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导学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导学案(合集)

ID:577732

大小:772.58 KB

页数:19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下册导学案全册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 司门前中学 欧阳范明汇编 ‎ 第一单元 ‎ 1、巴东三峡(刘大杰)‎ ‎ 2、周庄水韵(赵丽宏)‎ ‎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 ‎ 4、*走进纽约(刘成章)‎ ‎ ‎ 第二单元 ‎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 6、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等)‎ ‎ 7、*生命之舟(梁家新等)‎ ‎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 ‎ ‎ 第三单元 ‎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 10、*谈语言(王力)‎ ‎ 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 12、*懒惰的智慧(凯利)‎ ‎ ‎ 第四单元 ‎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 14、范进中举(吴敬梓)‎ ‎ 15、*选举风波(秦文君)‎ ‎ 16、*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 ‎ ‎ 第五单元 ‎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 ‎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 ‎ 191‎ 第六单元 ‎ 21、小石潭记(柳宗元)‎ ‎ 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 23、*游恒山记(徐霞客)‎ ‎ 24、*满井游记(袁宏道)‎ ‎ 25、诗词五首 ‎ ‎ 第七单元 ‎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 27、 曹刿论战《左传》‎ ‎ 28、*干将莫邪(干宝)‎ ‎ 29、*劳山道士(蒲松龄)‎ ‎ 30、诗词五首 ‎1、巴东三峡 教师寄语: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学习目标:‎ ‎1、揣摩词义,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 ‎2、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3、了解三峡,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让我们跟着作家刘大杰逆流而上,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渺小( )浣妆( )滟( )‎ 青葱( )峰巅( )玲珑( )‎ ‎ 2、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 ‎② ,也有垂杨也有花。‎ ‎③ ,生长明妃尚有村。‎ ‎④青滩叶滩不算滩, 。‎ ‎ 3、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①庙的颜色和样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 调和: ‎ 191‎ ‎②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鬼门关: ‎ ‎③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 转弯抹角: ‎ ‎4、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速读课文,说说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句 ,用在文章开头,作用是 。‎ ‎ 2、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问题 ‎ ①选段写巫峡江水突出" "字,抓住 、 、 、 等特点。‎ ‎②"险峻"一词的解释为 。‎ ‎③"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一句用的修辞是 。‎ ‎④作者用 、 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 ‎ 3、学生独立解决 ‎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我们曾在七年级接触过,你还记得是哪篇吗?作者是谁?你还能默写其中的几句话吗?‎ ‎ ‎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杜甫的名诗,请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组诗的其他几首。‎ ‎ ‎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给生字注音 浣( )袅( )崆( )壑( )‎ 瞿( )赴( )褐( )促( )‎ ‎2、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 )‎ ‎②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 ‎③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 ‎3、请你试着概括巫峡的总体特点以及山、水和云的特点:‎ 总体特点: ‎ 山的特点: ‎ 水的特点: ‎ 云的特点: ‎ ‎4、本文中有哪些典故,找出来,想想引用这些典故的好处是什么?‎ 191‎ ‎ ‎ ‎ ‎ ‎5、"英雄落泪"的游子思乡之情,许多古人描述过,你一定读过此类的古代诗词,不妨写上一两句。‎ ‎ ‎ ‎6、美的句子我从不放过,仿佛粒粒珍珠,闪现在我眼前,任我挑选,供我玩赏。我对下面的句子爱不释手,请让我告诉你这句话美在哪里。‎ 庙里的钟声……有些凄凉。‎ ‎7、文中说到"刘备白帝托孤"以及"八阵图"的历史遗迹,这不由使我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是 ,我知道关于他的故事不少,比如 , 。(说出两个故事名称即可)‎ ‎8、古时候,三峡中猿啼,犹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成为峡谷中强劲的音符!因而,在很多诗作中都能捕捉到猿啼之音。请你写出几句这样的诗句。‎ ‎ ‎ ‎ ‎ ‎2、周庄水韵 教师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斑斓( )( ) 眩( )目 仲( )夏 参差( )( ) 谛听( ) 娴熟( )‎ 瞬( )息万变 晶莹( )( ) ‎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斑斓 ‎ ‎②眩目 ‎ ‎③参差 ‎ ‎④娴熟 ‎ ‎ 3、填空 细细谛听,水声 , ,仿佛 ,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 ‎ 191‎ 回旋上升。‎ ‎4、简要叙述作者三次游周庄的形象。‎ ‎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形象?‎ ‎ ‎ ‎2、作者描写古镇的节日夜景,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 ‎ ‎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 ‎ 4、语言品析 仔细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它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 ‎①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 ‎ ‎②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 ‎ ‎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 ‎ ‎2、此文与《巴东三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 ‎ ‎3、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把你家乡独具特色的地方介绍给旅客呢?‎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ān lán( )( ) xuàn( )目 屋jǐ ( ) ‎ cēn( )cī( ) cuǐ( )càn( )‎ ‎2、词语填空 ‎①阳光已经穿破云层 大地 ‎②细细 ,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 ‎③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 的一匹长的彩绸。‎ ‎3、阅读课文"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回答问题。‎ ‎①这段文字描绘的是具有"中国第一水乡"美称的 ,作者是 ,选自 。‎ ‎②本段文字从描写的角度看是运用了 描写,从视角上来看是由 到 ,从 到 来观察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使用的是 。‎ ‎③你如何理解"古镇幽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191‎ ‎4、第一次游周庄印象不深刻,是因为 。第二次游周庄,先从 觉写周庄的 ,后从 觉写周庄的 ,这样多角度地描写出周庄的美丽。‎ ‎5、以"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为开头,用排比句式,介绍一下你最了解的山川湖泊或名胜古迹,森林果园或风土人情。‎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 ‎ ‎ ‎ ‎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教师寄语:谦虚使每一个人更美丽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一般结构 ‎2、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全国人民沸腾了,我们永远难忘2001年7月13日的那个夜。今天,我们再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矜( )持 噙( )着 大阪( ) 风度翩翩( )‎ ‎ 2、填空 ‎ ①消息的六要素即 、 、 、事件发生的 、 、 。‎ ‎②消息的特点一般有 ; ; 。‎ ‎③消息的结构通常包含 、 、 、‎ ‎ 、 五个部分。‎ ‎ 3、你能写出本则消息的导语吗?‎ ‎4、为什么北京能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本则消息有几个标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 2、各方对北京申奥成功有什么反应?‎ ‎ 3、这则消息的副标题、导语以及主体部分都用了数字,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4、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这句话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慨?‎ ‎2、文中列举韩国和瑞士体育界人士的话有何作用?‎ 191‎ ‎3、刘淇为什么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 ‎ 我的不足 ‎ ‎2、师生共同总结 ‎ ‎ 七、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īn( )持 qín( )着 风度piān piān( )‎ ‎2、新闻的基本特点是 、 、 。‎ ‎ 、 、 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 ‎3、"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一句中,加点的词都有何作用?‎ ‎ ‎ ‎ ‎ ‎4、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中国北京举办,你准备用怎样的实际行动迎接这一盛事?‎ ‎ ‎ ‎5、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构图设计及含义加以说明吗?‎ 构图: ‎ 含义: ‎ ‎6、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师寄语: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对着晚霞幻想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香港回归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重温当时的庄严时刻。‎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冉冉( ) 瞩目( ) 易帜(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陈迹 ‎ ‎②易帜 ‎ ‎3、香港是中国的领土,英国政府 年 月 ‎ 191‎ 日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时间长达 年之久,中国政府于 年 月 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4、读罢全文,你能用20字以内的简洁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 1、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说一说: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要求:按时间顺序回放精彩场景)‎ ‎2、这篇课文语言庄重,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你能举例体会一下吗?‎ ‎3、阅读附文,说一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 我的收获 ‎ 我的不足 ‎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掩映(yìng) 瞩(zhǔ)目 易帜(zhì) 陈迹(jì)‎ B、停泊(bó) 模样(mó) 冉(rán) 督察(dū)‎ C、接载(zǎi) 降落(luò) 结束(jié) 撤离(chè)‎ ‎2、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图案是 ,第一任行政长官是 ‎ ‎3、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将"香港"、"母亲"、和"激动"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文字。不少于20字。‎ ‎ ‎ ‎4、作者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六十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另一名英国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里作者运用的是 写作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作用是 ‎ ‎5、谈谈第4自然段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何作用?‎ ‎6、体会"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9、纪念白求恩 教师寄语:与其浊富,宁可清贫 学习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4、学习文章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导学过程 191‎ 一、导入新课 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外科医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来中国援助抗日战争。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1939年在抢救伤员时 手指感染中毒去世。‎ 在白求恩逝世后一个月,毛泽东写下了一篇文章来悼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殉职( ) 热忱( ) 拈轻怕重(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拈轻怕重: ‎ ‎②麻木不仁: ‎ ‎③精益求精: ‎ ‎④见异思迁: ‎ ‎ 3、填空 ‎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 、 、 。‎ ‎ ②论点是 ,分为 和 ;论据有 和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等。‎ ‎4、快速读课文,看一看白求恩同志具有哪些精神品质?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试从文中举例分析。‎ ‎2、找出文中的三个分论点,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 ‎ 3、议一议论述分论点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 4、找出文中夹叙夹议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用为什么把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1段,而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3段?‎ ‎2、找出文中运用的成语,体会其作用。‎ ‎3、找出文中第2段的对比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4、默写文章结尾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 我的收获 ‎ 我的不足 ‎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殉职( ) 狭隘( ) 热忱( )‎ 拈轻怕重( ) 鄙薄( )‎ ‎2、说一说第一段中3、4句设问句的作用。‎ ‎ ‎ 191‎ ‎3、你认为现在还有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必要性吗?为什么?‎ ‎ ‎ ‎4、精神,是个抽象的概念,它被广泛运用到生活中。我们学习了《纪念白求恩》,明白了"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平时我们还听到"雷锋精神"、"保尔精神"、"陈景润精神"等说法,请你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用一句话说说他(她)具有怎样的精神。‎ ‎ ‎ ‎5、结合课文,谈谈在今天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 ‎11、最苦与最乐 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 ) 契( ) 悲天mǐn( )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 悲天悯人: ‎ 任重而道远: ‎ ‎ 3、梁启超, 代资产阶级者 者、 者。字 ,号 别号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著有《 》‎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 无入而自得 孔子 任重而道远 孟子 如释重负 曾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 是最苦, 是最乐,人生应 ,而不应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191‎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 ,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总结 ‎ 我的收获 ‎ 我的不足 ‎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3、文中"最苦"指 ,"最乐"指 ,中心论点是 。‎ ‎4、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 ‎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 ‎ ‎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 ‎ ‎ ‎ ‎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教师寄语: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明确记叙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通过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分析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3、学习和树立同情弱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1‎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梁山好汉的形象相信我们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花和尚"--鲁达,他在《水浒传》的众多英雄中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人物。"拳打镇关西"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亡命江湖,最后被逼上梁山。本文语言生动,阅读中应细加品味。‎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唱喏( ) 聒噪( ) 恁地( ) ‎ 懦弱( ) 能彀( ) 揸开( ) ‎ 赊欠( ) 迸裂( ) 腌月赞(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 盘缠: ‎ ‎②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 颜色: ‎ ‎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 消遣: ‎ ‎④整弄了一早晨,却得饭罢时候 却得: ‎ ‎ 3、按照课文内容,理清下列情节顺序 ‎ ①智走他乡②父女诉苦③义赠白银 ‎④酒楼宴友⑤三激郑屠⑥客店送行 正确的顺序是: ‎ ‎4、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中,作品三次提到"店小二"对比有如下几种理解,请选出说法确切的一项。( )‎ A、为了表现鲁达的威风凛凛 B、表明店小二是郑屠的忠实走卒 C、用店小二串联故事情节 D、表明店小二是事件的目击者 ‎5、文中着重表现的人物是谁,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结合课文分析 一下。‎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本文在塑造鲁达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2、本文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富于表现力,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 3、有人说,理解鲁达的思想性格,可从"义"、"粗"、"细"这三个字入手。"义"是他的灵魂,"粗"与"细"的统一是鲁提辖为人处世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对这三个字作一句阐述。‎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片段是否写得过繁,为什么?‎ ‎2、鲁打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课文对三拳的效果精心描绘,生动传神,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填写下列表格,体会比喻的作用。‎ 191‎ ‎ 比喻句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第一拳 (味觉)‎ 第二拳 (视觉)‎ 第三拳 (听觉)‎ ‎3、小组内讨论 ‎《水浒传》里有许多类似鲁达打抱不平的故事,你怎样评价这类故事:‎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通过本课我学到了小说的哪些知识 描写人物的方法 了解到《水浒》的相关知识 ‎ 不足之处是 ‎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这厮( ) 聒噪( ) 赊账( )‎ 掇( ) 径到( ) 臊子( )‎ 磬( ) 铙儿( ) 眼棱( )‎ ‎2、本文有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 )‎ ‎②将大半还他,留些少父女们盘缠( )‎ ‎③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 )‎ ‎④郑屠当不过,讨饶( )‎ ‎3、《水浒传》作者是 ,它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描写 的长篇小说,塑造了 位梁山英雄形象。‎ ‎4、可用一副对联概括本文内容,请你根据上联试着对出下联。‎ 上联:扶危济困义救金氏父女 下联: ‎ ‎5、精读课文从"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至文末做题。‎ ‎①鲁达三拳打死郑屠,第一拳打在 ,第二拳打在 ,第三拳打在 。‎ ‎②文章描写三拳时,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③文章描写三拳的效果,第一拳是从 的角度描写,第二拳是从 的角度描写,第三拳是从 的角度描写。‎ ‎④当鲁达打了第一拳时,郑屠口里叫道:"打得好!"反映了当时郑屠怎样的心理?‎ ‎⑤、从"只见郑屠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一情节看,鲁达是不是个法盲?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出理由来。‎ ‎⑥除文中的故事外,你还知道鲁达的其他故事吗?试举一例(只写标题)‎ ‎⑦《水浒传》中塑造了众多英雄好汉,如文中的鲁达、史进、李忠,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梁山好汉吗?试举出几个来。‎ 191‎ ‎14、范进中举 教师寄语:不经几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了解封建科举制度中的一些文化常识,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理解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的方法。‎ ‎3、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范进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举前,任人唾骂、唯唯诺诺、即使无米下锅也无人过问。一旦中举,都来逢迎巴结,就连举人也来送房送钱,真是天壤之别。展现出封建社会的官场群丑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认识在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作揖( ) 腆着( ) 星宿( )‎ 绾( ) 斋公( ) 轩敞(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屠户被众人局不过 局不过: ‎ ‎②你而今相与了这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相与: ‎ ‎③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桑梓: ‎ ‎ 3、填空 ‎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 朝小说家。该小说是一部 体长篇小说。‎ ‎4、明清的科举制度可以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 ,第二级是 ,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会试、 、 。‎ ‎5、仔细读课文,找出范进中举前后表现范进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处世态度的语句并画出来,并分析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从文中找出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个性的语言,并简要分析。‎ ‎2、找出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精彩之处。‎ ‎ 3、本文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写范进发疯是否失真?为什么?‎ ‎ 4、课文使用了一些俗语,写得诙谐生动,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世宝"等,搜集一些与同学交流。‎ 191‎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仔细阅读5-8段,说说其中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各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范进的,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2、阅读下面几句话,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体会加点词语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②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③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3、你如何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是 ‎ 不足是 ‎ ‎2、师生共同总结 七、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腆着肚子(tiǎn) 口盍西北风(kē )‎ B、啐在脸上(cuì) 踹了一脚(chuài)‎ C、忌讳(wěi) 自绾了头发(wǎn)‎ D、桑梓(zǐ) 带挈(qì )‎ ‎2、将下列俗语补充完整。‎ ‎①癞蛤蟆想吃 ‎ ‎②胡同里赶猪 ‎ ‎3、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出归纳正确的一项( )‎ ‎①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什么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②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带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③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④(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A、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引用 B、①引用②夸张③引用④比喻 C、①引用②反问③夸张④比喻 D、①比喻②设问③夸张④引用 ‎4、阅读"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做题。‎ ‎①文段分四层写范进中举喜疯的过程,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 191‎ ‎,第三层写 ,第四层写 。‎ ‎②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 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 与 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③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心理是 ‎ ‎④范进语言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 ‎ ‎⑤文段写范进的疯癫,刻画出一个为 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5、你对现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有何看法?‎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师寄语: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学习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3、激发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紫千红的花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如果没有了化儿的点缀,很难想象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那么,花儿的色彩为什么万紫千红呢?下面我们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明确目标 ‎1、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2、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3、激发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泌( ) 花瓣( ) 灼( )伤 柑橘( )‎ ‎2、"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一句中"采访"的意思是( )‎ A采摘拜访 B搜集探访 C采食查访 D选取寻访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2、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说说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花儿由你选),你最想把它送给谁?并说上一句什么话呢?其实,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想法付诸实际,把最美的花送给你最敬爱的人。‎ 191‎ 例如:我有一束五彩缤纷的康乃馨,我想把他们送给亲爱的妈妈,对她说:"妈妈,我要用优异的成绩来抚平你脸上的皱纹!"‎ 我有: ,我想 。‎ 六、课堂小结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借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歌为标题,采用逻辑顺序,科学地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标题能吸引读者的视线。‎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几个红色花瓣。