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
加入VIP免费下载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

ID:60203

大小:40.3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   [课程标准]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单元综述] 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首先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妙构想,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而宣告失败。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就中国的任务。 2、孙中山临到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行不通。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四)、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社会背景: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组织基础: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推翻清朝统治 3)、理论来源: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 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特点:把农民的平等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4)、连年的自然灾害   2、过程 开始——1851年初,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权——1851年9月,永安建制          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      (同清朝对峙)          全盛——北伐、西征、东征            由盛而衰的转折——天京变乱          后期防卫战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要点补充] 1、北伐、西征、东征概况          (书本P37)   北伐 西征 东征 背景 清军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巩固大本营 断绝清政府财源 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 时间 1853年 1853年 赖汉英 1855年 石达开 1856年 领导人 林凤祥、李开芳 秦日纲、石达开 结果 失败 胜利 胜利 意义 牵制、保证 大败、巩固 摧毁江南大营、江北大营 2、北伐失败原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3、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重建领导核心:     陈玉成(英王)    李秀成(忠王)   洪仁玕(干王)     5、后期防御战 1858年     打垮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          合力 1858年     三河镇大捷(全歼湘军主力)                合力  胜利 1860 年    攻破江南大营                               合力 1860年        上海(李)                            分力 1861年        安庆(陈)                            分力  失败 6、失败 ①标志:1864年天京的落陷 ②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① 战略上的失误; ②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治国纲领: 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 2)、内容: ① 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② 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3)核心思想——平均主义 4)、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5)、评价: 1)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均贫富,产品归公,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事实上,由于军事和政务的需要,农民照旧要纳粮纳税,而且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大多数地区,农民依然要向地主交租。 3)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后期——1859年《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 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外交(补充):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2)、评价: a.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c.《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重难突破]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① 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④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4、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 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启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5、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五)、辛亥革命 1.背景      经济基础: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宣传革命思想的中心:上海和日本             民主革命思想家和革命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有了统一政党领导;有了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公认的革命领袖)   [要点补充] 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评        价 联系 进步性 局限性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清王朝   民族主义 民族独立、平等 没有明确的反帝旗帜   前提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 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   民权主义 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     核心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   民生主义 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补充和发展 2、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策划:文学社、共进会 3、高潮:****的建立和《****临时约法》 ①****的建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纪元:**** 性质: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②《****临时约法》           内容 :国家的权利归属(权利归国民全体所有)、政权的组织形式(责任内阁制)、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       (书本P42)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为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果 1)、失败表现: a、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根本表现) 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直接表现) 2)、失败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 ,政治上的软弱。   (根本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5、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6、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A、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最大作用)                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B、经济上:推翻了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际上: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重点难点 1.如何认识****和南京临时政府? (1)****是1912~1949年中国的国名,南京临时政府则是指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领导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央政权。 (2)****分为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3)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则是以“****”为招牌,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联合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则是国民党新军阀找着“****”的旗号,实际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五四运动 1)、背景 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家,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根本原因)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 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国际环境: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导火线)  (美、英) 2)、过程   地点 主力       口       号 结果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阶段 上海 工人   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要点补充] ①口号:“外争国权、内惩**”   (体现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性质) “内惩**”“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得到实现) ②在中国工人阶级罢工打击下,五四运动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性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其彻底性不是指斗争的结果,而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青年学生(先锋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年上海最早、陈独秀)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大会的召开     (书本P50)   时间 内容 意义 中共 一大   上 海 1921 通过党的纲领 确定党的名称 …… 党的奋斗目标 …… 党今后的中心工作 …… 党的中央机构 ……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 二大 上 海 1922 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 (社会性质、革命敌人、革命性质) 制定革命纲领(最高、最低纲领) 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共三大 1923 通过中共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国民党一大 1924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确立三大政策 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要点补充] A、中共一大后,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①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②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④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B、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背景 ①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3年  中共三大  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②孙中山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共合作的形成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实践: ①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②兴起:1925年五卅运动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③高潮:北伐    目的: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①到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②1927年,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成果:①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打击了帝国主义②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4)、失败原因 客观: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寻找新的代理人。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主观: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坚持右顷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5)、教训: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和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4、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1)、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意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a、路线: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提高 3)、根据地建设:除经济建外,还在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5、红军长征  (1934——1935——1936)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    “左”顷错误  (根本) 2)、过程: 1934年开始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 ①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顷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影响   (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 A、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国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的人民战争路线。 (3)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①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②1937年,聂荣臻,建立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P57图) B、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初)(集中主力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与国民党的斗争      ①背景: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 ②斗争方式: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③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共产党坚持抗战①百团大战 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日益严重。 日本重点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 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目的:为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形势好转 评价: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巩固抗日根据地 a、背景: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封锁。 b、内容 民主政权上: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军事行:百团大战 c、意义: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C、战略反攻 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 ①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②内容:大会制定了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路线     ③意义: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7、解放战争 A、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①背景: a、美国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 b、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 ③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重庆)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B、解放战争(1946年夏—1947年6月 ) 防御阶段(1946夏—1947夏) 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粉碎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反攻阶段——(1947.6开始) 刘、邓率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开始的标志) 决战阶段 1948年秋,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渡江战役 (1)背景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②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共提出和谈破裂。 (2)结果:4月23日, 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3)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国际:改变了世界格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