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学评论大师夏志清 课件(共16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解读文学评论大师夏志清 课件(共16张PPT)

ID:503854

大小:1.17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史上最单纯的眼睛 ——解读文学评论大师夏志清 人物简介 坚持以文学本身的审美评判作品价值 “有态度”的文学评论巨擘 在我看来,《金锁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小说。(评价张爱玲作品) 鲁迅在某种程度上被高估了,这可能跟毛泽东有关。 (评价鲁迅作品) 我对《四世同堂》是批评的,这么厚的一本书,其实内容很空。 (评价老舍作品)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 伟大的小说”。钱钟书是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 (评价钱钟书作品) 人物介绍 他,就是夏志清, 一位“爱憎分明”的睿智 老人; 一位放言无忌的老顽童; 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有着厚重价值的文学评论大师。 人物简介 夏志清,原籍江苏吴县,1921年生 于上海浦东,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代 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 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 深造。 1952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 1962年应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 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为教授,1991年退 休后为该校中国文学名誉教授。 200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3年12月29日(当地时间),在美 国纽约去世,享年92岁。 人物经历—治学态度篇 素材解读: 没有哪个人可以不经过刻苦努力 就轻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那些成就 大事业、做出大贡献的人,都是付出 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辛努力,方能实 现自己的梦想。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 生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地 研究。为了完成这本书,他“几乎把 耶鲁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中国现代文学 书刊全都翻遍了”。这部费尽心血而 成的书最终奠定了夏先生在文学研究 领域大家的位置,并首次将中国现代 作家介绍给了欧美文学界。 奔波在读书的路上 从纽黑文的耶鲁大学到纽约的 哥伦比亚大学,大约60年前,20世 纪50年代初,30出头的夏志清在这 条路线上往返奔波。那时他正在撰 写《中国现代小说史》——一部日 后让他声名鹊起的学术著作。由于 耶鲁大学中文书籍匮乏,他成为哥 伦比亚大学中日文系图书馆的常客。 他通常是上午从耶鲁出发,下午在 哥大饱览群书,然后再借上一箱子 资料,返回纽黑文。在夏志清家里, 有墙壁处皆是书。 现在的东 亚语文系 人物经历—治学态度篇 素材解读: 认真的态度是对自己负责, 也是对别人负责。刚刚辞世的 夏志清老先生,对待学问认真 严谨让后人感喟不已。无论是 对访谈稿的多处修改,还是对 样书的仔细翻读勘误,都体现 了学者在细微处的严谨,这是 对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放言无忌,为学谨慎 李凤亮回忆,“放言无忌,但 为学谨慎”是夏志清的一大特点。 对于访谈稿,夏志清往往会对自身 言语作多处修改,希望“避免给读 者一个恶劣的印象”。 学者陈子善说自己为夏志清编 印的几本书,如《人的文学》《文 学的前途》《新文学的传统》,他 收到样书之后一定会仔细翻读,也 会寄来勘误表,要求再版时更正, “学者的严谨在这些细微处体现得 再清楚不过了”。 采访过夏志清的学者 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 人物经历—人生态度篇 素材解读: 人生需要自信。自信者, 渴望获得成功。出身贫寒的 夏志清,最终成为著名的文 学评论家,离不开他高度的 自信,积极的自我暗示给了 他不断进取的勇气和动力。 最终,夏志清获得耶鲁大学 英文系的博士学位。而获得 这一学位的华人在他之前只 有两个。是满满的自信让他 获得了别人无法获得的成功。 “我聪明得一塌糊涂” 年轻时的夏志清多少有一些自卑感, 这对他之后的人生会有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夏志清喜欢说别人笨,说自己聪明, 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扬,常重复的 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到我这里, 在耶鲁拿到英文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只有 三个”。 耶鲁大学英文系的博士学位是全美 国要求最严的英文博士学位。博士生要 想拿到学位,至少需要通过法、德、拉 丁3门语言的考试。夏志清之前,华人 中只有柳无忌、陈嘉两位拿到过耶鲁大 学英文系的博士学位。 柳无忌,国立中央大学文 学院教授,旅美散文家; 陈嘉,著名的英国文学学 者和英语教育家。 人物经历—处事态度篇 素材解读: 夏志清先生和张爱玲之间 的关系,或许有人难以理解。 但夏先生不觉得张爱玲对他冷 淡,对他不感恩,只是出于一 份责任感和同情心,善待他人, 这是一种多么仁厚的品质。夏 志清就是这样一个仁厚的人。 明明受到了冷遇却依然热心帮 助,不夹杂任何功利目的。张 爱玲固然是才女,但也因为她 恰好遇到了夏志清这个欣赏她、 尊重她的才华的人,她才得以 身前生后不落寞。 夏志清与张爱玲:仁厚相助 张爱玲在20世纪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 大程度上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 对其推崇有加有关。