( )‎ ‎②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 ‎③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 )‎ ‎④细胞液呈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 )‎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可从它的习性、状态以及作用等方面加以说明。(不少于200字)‎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师寄语:博采沉奥,搜炼古今 学习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题解说:文题本身就在鲜明地警示人们,毁灭雨林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发人深思。课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从而带来各种灾难。‎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濒临( ) 猩猩( ) 筷子( )‎ 摄取( ) 白垩纪( ) 恢复( )‎ ‎2、说出你读本文后的收获 ‎①雨林面临的严峻形势: ‎ ‎②雨林消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 ‎③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 191‎ ‎②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 )‎ ‎③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 ‎④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破坏。橙色皮毛的猩猩……( )‎ ‎2、指出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议论部分,并说明其作用 ‎ ‎ ‎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指出"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事实人类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和能源等问题,都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请你就自己较熟悉的一个方面说明某种危机的具体内容,以此警示大家,增强危机意识。(2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对你有哪些启示?请与大家共同交流。‎ 七、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第10段,完成习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 ‎2、文中的"双重后果"是指: ‎ ‎3、文中的"这"和"它"指代的是: ‎ ‎4、文中括号内的文字表明了: ‎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21、小石潭记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4、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诗《 》。‎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课文,完成题目,同桌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清冽 ( ) 为坻( ) ‎ 俶( )尔 翕( )忽 参差( )( ) ‎ 悄怆( ) 幽邃( ) 寂寥( )‎ ‎2、自读思考题:课文五段各写了什么?‎ ‎3、填空 191‎ ‎ ①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往往通过 来抒发 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②柳宗元,唐代著名的 家 家," "之一。字 ,河东解人,世称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文中,初见小潭时" ",便" ",流露出作者一时间开朗明净的心情;见潭鱼" , , "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达到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游览到最后" , , , ",作者贬居中孤寂的心境,隐约可见,这的确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 ②第一段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③第二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④游鱼、潭水、溪流、溪岸各有什么特点?‎ ‎ 3、学生独立解决 ‎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写景?‎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百二十 ②如 ③尤 ④卷 ‎ ‎⑤摇缀 ⑥披拂 ⑦佁然 ⑧俶尔 ‎ ‎2、理解下列句子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 ‎③近岸,卷石底以出 ‎ ‎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 ‎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 ‎4、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 ‎ ‎ ‎6、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 191‎ 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一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 ‎ ‎ ‎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寄语: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 -- 《鲁迅全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作者的心境;‎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介绍给同桌听。‎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 2、自读思考题:本文记叙了什么事,写了怎样的景?‎ ‎ 3、检查自学 ‎ ①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 a念无与为乐者 b怀民亦未寝 c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学生回答问题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 。"‎ ‎3、文中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 ‎ 的修辞手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六、课堂小结 19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 人物:  事件: ‎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 ‎ ‎6、片断写作练习:‎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 ‎ ‎ ‎ ‎25、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 ‎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 ‎ ‎3、细研体悟,领会主旨。‎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在中华文学长廊中,是一颗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优秀诗人,胸襟豁达,深受我们喜爱,如杜甫、李贺、陆游、龚自珍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们的诗词。‎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 2、自读思考题: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91‎ ‎ 3、检查自学 ‎ ①同桌互读以下字词,有疑难小组内解决。‎ ‎ 罥 塘坳 布衾 大庇 鸡黍 场圃 ‎ ‎ 鸡豚 羌管 寐 蕲水 ‎②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首诗词,师生共同评价。‎ ‎③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评价。‎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 ‎ 2、精读思考:理解下列诗句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⑤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3、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 4、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五首诗词各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崇高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杜甫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 ‎ ‎2、《过故人庄》中,写临窗对饮,畅谈农事的句子是" ‎ ‎ 。"‎ ‎3、《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哲理。现在,常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至今被人传诵。‎ ‎4、《游山西村》的下阕抒爱国思乡之情,把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5、《浣溪沙》中,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 ‎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准确掌握文言实词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词采的特点 191‎ ‎4、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你所有的梦想;不要因为某一次努力曾经失败,而放弃所有的努力;不要因为某一个朋友曾背叛你,而怀疑一切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成功不在于永远不跌倒,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古今中外,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都是坎坷崎岖的。学习本文,你一定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 2、自读思考题: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事例,意在阐述什么观点?‎ ‎ 3、检查自学 ‎ ①孟子名 、字 、是 时期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回答问题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 2、精读思考 ‎ ①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又词采飞扬,纵观全文,论述气势磅礴,‎ 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②第一段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③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在思想上受磨练的是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是 ,在行为上受磨练的是 ‎ ‎④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与孟子的名言" ,‎ ‎ "蕴涵的哲理相同。‎ ‎ 3、学生独立解决 ‎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91‎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5、文中列举了六位逆境成才的人物,请你再为本文补写出两位 这样的人物,并写出其事迹。‎ ‎ ① ‎ ‎ ② ‎ ‎6、写出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 ‎② ‎ ‎③ ‎ ‎27、曹刿论战 教师寄语: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词采的特点。‎ ‎4、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谋略的总结,其中绝大多数已演变成了人们熟知的固定词语。正是这些智慧,导演了无数令人称颂的战争,你了解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吗?‎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 ) ②公与之乘( )‎ ‎③夫战,勇气也( ) ④遂逐其师( )‎ ‎ ⑤望其旗靡( )‎ ‎ 2、自读思考题: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191‎ ‎ 3、检查自学 ‎ ①本文选自《 》,据说此书是 时期 所作,据 史写的 体史书。成语" 、 "即出自本文。‎ ‎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口述主要故事情节。‎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 2、精读思考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 "之时。‎ ‎③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 ‎ ‎ 3、学生独立解决 ‎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章涉及的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然而对战斗过程的描写极其简略,这是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忠之属也( ) ②又何间焉( )‎ ‎③彼竭我盈( ) ④牺牲玉帛( )‎ ‎⑤肉食者鄙( ) ⑥神弗福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 ‎③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 ‎ ‎② ‎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 ①爱国将领: ‎ ‎ ②评价: ‎ ‎5、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的哪一件事?‎ 191‎ ‎ ‎ ‎ 6、请根据"三十六计"填写词语 ‎ ①瞒天过( ) ②釜( )抽薪 ‎③金( )脱壳 ④顺手牵( )‎ ‎⑤欲擒故( ) ⑥抛( )引玉 ‎⑦偷梁换( ) ⑧指桑骂( )‎ ‎30、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及表现手法。‎ ‎2、认真体味,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通过想象或联想,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诗歌最爱是少年。也有人说:中学生就是一首清纯的诗。是的,豆蔻年华、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心中充满了诗情,与诗歌最有缘分。那么,让我们再次投入诗歌的海洋,接受一次感情的冲浪……‎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 2、自读思考题:体会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 3、检查自学 ‎ ①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②白居易, 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 ,晚年号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杜牧,唐代文学家。字 ,著有《 》。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以 为"老杜",以杜牧为" "。‎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 ‎ 2、精读思考:理解下列诗句 ‎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3、学生独立解决 ‎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各首诗词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进一步朗读体会。‎ 六、课堂小结 191‎ 学生自我总结,整理概括各首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观刈麦》中诗句" , "刻画了劳动人民在农忙时节近乎变态的心理。‎ ‎2、《赤壁》中用诗句" , "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3、《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言是" , "‎ ‎4、《己亥杂诗》中的" , "表现诗人虽辞官家居,但仍想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心愿。‎ ‎5、《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潼关险要壮观的句子是" , , "。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 "。‎ ‎6、《赤壁》是一首感慨三国赤壁之战的咏史诗。除了诗中提到的人物,赤壁之战还涉及哪些重要人物?除了这首诗外,还有哪些小说、诗词、戏曲涉及赤壁之战?搜集有关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 ‎ ‎ 第四册 ‎ ‎ 《背影》 总第1课时 课题《背影》‎ 教师寄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2、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3、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回忆本文的文学常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1 )注音:‎ 差使( ) 簌( ) 交卸( ) 奔 ( ) 丧( ) 琐屑( ) ‎ ‎ 拭( ) 踌躇( ) 蹒跚( ) 晶莹( )‎ ‎(2)根据注音写汉字。‎ 狼jí( ) f ¨( )闲 tu í ( )唐 妥tiç( )不能自y¨( ) ‎ 一、自读感悟:‎ ‎1、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 内容。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 ‎2‎ 191‎ ‎、文中写了哪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写了作者几次流泪?分别包含怎样的情感?‎ ‎ ‎ ‎ ‎ ‎ ‎ ‎ ‎ 二、研读揣摩:‎ 朗读课文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 ‎ ‎ ‎ ‎ ‎2、“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有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 ‎ ‎ ‎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 ‎ ‎ ‎ ‎4、“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如何理解“聪明”一词 的含义?‎ ‎ ‎ ‎ ‎ 三、拓展迁移:‎ ‎1、仿写句子。‎ 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儿子射出大山。‎ 仿写: ,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 ‎ B、 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会干部健全并建立了一套班级管理制度。‎ ‎ C、 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 D、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 ‎3、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 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 的身子向左 ,显出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4、写作片段:‎ 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请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 。(请写一段文字,字数100字左右。) ‎ ‎ ‎ ‎ ‎ ‎ ‎ ‎ ‎ ‎【课后反思】‎ 课下积累 191‎ 与亲情有关的诗句。‎ ‎ 第2课时 背影 总第2课时 ‎ 课题《背影》‎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的外延对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t通过朗读,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学习过程】‎ 一、研读揣摩:‎ ‎1、浏览全文,思考: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哪几句话?这几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给本段文字拟个小标题。‎ ‎ ‎ ‎(2)本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哪些词句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 ‎ ‎ ‎ ‎ ‎ ‎ ‎ ‎(3)“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 ‎ ‎3、作者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好在哪里?‎ ‎ ‎ ‎ ‎ ‎ ‎ 二、评读质疑:‎ 学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在下面。‎ 三、拓展迁移:‎ ‎1、仿写句子。‎ 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 ,‎ 幸福是 。‎ ‎2、完成《综合训练》第3页7---9题。‎ ‎3、完成《综合训练》第3页10、11题。‎ ‎【课后反思】‎ 学了本文,你学到了什么?‎ ‎ ‎ 课题  《永久的悔》 总第1课时 ‎ 191‎ 课题《永久的悔》‎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贵在解疑。‎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理解积累生字词及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人格,懂得孝道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预习问题:‎ ‎1、你对作者季羡林有哪些了解?‎ ‎2、在学习本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行勾画喜欢的词或语段,并简要批注阅读心得。‎ ‎4、收集赞颂母亲、母爱的诗词佳句。‎ 一、自读感知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本文共11段,若分三部分,应如何分?从文中你能看出本文是以怎样的感情线索来贯穿全文、组织安排材料的吗?你认为第二部分大致分为几层好?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几层内容。‎ ‎3、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从题目来看,本文应主要表现自己的“悔”,可是3-5段侧重写家庭的具体情况,6-8段侧重写作者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看起来似乎与这“悔”没什么关系,所以有人认为跑题了,不知你怎样认为?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二、评读质疑 ‎ 请谈谈自己读后的疑问 三、自测评价 ‎1、加线字注音 俯拾皆是( ) 简陋 ( ) 唾手可得 ( )立锥之地( )‎ 孤苦伶仃 ( ) 无缘 ( ) 够呛 ( ) 模糊 ‎ 轮廓( )懵懵懂懂 ( ) 寄人篱下 ( ) 耕耘 ( ) ‎ 白面馍馍( )‎ ‎2、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学校不能爱岗敬业,就很难有自己的立锥之地。‎ B、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他来说是唾手可得。‎ C、他经常犯错误,在老师眼里,他的错误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D、在灾荒的年岁,祖父曾经背井离乡,流落街头,靠打短工糊口。‎ ‎ 《永久的悔》 总第2课时 ‎ 设计人:徐久传 课题《永久的悔》‎ 教师寄语:学无止境,贵在持之以恒。‎ ‎【学习目标】‎ 191‎ 知识与能力:‎ 理解本文真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过程与方法: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真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学习过程】‎ 一、研读揣摩 朗读第9-11段,力求做到声情并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第9段开头“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作者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来了,这与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关系?‎ ‎(2)本文结尾“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3)“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应如何理解这句话?说说你的见解。‎ ‎(4)第10段中引用古人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用一句话概括第10段的内容。‎ ‎(6)作者写“悔”的语句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句话?请谈谈你的体会。‎ ‎(7) 本文首尾提到的"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8) 作者在文章中说:"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我整天吃'红的'"。这与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在思想感情上有何相通之处?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 ‎ 二、自测评价 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业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三、拓展迁移 母爱无言却博大,母爱如水却有痕,它静静地流过儿女的心田,不论何时,母亲舍己为儿女的心不会变,,同学们请看:‎ ‎ 1 、《人民日报》举办过"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你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文后练习:‎ 慈母手中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191‎ 请你也参加此项活动,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你的母亲设计一份贺卡, 献上一句话或说说心里话,表达你的爱,好吗? ‎ ‎ ‎ ‎2、仿写划线句子,再写出三个语句:‎ 母爱是什么?是一双柔情似水的眼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 1 课时 (总 7 课时) ‎ 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寄语:真情的伟大,比山高比海深,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学习目标】 ‎ ‎1、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2、通过朗读,能够理清诗的抒情结构和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亲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 ‎ 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 ‎2、给加点字注音 忸( )怩 ( ) 叱( )骂 火钵( )荆棘( )‎ ‎3、解释词语 :‎ 典押: ‎ 忸怩:‎ 一、自读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思考:‎ ‎(1)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我和大堰河的哪些事,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 ‎(2)读了本诗后你能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请引用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谈一谈。‎ ‎(3)本诗的直接抒情句是 。‎ ‎(4)理清文章的抒情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 第一部分( —— 节) ‎ 第二部分( —— 节) ‎ 第三部分( —— 节) ‎ 第四部分 ( —— 节)‎ 二、研读揣摩:‎ ‎1、读第前三小节,分析:‎ 191‎ ‎①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社会地位?‎ ‎②1、2节大部分文字都用人称“她”,后面改为“你”,你如何理解人称的这一变化?‎ ‎③第三节描写了与大堰河相关的图景,其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④,"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 ‎ ‎ ‎2、研讨第二部分 ‎ ‎①试分析第四节结构和用词上的特点。‎ ‎ ②当作者被生母接回家后,写道“啊, 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同学们,她为什么要哭?‎ 朗读第5,6小节 ‎③ 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 ,请谈谈个中缘由 ‎ ‎④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 三、拓展迁移 ‎(1)学生想象并描述大堰河的双手。‎ ‎(2)联想: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双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充满温馨,使这个被亲生父母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回忆,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深深感到母爱的深广.‎ ‎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 2 课时 ‎ 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体会诗句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含义。‎ ‎2、通过朗读,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 ‎ ‎3、认识新旧社会劳动者地位的变化,激发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 ‎ ‎【学习重点】理解大堰河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二、研读揣摩:‎ ‎(1)朗读第7-10小节,讨论:你如何理解生活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的大堰河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 ‎(2)朗读研讨第8小节 ‎①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其中写大堰河的梦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请你谈谈日常生活中你的父母是怎样表达对你的深爱的?列举1、2个生活细节。‎ ‎(3)研讨第三部分 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 ?‎ ‎(4)体会第四部分 ‎ 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 三、达标测评:‎ 191‎ 见课后练习二、三 四、评读质疑:‎ 读了这首抒情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例如:‎ ‎①② 作者塑造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人? ‎ ‎②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③你认为这首诗作者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五、拓展迁移:‎ ‎ 讨论:①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 ?‎ ‎②见课后练习四、五 ‎ ‎ ‎ 第 3课时 《长城谣》总第 9 课时 ‎ ‎ ‎ ‎ 课题《长城谣》‎ 教师寄语:学则须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无疑则不得。‎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理解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蒙明安旗。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生于重庆,现居台湾。