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新闻阅读”专题检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复习:“新闻阅读”专题检测

ID:568397

大小:63.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闻阅读”专题检测(一)~(二)‎ ‎“新闻阅读”专题检测(一)‎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老龄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 300万人。其次,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再次,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年约有5 000万人。‎ 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无子女和失独(丧失独生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我国正在研究通过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商业保险应先行先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提及这个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例如,6层甚至更高的楼房没有电梯,过街天桥、地铁上下不便,红绿灯变化太快致使老年人过街面临危险。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惯,突出“年龄平等”的理念。‎ ‎(选自叶紫《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 老龄化带来新挑战》,有删改) ‎ 材料二:最近发布的《2015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中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幸福感高人群的特征包括:女性、年龄更长、健康良好、非农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等。‎ 一方面,年龄更长的人幸福感相对更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寿命增长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于是,不少人担心老龄化会造成中国的人口危机。就此论点,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人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原新教授表示,客观讲,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人口现象,不能说是人口危机,也不可能成为人口危机。‎ 原新认为,人口老龄化现象能否成为社会危机,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持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构建合理完善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为老服务体系很关键。‎ 原新表示,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所以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按照现在人口发展的规律,人口老龄化之后的社会形态一定将是一个稳定的老龄社会。‎ 在社会高度关切民生问题的当下,对于老龄化问题是民生问题这一说法,原新教授表示了质疑。他认为,人口老龄化的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非民生问题。因为经济问题的核心是要“做蛋糕”,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力,根本要求是要把经济“蛋糕”做大。而民生问题的本质是公平、公正地“分蛋糕”,根本要求是分配蛋糕的“量器”一定要公正。‎ ‎(选自《专家:人口老龄化不等于人口危机》,有删改)‎ 材料三: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现象。人口理论研究和率先出现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复杂而深刻,既带来机遇,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如何养老正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目前大多数人还难以接受送老人去养老院的做法。而养老院条件不好或不舍得花钱也是人们不愿去养老院的原因。‎ 实际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公办养老机构较少,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建设迅猛发展。养老服务业正在转为“朝阳”产业。‎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四十岁左右、中等收入的人群,大多愿意未来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养老院集体养老;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6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目前受到市场欢迎。‎ 养老市场前景繁荣,但也必须看到,在曙光到来的前夕,社会养老行业需要熬过一段“寒冬”。‎ 首先是养老观念尚需要扭转和培养,很多人愿意重金养孩子,却不舍得重金养老。其次是社会兴建养老机构遭遇融资难,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 更重要的是,政府观念也需要转变。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决策者需要制定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选自樊霞《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 未来我们该在哪儿养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材料一主要借这本蓝皮书阐述了我国老年人面对的诸多困难和问题。‎ B.材料二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家庭幸福感高的人群特征以及原新教授有关中国人口老龄化不会造成中国的人口危机的观点等。‎ C.原新教授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按照人口发展规律,人口老龄化稳定在老龄社会后就会出现新的拐点,回到现在的年龄构成阶段。‎ D.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现象,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负面影响上。‎ 解析:选B A项,“主要借这本蓝皮书阐述了……问题”不全面,材料一还介绍了有关中国老龄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C项,“在老龄社会后就会出现新的拐点,回到现在的年龄构成阶段”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人口老龄化之后的社会形态一定将是一个稳定的老龄社会”。D项,“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负面影响上”错误,原文说的是“既带来机遇,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2.对比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面临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准备工作。‎ 答:                                                                     ‎ ‎                                                                        ‎ ‎                                                                        ‎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如材料一中“我国正在研究通过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惯”,材料二中“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力”。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研究通过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②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突出“年龄平等”理念。③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力。‎ ‎3.