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早读作文素材(2019.5.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语文早读作文素材(2019.5.29)

ID:579300

大小:87.4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早读作文素材(2019.5.29)‎ ‎【时文选粹】‎ 编者按: 司马迁曾说:“述往事,思来者”,历史感就是回顾人类的过去,不仅仅关注当下的利益和享受,更要思考自己的将来。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认清自己、面向未来。历史感是党员干部内心选择取舍的一把标尺,心中常存历史感,吸取人类历史的智慧,顺从历史发展规律,我们才能从人类历史中吸取智慧之光和浩然之气,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领导干部要多一点“历史感”‎ ‎——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①‎ ‎(题目即是论点,正副标题相结合,劝勉领导干部多读历史典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①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勉励提高“历史思维”,强调“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提倡“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要求“树立历史眼光”……历史,一直是新时代领路人想问题、观大势、谋战略的重要坐标。思考过去、瞩望未来,历史中沉淀的,正是走向未来的力量。(开门见山,从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引出话题。)‎ ‎②“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新时代领路人曾这样阐述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历史感是什么?正是以历史逻辑、历史思维、历史眼光、历史情怀,明所从来、知其将往。借“四知拒金”说觉悟,以“准备吃亏”谈风险,引“治大国若烹小鲜”话为政之道,于“失去的二百年”讲抓住机遇……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重要性分析。承接上文,阐述“历史感”的含意。分论点之一: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③这一幕让很多人印象深刻:2018年6月,新时代领路人在山东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其实,新时代领路人一直身体力行在“劝学”。他涵盖诸多领域的书单中,最多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左传》《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当我们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时,不妨向新时代领路人看齐,展卷读史,与贤者共坐、和时间对谈。(必要性分析。分论点之二: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 ‎④历史感,说到底是一种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现实中,有人把历史当故事读,看到的只是帝王将相、恩怨情仇;有人把历史当鸡汤读,发现的只是厚黑之学、权谋之术;还有人从历史中找“论据”,在谋人不谋事、信权不信法的逻辑中愈陷愈深。面对历史的宝藏只看到自己想看的,甚至是有意无意地曲解、误读,无异于宝山空回,既无教益,更复有害。学与思、知与行这两对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读历史。(现实性分析。列举现实中各种错误的“历史感”,引以为戒。)‎ ‎⑤历史感的涵养,需要精读历史、深读历史,在读通、读透中收获“历史的通感”。5000多年的传承,深藏着兴衰的奥义、文明的密码;近180年的沧桑,背后有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展示着人民政党巨大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变化,也能让人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站在“现在”这个节点上打开手电筒,我们能看到多 4‎ 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论述涵养历史感的途径。分论点之三:需要精读历史、深读历史,在读通、读透中收获“历史的通感”。)‎ ‎⑥学者朱光潜认为,“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方此历史交汇期,领导干部的历史感,更体现于对现实的洞察。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如何理解时与势依然在我?打赢三大攻坚战,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没有历史感,就无法认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缺少历史感,也就难以理解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更何况,也只有胸怀过去、放眼未来,才能超越眼前的锱铢必较、一时的成败得失,以历史为定位,把我们的工作写在时间深处。(紧迫性分析。分论点之四:领导干部的历史感,更体现于对现实的洞察。)‎ ‎⑦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刚刚走过改革开放40年,又迎来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滚滚向前。多读一点历史,涵养一点历史感,我们才能听清历史的回声,更好地从过去走向未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多读一点历史,涵养一点历史感,我们才能更好地从过去走向未来。)‎ 来源:2019-01-24  《人民日报》 ‎ ‎【时代警语】‎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刚刚走过改革开放40年,又迎来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滚滚向前。多读一点历史,涵养一点历史感,我们才能听清历史的回声,更好地从过去走向未来。‎ ‎【思维串联】‎ ‎【作文365】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 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2.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 ‎3. 人常咬得莱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明)姚舜牧《药言》‎ ‎4. 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5.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6. 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7.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 ‎ 可组合的角度:‎ ‎(一)材料2、 5组合写俭朴。‎ 材料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材料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材料1、4 、7 组合可写修身立德。联系当前可写教育孩子要以培养品德为首要目标,不要只注重考试成绩。‎ 材料1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材料4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材料7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三)材料 3 、6组合写磨难吃苦。‎ 材料3人常咬得莱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材料6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 思路展开:‎ ‎(一)家训是一个家族先哲前辈人生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最想告诉家人后辈的最真挚的话语。几段格言都出现了相同的思想,说明这种思想的重要性,这种思想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二)家训中的这种思想对现代人有何意义?‎ ‎(三)我们如何让这样的家训发扬光大呢? 家训、校训、格言都可以是这种写作思路。‎ ‎【范文】‎ 教子,当以修身为先 古之欲明明德者,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格物致知与治国平天下之间,“修身”环节必不可少,修身之道在于明道理,做好人,孙奇逢《孝有堂家训》中也言明:“古人读书,取科第尤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更加肯定了修身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这种这种意义所衍生出的价值甚至超出取科第功名,完美阐释了“修身”缘何得以成为联系“格物致知”与“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重要细节。‎ 4‎ ‎“人品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由此观之,修身做人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首位。古来圣贤教子,莫不如此,他们最关心的,远非孩子的才能高低而是品性优劣。任公子女甚众,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梁启超始终秉持“以修身为本,正已为先”的观念,先学做人,再学知识。曹操在诸子年纪尚轻之时使颁《诸儿令》:“吾虽小见爱,大而能善,用之”,对待孩子,曹操虽心中喜爱,仍对他们严加苛责,以“能善”为目标约束,助其成才,嵇康赴死,余子嵇绍,嵇康之兄,嵇喜,挚友阮籍,俱在人世,嵇康却将独子付与山涛,“山工方正自持,德高望尊,必不付吾。” ‎ 再来看看这些“以修身为本,正已为先”观念教导出的孩子。思成投身建筑,闻名全球;思庄考取管理学位,饮誉业内;曹丕“博闻强识,才俊非常。”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曹彰舞艺卓然。嵇绍不孤,救主身七,忠毅非常人所能及。‎ 然而,随着时代演替,当代家乡似乎已经将“人品须从小做起”抛诸脑后,却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奉为圭泉,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成为了冰冷的分数。为第一要义,“取科第”才是第一事。只要孩子考得足够好,哪怕“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依旧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得到的永远只是糖果,而非训诫。‎ 悲哉!汉哉!父母的做法无疑是在明确告诉孩子:“只要你科第功名考取,品性再坏都没有关系。”将错误的价值观传递孩子,不管于为孩子的人生埋下一颗重磅炸弹,时时威胁着他们的人生,若这种价值观,育儿传承下去,那将是何等的悲哀。‎ 现世的我们翻读前人传下的家训,感概先贤的育儿智慧,如今的我们却以“取科第重为第一要务,修身正已轻若鸿毛”为旨,不知后世之人读到如此“家训”,是鄙薄今人蒙昧无知,还是痛惜今人世俗功利?莫要让如此不正心态传下去教子,当以修身为先。‎ ‎【评语】‎ 这篇文章的突出优点是立意集中,谈孩子的教育应以立德为先,他的思路简单又清晰:‎ 一、前人特别注重道德教育。‎ 二、前人为什么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 三、注重孩子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四、我们要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 文章由古到今,娓娓而谈;联系现实,针对性强。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写出这样的文章,可见该同学有很强的写作功力。‎ 4‎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