‎ 一、自读感知:(教师寄语:只要是自己的辛勤付出,你的收获就是最有价值的)‎ 朗读诗歌,初步体会《长城谣》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采用多种方式(自由朗读、两人齐读、组内齐读等)朗读诗歌,并能疏通句意。‎ ‎2、读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出你的理由。‎ ‎3、本诗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的?‎ 二、研读揣摩:(教师寄语:深入钻研,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感情的再读诗歌的第2、3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第2节中的“总”“一”“便”能否去掉,为什么?‎ ‎2、“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 ‎3、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这两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三、评读质疑:(教师寄语:学贵有疑问)‎ 通过以上的学习,在内容、写法等方面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四、诊断评价:(举一反三,相信你能做得到)‎ 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191‎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说说加线的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2、“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你对这一诗句是如何理解的?‎ 五、拓展迁移:(教师寄语: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阅读席慕容的《乡愁》进一步体会她的思乡情怀。‎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课后反思】(教师寄语:学会思考、学会联系、学会总结)‎ 学了这两首诗歌,你还能说出还有哪些有关思乡的诗歌?你能否背诵出其中的一首?‎ ‎ 《一片槐树叶》第 1 课时 ‎ 课题《一片槐树叶》‎ 教师寄语:用心去学习诗歌: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去品味。‎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原名路逾。他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在台湾有很高的威望。主要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爱云的人》《无人岛》等。‎ 一、自读感知:(教师寄语:只要是自己的辛勤付出,你的收获才最有价值)‎ 朗读诗歌,初步体会《一片槐树叶》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采用多种方式(自由朗读、两人齐读、组内齐读等)朗读诗歌,并能疏通句意。‎ ‎2、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该诗三个诗节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研读揣摩:(教师寄语:深入钻研,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感情的再读诗歌的第1、3节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诗节的内容可概括为“这是一片槐树叶”,作者为何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的定语?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191‎ 三、评读质疑:(教师寄语:学贵有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在内容、写法等方面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四、自测评价:(举一反三,相信你能做得到)‎ 朗读诗歌的第二节,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诗节的主要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一册古老的诗集”这一句话的?‎ 五、拓展迁移:(教师寄语: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1、再读《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比较两诗的异同。‎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课后反思】(教师寄语:学会思考、学会联系、学会总结)‎ ‎1、《一片槐树叶》中“今宵月色应如水”化用了哪句唐诗?作者是谁?试写出全诗。‎ ‎2、在你积累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思念家乡的?请背诵出完整的一首。‎ ‎《日出》第1课时 课题《日出》‎ 教师寄语:学则须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无疑则不得。‎ ‎      ‎ ‎【学习目标】         ‎ ‎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 ‎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 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学习重点】‎ ‎  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学习过程】‎ ‎1、预习:‎ ‎ 1、了解文学常识 ‎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 2、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  ‎ 191‎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  戏剧种类:A、 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  舞台说明:‎ ‎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 3、词语解释。‎ ‎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 世故:处事经验。‎ ‎ 凄楚;凄惨痛苦。‎ ‎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 狞笑;凶恶地笑。‎ ‎ 萧条:经济衰微。‎ 二、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布置分角色朗读。‎ 三、口述课文故事梗概,小组内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4、问题探究 ‎  l、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  2、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  学生讨论明确。‎ ‎  1、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 191‎ ‎、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矛盾此时无从化解。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 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  2、从以上矛盾冲实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与李石清的对话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但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八、以上我们对课文白了较深一层的理解,下面我们另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小结 ‎  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作业 ‎ 1.完成课后统习一。‎ ‎ 2.课外阅读《日出》。‎ ‎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排演这出戏,下节课在班上表演。‎ ‎《日出》第2课时 课题《日出》‎ 教师寄语:解疑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 ‎      ‎ ‎【学习目标】 ‎ ‎1、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2、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内容及人物性格的把握。‎ ‎【学习重点】‎ ‎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学习过程】‎ ‎1、小组内相互交流戏剧的相关知识 ‎2、问题探究 ‎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同,说说他的个性特点。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  (2)试补出破折号所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191‎ ‎ 学生讨论明确:‎ ‎  (1)再读课文黄省三的台词,可以看出黄省三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 出悲声“我不能死”,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自发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但他看不到出路而完全绝望,这是他以后走上自尽之路的原因。‎ ‎   剧中李石清的刻划入木三分,他以他个人的所谓经验,无情嘲笑黄省三,“这时候你还讲良心!”他“魔鬼般地狞笑着”告诉黄省三:“你一层一层地爬上去,到了顶高的一层,就可以迈过栏杆,站在边上。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只要过一秒,就一秒,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段话说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在,那么的冷静理智,真是个毫无人性的冷血的动物。‎ ‎  但是李石清的性格也有他复杂的一面,他训斥黄省三“你这个傻子!这时候你还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了”;“有钱人的钱可以从人家手里大把地抢,你没有胆子,你怎么不能偷?”“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份、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可是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是个大废物,你还能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些话也掺杂了“愤世嫉俗”的情绪在里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在剧本第四幕中,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老板无情地解雇了,成了又一个“黄省三”,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  2、好的戏剧往往安排一些人物的潜台词,在破折号后补充上人物的潜台词,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 ②您说,要我去——‎ ‎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 三、学生上台表演,互相评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小结 ‎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五、作业:‎ ‎  课后练习五、六。‎ ‎ 《钦差大臣》 第1课时 ‎ 课题《钦差大臣》‎ 教师寄语:假如舞台上所演是生活真事,那是真戏假做;假如舞台上所演是生活中的假事,那是假戏真做。‎ ‎【学习目标】‎ 191‎ ‎1、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戏剧冲突反映的社会现实。‎ ‎2揣摩漫画式人物个性化语言,学习辛辣、幽默的语言应用。‎ ‎【学习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 ‎1、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①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的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的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此外果戈理著有小说《死魂灵》,它里面的泼留希金是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之一。‎ ‎②剧情介绍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人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个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将成语补充完整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抄写一遍。‎ ‎ 钦差( )俏皮( )官衔( ) 爵位( ) 阉马( ) 千( )难逢 ( ) 来运转 肆无忌( ) 造( )生事 鸡( )不宁 挑( )是非 呆若( )鸡 乱七八( ) 鬼迷心 ( ) ( )牙咧嘴 ‎ ——————————————————————————————————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分析 ‎1、请画出赫列斯达夫在信里对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阉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 (4)督学满身是葱臭。‎ 191‎ ‎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正面人物吗?‎ 学生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馅媚钻营.卑娜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惜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达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五、达标测评:‎ ‎1、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众多官员上当?市长说“上帝要惩罚一个人,必先夺去他的理智”,邮政局长说“魔鬼迷了我的脑袋”,纵观全文,你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官员上了当?‎ —————————————————————————————————— —————————————————————————————————— —————————————————————————————————— ‎2、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的句子并任选其一体会其含义?‎ —————————————————————————————————— —————————————————————————————————— —————————————————————————————————— —————————————————————————————————— ‎3、作者在文章最后设计了“哑场”,你是如何看待文中设计的“哑场”的?‎ ———————————————————————————————————— ———————————————————————————————————— ————————————————————————————————————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本后“思考与练习一”‎ ‎ 《钦差大臣》 第2课时 ‎ 课题《钦差大臣》‎ 教师寄语:戏剧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学习目标】‎ ‎ 1、 理解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191‎ ‎1、体会沙俄制度的腐朽、黑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 理解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学习过程】‎ 一、探究分析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 市长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而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一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省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 4、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当真钦差到来的消息传来时,市长是什么姿态?他心里在想些什么?邮政局长又有什么姿态?他又在想些什么?‎ ‎ ‎ 二、 拓展迁移 ‎ ‎1、 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息带动起来,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第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试发挥想象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字数不少于250字。‎ —————————————————————————————————— 191‎ —————————————————————————————————— —————————————————————————————————— —————————————————————————————————— ———————————————————————————————————— —————————————————————————————————— 三、小结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2、 请认真阅读《变色龙》。‎ ‎①将它改编成剧本。(或全篇、或节选、或最感兴趣的部分)。‎ ‎② 和《钦差大臣》做对比阅读, 认识黑暗、腐朽的沙俄制度。 ‎ 变色龙 ‎ ‎[俄]契诃夫/著 ‎ ‎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 ‎ 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 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人是首饰匠赫留金。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色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 ‎“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你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 191‎ 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 ‎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育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 ‎“少说废话!” ‎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 ‎“你拿得准吗?” ‎ ‎“拿得准,长官……” ‎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 ‎“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 ‎“将军家的厨师来了,问他好了──喂,普洛诃尔!过来吧,老兄,上这儿来!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 ‎ 191‎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 ‎“是来住一阵的。” ‎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 2课时 总第20课时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寄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学习重点】理解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 ‎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成语填空,并下列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p áng huáng( )( ) ( )手旁观 不知所( ) 一( )风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 一、自读感知:‎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说一说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二、研读揣摩:‎ 朗读11-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4、作者在文中运用了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5、作者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 三、拓展迁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B、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 C、青少年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旷日持久的战争使阿富汗这个昔日美丽的中亚山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2、写出三句(三则)有关“求知”或“治学”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 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 ‎ 第1课时 《南京大屠杀》 总第 24 课时 课题《南京大屠杀》‎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191‎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读感知:‎ ‎1、了解历史事实和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功陷南京。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历史不容抹杀。但是,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 难道真是这样吗?‎ ‎2、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 蹂躏 ( ) 褴褛 ( ) 鼓噪 ( ) 蛊惑 ( ) 举世闻名 步履蹒跚( ) 毛骨悚然( ) 令人发指 凶神恶煞( )‎ 惨绝人寰 ( ) 罄竹难书( )‎ 抄写 ‎ ‎3、课文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叙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二、研读揣摩:‎ ‎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在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说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2、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他们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三、诊断评价:‎ 阅读“半个世纪过去了……怎么走。”‎ ‎1、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2、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永远”一词的表达作用。‎ ‎3、文中说“我又感到欣慰”,“我又感到自豪”,用自己 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欣慰”、“自豪”?‎ ‎4、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那么,今后我们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5、“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语,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作者把南京大屠杀和四大发明并列,其用意是什么?‎ 四、拓展迁移:‎ ‎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不顾亚洲邻国的强烈反对而再度参拜靖国神社,中国驻日使馆新闻发言人黄星原告诉记者,王毅大使针对此事指出,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191‎ 王毅大使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小泉首相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再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天是“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之日,世界各国与中国人民正在 共同庆贺。小泉此举也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王毅大使强调,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日本右翼势力企图篡改历史真相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五、课后反思:‎ 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寻找时传祥》 ‎ 课题《寻找时传祥》 ‎ 教师寄语:不稳是基础不牢,不明是学问不到。‎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3、理解"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理解"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 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本文属于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人物通讯并非仅仅 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 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 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 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将它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诚挚( ) 黯( )然 偌( )大 诚挚( ) 揣( )着 黯( )然 ‎ ‎ 老茧( ) 淳( )朴 人海茫茫 人事( ) 桑 记忆( )新 污( )‎ —————————————————————————————————— —————————————————————————————————— —————————————————————————————————— 二、整体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 (1)联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 (2)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时传祥的正直、敬业、实在、本分的?‎ ‎ (3)揣摩下列词的含义?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记者默然。几天前,……………………。”大家就笑。‎ ‎ (4)劳动模范时传祥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这篇通讯却以“寻找时传祥”为题,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 ‎ (5)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 191‎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时传祥精神?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时传祥精神?‎ 三、拓展迁移:‎ 时传祥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你从周围人的身上能找到时传祥精神吗?试举例说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1课时 ‎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学习重点】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二、解题 ‎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 昳(yì)丽 朝(zhâo)服衣冠(guân) 窥(kuî)镜 ‎ 期(jî)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 疏通文意(在括号内解释画线词义;在横线上翻译句子)‎ ‎ 邹忌修( )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朝( )服衣冠( ),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191‎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 )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 )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 )威王,曰:“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 ‎(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 ‎( )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 ‎ ‎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课时 ‎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 的语言艺术教学目标 ‎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 教学重点 ‎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 ‎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 二 课 时 ‎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 能谤讥于市朝 (‎ 191‎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 ‎(二)词类活用: ‎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 ‎(三)一词多义 ‎ ‎1、修 ‎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 ‎2、朝 ‎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âo) ‎ ‎3、孰 ‎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 ‎4、诚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 ‎(五)句式 ‎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 引导思考: ‎ 191‎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 ‎(六)注意一个成语 ‎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 二、品读赏析。 ‎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 ‎5、讽谏的结果如何? ‎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 ‎ ‎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 191‎ ‎2.文学常识 ‎(1)先秦历史散文体例多样,有编年体的,如《左传》,有国别体的,如《 》‎ ‎(2)《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 编写而成的,分十二国策,共33篇。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4.解释下列加粗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4)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5)朝( )服衣冠。窥( )镜 ‎(6)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任选文中一位人物,分析其 性格。‎ ‎9、 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邹忌从中领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10、 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11、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结合课文和你所知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细柳营》 第1课时 ‎ 课题《细柳营》‎ 教师寄语:不稳是基础不牢,不明是学问不到。‎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2、通读全文,把握故事内容。