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答:                                                                     ‎ ‎                                                                        ‎ ‎                                                                        ‎ 解析:材料三中说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目前大多数人还难以接受送老人去养老院的做法,具体原因是养老院条件不好或不舍得花钱。同时,目前公办养老机构太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应该鼓励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养老机构。作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等。由此可以看出,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需从三个方面出发:人们的观念、养老机构的做法以及政府的做法等。‎ 答案:①人们要扭转养老观念,要舍得重金养老,接受送老人去养老院养老的做法。②养老机构要积极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探讨多种养老模式。③政府要转变观念,制定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 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57岁时,他失业了。很快,他攒了20年的30万美元全部花光。他的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来越清贫。‎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10年。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他的生活依旧清贫,最常吃的是餐馆里最便宜的拌面。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 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组委会在颁奖辞中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熟悉同一种语言,白发苍苍却活力四射。他们都热爱中国。他们是虹桥、是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使者。‎ ‎(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四: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下了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 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对汉字的研究工作,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C.材料一到材料三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传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外国人对汉字的热爱,材料三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 D.材料四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解析:选C A项,“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错误,原文中“书画同源”的意思是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但不能说“绘画起源于汉字”。B项,强加因果。关注语文教学,关注汉字本身是张一清的本职工作。D项,“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不准确,原文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 ‎5.阅读材料一、二、三,简要概括宋旦、斯睿德、张一清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的工作,并指明其作用。‎ 答:                                                                      ‎ ‎                                                                        ‎ ‎                                                                        ‎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材料一,主要介绍宋旦的美国汉字艺术展,介绍了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从后文看,宋旦的这种做法,主要是让外国人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材料二,主要介绍美国人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的事情,他雇人将《说文解字》等书上的所有字源扫描上传,方便人们查询。材料三,主要介绍张一清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设各种讲座,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 答案:①宋旦在美国举办汉字艺术展,用创意水墨汉字表现汉字之美,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②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雇人把《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全部扫描上传,供网友查询。③张一清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设各种讲座,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 ‎6.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答:                                                                     ‎ ‎                                                                        ‎ ‎                                                                        ‎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重把握材料中有关汉字的论述内容。比如材料一的第一段中说,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材料三,通过对张一清有关汉字的表述,解释了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材料四,主要表述了汉字的构造、演变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汉字单字蕴含的信息量大,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能够让我们现在还能够阅读古代文章等,以此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答案: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②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③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表意的汉字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了一个整体,使中华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④汉字单字的信息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能让现代人仍可阅读2 000年前的文章,临篆古人的书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新闻阅读”专题检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反腐热情如何纳入法律程序之中 范传贵 ‎①针对网帖爆料的广东深圳龙岗街道办南联社区干部周伟思“坐拥20亿资产”一事,11月27日,龙岗区监察局牵头区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就此事展开调查,并暂停了周伟思的职务。‎ ‎②在“坐拥20亿资产”的网帖被广泛关注后,当事人周伟思向媒体大吐苦水,自称遭人污蔑。他表示自己早已知道发帖人是谁,因为之前的一次拆迁工作,一些人和开发商发生了矛盾,转而针对他发起网络攻击。