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总复习专题突破训练:数列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数学总复习专题突破训练:数列07

ID:613657

大小:85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 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专题突破训练:数列 一、选择题 1、(2009 潮州)等比数列 }{ na 的首项与公比分别是复数 2 (i i 是虚数单位 ) 的实部与虚部, 则数列 }{ na 的前10项的和为( )A A 20 B 1210  C 20 D i2 2、(2009 揭阳)已知 na 是等差数列, 154 a , 555 S ,则过点 3 4(3, (4,), )P a Q a 的直 线的斜率( )A A.4 B. 4 1 C.-4 D.-14 3、( 2009 广东五校)在等差数列  na 中, 1 2008a   ,其前 n 项的和为 nS .若 2007 2005 2 2007 2005 S S   ,则 2008S ( )B (A) 2007 (B) 2008 (C) 2007 (D) 2008 4、(2009 番禺)首项为 30 的等差数列,从第7 项开始为正,则公差 d 的取值范围是 ( ) C A. 5 6d  B. 6d  C. 5 6d  D. 5d  5、(2009 北江中学)一个等差数列共 n 项,其和为 90,这个数列的前 10 项的和为 25,后 10 项的和为 75,则项数 n 为 ( )C A.14 B.16 C.18 D.20 6、(2009 珠海)等差数列 }{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 9 1318, 52S S    ,等比数列 }{ nb 中, ,, 7755 abab  则 15b 的值为( B ) 学科网 A.64 B.-64 C.128 D.-128 网 7、(2009澄海).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2,且前四项之和等于 1,那么前八项之和等于( )D A.15 B.21 C.19 D.17 8、(2009 澄海)记等差数列 }{ na 的前 n项和为 nS ,若 |||| 113 aa  ,且公差 0d ,则当 nS 取 最大值时, n ( )C A.4 或 5 B.5 或 6 C.6 或 7 D.7 或 8 9、(2009 韶关)已知等差数列{ }na 满足 1 2 3 101 0a a a a     ,则有( ) C A. 1 101 0a a  B. 1 101 0a a  C. 1 101 0a a  D. 51 51a  10、(2009 )已知在等差数列{ na }中, ,4,1201  da 若 )2(  naS nn ,则 n的最小值为( )B A.60 B.62 C.70 D.72 二、解答题 1、(2009 广雅期中)已知数列 na 满足 1 1 3 a  , 2 7 9 a  , 2 1 4 1 3 3n n na a a   *( )nN . (1) 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 求数列 nna 的前 n项和 nS ; (3) 已知不等式 ln(1 ) 1 xx x    对 0x  成立,求证: 1 1 2 1 1 1 ln 3 2 2 2 2 n na a a          . 2、(09 广东四校理期末)已知数列 na 满足 4 1 1 a ,   ),2( 21 1 1 Nnn a a a n n n n      . (1)试判断数列          n na 11 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2)设 2 1 n n a b  ,求数列 nb 的前 n项和 nS ; (3)设 2 )12(sin   nac nn ,数列 nc 的前 n项和为 nT .求证:对任意的  Nn , 3 2 nT . 3、(09 广东四校文期末)已知函数 f (x) = a x 2 + bx - 2 3 的图象关于直线 x=-3 2 对称, 且过 定点(1,0);对于正数列{an},若其前 n项和 Sn满足 Sn = f (an) (n  N*) (Ⅰ)求 a , b 的值; (Ⅱ)求数列{an} 的通项公式; (Ⅲ)设 bn= an 2n (n  N*),若数列{bn} 的前 n 项和为 Tn,试比较 Tn与 5 的大小,并证 明. 4、(09 北江中学期末)若数列 na 的前 n项和为 nS , 1 2a  且 1 4 2( 1,2,3 ).n nS a n     (I)求 2 3,a a ; (II)求证:数列 }2{ 1 nn aa 是常数列; (III)求证: 1 2 2 3 1 11 1 ... 1 1 1 2 n n aa a n a a a           . 5、(2009 广东揭阳)已知数列 na 满足 * 1 2 2 11, 3, 3 2 ( ).n n na a a a a n N      (I)证明:数列 1n na a  是等比数列;(II)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II)若数列 nb 满足 1 2 11 1 *4 4 ...4 ( 1) ( ),n nb bb b na n N     证明 nb 是等差数列。 6、(2009 广州海珠)数列 nb   Nn 是递增的等比数列,且 4,5 3131  bbbb . (Ⅰ)求数列 nb 的通项公式; (Ⅱ)若 3log 2  nn ba ,求证数列 na 是等差数列; (Ⅲ)若  32 2 1 aaa …… 46aam  ,求m的最大值. 