‎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 一、预习知识:‎ ‎1、《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家、_______家。鲁迅称《史记》为:‎ 19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 棘( ) 彀( ) 诏( ) 辔( ) ‎ ‎ 揖( ) 胄( ) 曩( )‎ 二、疏通文意。(在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 )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 ) 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 )细柳,以( )备胡。‎ 上自劳( )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 ‎( )细柳军,军士吏被( )甲,锐( )兵刃,彀( )弓驽,持满。‎ 天子先驱 ( )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 )至!”军门 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 )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 ),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 )持节( )诏将 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 ),军中不得驰驱( )。”于是( )天 子乃按辔徐( )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 )曰:“介( )胄( )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 )动 ‎( ),改容( )式( )车,使人称谢( ):‎ ‎“皇帝敬劳( )将军。”成( )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 )者 霸上,棘门军,若( )儿戏耳, 其将固( )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称善者久之。‎ ‎3、问题探究 ‎1、概括本文的内容。‎ ‎2、文中主要写了谁?请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4、诊断评价:‎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军士吏被甲(“被”通“披”,指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锐兵刃(磨快)‎ ‎ B、天子先驱至(先遣部队) 彀弓驽(拉弓)‎ ‎ C、 上乃使使节(表喜庆的东西) 传言开璧门(墙门)‎ ‎ D、 介胄之士(介:甲,指战衣。胄:头盔) 将军约(约定)‎ ‎2、对下列加点词 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子为动(感动)‎ B、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俘虏)‎ C、 天子按且辔徐行(缰绳)‎ D、天子至(而且)‎ ‎ 第 7 课时 《细柳营》 总第 35 课时 ‎ 课题《细柳营》‎ 教师寄语:不知则问,不懂则学。‎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191‎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 匈奴大入边( )上自劳军( ) 军士吏被甲( ) 锐( )兵刃 天子先驱( )至 彀弓驽( ) ‎ ‎ 闻( )将军令 居无何( ) 将军约( ) ‎ 于是天子乃按辔 徐( )行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 ) 介( )胄( )之士不拜 天子为( )动( ) ‎ ‎ 改容( )式( )车 使人称谢( ) ‎ ‎2、翻译句子。‎ ‎(1)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 ‎ (2)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3)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 ‎(4)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 (5)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6)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7)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 二、理解探究。‎ ‎1、你认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周亚夫的做法对吗?请谈出理由。由此你还想到了哪些军纪严明的“真将军”?‎ ‎3、本文是如何塑造周亚夫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归纳总结:‎ 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 ‎ ‎ 《诗词五首 》 总第1课时 课题《诗词五首 》‎ 教师寄语:读书不知其意,等于啃树皮。‎ ‎【学习目标】 ‎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 ‎ ‎2、 理解前三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默写。 ‎ ‎【学习重点】‎ ‎1、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 ‎2、 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 ‎【学习过程】‎ 一、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 191‎ ‎1、 介绍《诗经》,乐府和乐府诗。 ‎ ‎2、 积累生字词,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 雨雪霏霏( ) 载渴载饥( ) 冢( ) 狗窦( ) 雉( ) 舂谷( ) 羹( ) 贻 ( ) 著地垂( ) ‎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 ‎1、 学习《采薇》 ‎ ‎(1)介绍写作背景。 ‎ ‎(2)听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和节奏,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学生朗读。 ‎ ‎(3)研读赏析。 ‎ a.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人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 b.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呢?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境况? ‎ d.前三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的最后一句,你又读到了什么?‎ ‎(4)背诵全诗。 ‎ ‎2、学习《十五从军征》 ‎ ‎(1)诵读诗歌 ‎ ‎(2)探讨赏析 ‎ a.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b.服役年久忆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 如此情况,请大家想象一到此为止人公些是该是如何心情? ‎ c.《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 ‎(《采薇》 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十五从军征》则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所为所感,尽情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 ‎ ‎(3)背诵全诗。 ‎ ‎3、学习《送别》 ‎ ‎(1)诵读诗歌。 ‎ ‎(2)探究赏析。 ‎ a.诗人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 ‎ ‎ ‎ b.请用语言描绘出全诗的画面。 ‎ ‎(3)背诵诗歌。 ‎ 四、课内小结。 ‎ 五、作业,抄写并背诵这三首诗。 ‎ ‎ ‎ ‎《诗词五首 》 总第2课时 课题《诗词五首 》‎ 教师寄语: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学习目标】‎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 ‎ 191‎ ‎2、 理解后两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默写。 ‎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 ‎【学习重点】‎ ‎1、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 ‎2、 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 ‎【学习过程】‎ ‎4、复习前三首诗词,导入《清平乐村居》,朝天子咏喇叭》 ‎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 学习《清平乐村居》 ‎ ‎1、 听老师介绍写作背景,范读,然后学生齐读,思考 : ‎ ‎《清平乐村居》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下片,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 ‎3、 背诵这首词。 ‎ ‎(二)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 ‎4、 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这了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 ‎ 5、 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 ‎6、 背诵这首散曲。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总结:(《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朝天子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 三、课堂小结 ‎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 教学反思: ‎ ‎ ‎ ‎ ‎ ‎ 《 桃花源记》第1 课时 课题《 桃花源记 》‎ 教师寄语: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才有学问。‎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重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 191‎ 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隹,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 ——《陶渊明·饮酒》‎ 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 豁 ( ) 然开朗 俨 ( ) 然 诣 ( )太守 垂髫 ( ) 刘子骥 ( ) 阡陌 ( ) 便要( )还家 间 ( )隔 此中人语 ( ) 云 三、疏通文意。(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括号的字,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背诵比赛:(比一比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五、问题探究:‎ ‎ 1、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 ‎ ‎ ‎ 2、 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 ‎4、请根据你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渔人见到桃花源后的心理。‎ 六、诊断评价 ‎1、下面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是否相同?请加以辨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翻译下列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桃花源记》第2 课时 191‎ ‎ ‎ 课题《 桃花源记 》‎ 教师寄语:读书有三到:眼到、嘴到、口到。‎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重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隹,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 ——《陶渊明·饮酒》‎ 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 豁 ( ) 然开朗 俨 ( ) 然 诣 ( )太守 垂髫 ( ) 刘子骥 ( ) 阡陌 ( ) 便要( )还家 间 ( )隔 此中人语 ( ) 云 三、疏通文意。(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括号的字,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背诵比赛:(比一比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五、问题探究:‎ ‎ 1、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 ‎ ‎ 191‎ ‎ 2、 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 ‎4、请根据你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渔人见到桃花源后的心理。‎ 六、诊断评价 ‎1、下面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是否相同?请加以辨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翻译下列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 课时 总第 54课时 《 岳阳楼记》‎ ‎ ‎ 课题《 岳阳楼记》‎ 教师寄语: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其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重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 一、了解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 二、疏通文意。(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黑的字,并口头翻译所有的句子。)‎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191‎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 三、问题探究:‎ ‎1、第1段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 ‎2、作者是如何描述岳阳楼之“大观”的?‎ 四、诊断评价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洞庭一湖 而或长烟一空 B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横无际涯 外与天际 ‎ 《 岳阳楼记》第 2 课时 课题《 岳阳楼记》‎ 教师寄语:多读,则胸中有本;常写,则笔下生花。‎ ‎【学习目标】‎ ‎ 1、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对比体现出文章主旨的特点。 ‎ ‎2、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体会范仲淹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 ‎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 ‎ ‎【学习过程】‎ 一、复习本文(读并翻译课文)‎ 二、问题探究:‎ ‎.1、《岳阳楼记》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 胸襟和 抱负。‎ ‎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怎样的?(根据原文来回答!)‎ ‎ ‎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结合文章谈谈“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退”指的 (根据原文来回答!)‎ ‎5、对“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1‎ ‎6、结合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事迹,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 ‎7、.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一下?‎ ‎ ‎ 三、拓展迁移: (背诵下面写岳阳楼诗和对联)‎ 登岳阳楼 ‎ ‎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①。 ‎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②。‎ ‎ ①吴楚:两古国名,约吴在洞庭东,楚在其西。坼:分裂。是说吴楚被洞庭湖分开。乾坤:宇宙,天地。 ②戎马:战马,这里借指战斗生活。凭轩:倚窗。‎ ‎2、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 ‎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 ‎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文中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忧乐”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什么思想相似,请举两位当代有这种思想的人?‎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 ‎ 八年级下册目录 ‎ 第一单元 ‎1. 背影 ……………………………………………………朱自清(2)‎ ‎2. 永久的悔 ………………………………………………季羡林(5)‎ ‎3.*铁骑兵 …………………………………………………杨 朔(10)‎ ‎4.*苏珊·安东尼 ……………………………乔安娜·斯特朗等(13)‎ ‎  第二单元 ‎5.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 青(17)‎ ‎6. 现代诗两首………………………………………………………(20)‎ ‎   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 ‎ ‎7.*致空气……………………………………………………邵燕祥(23) ‎ 191‎ ‎8.*樵夫,别砍那棵树……………………乔治·铂金斯·莫里斯(25)‎ ‎ 第三单元 ‎9. 日出(节选)……………………………………………曹 禺(27)‎ ‎10.钦差大臣(节选)………………………………………果戈理(34)‎ ‎11.* 放下你的鞭子…………………………………………陈鲤庭(37)‎ ‎   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41)‎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44)‎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49)‎ ‎15.* 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53)‎ ‎  第五单元 ‎16.南京大屠杀………………………………………………温书林(57)‎ ‎17.寻找时传祥………………………………………………孙德宏(62) ‎ ‎  第六单元 ‎20.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4)‎ ‎21.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68)‎ ‎22.* 古文二则………………………………………………司马光(70)‎ ‎    孙权劝学 ‎    祖逖北伐 ‎23.* 公输…………………………………………………《墨子》(72)‎ ‎24.诗词五首…………………………………………………………(76)‎ ‎  第七单元 ‎25.桃花源记…………………………………………………陶渊明(79)‎ ‎26.岳阳楼记…………………………………………………范仲淹(82)‎ ‎27.* 醉翁亭记………………………………………………欧阳修(85)‎ 191‎ ‎28.* 湖心亭看雪……………………………………………张 岱(88)‎ ‎29.诗词五首…………………………………………………………(91)‎ ‎ ‎ 学期期末试卷…………………………………………………………(96)‎ ‎   ‎ 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 191‎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191‎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191‎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191‎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 ‎ ‎ ‎ ‎ ‎ 191‎ ‎ ‎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 ‎ 过程与方法 ‎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 ‎1. 从文题入手,2. 创建情景,3. 导入课文(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4. 进入新课学习 ‎5. 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 ‎6. 朗读课文,7. 在教师指8. 导下研读l、2自然段 191‎ ‎9. 让学生默读课文,10. 熟悉文章内容 ‎ ‎11. 默读课文,12. 理清文章线索,13. 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 ‎ ‎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 ‎ ‎ ‎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 ‎ ‎ ‎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 191‎ ‎“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 ‎ 四、本课小结 ‎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 ‎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 191‎ 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 ‎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 ‎ ‎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 ‎ ‎ ‎ ‎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 ‎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 ‎ 四、完成课堂练习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91‎ ‎ ‎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 ‎ ‎ 五、本课小结 ‎ ‎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 六板书设计 ‎ 永久的悔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 ‎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91‎ ‎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 ‎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 ‎ ‎ ‎ ‎ ‎ ‎ 铁骑兵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 1.掌握故事情节。‎ ‎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 过程与方法 ‎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 ‎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 教学突破 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191‎ 教学步骤:‎ ‎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 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 1.纷纷回答:爱看。 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 ‎ ‎ ‎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 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 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 ‎ 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4.进入新课学习。 ‎ ‎ ‎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 ‎ ‎ ‎ 191‎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 ‎ 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3.理清文章结构。‎ ‎ ‎ ‎ ‎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 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 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 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 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 ‎ ‎ ‎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 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 3.完成随堂练习。‎ ‎ ‎ 191‎ ‎ ‎ ‎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 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 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 ‎ 191‎ ‎ ‎ ‎ ‎ 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 ‎ 2.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 3.欣赏主人公精彩的语言。‎ ‎ 过程与方法 ‎ 先由过去男女权利的对比导入课文,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顺本文结构,接着通过练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举行一个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加以分析。‎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了解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 ‎ 2.学习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插叙的作用。2.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3.培养学生男女平等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难点对时代背景的掌握。‎ ‎ 教学突破 ‎ 学生会对当年男女权利极不对等的现象不解,这对理解文意会造成一定障碍组织观看资料影片,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1.主人公的基本资料。‎ ‎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影片。‎ ‎ 学生准备 ‎ 1.搜集反映当时男女不平等的资料,并稍加分析,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定认识。‎ 191‎ ‎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初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了解本文结构3.深入理解 3.完成练习,深入理解文意4.组织小型讨论会 4.课堂讨论,认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 ‎1.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 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 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 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 2.师笑道: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 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 ‎ 1.乱成一团,有些男生在窃笑,女生则 七嘴八舌。 生:当然不行,凭什么…… 我们女生哪里不如男生…… 2.听教师讲述,均感不可思议,女生更 是愤愤不平,下面窃窃私语。‎ ‎ ‎ ‎ ‎ ‎ 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 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她 们毫无地位,要劳动,收人却归丈夫 所有,她们的儿子可以接受教育,女 儿却只能在家学女红。这在我们现 在的人看来是多么荒谬啊,但在那个 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3.师: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 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 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 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 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 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 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 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 的。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 板书: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 先驱 ‎ 3.顺着教师的思路想着目前自己所享 受的各项权利,带着极大的兴趣进 入新课学习。 ‎ ‎ ‎ ‎ ‎ ‎ ‎ ‎ ‎ ‎ ‎ ‎ ‎ ‎ ‎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 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 ‎ 191‎ ‎ 利过程中的哪件事,对这件事作者 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 2.播放影片,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 情况及时代背景。 3.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板书:顺叙--插叙--顺叙 ‎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 关的场面描写。 2.观看影片,作好相应记录,便于理解 课文。 3.生: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 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 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 ‎ ‎ ‎ 4.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5.师: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 个场面?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 什么样的人?‎ ‎ 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 ’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4.生: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 选举权的事。 5.生: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 总统选举;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6.生:勇于斗争,充满智慧,不畏强权, 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 ‎ ‎ ‎ ‎ ‎ ‎ ‎ ‎ ‎ ‎ ‎ ‎ ‎ ‎ ‎ 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师: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 ·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 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 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 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师: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 变人们的观念呢? 