而对于自己名下的大量房产,他表示自己在到社区工作前,是开发公司做生意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的。‎ ‎③对于周伟思的辩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不能完全否认其可能性。“‘网络反腐’要是没有利用好,很可能就会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很多地方发生过;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反腐倡廉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 ‎④“而出路就在于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乔新生说,“互联网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充其量只能扮演‘线索提供者’的角色,而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正确的做法是,把互联网络使用者高涨的反腐败热情纳入法律程序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反腐败机构反映问题,然后通过正式立案调查程序,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⑤他向记者举了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香港几乎没有‘网络反腐’这个概念,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市民更多地能够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如果反映了24小时内没收到回复,可以投诉;另外,如果在网上发表的信息稍有不实,市民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⑥乔新生说:“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⑦“反腐倡廉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包括网络反腐,我们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和进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程序,才能进一步地去完善相关法律,对它进行规范。‎ ‎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曾对此发表过看法,他认为针对网络举报,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什么样的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机制来组织调查研究,应该把它制度化;如果是诬陷,他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两方面都给予规范,既保护监督人的权益,也对监督人本身发帖行为进行规范。”‎ ‎⑨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纪检监察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些针对互联网举报的反应机制。比如在处理雷政富案件中,重庆市纪检监察部门之所以能够快速反应,是因为近些年来中纪委要求全国各地的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络信息搜集反馈系统,正是这套系统让重庆市纪委搜集到网络信息后,可以迅速启动有关反腐败的预警机制,并且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公之于众。‎ ‎⑩“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乔新生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现有的举报系统与互联网的举报模式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将互联网举报纳入制度体系,另一方面,现有的举报系统也应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充分重视举报信息的特殊性,为当事人匿名举报建立更加快捷的通道和反应机制。”‎ ‎(选自《法制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乔新生认为,不能否认周伟思的辩解,要利用好“网络反腐”这一途径,避免沦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 B.乔新生认为“网络反腐”只能提供线索,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应该将其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 C.反腐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即反腐机构首先要正式立案,调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反映发现的问题,并去解决。‎ D.乔新生向记者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责,必须通过正常举报程序来反映问题。‎ 解析:选B A项,原文是说“不能完全否认”;C项,这个法律程序有误,应该是调动网络反腐热情,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向反腐机构反映问题,然后反腐机构进入正式立案调查程序,由反腐机构进行处理,发现并且解决问题;D项,“意在说明香港不允许‘网络反腐’,否则追责”错误,原文举香港廉政公署的例子,意在说明“只有把互联网反腐的热情逐渐地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才可以确保我国反腐倡廉有序推行”。‎ ‎2.目前,我国在网络反腐方面还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 ‎                                                                        ‎ ‎                                                                        ‎ 答案:①网络反腐具有广场效应,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中国的腐败现象。②网络反腐尚未内化为一种体制内的反腐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分子。③网络反腐利用不好,有可能成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的工具。④对于举报不实或诬陷的现象,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追责措施。‎ ‎3.你认为当前在我国提倡合理利用网络反腐,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                                                                     ‎ ‎                                                                        ‎ ‎                                                                        ‎ 答案:①网络反腐具有快捷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有利于政府快速及时地发现腐败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效打击。②网络反腐,可以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加强政府对腐败现象的监察力度。③网络反腐,有利于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了解到真实民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孙甘露:诗意常在,反对庸俗 ‎ 孙甘露一直给人“低产闲散慢先锋”的印象,时间一长,大家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孙甘露就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诗酒度日,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 魔术与庸俗现实主义文学 时代周报:博尔赫斯说诗歌是魔术,您是否认为小说也是一种文学的魔术?或者说可以成为一种文学的魔术?‎ 孙甘露:对于小说来说,魔术的功用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一功能在某些读者那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会把小说视作课本、新闻报道、纪实故事,却不把它视作魔术。我不是说好的小说就是魔术,但是它有这样的魔力。小说运用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但是它反映和揭示的问题与现实本身并不一致。我拿一块布给你看一块布,那没什么神奇的。小说家就像魔术师,他给你看一块布,掀开,突然冒出来一只鸽子、一杯水,甚至,一个人。这就是魔术,小说有唤起惊讶的魔力。