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

ID:573751

大小: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师用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学习目标: ‎ ‎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 ‎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写作方法。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 学习重点难点: ‎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 一、了解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二、了解作者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三、通读课文,自学字词(相互设问)。‎ 四、合作探究 ‎ ‎1、课文分为几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 段)作者在前往青海湖的途中,怀着憧憬般的梦幻。 ‎ 第二部分(3~11 段)作者在青海湖感受到了梦幻般的境界。 ‎ 第三部分(12段)作者希望青海湖被更多的游人赏识,但又担心这梦幻般的美景遭到破坏。 ‎ ‎2.重点品读,合作探究领悟: ‎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 ‎① 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 ② 观赏湖水。 ③ 观赏乌云。 ④ 观赏万里晴空。 ‎ ‎⑤ 观赏草滩与山峦。 ⑥ 观赏海岛。 (下表配合使用)‎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 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2)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神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试从文中找出带有叠词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叠词的运用: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且富有节奏感。‎ ‎②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子运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 ‎③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 ‎④ 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 ‎(3)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的体会。 ‎ ‎①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排比——加强句子的语意和语气 。 ‎ ‎②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用较为整齐的句式写心理活动,表现出青海湖令人心旷神怡的美。 ‎ ‎(4)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为青海湖中的岛屿增添了一种神奇迷人的色彩)‎ ‎(5)“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小组交流、领悟写作技巧。‎ 六、拓展(合作完成): ‎ ‎1、文章最后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组员听,并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课后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 板书设计 线索 明线 暗线 ‎(1~2 段) 在路上 期待、向往梦幻 梦幻般的青海湖 (3~11 段)观赏青海湖 美如梦幻、领略梦幻 虚实结合 ‎(12 段) 返程 反思、保护梦幻 学生用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学习目标: ‎ ‎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 ‎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写作方法。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 学习重点难点: ‎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 一、了解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二、了解作者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三、通读课文,自学字词(相互设问)。‎ 四、合作探究 ‎ ‎1、课文分为几部分,概括大意。‎ ‎2.重点品读,合作探究领悟: ‎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 ‎(2)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神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试从文中找出带有叠词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②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③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④ 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3)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的体会。 ‎ ‎① ‎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 ‎②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4)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5)“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小组交流、领悟写作技巧。‎ 六、拓展(合作完成): ‎ ‎1、文章最后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组员听,并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课后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