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师: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 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指名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 末板书设计)‎ ‎ 1.读课文的插叙部分,了解苏珊·安东 尼的斗争历程。 2.生:先概述了美国人权的基本情况, 使我们对时代背景有了大致了解, 然后介绍了苏珊·安东尼的斗争方 式、人们对她态度的转变及取得的 成果。 3.思考回答。 生: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 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4.生: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 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 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 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 ‎ ‎ ‎ ‎ ‎ 5.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及课后思考 与练习二。 6.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苏珊·安东尼在 法庭上辩护的那部分内容。 7.引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 开始帮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 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 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5.发挥主观能动性,赏析苏珊·安东尼 简短有力的宣言,要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 6.分角色朗读该部分内容,注意体会 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出感情。 7.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 ‎ 191‎ ‎ ‎ 四、组织小型讨论会(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师: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 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 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 点几名学生发言。 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 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 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 的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 育。 3.组织学生讨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是什么?‎ ‎ 1.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基本上都会说我们今天的幸福 生活是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 们应该珍惜。 2.在教师引导下对“我们今天享有的 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 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这句话有了 更深地理解。 3.积极参与讨论,对男女不平等的根 源有初步认识。‎ ‎ ‎ ‎ ‎ ‎ 五、本课小结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就由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导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提问、做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和深入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还会为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顺序--插序--顺序 斗争方式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教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 态度:鄙视.--一些妇女开始喜欢并且帮助她--许多主妇加入她的行列,些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 苏珊·安东尼们的奋斗取得了何种成就,今日的美国妇女地位又如何呢?可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美国民权的调查报告,这可锻炼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练习设计 ‎ 随堂练习设计 ‎ 为加点字注音,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191‎ ‎ 喋喋不休文质彬彬鄙视轻蔑讪笑戏弄呆若木鸡顽固不化不 ‎ 实之词 个性练习设计 ‎ 尽管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和男生应该如何自处?‎ 教学探讨与反思 ‎ 1.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一种较为公正的环境中,学生会对作品中透露出的男女权利极不对等的现象感到不解,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对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用资料影片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 2.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应该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针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在当今社会中,男女权利不对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形势下,男生和女生应该如何自处”等。‎ ‎ ‎ ‎ ‎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 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 保姆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及体现劳动妇女的品质。‎ ‎ 2.难点: 叙事的典型细节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时数:‎ ‎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 *典押:典当,抵押。‎ ‎ *凌侮:欺凌侮辱。凌: 侵犯,欺压。侮: 欺负,轻慢。‎ 191‎ ‎ *忸怩不安:不好意思,不大方的样子。‎ 作者简介:‎ ‎ 艾青: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笔名谐音。‎ ‎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和同人组织“春地画会”,用画笔投入了战斗。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美术青年遭到逮捕, 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青年们“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 艾青在监狱里写了许多诗。正像他自己所说: “从那以后,我过的是囚徒生活。我和绘画几乎完全断了联系。我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诗。只要有纸和笔就随时可以留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思考得更多,回忆得更多,议论得更多。”《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 解题:‎ ‎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怀念的情怀和热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艾青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浙江方言“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作者在诗里写道: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 全诗13段,按作者思想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胳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诗节): 怀念与痛悼。‎ ‎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 第一节: 大堰河是卑微得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穷苦劳动妇女。‎ ‎ 没有姓名 ‎ 没有人生自由 并列 悲苦低微 ‎ 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 ‎ 第二节: 点明大堰河和“我”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 回环往复强调“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 ‎ 第三节: 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 191‎ ‎ 荒凉的坟墓 ‎ 冷落的故居 ‎ 联想、想象──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 思念哀悼之情 ‎ 典押的田地 ‎ ‎ 长青苔的石椅 ‎ 引出第二段对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4─8诗节): 眷恋与感激。‎ ‎ 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眷恋与感激。‎ ‎ 第四节: 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 ‎ 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 ‎ 第五节: “我”离开大堰河。‎ ‎ 用问句,间接表现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 ‎ 第六节: “我”回到自己生活优裕的家中时,像陌生的新客一样忸怩不安。‎ ‎ 极力铺写地主家庭富裕豪华生活 ‎ 对比 ‎ 反衬大堰河家庭的贫穷 ‎ “看着、摸着、坐着、吃着”表明“我”对这富丽豪华的一切的新奇,又“忸怩不安”,反衬大堰河家庭虽贫穷而充满欢乐。进一步抒发对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留恋。‎ ‎ 第七节: 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 ‎ 六个排比: 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 ‎ 第八节: 进一步描写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 ‎ 典型细节: 1.年节切冬米的糖;2.贴乳儿的画;3.逢人夸乳儿;4.梦里盼乳儿幸福。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 第二课时 191‎ 第三部分(9─11诗节): 同情与控诉。‎ ‎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 第九节: 大堰河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 丈夫为她流泪,儿子为她哭得很悲伤,表现她勤劳无私。‎ ‎ 死时呼乳儿名字,表现她广阔的胸襟。‎ ‎ 乳儿不在她旁侧,表现作者的哀悼与歉疚。‎ ‎ 第十节: 大堰河的殡葬。‎ ‎ 五个排比,是对大堰河一生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 ‎ 第十一节: 大堰河死后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 写她死后一家的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最后一句反复强调“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深化全诗悲剧气氛,激发读者对大堰河命运的深深同情。‎ 第四部分(12─13诗节): 讴歌与赞美。‎ ‎ 第十二节: 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 ‎ 抒发诗人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用八个排比句直抒胸臆。结尾三个诗句,使“大堰河”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 第十三节: 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 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 ‎ 这一部分,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讴歌、赞美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 小结:‎ ‎ 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 排比: 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氛酣畅。‎ ‎ 反复: 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191‎ 作文:‎ ‎ 《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大堰河》‎ ‎ 要求: 把握大堰河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格,通过大堰河形象的表达的主题,可改动人称、顺序,改成记叙文。‎ ‎ ‎ ‎ ‎ ‎ ‎ ‎ ‎ ‎《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2. 朗读,3. 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4. 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5.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91‎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191‎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2 整体感知诗歌 ‎3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191‎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4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5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7 再听范读,8 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191‎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191‎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 ‎ ‎《致空气》‎ ‎  ‎ ‎ 一、教学目标:‎ ‎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  2.难点:巧妙的构思。‎ ‎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 ‎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谜语导入:‎ ‎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191‎ ‎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  (二)读 ‎  1.教师配乐范读。‎ ‎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  (三)悟 ‎  (A)整体感知 ‎ ‎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  (B)阅读分析 ‎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  (C)问题研究 ‎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191‎ ‎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  学生活动 ‎  (D)小结 ‎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  (四)赏 ‎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  (五)练 ‎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  (六)布置作业 ‎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           致 空 气 ‎            邵燕祥 ‎   象征 ‎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 ‎ ‎ ‎ 191‎ ‎ ‎ ‎ ‎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体会“这棵老橡树”的象征意义。 ‎ ‎2、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 二、重、难点: ‎ ‎1、重点:老橡树的象征意义。 ‎ ‎2、难点:品味诗句。 ‎ 三、课时划分 ‎ 一课时 ‎ 四、教学设计 ‎ 一)预习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遮蔽(zhē b) 参天(cān) 心弦(xin) 拯救(zhěng) ‎ ‎2、解释下列词语: ‎ 遮蔽:掩藏 ‎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 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 ‎ 拯救:救。 ‎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 ‎3、 教学程序 ‎ 把教学过程分成五个栏目 ‎ ‎1)写作背景简介 ‎ ‎2)配乐朗诵 ‎ 191‎ 通过配乐朗诵、自由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等方式,品味强烈的思想感情。 ‎ ‎3)学海泛舟 ‎ 学生讨论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 ‎1、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 ‎ ‎   义正辞严地喝斥“樵夫,别砍那棵树!”不许你碰他一根树枝,“我”以那棵树的保护者自居,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它,毁灭它。 ‎ ‎2、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 ‎ 作者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让那棵老橡树留下。“我”可以不顾自尊流泪乞求,可以看出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男儿有泪不累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别人看来“愚蠢”的眼泪,对诗人来说那是发自的真实感受。 ‎ ‎3、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 ‎  称老橡树为“老朋友”,时刻牵挂着老朋友的安危。这里用了一个非常生动贴切比喻,“就像你的树皮与你连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 ‎4、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 表示了只要“我”还在,就要誓死保卫那棵树,与它共存亡的决心。 ‎ ‎1、说说诗人为什么会对这棵老橡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 因为这棵树给我留下太多的美好回忆。它是我祖先亲手种下,现已长成参天大树,孩提的我常在它的树荫下玩乐、嬉戏,在这里妈妈吻过我,爸爸抚摸过我。一切美好的回忆都与它有关,所以我对这棵老橡树有着深厚的感情。 ‎ ‎2、这首诗表达作者的什么愿望? ‎ 诗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珍视。 ‎ 实话实说 ‎ 我为绿化做什么?(由学生即兴演讲) ‎ 书海拾贝 ‎ ‎1、由学生小结本节课自己学习心得(回顾本课中接触掌握了哪些新知识,有何收获) ‎ ‎2、根据课文内容,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按行为、品质、心理等类型加以归类积累,并要求同学选取课后练习中五个词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 ‎ 日出(节选)‎ 191‎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了解戏剧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 ‎4.揣摩与体会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描绘人物性格的手法。‎ ‎ ‎ 难点 ‎1.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2.欣赏名著名篇中精彩段落的艺术特色。‎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 ‎ 关于戏剧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 ‎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 ‎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191‎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 ‎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 ‎ 五、戏剧的语言 191‎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 ‎ 六、戏剧的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思想变化的戏剧。) ‎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 ‎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嗫嚅(ni r) 萧条(xiāo)   踌躇(chu ch) 凄(qī)楚 咳嗽(su) 周济(j)  亲戚(qī) 狞(nng)笑 爆发(bo) 岂有此理(qǐ)  半晌(shǎng) 存蓄(x)‎ 惧怕(j) 愤慨(fn kǎi )  瞅(chǒu) 庶务(sh)‎ ‎ ‎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省 (shěng)省市 当 (dāng)应当 咽 (y)哽咽 ‎(xǐng)反省 (dng)典当 (yān)咽喉 ‎(yn)吞咽 行 (xng)行李 分 (fēn)分开 难 (nn)困难 ‎(hng)排行 (fn)分外 (nn)难民 便 (bin)方便 还 (hi)还是 晕 (yūn)晕倒 ‎(pin)便宜 (hun)还钱 (yn)黄晕 累 (li)果实累累 恶 (ě)恶心 着 (zhāo)着数 191‎ ‎(lěi)积累 ()恶毒 (zho)着凉 ‎(li)劳累 (w)憎恶 (zhe)走着 ‎(zhu)衣着 重 (chng)重生 作 (zuō)作坊 少 (shǎo)多少 ‎(zhng)重量 (zu)工作 (sho)少年 ‎ ‎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 ‎ 四、词语积累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萧条:①寂寞冷落,草木凋零,没有生气。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生产停滞、物价低落、商业萎缩的不景气景象。 ‎ 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凄楚:凄惨痛楚;凄凉悲哀。‎ 周济:对贫困的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世故:处世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庶务:旧时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 ‎ 五、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这部话剧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1‎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六、关于《日出》‎ 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是继《雷雨》之后的又-杰出的多幕剧。剧作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并预告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全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只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来演出-个故事。剧情以陈白露的活动为主线展开,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其丑恶腐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全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多采用象征手法,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的召唤和预言。‎ ‎ ‎ 七、写作背景 在创作《日出》之前,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在《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 ‎ ‎ 八、文章主旨 课文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石清和经理潘月亭的种种纠葛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191‎ ‎ ‎ 九、结构分析 课文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主要出场人物有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和王福升。戏剧的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旧时代的影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襄理李石清而展开的,矛盾从产生、发展、高潮到结局,脉络十分清晰。‎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你看你这个麻烦劲儿,走就走得啦”),是故事的产生阶段,人物间矛盾的产生是由于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因而来找李石清求情,可是李石清却对黄省三十分冷漠。人物刚一出场,对话仅仅几句,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间的冲突就有所凸现。黄省三上场是“胆小地”,说话是吞吞吐吐的,“无力的”,只是一味地哀求,可以看出他性格是十分懦弱的。而李石清呢,则是“冷冷地”、“烦恶地”对黄省三进行斥责嘲讽,对黄省三的遭遇一点也没有同情之心,从他的话语可见他的冷酷无情。由黄省三的台词中可以看出,银行把他辞退之后,他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银行现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他是因为“实在没有路走”才来向李石清求情的。黄省三“在银行没做过一件错事……一天干到晚”,就连李石清都说黄省三是个“好人”,是“安分守己的”,他被银行辞退不是工作原因,而是因为没有后台给撑腰。对黄省三这样的老实人,李石清是十分看不起的,对他在银行工作了几年竟没有任何积蓄,没有想方设法去捞油水感到不解,认为他是傻子,并把他当成狗。面对李石清的蔑视,黄省三只是一味地苦苦哀求。人物间的矛盾一展开就让人感觉到是那样的不可协调。‎ 第二部分(从“长长地叹-口气”至“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是故事的发展阶段。人物间矛盾的发展是李石清给走投无路的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去“到街上要(饭)”,第三是去偷。为了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多次使用潜台词,这样便产生了突出的戏剧效果。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小职员,这哪里是什么“出路”?简直就是把黄省三推上绝路。果然,当黄省三表示自己干不了李石清所说的三件事时,李石清竟然“愤慨地”说什么“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一大段台词,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的思想性格。最后,他竟然“魔鬼般地狞笑着”让黄省三去跳楼自杀。人物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李石清的性格塑造更趋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象。这个剧本的戏剧说明在语言使用上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就是这寥寥数字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第三部分(从“左门大开”至“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矛盾的高潮是由潘月亭的上场而展开的。作为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在这个场次出场的时间虽然不长,对话也很少,但在展开戏剧冲突上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从他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李石清只不过是他的一条走狗,完全是秉承他的旨意来办事的。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对待黄省三的态度上,潘月亭比李石清更加凶狠残忍,毫无人性,他的话不多,但从他嘴里一次次骂出的“滚”字就可看出他残忍暴戾的性格。作者对李石清和潘月亭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面对冷酷无情的潘李二人,黄省三由绝望而愤怒,在他看来自己反正只有死路一条了,不如拼死把长期积压在自己心中的怨恨全都抒发出来。黄省三一反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性格,变得慷慨激昂起来,他的一大段台词把全剧推向了高潮。黄省三对潘李二人的控诉,可以说是作者借黄省三之口对万恶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处在社会底层的黄省三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看看黄省三是怎么说的吧:“你们给我一个月不过十三块来钱,可是你们左扣右扣的,一个月我实在领下的才十块二毛五。”‎ 191‎ 细算一下,竟有百分之二十的收入被克扣掉了!为了这可怜的十块二毛五,“我整天地写,整天给你们伏在书桌上写;我抬不起头,喘不出一口气地写;我从早到晚地写;我背上出着冷汗,眼睛发着花,还在写;刮风下雨,我跑到银行也来写!”这简直是没日没夜、没命地为银行卖命。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五年的工夫”竟成了“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了,可为了孩子,他还要为银行去卖命。但是就连这点要求,都被彻底地拒绝了。他在饥寒交迫痛苦不堪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被逼得连一点活路都没有。再看看潘月亭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大白天的,他不到银行去上班,而是陪着一群有钱有闲的人在打麻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想要告诉人们,黄省三的悲剧绝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造成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第四部分(从“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至“福升把黄省三拖下去”)是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强权社会里,一个弱者的反抗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当黄省三抓住潘月亭的衣服时,潘月亭只是一拳下去,黄省三立刻晕倒在地,被无情地当作一条狗拖了下去。‎ ‎ ‎ 十、写作特色 ‎1.对话个性化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比如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对话,黄省三一上台就是“胆小的”,说话“无力的”,吞吞吐吐,只知道一味地向李石清求情,即使在遭到李石清的讽刺、挖苦和嘲笑后也不敢反抗,仍然向残忍恶毒的李石清苦苦乞求,“我求求您,您行行好”一类的话始终挂在嘴边,“就是累死我,我也心甘情愿的。”这些话语与黄省三懦弱的性格是相吻合的。