‎ 时代周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出现了及物性的倾向,更加写实。您觉得出现这样的倾向,是作家对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领悟,还是他们学会了“现实”?‎ 孙甘露: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有许多实验性的成分。在9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写实”的浪潮,现实庸俗化的写法成了主流。当然这里有社会变迁的因素,回避是他们转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80年代实验的热情,不仅仅是文本的实验,还有方法的、政治的,以及各种抱负的实验,这种冲动在90年代不存在了。这和绘画中的“玩世现实主义”,就是那些画一个大头,画50年代的搪瓷碗的那种,在90年代成了潮流一样。但我觉得,就整体而言,90年代的中国文学接受的是80年代文学的遗产。当然还有更深的原因。在我看来,在中国,这种庸俗现实主义的文学一直是存在的。‎ 时代周报:在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您写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写作的方式也以特立独行著称,作为专业作家写作了这么多年,在精神上是否感到过孤独?‎ 孙甘露:从天性上来说,我是很享受这种状态的。好比有的人在家里待不住,我不会这样,我挺享受在家里待着的状态。阅读和写作,我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许有的人会感觉烦躁,但我不会因此而感觉不悦。对我来说,孤独是一种常态,并不是一种处境造成的。我并不感到孤独。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许就是孤独,但是对我来说,我享受孤独。‎ 我觉得一个作者,真正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话,其实也就那么几句。当然我不是说写得多不好,你要能写成托尔斯泰那样也很好,你要像兰波那样,一两册也行。这从来都不是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我看作一个新作者。仿佛五十岁之前,都是在做准备。不是准备写某个作品,而是准备写作。一个作家一定是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我一直在学习写作,学习写作这种技艺。‎ 语言的精雕细刻与个人有关 时代周报:在上海,您、格非、陈东东、宋琳等小说家和诗人,都有喜欢对语言精雕细刻的共同特征。您觉得你们对语言的迷恋,和上海这座城市有没有关系?还是说跟个人趣味的关系更大?‎ 孙甘露:两重因素都有。在上海,以一种“张家长李家短”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也大有人在,但与此同时,上海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对语言的敏感首先肯定和作者本人有关。就地域而言,我们其实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有一类是移民,格非是从外省到上海来读书的。情况各有所不同,应该说,我们选择这样的语言方式,和我们个人经验以及城市生活都有关。‎ 当然,我们说上海有这样的作家诗人,不表示其他地方就没有。北京的西川,四川的万夏、钟鸣、欧阳江河、翟永明等人都是语言非常考究的诗人和随笔作家。地域会对作家产生影响,你看,“今天”派的诗人和四川诗人、上海诗人在语言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北京的“今天”派诗人有很强的政治诉求,四川、上海的诗人可能更多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的载体,这直接导致他们诗作的含意、主题、构思、意象、情怀都有差异。食指在知青中传颂一时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我不相信》和万夏的诗歌,自然是意趣迥异的了。这种集体的差异应该与城市有关。‎ 时代周报:近些年您写的随笔比较多,写随笔是因为随笔这种文体比较灵活,随时都可以记录内心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说自己其实更喜欢写随笔,所以把随笔写作作为近期的重心?‎ 孙甘露:在90年代,我主要写了三本随笔,这个文体帮助我渐渐走向现在的写作状态,同时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我的随笔严格来说是我的阅读笔记。读小说也好,读诗也好,读理论也好,我会有感而发写一些阅读笔记。这些笔记并没有全部发表,有些适合发表,有些不适合。所有这些随笔,我从广义上都称之为笔记。当然,也未见得全部都是笔记。比如香港中文大学要出一本关于《小团圆》的文集,沈双编的,他们来约稿,字数也不要求,那我就写了七八千字给她。又比如陆灏来约我写奈保尔,我问写多少字?他说随便,越长越好。那我就写了一万多字给他。这种写作与当下的阅读有关,又是一种约稿的产物。这也有一个互动性的方面在。它不是一种商业宣传性质的写作,和我的思考相关,而不和商业计划相关。‎ ‎(选自《时代周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直以来,孙甘露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诗酒度日,因此,他是“低产闲散慢先锋”。‎ B.“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是作者对孙甘露的高度评价,放在采访的开头,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孙甘露的生活和品质。‎ C.孙甘露认为,小说具有魔术的功用,是因为好的小说虽然材料来自现实,像一块白布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它具有一种唤起惊讶的魔力。‎ D.在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里,孙甘露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他的作品都以特立独行而著称。‎ 解析:选C A项,强加因果。B项,“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不是作者对孙甘露的评价,而是人们对他的印象。D项,“他的作品都以特立独行而著称”错,原文是“写作的方式也以特立独行著称”。‎ ‎5.阅读文章,分析孙甘露的作品对语言精雕细刻,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                                                                     ‎ ‎                                                                        ‎ ‎                                                                        ‎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语言的精雕细刻与个人有关”部分寻找答案。抓住关键语句,如“我们选择这样的语言方式,和我们个人经验以及城市生活都有关”等,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和他本人有关,他本身对语言极为迷恋,在他的随笔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对语言的精雕细刻;②与地域以及他所生活的城市有关,他本人生活在上海,上海的历史文化、地域色彩,必然影响其文学作品的写作。‎ ‎6.有人认为,在潮流涌动的当今社会,“诗意地生活”已经不太可能实现,我们还得随波逐流,像余秋雨一样适应现代的社会,并成为时代的先锋;也有人认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发展,我们都应该守住根本,反对庸俗,像孙甘露一样让诗意常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                                                                     ‎ ‎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可以认为应该像孙甘露一样,也可以同意像余秋雨一样。无论选择哪种观点,都要结合文章内容及现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即使社会再进步,我们也应该像孙甘露一样,守住根本,让诗意常在。在众多作家中,他虽然产量不高,为人处世低调,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错觉;但他甘于孤独和寂寞,以自己特立独行的写作方式,写出一片真我,给读者以灵魂的洗涤;他的随笔,只和自己的思考相关,无关乎商业计划。现代社会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作家。‎ ‎(示例二)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像余秋雨那样,让文学通俗化,娱人利己,从而促使文学进步。他们行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充当着文学进步的弄潮儿;他们出入各种场合,宣扬文学和文化,声名远扬;在文学界,他们也会拥有众多粉丝,成为文学界的元老级人物。社会在进步,我们的作家也需要有进步思想。‎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