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 张爱玲高度评价,认为张爱玲是“今日中国 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后来夏先生帮助她 找工作,在皇冠出版社公司之间牵线搭桥, 使张爱玲后半生生计有所着落。 但张爱玲对夏志清的态度非常冷淡。请 她吃饭会被拒绝,也不愿意把电话号码告诉 夏志清。后来夏志清给张的信,她也很少拆 看。 即便如此,夏志清却没有一点怨念,他 说:“我觉得她文章写得好,但不善人际关 系。”“我尊敬她的作品,不用她回报。” 只有夏志清懂得张爱玲的凉薄。 ——闫红 人物经历—处事态度篇 素材解读: 做学问不仅需要独特的眼光、卓 越的才华,还需要不被时势左右的勇 气。当年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并不 被文学评论者看好,而经过夏志清的 一番大力推介,钱钟书成为不仅在国 内闻名、而且在欧美文坛也享有知名 度的文学大家。两人见面次数不多, 信件往来也相当有限,却能互相成为 知己。夏志清对钱钟书讽刺小说《围 城》的推崇,与当时人们用政治眼光 评判作品价值的时代环境迥然不同, 他是完全站在文学的角度。这份特立 独行的勇气,值得后世铭记。 夏志清与钱钟书:难得知己 夏志清评价钱钟书的《围城》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 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这一评价使钱钟书知名度大增。而钱 钟书称赞《中国现代小说史》道:“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 户口册之伦,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 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夏志清与钱钟书虽只见过三面, 却也是莫逆于心。钱钟书在写给夏志 清的信里说:“何啻管仲之叹,知我 者鲍子乎?” 写作导航 参考观点: 1、付出不求回报乃助人 至高境界。 2、理解和尊重为才华提 供生长的土壤。 3、为人处世秉持一颗赤 子之心,纯粹坦荡,方为名 士风度。 夏志清与张爱玲:仁厚相助 张爱玲在20世纪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 大程度上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 对其推崇有加有关。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 张爱玲高度评价,认为张爱玲是“今日中国 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后来夏先生帮助她 找工作,在皇冠出版社公司之间牵线搭桥, 使张爱玲后半生生计有所着落。 但张爱玲对夏志清的态度非常冷淡。请 她吃饭会被拒绝,也不愿意把电话号码告诉 夏志清。后来夏志清给张的信,她也很少拆 看。 即便如此,夏志清却没有一点怨念,他 说:“我觉得他文章写得好,但不善人际关 系。”“我尊敬她的作品,不用她回报。” 只有夏志清懂得张爱玲的凉薄。 ——闫红 写作导航 片断示例: 人生在世,当秉持一颗赤子之心, 纯粹坦荡,不计得失,方为名士风度。 在批评可以委婉粉饰,赞美可以言不 由衷的评论怪圈中,缺少的正是文学 评论大师夏志清那颗勃然跃动的赤子 之心。因为纯粹,他欣赏张爱玲灵魂 的寂寞歌声;因为坦荡,他无谓所受 的冷遇非议。那是大师荡涤世俗偏见 的淡然,是一种无需回报的仁厚,一 种温暖明亮的光辉。因为纯粹,所以 无隔,因为无隔,所以灵魂的高度无 限。 夏志清与张爱玲:仁厚相助 张爱玲在20世纪60年代的再度走红, 很大程度上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里对其推崇有加有关。夏志清在小说史 中给予张爱玲高度评价,认为张爱玲是“ 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后来夏 先生帮助她找工作,在皇冠出版社公司之 间牵线搭桥,使张爱玲后半生生计有所着 落。 但张爱玲对夏志清的态度非常冷淡。 请她吃饭会被拒绝,也不愿意把电话号码 告诉夏志清。后来夏志清给张的信,她也 很少拆看。 即便如此,夏志清却没有一点怨念, 他说:“我觉得他文章写得好,但不善人 际关系。”“我尊敬她的作品,不用她回 报。” 只有夏志清懂得张爱玲的凉薄。 ——闫红 跟踪检测 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则夏志清先生的经 历小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段200字左 右的文字。 人物拓展 他以一己之力在美国和英语世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 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和大学的重大损失,他永远在我们心中。 ——2013年12月31日,夏志清生前就职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 语言文化系发布了夏志清过世的讣告 这时医生来了,他直截了当当着大家的面问医生:“我到底怎么样 ?”医生说:“你很好。”他说:“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 我不相信这套的。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 ——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去疗养院看望夏志清后回忆道 人物拓展 2013年12月29日,在新年即将到来的前夕,92岁高龄的 夏志清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在欧美文学评论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小说评论家,他以一己 之力在美国和英语世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打开 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世界视野的大门。 人物拓展 尽管他的观点因爱憎分明而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但站在 一个新的时间节点,谁都无法否定这样一位睿智老人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厚重价值。 再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