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潘月亭更加恶毒残忍的对待黄省三使黄省三终于忍受不住屈辱,由原先的懦弱变得敢于反抗,“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此时的语言一改哀求的口吻,勇敢地进行反抗,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把他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出代表封建资本家的李石清与潘月亭残酷恶毒的阶级本性。又如潘月亭一上场,“滚开!”“滚,滚,快滚!”一连串的“滚”字充分暴露了他残忍、暴戾、恶毒的本性。‎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课文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故事结构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紧凑集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把矛盾和现实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黄省三的懦弱、李石清的残酷、潘月亭的暴戾以及这些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 ‎ 十一、探究活动 ‎《日出》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之一,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这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的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试搜集曹禺先生的其他戏剧作品的相关资料并对现实主义悲剧作研究性学习。‎ 191‎ 研究方法:‎ ‎(1)应从社会情况探究“现实主义悲剧”产生的原因。‎ ‎(2)应理清它产生、发展的过程。‎ ‎(3)应重点探究现实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品,简述他们的创作情况。‎ ‎(4)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实主义悲剧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 ‎ 十二、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的分析,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矛盾,理解作者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见解和态度,从而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李石清唆使失业、穷困潦倒的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在这几次冲突中,黄省三由一开始的懦弱不堪逐渐变得有了反抗精神。‎ ‎(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理解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从李石清的几段台词来看,可以看出他性格的阴险卑劣,对弱者冷酷无情。‎ ‎(三)本题意在引导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重要段落,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使大家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腐朽的本质有所认识。这道题大家很容易简单地从课文字面上理解为:是因为“身后没有人撑腰”。这样的回答是不够全面的。应当从黄省三和李石清两个人的对话中全面地看,黄省三在银行没有后台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黄省三五年来已经被银行榨干了,现在体弱多病,再没有油水可榨了,因此被银行一脚踢开。在万恶的旧社会,“人善被人欺”,像黄省三这样老实、本分、只知道傻干苦干,不知道溜须拍马的老实人必将被伪善、腐朽、凶残的封建资本家所欺凌,这是由黑暗社会封建资本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黄省三是没有别的出路的。‎ ‎(四)本题旨在让大家了解戏剧中的潜台词的使用和破折号的用法。提示:1.那你可以到街上要--(饭)2.您说,要我去--(偷)3.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你)。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谈,戏剧讲究潜台词的使用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从而使语言显得耐人寻味。‎ ‎(五)本题旨在通过对重点台词的理解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这段台词是作者对黄省三性格塑造的一个重点。它表现出了黄省三内心的激愤,这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突然迸发的激愤。‎ ‎(六)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启发大家的发散思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向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拓思维。‎ ‎ ‎ ‎ ‎ 钦差大臣〔节选)‎ 191‎ 一、教学目的:‎ ‎  1.了解俄国官场的腐败。‎ ‎  2.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1.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  2.难点: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推想故事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钦差(qnchi)俏皮(qio)官衔(xin) 爵位(ju)肆无忌惮(sdn)‎ ‎2.解释词语。‎ 奉告:敬辞,告诉。‎ 千载难逢: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可贵。‎ 时来运转:时间到来,命运也随着好转。‎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钦差;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造谣生事:为了迷惑群众而捏造消息滋生事端。‎ 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很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挑拨是非: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俏皮:①指容貌或装饰好看。②举止活泼或说话有风趣。‎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191‎ ‎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 ‎2.剧情简介:‎ ‎  《饮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 ‎  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 ‎1.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用马-……‎ ‎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 (4)督学满身是葱臭。‎ ‎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正面人物吗?‎ ‎  讨论并归纳:‎ ‎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  学生讨论并归纳:‎ 191‎ ‎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措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选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4.请小组分角色上台表演。‎ ‎   学生评点、交流、改进,另请小组上台表演。‎ 五、小结 ‎  1836年4月,著名讽刺喜剧《铁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代表了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六、作业:课堂练习一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一、探究 ‎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  市长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一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面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 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 191‎ 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谷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 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  那么真的钦差到了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按照市长及官员们的性格特征,不可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仍然会是故伎重演,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极力掩盖刚刚发生的丑事,或极力推卸责任,指责他人的不是。‎ 二、当堂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  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息带动起来,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第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600字左右把它写下来。‎ 三、小结 ‎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作业 ‎  1.课后练习二。‎ ‎  2.课外阅读果戈里整部《钦差大臣》。‎ ‎ ‎ ‎ ‎ ‎ ‎ 放下你的鞭子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作揖(yī) 南腔北调(dio) 伶俐(lng l) 昧(mi)‎ 俏皮(qio) 掷钱(zh) 骚动(sāo) 滑稽(jī)‎ 媚态(mi) 鹞子(yo) 勉强(qiǎng)   睁视(zhēng)‎ 畜生(ch) 糟蹋(t) 暴躁(zo) 鲁莽(mǎng)‎ 191‎ 抚养(fǔ) 摧残(cuī)‎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调 (dio)调动 应 (yīng)应该 少 (shǎo)少量 ‎(tio)协调 (yng)答应 (sho)少年 强 (qing)强大 稽 (jī)滑稽 难 (nn)困难 ‎(qiǎng)勉强 (qǐ)稽首 (nn)遇难 ‎(jing)倔强 晕 (yūn)晕倒 倒 (dǎo)倾倒 挣 (zhēng)挣扎 ‎(yn)黄晕 (do)轻重倒置 (zhng)挣钱 挨 (āi)挨门挨户 ‎(i)挨打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 ‎ 四、词语积累 南腔北调:形容口音不纯,搀杂方音。‎ 作揖:拱手行礼。‎ 伶俐:聪敏;机灵。‎ 俏皮:①(容貌或装束)俊俏。②举止活泼或说话风趣。‎ 骚动:①扰乱,使不安宁。②秩序混乱。‎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少顿:一会儿,片刻。‎ 媚态:①谄媚的丑态。②娇媚的姿态。‎ 鹞子:鹞鹰,一种猛禽,驯养的雌鸟可用来帮助打猎。‎ 糟蹋:①浪费或毁坏。②侮辱;蹂躏。‎ 鲁莽: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轻率。‎ 191‎ ‎ ‎ 五、作者简介 陈鲤庭,曾用名陈思白,笔名麒麟、C.C.T等,上海人,导演、理论家。毕业于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30年代参加左翼剧作家联盟,参与主持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从事救亡演出。40年代在抗日大后方重庆从事进步话剧运动。1957年任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文革”中遭受严重迫害。80年代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艺术理论部分。‎ ‎1930年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毕业。在学期间参加“大夏剧社”,导演了根据爱尔兰作家格雷高利夫人的剧本《月亮上升》翻译、改编的舞台剧《三江好》。‎ ‎1931年在南汇大团镇小学任教期间,创作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后经改编,广为流传。‎ ‎1932年在上海新亚中学任教期间,加人中国左翼戏剧联盟,组织并主持“骆驼演剧队”,从事进步的学校戏剧运动和工人戏剧运动。曾在上海《晨报》、《民报》撰写戏剧、电影评论文章,并翻译介绍苏联的电影理论,如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等。‎ ‎1936年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业余实验剧团理事、编导部副主任,参与协会工作,演出《石达开的末路》等剧。‎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队长、旅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山西文艺界抗敌协会话剧队队长兼导演、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中央电影摄影厂编导委员、中华剧艺社理事兼导演等职。期间导演舞台剧《夜光杯》、《魔窟》、《钦差大臣》、《结婚进行曲》、《复活》等。1942年导演的《屈原》,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重大成果。同年出版电影理论著作《电影轨范》。‎ ‎1946年后相继任中电二厂导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艺委会主任兼导演,编导影片《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与陈白尘合作编剧)、《丽人行》(与田汉合作编剧)等,艺术风格清丽、细腻、流畅,受到好评。‎ 建国后,创办并主持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1957年后任上海天马制片厂厂长兼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副主任兼导演,导演的影片有《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等。‎ 陈鲤庭是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 ‎ 六、关于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时代的最热门的话题,如中国30年代宣传抗日的《放下你的鞭子》。在国外,各种各样的街头剧演出,也是多以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内容。演出中时有观众参与,演出结束后演员与观众进行讨论,很受群众欢迎。 ‎ ‎ ‎ 191‎ 七、写作背景 ‎1931年日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很快就相继沦陷,大批东北人被迫逃进了关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的烈火燃遍了全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无不激起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 ‎ 八、文章主旨 戏剧通过卖艺父女因家乡被日寇占领,离乡背井、街头卖艺的痛苦经历,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汉奸才是人们生活贫困的根源,告诫人们要团结起来奋力反抗。‎ ‎ ‎ 九、结构分析 陈鲤庭创作的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后经改编,广为流传。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时候,街头剧成了反战的艺术形式。当时最著名的街头剧就是《放下你的鞭子》。这个街头剧的前身,是田汉在“南国社”时期,根据歌德《威廉迈斯特》中的部分情节编成的一个独幕剧,写吉卜赛女郎眉娘被迫卖艺的故事。后经陈鲤庭、崔巍等改编,此剧变成了一个中国化的街头剧,它表现了卖艺父女二人,因家乡被日寇占领,离乡背井的痛苦经历。此剧为许多剧团演出,红遍大江南北。‎ 按照戏剧情节的发展,以青工上场为界,全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来几个鹞子翻身的把戏,向老爷先生们讨一个情。来呀!”),写流亡关内,穷困潦倒的卖艺父女在街头卖艺的场面,这是戏剧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五六十岁的卖艺汉和十七八岁的香姐,一个老,一个少,因家乡的田地被日寇占领,背井离乡,流亡关内,靠卖艺来维持生活。在热闹的卖艺场面中人们仍然能够感悟出父女的贫困和无奈。‎ 第二部分(“他妈的,手段真辣”至结尾),写香姐因饥饿难耐、四肢无力而怠慢演戏,因此遭到亲生父亲毒打,青工出面阻止并使大家看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黑暗本质。这部分是戏剧的高潮和结局部分,随着青工的上场,戏剧冲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卖艺汉”被贫困的生活逼迫得为了几个铜板而用鞭子抽打因饥饿而倒地不起的香姐,青工同情十七八岁的香姐,正义感驱使他挺身而出,与卖艺汉扭打起来。戏剧情节发展到此,人们不禁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戏剧通过青工、香姐、卖艺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化解把日本帝国主义的黑暗本质揭露了出来。“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青工的话使大家找到了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穷困潦倒的真正原因,并在心里萌发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使戏剧的发展达到了高潮。戏剧的结尾,卖艺汉从思想上有了极大的转变,“打得我清醒了过来,告诉我团结大众的力量去找我们的生路”。卖艺汉为感谢大家的好意“玩几套玩意儿向各位献献丑”,至此,这场街头剧在锣鼓声中闭了幕。‎ ‎ ‎ 191‎ 十、人物分析 剧中的三个人物塑造得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一对流亡关内靠卖艺为生的穷苦父女,一个有着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觉悟的青年工人。 ‎ ‎“卖艺汉”是一个在外流浪多年、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的难民。他多年在他乡流浪卖艺,难免沾染一些江湖习气,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正像他所说的:“如今正是国难当头……现在咱们大中华给东洋小子欺侮得可怜,老百姓又逼得连一句气话都不敢讲,咱们虽然是走江湖的,可总也有一点儿爱国的心眼儿”,所以他才编了一首“九一八小调”,用歌曲来控诉日寇的侵华罪行。但是生活的逼迫,长期的饥饿,却使他为了多挣几个铜板,一时忘记了父女的亲情,而用鞭子抽打因饥饿而倒地不起的女儿。“卖艺汉”的形象可以说是流亡内地的东北难民的缩影。‎ ‎“香姐”虽然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她变得十分乖巧懂事,她饿得实在没有力气了仍然“勉强支起身体”想要继续卖艺,直到“倒在地上”。当她爸爸用鞭子抽打她的时候,她一点也没有怨恨,而是替她爸爸求情。她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为饥饿造成的,而造成她一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东洋鬼子呀,可恨的东洋鬼子,夺了我们的家乡,抢去了我们靠着活命的田地”。香姐的命运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同情,据说在当时演出时有不少群众把这当成了真实的事件。‎ ‎“青工”是这个街头剧中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一个主要形象,他具有高度的觉悟,是正义的化身。是他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夺下了“卖艺汉”手中打人的鞭子,和他扭打了起来。他认为:“我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这种人吃人的道理!”他对香姐的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当“卖艺汉”认为是自己的命运不好时,他说出了根本原因:“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他所喊出的“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正是喊出了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 ‎ ‎ 十一、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写作戏剧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能写多少写多少,不求篇幅长,只求内容精当。可以是评论戏剧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是评论其中的一个人物,还可以评论戏剧的情节结构等、鼓励合理地求异创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 ‎ 十二、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并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道题答案的关键是香姐挨打后的台词。‎ ‎(二)本题旨在培养大家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大家设身处地地去进行思考。答案只要合乎剧情即可。‎ ‎(三)本题旨引导大家认真把握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有一定的开放性。‎ 191‎ ‎ ‎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 教学重点 ‎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 课 型 新授课 教法研读分析讲练结合 教具 计算机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 第 一课 时 ‎(一)课文导入 ‎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 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对,就是“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 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 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 191‎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 ‎3、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 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 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例证法-----精兵简政 ‎6、 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 解决课后题 第 二 课 时 补充课外材料,语文读本15册第一单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完满才是人生》。‎ 教学重点: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能指出文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 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 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2、 提问:通过通读全文,请大家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而这些句子又常常和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和设问句等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关键句、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首、篇尾、段首,一段之中出现在段尾的机会也比较多。那么大家看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第1段最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 提问:分析第2、3、4段,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 191‎ 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4、 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德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在文章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二、 研读分析《不完满才是人生》‎ ‎1、 阅读材料,扫除文字障碍。‎ ‎2、 提问: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在第1段也有说明,就是“不完满才是人生” ‎ ‎3、 请大家找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所用到哪些论据?‎ 第2段中的古诗是道理论据;第3段中提到的汉武帝,唐太宗是事实论据;第4段中的包公、海瑞也是事实论据;第6段中提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事实论据;第7段的是道理论据;‎ ‎4、 那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引证法;引用古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伴君如伴虎”等等例证法;列举了古代的许多事例,如汉武帝,唐太宗,包公、海瑞,典故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对比论证:第2----7段从古至今的论述 ‎5、 概括能力训练:请大家概括一下3---8自然段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3段: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包括皇帝。第4段:皇帝手下的大臣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5段:我辈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不完满的。第6段:知识分子在历史上难得过几天好日子,他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7段:生活在新社会中也有不完满的地方。第8段:“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民的真理”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归纳并整理全班讨论 ‎ 作业:一、课后第四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为也在与时俱进。请举出一个在今天新形势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例,并谈谈你的感想。三、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 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是通过作者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的文章。 那么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第一、 看法要正确。第二、 叙事要简明。只要把事情讲清楚,能起到证明看法的作用就可以了。(处理好叙议关系)第三、议论要以理服人。要使自己的议论有说服力,就要学会摆事例和讲道理。摆事例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讲道理,可以对事情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指导写法:1、提出问题---- 摆出要议论的问题或某种现象(简洁叙述) 2、提出观点---- 用一句话表述要正确,鲜明 3、分析问题---- 摆事实,讲道理 摆事实:既可以是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概括事例、史实。 讲道理:可引用名人名言,、公认事理等。 ‎ ‎4、解决问题---- 怎么做如:小议抄作业 我看教师拖堂现象 小议考试作弊 论中学生网上交友 我看中学生上学带手机 ‎ 板书设计 191‎ 为 人 民 服 务 ‎ 毛泽东 ‎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道理论据 正反对比论证层次安排 ‎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事实论据 例证法 ‎ 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 ‎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 ‎ ‎ ‎ ‎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 ‎ ‎ ‎[自读导言] ‎ 自读要求 ‎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 学习侧重点 ‎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 191‎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 ‎[自读程序] ‎ ‎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 ‎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 ‎②儒家思想浅探。 ‎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 191‎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 ‎(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 ‎6.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 ‎ ‎(解说:在“自读程序”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 ‎[自读点拨] ‎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 ‎ 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 ‎ 抱漠视态度->应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 ‎ ‎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 练习设计 ‎ 191‎ ‎ ◆随堂练习设计 ‎ ‎ 个性练习设计 ‎ ‎ 仔细朗读北京101中学举行的这次主题班会中一个学生代表的发言(风补充资料),谈谈你的体会。 ‎ 教学探讨与反思 ‎ ‎ 本文内容较容易理解,不必花功夫来逐句讲解。作者循序渐进,一步步启发学 ‎ 生进行思考,这种演讲思路很值得探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这篇演讲稿稍加修 ‎ 改,在班上来个模拟演讲,这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好办法,且更能让学 ‎ 生理解文意。‎ ‎ ‎ ‎ ‎ 南京大屠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 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 过程与方法 ‎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 重点 ‎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191‎ ‎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 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 难点 ‎ 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 ‎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 教学突破 ‎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本文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 ‎ ‎ 教学准备 ‎ ‎ ‎ 教师准备 ‎ ‎ 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 ‎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 ‎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课 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91‎ ‎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 相关图片。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 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3.师: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 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 说说? 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 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 1.