7、(2009 广东湛江)已知数列  na n N  是等比数列,且 1 30, 2, 8.na a a  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求证: 1 2 3 1 1 1 1 1; na a a a     L (3)设 22 og 1n nb l a  ,求数列 nb 的前 100 项和. 8、(2009 广东中山期末)已知数列 { }na 是首项为 1 1 4 a  ,公比 1 4 q  的等比数列,设 *)(log32 4 1 Nnab nn  ,数列 nnnn bacc 满足}{ . (1)求数列 }{ nb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 }{ nc 的前 n 项和 Sn. 9、(2009 潮南)在数列  )0,(2)2(,2 1 11     Nnaa,aa nn nnn 中 (1) 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 求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nS ; (3) 证明存在 。Nn a a a a Nk k k n n 均成立对任意使得   11, 10、(2009 广东六校一)已知数列 na 的首项 1 1 2 a  ,前 n项和  2 1n nS n a n  . (Ⅰ)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Ⅱ)设 1 0b  ,  1 2n n n Sb n S   , nT 为数列 nb 的前 n项和,求证: 2 1n nT n   . 11、(2009番禺)已知点 * 1 1 2 2(1, ), (2, ), , ( , ) ( )n nB y B y B n y n N 在直线 1 1 2 y x  上 , 点 1 1 2 2( ,0), ( ,0),A x A x 3 3( ,0),A x … … , ( ,0)n nA x 顺 次 为 x 轴 上 的 点 , 其 中 1 (0 1)x a a   ,对于任意 *n N ,点 1, ,n n nA B A  构成以 nB 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 设 1n n nA B A  的面积为 nS . (1) 证明:数列 ny 是等差数列; (2) 求 2 1nS  ;(用 a和n的代数式表示) (3) 设数列 2 1 2 1 n nS S       前 n项和为 nT ,判断 nT 与 8 3 4 n n  ( *n N )的大小,并证明 你的结论; O .. . B1 B2 Bn x y 祥细答案: 1、(1) 解法一:由 2 1 4 1 3 3n n na a a   ,得 2 1 1 1 1 3 3n n n na a a a     , ∴数列 1 1 3n na a      是常数列, 1 2 1 1 1 7 1 1 2 3 3 9 3 3 3n na a a a        , 即 1 1 2 3 3n na a   ,得 1 11 ( 1) 3n na a    . ∴数列 1na  是首项为 1 21 3 a    ,公比为 1 3 的等比数列, ∴ 12 11 ( ) ( ) 3 3 n na     ,故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21 3n na   . …………5分 解法二:由 2 1 4 1 3 3n n na a a   ,得 2 1 1 1 ( ) 3n n n na a a a     , ∴数列 1n na a  是首项为 2 1 7 1 4 9 3 9 a a    ,公比为 1 3 的等比数列, ∴ 1 1 4 1( ) 9 3 n n na a      . ∴ 2 1 2 1 3 2 1 1 4 4 1 4 1( ) ( ) ( ) ( ) 3 9 9 3 9 3 n n n n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1 1 4 1(1 )1 1 2 1 29 3 (1 ) 1 ( 2)13 3 3 3 31 3 n n n n             (*) 当 1n  时, 1 1 3 a  也适合(*),故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21 3n na   . ………5分 解法三:由 2 1 4 1 3 3n n na a a   ,得 2 1 1 1 1 3 3n n n na a a a     , 2 1 1 1 ( ) 3n n n na a a a     . ∴ 1 1 3n na a      是常数列, 1n na a  是首项为 2 1 7 1 4 9 3 9 a a    ,公比为 1 3 的等比 数列. ∴ 1 2 1 1 1 7 1 1 2 3 3 9 3 3 3n na a a a        ,且 1 1 4 1( ) 9 3 n n na a      . 由上式联立消去 1na  ,解得: 21 3n na   为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5 分 解法四:由已知,有 1 1 3 a  , 2 7 9 a  , 3 2 1 4 1 25 3 3 27 a a a   ,从而猜想: 3 2 3 n n na   . 下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 当 1,2n  时,结论显然成立. ② 假设当 n k 和 1n k  时结论成立,即 3 2 3 k k ka   , 1 1 1 3 2 3 k k ka      , 则当 2n k  时, 1 2 2 1 1 2 4 1 4 3 2 1 3 2 3 2 3 3 3 3 3 3 3 k k k k k k k k ka a a                 ,即当 2n k  时结论也成立. 