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寡人之于国也》ppt复习课件(21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寡人之于国也》ppt复习课件(21页)

ID:570370

大小:109.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 曳 兵 数罟 洿 池 鸡 豚 狗 彘 之 畜 庠 序 孝 悌 饿 莩 二、文学常识 (一)、 《 孟子 》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 对话体(语录体) 文集,是 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 《 史记 · 孟荀列传 》 :“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 《 诗 》 、 《 书 》 ,述仲尼之意,作 《 孟子 》 七篇。”但考诸 《 孟子 》 ,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篇目有:(一) 《 梁惠王 》 上、下;(二) 《 公孙丑 》 上、下;(三) 《 滕文公 》 上、下;(四) 《 离娄 》 上、下;(五) 《 万章 》 上、下;(六) 《 告子 》 上、下;(七) 《 尽心 》 上、下。 《 孟子 》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第一句话)作为该篇的篇名。 (二)、孟子(约前 372- 前 289 ) 名 轲 ,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 孔子 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 战国 中期的 思想家 、 教 育家 、 散文家 、 政治家 ,是著名 儒家 代表人物之一。南 宋朱熹将其与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 1330 年),孟子被加封为“ 亚圣公 ”,以 后就称为“ 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 合称为“ 孔孟之道 ”。 孟子远祖是 鲁国 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 邹国 (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 孟母 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 3 次搬家。后人称之为 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 《 三字经 》 里有“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之说。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 仁政 ”和“ 王道 ”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 《 孟子 》7 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三、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第 1 段) 1.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河内 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察 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 加 少 2.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寡人 之于 国也 尽心 焉耳矣 则移其民 于 河东 移 其 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 然 无如 寡人 之 用心者 邻国 之 民不加少 3. 翻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问 1 :请概括内容。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 2 :写梁惠王的疑惑有什么作用? 为引出下文孟子的治国之策。(铺垫) (二)、第二部分(第 2 、 3 段) 1.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填然 鼓 之 2.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王 好 战,请以战 喻 兵 刃既 接 弃甲 曳 兵而 走 直 不百步耳 3.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请 以 战喻 填 然 鼓 之 弃甲曳兵 而 走 或 百步 而 后止 以 五十步笑百步 是亦走 也 4. 翻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问 1 :请概括内容。 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 2 :孟子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加以阐述的? 比喻论证 问 3 :怎样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 ”的比喻意义? 五十步: 百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梁惠王治国的方法 —— 移民移粟 邻国治国的方法 —— 不尽心 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移民移粟”与邻国治国的方法 “ 不尽心”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魏惠王(前 400 年 — 前 319 年),后称 梁惠王 ,姬姓,魏氏,名罃( 《 战国策 》 作“婴”)。 魏武侯 之子。 魏国 第 3 代国君。公元前 369 一公元前 319 年在位。   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即位初,以公孙痤为相,一度攻破 秦孝公 于栎阳,秦退回 雍城 ,魏惠王六年(前 364 年)四月十三日(公历 5 月 29 日),把都城从 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 大梁 (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 《 孟子 》 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魏惠王十年(前 360 年)开通 鸿沟 。范台之会时 鲁共公 曾告诫他“纵欲者必亡其国”,要他“清心寡欲”,公孙痤去世前,劝惠王杀 商鞅 ,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在位中期信任 庞涓 ,军事实力大增,但此人嫉贤妒能,陷害同学 孙膑 ,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入齐。 周显王 十五年(前 354 年)发生 桂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 341 年)发生 马陵之战 ,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庞涓死后,魏国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楚威王六年(前 334 年)魏惠王在 徐州 (今山东滕州)尊 齐威王 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 徐州相王 ”,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 楚威王 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前 319 年卒,享年长达 82 岁。前任:魏武侯(前 395 一前 370 年在位),继任: 魏襄王 (前 318 一前 296 年在位) (三)、第三部分(第 4 段) 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五十者 可以 衣帛矣 七十者 可以 食肉矣 3.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树 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 衣 帛矣 谨 庠序之教 七十者 衣 帛食肉 然而不 王 者 4.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则无 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 谷不可 胜 食也 是使民养 生 丧死无憾也 无 失 其时 勿 夺 其时 谨 庠序 之 教 申 之以 孝悌 之义 颁白者不 负戴 于道路矣 涂有 饿莩 而不知发 王无 罪 岁 斯 天下之民 至 焉 5.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则无望民 之 多于邻国也 谷不可胜食 也 斧斤 以 时入山林 树之 以 桑 五十 者 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 之 畜 申之 以 孝悌之义 然而 不王者 未 之 有也 狗彘食人食 而 不知检 涂有饿莩 而 不知发 斯天下之民至 焉 6.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则无望民之多 于 邻国也 树之 以 桑 申之 以 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 于 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 未 之有也 非我也,岁 也 是何异 于 刺人而杀之 非我也,兵 也 7. 翻译。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问 1 :请概括内容。 孟子从正面阐述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问 2 :“王道之始”的做法是什么? 问 3 : “王道之始”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发展农业生产(种桑、养畜) 兴办教育(办学校、讲孝悌) 问 4 :统治者应持的态度是什么? 王道(民本、仁政的思想) 王道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称。 《 书 · 洪范 》 :“ 无偏无党 ,王道荡荡。” 《 史记 · 十二诸侯年表 》 :“ 孔子 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 鲁迅 《 且介亭杂文 集 ·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 :“在中国 ,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   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 霸道 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与“王道”相对。 《 荀子 · 王制 》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 三国魏 曹植 《 七启 》 :“此霸道之至隆,而雍熙之盛际。” 唐 张九龄 《 对所举道侔伊吕科策 》 之二:“王道务德,不来不强臣;霸道尚功,不伏不偃甲。” 鲁迅 《 且介亭杂文 ·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 :“在中国 的王道,看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 四、问题探讨 你认为孟子描绘了怎样的理想社会? 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本文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历史进步性。 《 礼记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于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五、艺术借鉴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 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 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 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 孟子 》 文章特点 《 孟子 》 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 对话体(语录体) 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 孟子 》 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 雄辩色彩 。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其次是善于以 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 治国当以民为本 行道乃以仁为政 孟子名言 1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 、仁者无敌。 5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6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7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12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1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5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8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19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0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1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3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4 、尽信 《 书 》 ,不如无 《 书 》 。 历代帝王对孟子的追封追谥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宋朝 元丰六年( 1083 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 1330 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