看影片和图片,为南京大屠杀血淋 淋的场面所震撼,心中充满愤慨。 2.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知与认识。 3.生:落后就要挨打,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旧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土地上 的人民,导致了南京城内30万居民 的被害。 4.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 ‎ ‎ ‎ ‎ ‎ 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约 分钟)‎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r ; f ‎ 1.介绍报告文学的整体风格,将内容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从而指导 ‎ 1.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来阅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 ‎ ‎ ‎ ‎ 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 学生阅读本文。 2.抽学生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3.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正。‎ ‎ 2.划分课文层次,归纳文章的主要内 容,并思考本文作者的意图。 ’ 3.与教师共同明确文章结构,了解作 者意图,作好笔记。‎ ‎ ‎ ‎ ‎ 三、分析课文l-8自然段(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让学生快速阅读1-8自然段。 2.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组织学生讨 论交流本课题目与开头的特色。将 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3.师: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个老太太的 经历来开始文章的写作? 4.指导完成随堂练习1。‎ ‎ 1.快速阅读。 2.分析讨论本文标题和开头的特色。 3.思考回答。 生:因为她是曾经受到日本侵略者 迫害的中国民众的缩影。 4.完成随堂练习l。‎ ‎ ‎ ‎ ‎ ‎ 四、本课小结 191‎ ‎ 本节课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扩充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这节课对报告文学的特点作了一定的分析,学生针对其特点浏览了全文,理清了文章结构,并重点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 ‎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 南京大屠杀 ‎ 温书林 ‎ 报告文学的特点 ‎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标题:吸引力和震撼力;概括力和气魄 开头: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制造悬念,引发主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研读9-33自然段 1.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安排及写作特色 ‎2.研读34-38自然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一、研读9~33自然段(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让学生快速浏览9-33段,可以请 几名同学朗读9--15段(提示:这是 唯一一节详细叙述)。 2.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 3.师:这一节一共讲述了哪些内容?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2。 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见课末板书设计)‎ ‎ 1.快速阅读课文,朗读相关段落。 2.倾听,充满情感。 3.根据9-33自然段中的多家新闻媒 体报道,将其分别改为30字以内的 新闻导语。 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 ‎ ‎ ‎ 二、研读34-38自然段(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191‎ ‎ 学生活动 ‎ ‎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34--38自然段。 2.师:前文讲述了历史事实,这一节表 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请问作者的 情感态度是什么呢? 3.抽多名学生回答,小结。 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见课末板书设计)‎ ‎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 3.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 ‎ ‎ ‎ ‎ 三、本课小结 ‎ 本节课按照课文浏览、内容分析、特色探讨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深入了解。‎ ‎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 南京大屠杀 ‎ 温书林 ‎ 中间 结构 多线条发展 ‎ 事件(或人物) 以线穿珠 ‎ 效果:鲜明、集中、新颖,表现主题 ‎ 结尾 鼓舞展望式 ‎ 哲理思索式 ‎ 效果:余味无穷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 1.查字典或通过课文掌握字词 ‎2.组织讨论 2.讨论交流,确立目标 一、掌握字词(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91‎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3。‎ ‎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完成字词 积累。‎ ‎ ‎ ‎ ‎ 二、讨论.明确懵感态度价值观f约 分钟1‎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1.师: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 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 ‎ 1.生: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 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 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 ‎ ‎ ‎ ‎ 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 用? 2.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 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 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 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 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 2.积极参与讨论,表明心志,明确情感 态度价值观。 ‎ ‎ ‎ ‎ ‎ ‎ 三、本课小结 ‎ 本节课是堂讨论课,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历史的惨痛教训,明确方向,树立目标,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 南京大屠杀 ‎ 温书林 ‎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 明确方向,发奋图强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 尽管证据确凿,南京大屠杀却仍不被一些人特别是日本人承认,而且中国受害人的理赔之路异常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未来之路我们该如何去走?教师可介绍当今日本政府和社会对日军侵华历史所持的态度,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 ‎ 惨绝人寰举世闻名 191‎ ‎ 个性练习设计 ‎ 作者在文中写道:“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应该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 1.这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以一要注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要注意结合报告文学的风格特点来讲述课文。‎ ‎ 2.文章比较长,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在培养学生情感的时候,注意创造情景,调动大家的情绪。‎ 补充资料 南京大屠杀 ‎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当时集体屠杀中国军民19万余人,零散杀害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多具,被屠杀总数达30万人以上。‎ ‎ 这场大屠杀,是在日本当局策划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战犯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 ‎ 南京暴行发生之后,引起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和谴责。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在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廷谴责日军“把南京变成一座恐怖的城市”。‎ ‎ 然而,在日本却有人否定历史事实。日本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此人于1984年6月出版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京大屠杀从历史上一笔勾销。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 ‎ ‎ ‎ ‎ ‎《寻找时传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2、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学会“对比”思考方式。‎ 二、教学重点:‎ 191‎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1、导入:‎ ‎2、介绍通讯知识:‎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3、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标题 电头、导语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引题、正题、副题 有 短 概括、简洁 通讯 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 无 长 具体、细致 例:(消息标题)“织女”安卧“广寒宫”(引题)‎ 四棉设置恒温休息室解决女工休息问题(正题)‎ ‎4、生字词(形近词对比)‎ ‎① 偌(ru)大 诚挚(zh) 揣(chuǎi)着 黯(n)然 ‎ 老茧(jiǎn) 淳(chn)朴 ‎② 解放 差别 ③ 揣着 崇高 沧桑 191‎ ‎ 解差 差劲 惴惴不安 鬼祟 苍翠 ‎ 姓解 出差 瑞雪 ‎ 参差 ‎5、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课文(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国家 ‎ 主席 ‎ 握手 掏粪工 ‎6、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 ‎(1)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2) 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3)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4) 干点什么不(5) 比这体面?‎ ‎(6) 这世界,(7) 变化真大!‎ ‎(8)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9) 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10)‎ 191‎ ‎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11) 该多好!‎ ‎ 7、本课小结:‎ ‎ 纵观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老师通过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比”。‎ 八、教学后记:‎ 在讲《寻找时传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重点是放在五个“W”上的,五个“W”是由西方新闻界的五“W”演化而来。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普遍觉得很新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有兴趣,参与度很高,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按照我的设想,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自读感悟的,所以我讲得并不多,只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生字词讲一下,比较了消息和通讯的不同之处,以及重点要讲的五个“W”。在这些环节中,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渗透给学生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对比。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可以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运用“对比”的方法。这节课的缺点还是和前几节课一样,有点前松后紧,刚开始讲的时候还比较有条理,但是讲了大半节课后,讲得就有点凌乱,不过学生还是很配合的,从总体上看效果不错。‎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 ‎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4、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91‎ ‎1、朗读法: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感知理解课文。‎ ‎2、点拨法:设置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课时:‎ ‎2 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复习史书的分类并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第一段,并学习该段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史书的分类(多媒体投影)‎ ‎ ‎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 ‎ 记事本末体(事件)‎ ‎ ‎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资治通鉴》‎ ‎ ‎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 ‎ ‎ ‎ 二、导入:(投影唐太宗名言)‎ 19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 ‎ ‎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时说的一句名言,并且说:魏征的死使他从此少了一面镜子。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这么看中魏征呢?(因为他善进忠谏)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还是很多的,但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商朝的比干,就因为进谏而被剜心。为什么同样是进谏,却有差别这么大结局呢?‎ 明确:1、君主不同;2、进谏方式不同。‎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谏的。‎ 多媒体投影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解题并演示:‎ 问:这是什么句式?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兼语句,‎ 包含两层意思: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问:“讽”是什么意思?‎ 明确:“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 ‎ 四、主要人物及作者简介:(多媒体投影)‎ ‎1、主要人物简介:‎ ‎①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②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战国策》简介:‎ 191‎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 ‎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同时多媒体投影以下生字:‎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 ‎ ‎ ‎2、自读课文第一段,指出下列词语含义:‎ 修、私、窥、美、昳丽 ‎ ‎ ‎ ‎ ‎3、分别找出本段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 ‎ 六、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 ‎ ‎1、请三位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提出意见。‎ ‎2、总结他们的成功和不足。分析朗读技巧,多媒体投影注意事项:‎ ‎①邹忌在与妻、妾、客对话时的语气;‎ ‎②妻、妾、客在回答时的不同语气 ‎ ‎ ‎ ‎ 妻:发自内心的赞美,难免有溢美之辞 191‎ ‎ ‎ 妾:发自内心的畏惧,随声附和,答语简单 ‎ ‎ 客:有求与人,阿谀却又流于应付 ‎③‎ 邹忌暮寝而思时的语气:‎ ‎(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 ‎3、指名三位女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 ‎4、齐读课文第一段 ‎ ‎ ‎ ‎ 七、作业:‎ ‎ 预习后面三段 第二课时 ‎[要点]‎ ‎1、 继续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和预习情况。(略)‎ 二、齐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 ‎ 三、在这三段中找出如下特殊句式:‎ 倒装句、被动句 四、理清文章思路:‎ 从“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两方面分别入手。‎ 191‎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请三位女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大家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①邹忌进谏时的语气:‎ ‎ ‎ ‎(越说越激动)‎ ‎ ‎ ‎②齐王听后的反应:‎ ‎ ‎ ‎(先若有所思, 而后兴奋)‎ ‎ ‎ ‎③齐王下令时的神态和语气:‎ ‎ ‎ ‎(威严、自信)‎ 六、思考:‎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比如“三问”、“三答”等,你还能找出其它的三叠结构吗?(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作业:‎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能谤讥于市场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 191‎ ‎ ‎ ‎ ‎ 八、板书:‎ ㈠ 邹忌讽齐王 ‎ ‎ 方式:设喻 ‎ ‎ 臣之妻私臣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 ‎ ‎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 ‎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 ‎ ‎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 ‎ ‎ ‎ ‎ ㈡ 齐王纳谏 ‎ 下令:‎ ‎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191‎ ‎ ‎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 ‎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进 ‎ ‎ ‎ ‎ ‎ ‎ ‎ ‎ ‎ ‎ ‎ ‎ ‎ ‎ ‎ ‎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 ‎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  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  3、请大家将书翻到167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  4、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我们共同解决。‎ ‎  6、好,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字词,谁能够将屏幕上的字词准确的念出来?‎ ‎  祝兹zī侯棘j门彀go弓弩nǔ按辔pi徐行 ‎  作揖yī介胄zhu嗟jiē乎曩năng者 191‎ ‎  谁还有读不准的字音?‎ ‎  7、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  8、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打起精神,高声朗读《周亚夫军细柳》。‎ ‎  9、下面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重复的不要写了。‎ ‎  10、好,我们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  11、(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wi介词wi ‎  军:驻军军营将军 ‎  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 ‎  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  12、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开诚布公的提出来,也许你的问题非常的有价值,可以帮助许多同学解决疑问。‎ ‎  13、同学们没有问题了,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大屏幕)‎ ‎  14、译文:请3位同学讲课文简述出来.‎ ‎  15、好,现在,我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  16、最后皇上对周亚夫有一句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阐述。‎ ‎  17、“嗟呼,此真将军矣!”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  18、(为什么称之为“真将军”?)―――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  19、与此同时介绍正、侧面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用法以及作用,总结周亚夫精神以及人格特点。---1、写罗敷的美,不从本身去写,而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体现,我们说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历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  20、总结:“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  21、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的有见地,有思想,854的学生真是了不起啊!‎ 191‎ ‎  22、周亚夫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使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规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现在,我们将思维的航班从2000年前回溯到现实生活中,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让你当咱们班的班长,请你借鉴周亚夫的做人原则以及管理方法,谈谈你会怎样承担起班长的职责?怎样团结所有的同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  23、总结:所以说,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来指导人生,让语文的精华为你人生画卷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 ‎ ‎ ‎ ‎ ‎《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2、 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3、 结合文中注释,4、 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5、 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1、 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2、 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3、 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4、 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5、 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6、 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7、 善为文章,8、 能隶书,9、 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10、 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11、 删繁补略,12、 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13、 为我国史学名14、 著。名15、 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16、 讲解《四知》‎ ‎1、 杨震2、 简介:杨震3、 (?一124),4、 东汉大臣,5、 ‎ 191‎ ‎ 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6、 字伯起。少好学,7、 博览群经,8、 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9、 他多次上疏劝谏,10、 樊丰诬之罢官,11、 自杀。‎ ‎12、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13、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14、 德才兼备15、 就征召他,16、 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17、 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18、 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19、 路过昌20、 邑,21、 原来由杨震22、 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23、 邑县的县令,24、 (为了感谢杨震25、 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26、 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27、 。杨震28、 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29、 你不30、 了解老朋友我,31、 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32、 不33、 会有知道的人,34、 (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35、 (严肃地)说:“天知,36、 地知,37、 我知,38、 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39、 不40、 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41、 出行步行,42、 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43、 杨震44、 不45、 肯,46、 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47、 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48、 不49、 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50、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51、 一、杨震52、 拒金 二、杨震53、 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54、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55、 寥寥数语,56、 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57、 的公正廉洁,58、 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17、 讲解《私心》‎ ‎1、 第五伦简介:第五伦,2、 字伯鱼,3、 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4、 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5、 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6、 尽守节操,7、 上书论说政事从不8、 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9、 要这样,10、 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11、 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12、 也一并封好上报,13、 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14、 没有文采雕饰,15、 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16、 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17、 他对人对事不18、 太宽容,19、 缺少威严仪表,20、 也因为这样而21、 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22、 我虽未接受,23、 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24、 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25、 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26、 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27、 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28、 虽然没去看望,29、 却整夜难眠。像这样,30、 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1、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32、 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33、 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34、 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35、 尽守节操,36、 公正无私,37、 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38、 进而39、 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191‎ ‎40、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41、 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42、 属人之常情,43、 人皆有之。‎ ‎18、 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原文】 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附:杨震故事 《毁屋留名》‎ 官至京都司徒的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故土杨家村看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县境内。已是正午时分,路边的田地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前边不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朝这边走来。