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ID:502161

大小:87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 子导入新课 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 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 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 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今天让我们走近 孟子,理解孟子的理想,感受孟子的风采。先 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 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 家。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 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 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 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他反对诸 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 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 典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 《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 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 畏,这一点,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 出严师的形象。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 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 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 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 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 “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 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 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于是赶紧解释。孟子一点也没有 放松,继续责问:“你难道听说过,一定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 辈吗?”乐正子只好向孟子认错。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 咄咄逼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长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 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 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孟 母 三 迁 •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 孟子学为丧葬、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 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 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 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 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 •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 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 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 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 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 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 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理解课文,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并 熟读成诵。 3. 理解“人和”的含义。(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 推 • 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 行 • 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 助 • 学习) 精读文本•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指人心所向, 上下团结等 内城 外城 围绕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放弃 离开•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名词作动词, 限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形容词作动词, 震慑,征服 行仁政 极点 通“叛” ,背叛 与自己有血缘或婚 姻关系的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小 城,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 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 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优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 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 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兄弟骨肉都 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翻译:• 3.通假字 •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 4.古今异义 •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 5.词类活用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顺),失道寡助(畔)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而不胜 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守而败退 战争需 要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由中心论点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 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 “故曰......战必胜矣”? 这样写的作用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 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 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 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 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多余的闲笔。 思考: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实例 •得道多助——陈胜吴广、李世民、孙中山。 (三)你讲我讲,举出典例 失道寡助——商纣王、李广、袁世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