② 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③。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④ 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越:越国。②智:见识。③睫:睫毛。④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以何战 B.臣之妾畏臣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时时而间进 而吏不能禁 D.而不能自见其睫 其真不知马也 1.【2018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 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 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⑪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 ⑫ 麻炬 ⑬ ,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 ⑭ 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 舞 ⑮ 。’是为大雨之兆 ⑯ 。”后果然。 【注】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 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⑪初:夏历指 每月的开头几天。⑫燎:燃烧。⑬炬:火把。⑭祈:乞求。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⑯兆:预兆, 征兆。 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2.【2018 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 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 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迄今 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 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B.其真无马邪 (《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幼时记趣》)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3.【2017 届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 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 学得祸。言于.抚按①,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 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 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 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 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 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 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有删改) 【注】①抚按:官职名。 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 C.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D.达于.汉阴 4.【2017 年中考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 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 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 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 朕意。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 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 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 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 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 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来源:Z.xx.k.Com]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君与.俱来 B.凡三往,乃.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其.有意称明德者 其.如土石何 D.皆待贤人而.成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闯关检测[来源:学+科+网] 1.A 2.D 【解析】D 项,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两个“与”都是“和”的意思。A 项,尊君在不/学 而不思则罔。第一句中读“否”。B 项,太丘舍去/又渐如高舍。两个“舍”读音不同,意思不同。第一 个舍为动词。C 项,下车引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第一个“之”是代词,“他”,指元方;第二个“之” 可解释为“的”。 3.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 项与例句中的“为”都是“任,做”。A 项,“对,给”。 C 项,“这里指心理活动”。D 项,“为了,表目的”。 4.B 【解析】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虚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正误。A.①动词,制造;②介词,被。B.①②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C.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D.①副词,就;②竟然。 固选 B。 学%科网 5.D 【解析】先要根据本文内容了解例句中“以”的含义,再根据所学所记明确选项各句的出处,读懂句子内 容,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句中“以”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6.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 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 B 项“之”都是连接主谓,取消句 子独立性的作用。A、C 两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 项“之”是代词。 7.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性的变化,哪一点“相同”都可以。根 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各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 B 项语句中的“之”皆为助词“的”。 中考链接 1.C[来源:Z.Com]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 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 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舞于殿前”中的“于”是“在”的 意思,C 项中“于”意思为“比”,故选 C。 2.B 3.A 【解析】“言于抚按”的“于”应解释为“向”;下面四个选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给”“到”, 故选 A。 4.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 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 项“与”,都是“和”;B 项“乃”,才;竟然。C 项“其”那;语 气词,难道。D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才;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却。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