杨震顿感亲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礼:“这位老哥请留步,请问杨家村距此还有多远?”老人仔细打量他一番,惊喜地握住他的手说:“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伯起’吗?”杨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东头的杨贵杨老汉嘛。多年不见,您老还是那么精神!”谁知他这么一说,杨老汉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这记性,都忘了您已经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杨伯起喽。”杨震心头一颤,不解地问道:“老哥,此话怎讲?”老汉脖子一梗,说“你装什么糊涂,你们家前不久才盖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几亩地,上百间房,气派着呢。”杨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话当真?”杨老汉拍拍胸口:“我还会骗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们眼见为实。” 杨老汉领着杨震来到村中他们家的旧址前,杨震呆住了。他们原来的那两间破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恼怒地把门拍得震天响,应声出来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杨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问道:“我乃杨震,这是怎么回事?”管家战战兢兢地说:“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这宅子是大人的几位朋友出资盖的,说是给您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基业。”杨震从怀中掏出玉环,叹道:“想我杨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环。此环留与子孙足矣,岂容这宅院污我清白!”说完抓起墙角的铁锤,发疯似得朝墙上砸去。 在杨震的坚持下,几天之后,这座宅院化为乌有。而杨震清正廉洁的名声却在乡亲们中间广为传颂。‎ ‎ ‎ ‎ ‎ ‎ ‎ ‎ 《公输》‎ 教学目的 191‎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设想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 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 191‎ 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 (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借助投影仪,映示以下内容: ①课文中的生字。‎ 郢()荆 诺() 舆yu2犀(xi1)兕(si4)。‎ 糜(mi2)鳖()鼋(yuan2) 鼍(tuo2)雉(zhi4)。鲋(fu4) 梓(zi3)楩(pian2)牒(die2)圉(yu4)诎(qu1) ②注意加点字在文中的读法。‎ 公输盘(ban)不说(re) 请说(shui)之 胡不见(xian)我于王 臣之弟子禽滑(gu3)厘 (解说:此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深下注释的能力,二是促使学生认准字形,读准字音。)(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 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_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3)内容与形式总理。 ‎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 191‎ ‎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 (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191‎ 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读第17~ 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191‎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子公输子之意(先生)愿借子杀之(您)说公输盘不说(高兴)清说之(解释)见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可是)‎ 191‎ ‎(解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辨析通假字的能力。训练(2)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同一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会义。)(3)完成课后练习三。‎ ‎(解说:培养学生 理解、掌握并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说: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 (5)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4.课堂小结。‎ ‎ ‎ ‎ ‎ ‎ ‎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191‎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2、 诵读五篇作品,3、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191‎ ‎ 学生活动 ‎ ‎ ‎1、 师:同2、 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 也是张力很强,4、 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 有古诗,6、 有乐府诗,7、 有七言绝句,8、 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10、 转入《采薇》的学习,11、 先范读,12、 再指13、 导学生朗读,14、 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5、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6、 理解诗的意境,17、 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 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 ‎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 样描写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 学生诵读这首诗,3、 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 ‎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 让学生朗读此诗,3、 并讲述诗的大意。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 1、 认真读诗,2、 体会诗的形象性。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 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 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 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 ‎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91‎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 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 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 范读《清平乐》,5、 注意读准字音。 6、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 1、 作好记录 2、 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 ‎ ‎2、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 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 要学生诵读课文,3、 设置问题,4、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 理清文意,6、 体会作者感情。 7、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 1、 仔细听,2、 了解相关知识,3、 作好记录。 4、 诵读课文,5、 理清文意,6、 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7、 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积极进行讨论,9、 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 ‎ ‎3、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4、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 活灵活现,7、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 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 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 ‎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 191‎ 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191‎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191‎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 ‎ 191‎ ‎ ‎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 教学目的:‎ 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二、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四、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1、 掌握全文的思路,2、 即由事写景,3、 由景写情,4、 由情言志。‎ ‎5、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6、 忧,7、 后天下之乐而8、 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 ‎2、 讲新课 ‎ ‎(1)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191‎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 滕子京(tng) 予观夫(y)(f) 衔远山(xi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n) 霏霏(fēi)(fēi) 怒号(ho) 樯倾楫催(qing)((j) 山岳潜形(qin) 薄暮冥冥(b)(mng) 波澜不惊(l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o) 静影沉璧(b) 宠辱偕忘(xi) 嗟夫(jiē)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3) 由读课文,(4) 直至读熟。‎ ‎(5) 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3、 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 ‎ ‎ 第二课时 ‎1、 复2、 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191‎ ‎3、 新授。‎ ‎(1) 学习课文第二节。‎ ‎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 南极潇湘:极,到。‎ ‎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 朗读课文,2. 想一想,3. 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4.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5. 这样的天气,6. 这样的景色,7. 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8.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9. 朗读这节课文,10. 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191‎ ‎11. 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 朗读课文,2. 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3. 这“春和景明”时节,4. 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5. 面对如此的美景,6. 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 ‎7.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8. 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9. 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4、 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 ‎ ‎ 第三课时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 (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1. 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2. 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3. 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4. 并翻译者节课文。‎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191‎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5. 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6. 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7. 要“先天下之忧而8. 忧,9. 后天下之乐而10. 乐”,11. 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12. 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13. 背诵这两节课文,14. 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 (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 ‎ 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三)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2.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3. 读起来朗朗上口,4. 易读易记。‎ ‎(四)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册。‎ ‎ ‎ ‎ ‎ ‎ ‎ ‎ ‎ ‎《醉翁亭记》教案 ‎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 191‎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美、情美,2. 背读课文。‎ ‎3.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1.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191‎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91‎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 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 ‎ ‎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 欧 阳 修 ‎ ‎ ‎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 乐中含悲 ‎ ‎ 醉情:与民同乐 191‎ 醉 ‎ ‎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 文美 ‎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 ‎ 情美 ‎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 ‎ ‎ ‎ ‎ ‎ ‎ ‎ ‎ ‎ ‎ ‎ ‎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 ‎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 ‎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 ‎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19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191‎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 ‎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 191‎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 ‎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 ‎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 ‎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 ‎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 ‎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 二、自测题。 ‎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 ‎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C ) ‎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 ‎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 江 雪 ‎ 191‎ ‎ 柳宗元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 ‎〖知识网络〗‎ ‎ 线索 重点 灵魂 ‎ ‎ 景中含情 ‎ 湖 叙事 写景 抒情 ‎ ‎ 情景交融 ‎ 心 移 一痕 ‎ ‎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 亭 时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换 一芥 有超凡脱的 ‎ ‎ 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景 两三粒 闲情雅致 ‎ 看 地 湖心亭 ‎ 雪 事 看雪 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 ‎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 ‎ ‎ ‎ ‎ ‎《诗词五首》教案 长歌行-教案1 ‎ 学习目标: ‎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 191‎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时间: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 二、学习 ‎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 生:说不懂的字句。 ‎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 生:讨论交流。 ‎ 191‎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 配乐唱。 ‎ 三、总结 ‎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191‎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 二、解题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 三、研习课文 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 (3)补充注释。‎  涵虚:指水映天空。‎  济:渡过。‎  端居:闲居不仕。‎  耻:有愧于。‎ 191‎  坐观:旁观。‎ 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 2.课文研讨 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2、 ‎ 191‎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 二、 导入: ‎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4、 王昌龄:《从军行》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三、 学习《渔家傲》: ‎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 191‎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91‎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 ‎ ‎ ‎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第一部分(19分)‎ ‎1. 原文填空(5分)‎ ‎①《渔家傲》词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不满之情的一句是 ‎ ‎②《长相思》中直搅得词人心烦意乱、连思乡梦都做不成的景物是 ‎ ‎③《采薇》一诗直抒胸臆,写出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的一句 ‎ ‎④《送别》中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的一句是 ‎ ‎⑤《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最能展现童真童趣的一句是 ‎ ‎2.(8分)‎ ‎①《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家的经典之一,共有 篇,分为 、 、 三类。(2分)‎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分)‎ ‎ ‎ ‎ ‎ ‎③《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2分)‎ ‎ ‎ ‎ ‎ ‎④《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2分)‎ ‎ ‎ ‎ ‎ ‎3.语言的创新与运用(6分)‎ 191‎ ‎①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 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2分 )‎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___ ____,_________ ____;‎ ‎____ , 。‎ ‎②.换一种表情动作(如沉默、流泪、哭、笑……)仿写下列语句,字数可略有增减。‎ 例句:低头,不等于认输,低头有时是对过去的反思,有时是对未来的筹划。(2分)‎ ‎ ‎ ‎③“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字中有趣的斐波级数。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 ‎ ‎ ‎ ‎ ‎ ‎ 第二部分(阅读)‎ ‎ 文言文阅读(17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分)‎ ‎①形貌昳丽( ) ②窥镜而自视( )‎ ‎③王之蔽甚( ) ④期年之后 ( )‎ 191‎ ‎2.文段选自《 》。《 》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 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编订为 篇。(1分)‎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 ‎ ‎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 ‎ (3)能谤讥于市朝 ‎ ‎ (4)虽欲言,无可进者 ‎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窥镜而(2) 自视,(3) 又弗如远甚。‎ ‎ ‎ ‎ ‎ ‎(4) 令初下,(5) 群臣进谏,(6) 门庭若市。‎ ‎ ‎ ‎ ‎ ‎5.本文共4个自然段试给它分层并概括段意。(用“/”划分层次)(4分)‎ ‎① ② ③ ④ ‎ 层意:① ‎ ‎ ② ‎ ‎ ③ ‎ ‎6.第二段表现了邹忌怎么样的性格?(1分)‎ ‎ ‎ ‎ ‎ ‎7.课文使用了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比如: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请仿照示例再写出两例。(4分)‎ ‎ ‎ ‎ ‎ 191‎ ‎ ‎ ‎ ‎ 记叙文阅读(14分)‎ 老师的泪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 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 191‎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1.文章开头说“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第二、三自然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 的外表 和 的心灵。(2分)‎ ‎ ‎ ‎ ‎ ‎3.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请你简要回答,横线(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此时怎样的心理?横线(b)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 的赞歌。(1分)‎ ‎ ‎ ‎ ‎ ‎6.文中杨老师对“我”,说“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2分)‎ 19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说明文阅读(8分)‎ ‎“空中恶魔”:酸雨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因为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就称酸雨。酸雨对生态系统影响面极大,它会使土壤融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酸雨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存;酸雨的腐蚀能力很强,大大加快了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因此,人们把酸雨称为“空中恶魔”。‎ 酸雨沉降会导致大片森林枯亡,树木受酸雨侵袭以后,叶子脱落,抗病虫害能力下降,然后枯死。在我国南方重酸雨区,已发现一些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林死亡率达46%;四川峨眉山金顶冷杉死亡率达40%;四川奉节县芳草坝林场6000多公顷华山松96%已死。酸雨还会毁坏农作物,使之减产。我国受酸雨危害的农田有4000多万亩,每年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酸雨会造成湖泊酸化,水质酸化会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分解。当湖水或河水的pH小于5.5时,大部分鱼类很难生存,当pH小于4.5时,各种鱼类、两栖动物和大部分昆虫消失,水草死亡,水生动物绝迹。‎ 酸雨严重腐蚀着世界各地的古迹,凡是酸雨严重的地区,古迹损坏速度加快。从柬埔寨吴哥窟到意大利威尼斯,从印度泰姬陵到英国圣保罗大教堂,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都曾经受住千百年的风化考验,如今却难以抵挡酸雨的袭击。‎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空中恶魔”的“恶”表现在:(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3分)‎ ‎①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 ‎②在我国南方重酸雨区,已发现一些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林死亡率达46%;四川峨周山金顶冷杉死亡率达40%;四川奉节县芳草坝林场6000多公顷华山松96%已死。( )( )‎ ‎4.从本文的结构看,它属于“总一分”结构,请你在文末续写一段不超过50字的总结性语段,使其构成“总--分--总”的结构。(2分)‎ 191‎ ‎ ‎ ‎ ‎ 议论文阅读(12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1分)‎ ‎3.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___。(1分)‎ ‎4.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第三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的事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在22题中提到的“这样的事例”,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你还能举两例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 某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够了?”师父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 ‎“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 徒弟照办。‎ ‎“满了吗?”师父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父抓起一把沙子,撒入碗中。沙子一点也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师父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父又抓起一把石灰,轻轻撒下。石灰还是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191‎ 师父又倒了一盅(杯子)水下去,一滴水也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笑着问。‎ 徒弟无言以对。‎ 这个小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呢?请以“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不要离开文中所说的"满"这个范围。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 ‎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3.①例: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一条银河;如果一颗树代表一缕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意思对即可)‎ ‎③示例:任意相邻的三个数,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 第二部分:‎ 文言文:7.如: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内容略,见原文。)‎ 记叙文:‎ ‎1、老师像妈妈。 2、美丽、纯洁。 3、a处表现杨老师羞恼(难堪、生气)的心理;b处表现杨老师对恩师怀念、感激(崇敬)的情感。 4、①老师的眼泪;②老师的教诲(老师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或:老师那慈母一样的爱。 5、爱。 6、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从“自信”、“乐观”、“宽容”、“豁达”等某一方面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均可。‎ 说明文:‎ ‎1、酸雨的危害。 2、①使土壤酸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②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长。③加快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 3、①下定义。②列数字、举例子。 4、能紧扣上文,并且是总结性语段,即可得分。‎ 议论文:‎ ‎1、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举例论证 3、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③有敢于探究真理的勇气。 4、“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对应,如调换了,搭配就不恰当了。(如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6、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三个事例或打破砂锅问到底,有坚持不懈地探索精神的人。 7、答出人名及事情得满分 ,只答人名或事情各得2分。‎ 191‎ 191‎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