综上,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3 2 3 n n na   . …………5 分 (2) 解: 2(1 ) 2 3 3n n n nna n n     . 设 2 3 1 2 3 3 3 3 3n n nT      , ① 1 3 nT  2 3 1 1 2 1 3 3 3 3n n n n      . ② ①②得: 2 3 1 2 1 1 1 1 3 3 3 3 3 3n n n nT       1 1 1 1(1 ) 1 2 33 3 1 3 2 2 31 3 n n n n n          , ∴ 3 2 3 4 4 3n n nT     . 故 2( 1) 3 2 3 ( 3) 3 2 3(1 2 3 ) 2 2 2 2 3 2 3 n n n n n n n n n n nS n T                     . …9 分 (3) 证: 1 3 3 2 n n na   . ∵不等式 ln(1 ) 1 xx x    对 0x  成立,令 2 n x a  ,得 2 2ln 121 n n n a a a        ,即 1 12 2 2 3 3 2ln 1 ln 1 ln ln(3 2) ln(3 2) 2 3 2 3 2 n n n n n n n n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是 2 1 3 2 1 2 2 2 2 [ln(3 2) ln(3 2)] [ln(3 2) ln(3 2)] 2 2 2na a a                  1 1[ln(3 2) ln(3 2)] ln(3 2)n n n       . ∴ 1 1 1 2 1 1 1 1 ln(3 2) ln 3 2 2 2 2 2 n n na a a             . …………14分 2、解:(1) 1 2)1(1   n n n aa  , ])1(1)[2()1(1 1 1    n n n n aa , 又 3)1(1 1  a  ,∴数列          n na 11 是首项为3,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2)依(Ⅰ)的结论有 1)2(3)1(1  nn na ,即 11 )1()2(31   nn na . 12649)123( 1121   nnn nb . 92643 21 )21(16 41 )41(19        nnS nn nn n . (3) 1)1( 2 )12(sin   nn  ,又由(Ⅱ)有 123 )1( 1 1      n n na 123 1 1   nnc . 则 123 1 123 1 123 1 13 1 12         nnT   1 3 ( 12 2 1 2 1 2 11  n ) = 1 3 2 11 2 11   n = 2 3 ( 1- n2 1 )< 2 3 ∴ 对任意的  Nn , 3 2 nT . 3、 的最大值为  3 , 此时 x=0,∴ 点 P的坐标为(0,± 3 ). 14分 21. (Ⅰ)∵函数 f (x) 的图象关于关于直线 x=-3 2 对称, ∴a≠0,- b 2a =-3 2 ,∴ b=3a① ∵其图象过点(1,0),则 a+b-2 3 =0② 由①②得 a= 1 6 , b= 1 2 . 4分 (Ⅱ)由(Ⅰ)得 21 1 2( ) 6 2 3 f x x x   ,∴ ( )n nS f a = 21 1 2 6 2 3n na a  当 n≥2 时, 1nS  = 2 1 1 1 1 2 6 2 3n na a   . 两式相减得 2 2 1 1 1 1 1( ) 6 2 2n n n n na a a a a     ∴ 2 2 1 1 1 1( ) ( ) 0 6 2n n n na a a a     ,∴ 1 1( )( 3) 0n n n na a a a     0,na   1 3n na a   ,∴{ }na 是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且 2 2 1 1 1 1 1 1 1 1 2 3 4 0 6 2 3 a s a a a a        ∴a1 = 4 (a1 =-1 舍去)∴an =3n+1 9 分 (Ⅲ) 2 n n n ab  = 3 1 2n n  , 2 4 7 3 1 2 2 2n n nT      ① 1 2 2 3 1 4 7 3 1 2 2 2n n nT       ② ①--② 得 2 3 1 1 1 1 1 3 12 3( ) 2 2 2 2 2n n n nT         1 1 1 1(1 ) 3 14 22 3 1 21 2 n n n         1 3 3 1 3 74 3 7 2 2 2n n n n n nT           13 7 2 (3 7)5 2 2 2 n n n n n nT        , (1) 当 n=1、2 时,Tn -523+1ln2-3=23×2×ln2-3=8ln22-3=8ln4-3>8-3>0, 则 h(x)在(3, +)上单调递增,∴ 当 n≥4 时,2n+1-(3n+7)>0 ∴Tn -5>0,∴ Tn >5 综上:当 n≤2, Tn5. 14分 5、解:(I)证明: 2 13 2 ,n n na a a   2 1 1 *2 1 1 2 1 2( ), 1, 3, 2( ).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a a n N a a                    1n na a  是以 2 1a a 2 为首项,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II)解:由(I)得 * 1 2 ( ),n n na a n N    1 1 2 2 1 1( ) ( ) ... ( )n n n n n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1 2 *2 2 ... 