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现代诗歌阅读专题 第1节 如何读懂现代诗 学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高考)现代诗歌阅读专题 第1节 如何读懂现代诗 学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ID:645229

大小:4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现代诗歌阅读学案 第一节 读懂现代诗歌 一、考情分析 现代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但高考全国卷甚至地方卷一直以来比较青睐小说、 散文,现代诗歌与戏剧没有出现过。 首批高考改革地区山东省组织的 2020 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增设了一篇现代诗歌阅读题。考纲上提 到过现代诗歌鉴赏,考纲规定:“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里的诗歌特指现代诗歌。但因考试基本不涉及,以至于很多同学进入“学的不考、考的不学”的认识 误区。这次模拟给教和学敲响了警钟。 2020 新高考模拟山东卷现代诗歌阅读题辛迪的《刈禾女之歌》的题型为 2 道选择题,2 道简答题。 一道选择题考查思想内容,另一道选择题考查艺术特色,简答题考查理解句子和艺术手法。不到 200 字 的现代诗歌,命制出 4 道题目且考查全面而不重复,显示了命题人高超的命题技巧。 诗歌的考查能力主要侧重在内容理解和手法运用上,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有意识的加强现代诗歌阅读 训练,结合积累的关于文学类文本及古代诗歌鉴赏的知识,灵活应对各类题型,弥补这方面的短板。 二、基础知识积累 1.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 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 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 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 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 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 有自己的特点。 2.诗歌的主要分类 (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 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 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 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④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 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3.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现代诗大多采用分行排列的形式,它根据人们呼吸的休止,使小的停顿和大的间歇更为明晰;它又 适应人们的情感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因此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 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押韵 押韵有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 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 (3)饱含真情 诗言志,好诗人都应有对世界充满爱的心灵,好的诗歌都能表达出极为复杂、深切的思想感情。 2 (4)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 “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 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5)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6)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 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7)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 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8)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 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 (9)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 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 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10)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 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 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11)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 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 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三、如何读懂现代诗歌 (一)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 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 1933 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 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 韵律要素,适宜诵读。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练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 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三)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象”是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 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体味 诗情,就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还要善 于体会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的情思。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 抓住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 3 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 (四)鉴赏感情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 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了情感突破口, 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 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五)鉴赏手法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 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要说明的是,现代诗歌阅读与古代诗歌阅读有交叉,可以相互借鉴。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首先表 现在语言上。古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现代诗则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其次两者的区别在于字数的齐整 和平仄押韵。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 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 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 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 题。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鉴赏语言:此言“我”昔居“山外”,今处“大城”。】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鉴赏语言:两“记”表明,此系昔居“山外”之所见。 】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鉴赏手法:由“记”到“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用“眼”来“唱” 属通感手法。】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鉴赏语言:由“也”字可推断,“我的心”的感受承袭自“我的眼”, 故“空而常满”也是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而言。】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鉴赏语言:此言大自然助益健康成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鉴赏语言:“如今”回到现实。】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鉴赏语言:愿意回归昔居“山外”的生活。】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鉴赏语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鉴赏手法:写劳作之雀跃,比喻、拟人手法,喻回归自然后之欣悦。】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鉴赏形象: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 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 鉴赏感情:《刈禾女之歌》让我们明晰辛笛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 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辛勤收获的衷心向往。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4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1.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原诗中有“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 过我的头巾”“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可见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2.B【这两句诗并没有写“静”与“时间”。】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 分) 3.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空阔,却 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4.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 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 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应用学习】 阅读《金黄的稻束》,完成 1~4 题。(16 分)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描绘的是乡村常见的图景:秋天,收割好的水稻被捆成一 束束,立在稻田里。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美丽”蕴含着诗人对母亲的讴歌。 C.“收获日的满月”与“金黄的稻束”两个意象都是饱满、丰硕的,是承载了诗人情感和思考的客 观自然物。 D.“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中,“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 1. D【根据下文可知,“这”指的是“稻束”,也指收割稻束的母亲。】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开头“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与结尾“而你们,站在那儿”前后呼应,具有形式美。 B.“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描绘了暮色中远山环绕的景象,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C.“肩荷”“低首沉思”等词语将稻束人格化,把稻束与母亲的形象进一步联系起来,生动形象。 D.诗歌节奏舒缓、从容,与柔和的色调、静默的氛围十分吻合,共同营造出诗思与哲思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2. B【“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虚写。】 5 3.“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 分) 3. 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写出历史的流逝、变幻,与稻束、母亲静默、永恒形成对比,歌颂母亲与 稻束的奉献精神,深化主题。 4.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 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②静默而伟大。稻束、 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伟大的疲倦”。③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牺牲自己,安于奉献。 【由“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可以看出,稻束与母亲,都具有疲倦、美丽的特点。由“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 倦”可以看出,稻束和母亲永恒地默默站立着,肩负着伟大,承受着疲倦,她们静默而伟大。本诗由“金黄 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 沉思。“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诗人由此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 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 像,是静默的,有形的,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光荣和梦想。同样,母亲的肉体虽会衰老,而母亲自我牺牲的伟 大精神是无形的,她的生命如同这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时空中构筑成亮丽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 下的“母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农妇,它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泛指一切自我牺牲的精神。面对这 种庄严和崇高,诗人心潮起伏,油然而生敬意:“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 田里低手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 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和稻束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