2 1 2 1( ).n n n n N         (III)证明: 1 2 11 14 4 ...4 ( 1) ,n nb bb b na     1 2( ... )4 2 ,n nb b b nb    1 22[( ... ) ] ,n nb b b n nb      ① 1 2 1 12[( ... ) ( 1)] ( 1) .n n nb b b b n n b         ② ②-①,得 1 12( 1) ( 1) ,n n nb n b nb     ……10 分 即 1( 1) 2 0.n nn b nb    ③ 2 1( 1) 2 0.n nnb n b     ④ ④-③,得 2 12 0,n n nnb nb nb    即 2 12 0,n n nb b b    * 2 1 1 ( ),n n n nb b b b n N        nb 是等差数列. 6、解:(Ⅰ)由      5 4 31 31 bb bb 知 31 ,bb 是方程 0452  xx 的两根,注意到 nn bb 1 得 4,1 31  bb .……2分  431 2 2  bbb 得 22 b . 4,2,1 321  bbb 等比数列. nb 的公比为 2 1 2  b b , 11 1 2   nn n qbb ……4 分 (Ⅱ) .23132log3log 1 22   nnba n nn ……5分 ∵      12211  nnaa nn ……7 分 数列 na 是首相为 3,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8 分 (Ⅲ) 由(Ⅱ)知数列 na 是首相为 3,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有  32 2 1 aaa …… ma =  321 2 1 aaaa …… 1aam  =   2 3631 2 133 2 2 mmmmmm     ……10 分 4846 a  48 2 36 2    mmm ,整理得 08452  mm ,解得 712  m . ……11 分 m 的最大值是 7. ……12 分 7、.解:(1)设等比数列 na 的公比为 q . 则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 1 n na a q  得 3 1 3 1a a q  , 2 8 4, 2 q   又  0, 2 2na q   LL 分 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是  12 2 2 3n n na    分LL .   1 2 3 2 3 1 1 1 12 1 1 1 1 1 1 1 2 2 2 12 2 2 2 1 2 n n n a a a a              L L  11 , 2n   6分LL  11, 1 1 7 , 2n n     分Q LL   1 2 3 1 1 1 1 1 8 . na a a a       分L LL             2 1 3 2log 2 1 2 1 9 , 2 1 2 1 1 2 , , n n n n n b n b b n n b                由 分 又 常数 数列 是首项为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11分 LL Q LL 数列 nb 的前 100 项和是  100 100 99100 3 2 10200 12 2 S       分LL 9、解:(1) 解法一:由 1 * 1 (2 )2 , ( , 0)n n n na a n N           ,可得 11 1 2 2( ) ( ) 1n nn n n n a a           ………………………………2分 所以 2{ ( ) }nn n a    是首项为 0,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所以 2( ) 1nn n a n      即 *( 1) 2 , ( )n n na n n N    ……………………4 分 解法二:因 1 2a  且 1 1 (2 )2n n n na a        得 2 2 2 2 2 (2 )2 2a          , 2 2 3 2 3 3 3 ( 2 ) (2 )2 2 2a            , 3 3 4 3 4 4 4 (2 2 ) (2 )2 3 2a            , ………………………………………………………… 由此可猜想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 1) 2 , ( )n n na n n N    …………2分 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 n=1 时, 1 2a  ,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 n=k 时,有 ( 1) 2k k ka k    成立,那么当 n=k+1 时, 1 1 (2 )2k k k ka a        1[( 1) 2 ] (2 )2k k n kk         1 1( 1 1) 2k kk       成立 所以,对于任意 *n N ,都有 ( 1) 2n n na n    成立……………………4分 (2)解:设 2 3 12 ( 2) ( 1)n n nT n n          ……① 3 4 12 ( 2) ( 1)n n nT n n            ……② 当 1  时,①②得 2 3 4 1(1 ) ( 1)n n nT n              2 1 1(1 ) ( 1) 1 n nn          2 1 1 2 1 2 2 2 ( 1) ( 1) (1 ) 1 (1 ) n n n n n n n 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分 10、解:(Ⅰ)由 1 1 2 a  , 2 n nS n a , ① ∴ 2 1 1( 1)n nS n a   , ② ①-②得: 2 2 1 1( 1)n n n n na S S n a n a      ,即   1 1 2 1 n n a n n a n     , 4 分 ∵ 1 3 2 1 1 2 2 1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1 2 2 1 2 1 4 3 ( 1) n n n n n n          , ∴ 1 ( 1)na n n   。 8 分 (Ⅱ)∵ 1n nS n   ,∴  1 2 11 2n n n Sb n S n     , 10 分 ∴ 1 2n nT b b b    2 2 2 1 1 1 1 2 n n             1 1 1 1 2 2 3 1 n n n               211 1 1 nn n n         . 故 2 1n nT n   . 14 分 12、解:(1)由于点 * 1 1 2 2(1, ), (2, ), , ( , ) ( )n nB y B y B n y n N 在直线 1 1 2 y x  上, 则 1 1 2ny n  , ……1分 因此 1 1 2n ny y   ,所以数列 ny 是等差数列 ……2分 (2)由已知有 1 , 2 n nx x n  ,那么 1 2 ,n nx x n  ……3分 同理 1 2 2( 1),n nx x n    以上两式相减,得 2 2n nx x   , ……4分 ∴ 1 3 5 2 1, , ,..., ,...nx x x x  成等差数列; 2 4 6 2, , ,..., ,...nx x x x 也成等差数列, ∴ 2 1 1 ( 1) 2 2 2nx x n n a        , ……5分 2 2 ( 1) 2 (2 ) ( 1) 2 2nx x n a n n a           ……6分 点 2 1 2(2 2,0), (2 ,0)n nA n a A n a    ,则 2 1 2 2(1 )n nA A a   , 2 2 1 2n nA A a  , 而 1 1, 2ny n  ∴ 2 1 2 1 22 1 2 1 2 1 1 2 12(1 ) (1 ) (1 ) 2 2n n nn A B A n n nS S a y a y a                 ……8分 (3)由(1)得: 2 2 2 12 2 2 1 2 ( 1) 2n n nn A B A n nS S a y ay a n        , ……9分 则 2 2 2 1 (1 )( 1)(2 1) 1 ( 1)(2 1) ( 1)(2 1) 2 2 2 8n n a a n n a a n n n nS S                  而 2 2 1 0n nS S   ,则 1 8 ( 1)(2 1) n n k T k k    , ……11分 即 1 1 16 1 116 (2 2)(2 1) 2 1 2 2 n n n k k T k k k k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16 ( ) ( ) ( ) 3 4 5 6 2 1 2 2nT n n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16 ( ) ( ) ( ) 2( ) 3 4 5 6 2 1 2 2 4 6 2 2nT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16 2 3 2 2 2nT n n n            ……12分 由于 1 1 12 2 2 2 ( 2)(2 2)n n n n       , 而 2 2 2 3 4( 2)(2 2) 2 2 n n nn n         , 则 1 2 ( 2)(2 2) 3 4n n n     , 从而 1 1 4 2 2 2 3 4n n n      , ……13分 同理: 1 1 4 3 2 1 3 4n n n      …… 1 1 4 2 2 2 3 4n n n      以上 1n  个不等式相加得: 1 1 1 4( 1)2( ) 2 3 2 2 3 4 n n n n n           即 1 1 1 2( 1) 2 3 2 2 3 4 n n n n n           , 从而 2( 1) 1 816 3 4 2 3 4n n nT n n        ……14分 说明:(1)也可由数学归纳法证明 1 1 1 1 1 1 3 4 5 6 2 1 2 2 2(3 4) n n n n            ; (2)本题也可以求出 nx 的通项公式,由 1 2 ,n nx x n  两边同时除以 1( 1)n , 11 1 2 ( 1) , ( 1) ( 1) nn n n n x x n        令 ( 1) n n n xb   ,则 1 1 2 ( 1) ,n n nb b n      1 2 1 3 2 3 2 1( ) ( ) ( ) ( )n n nb b b b b b b b b b           ( 2)n  2 3 42[( 1) 1 ( 1) 2 ( 1) 3 ( 1) ( 1)]n nb a n                ( 2)n  利用错位相减法可求出: 2 2 3 4 ( 1) 1 ( 1) (2 1) 12[( 1) 1 ( 1) 2 ( 1) 3 ( 1) ( 1)] ( 1) ( 1) 2 2 n n n n n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则 ( 1) (2 1) 1 2 2 n n n ab      , 则 2 1 ( 1) (1 2 )( 1) 2 n n n n n ax b        , 1n  时,也符合上式, 则 2 1 ( 1) (1 2 )( 1) 2 n n n n n ax b        对任意正整数 n都成立. 下同上述解法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