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卷语文提分综合试卷④(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全国卷语文提分综合试卷④(解析版)

ID:459599

大小:49.1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全国卷语文提分综合试卷④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 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 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 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 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 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跨 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 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 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 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 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 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 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 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 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 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 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 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 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 “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 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 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 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 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 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 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 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 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 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 得相对冷清些。2020 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 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 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 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 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 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 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 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 现场”的庄重感。 【答案】B 【解析】A.“购买奇葩祭品”不在“陈规陋习”的范围。C.不能从前面的条件中推出“自古以来,人们就 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的结论。D.“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绝对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 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 其心必不诚。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 祭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 强行管制。 【答案】B 【解析】“其心必不诚”过于武断。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答案】A 【解析】材料二论述的是“清明需要更多‘绿色”’,本项能体现这一论点。B.侧重于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C.侧重于祭奠先烈和英雄的意义。D.侧重于清明祭祀的作用。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参考答案】①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提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和“明”,然后从“祭奠情 感”“祭奠方式”“祭奠仪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指出“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②论证 方法: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每点 2 分) 5.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用 购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④升华情怀:可以凝 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 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 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 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 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 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我问 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 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 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 5 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 20 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 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 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陪同 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 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 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 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 “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 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 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 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 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 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 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 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 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 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 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 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 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 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 14 个。有的从来没 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 《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 激动”和“沉重、疑虑”。 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 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祠堂,而是 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 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答案】B(“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了笔架村的贫穷、 闭塞。 B.“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再现了王新上 课的具体情景。 C.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 和小说的情节。 D.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的思考,言有尽 而意无穷。 【答案】C(“侧面交待”错,应为“直接交代”) 8.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 分) 【参考答案】①执着,有信念;②有担当,不怕苦;③善良,有爱心;④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每 点 1 分,共 4 分) 9.“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②“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 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易于感染读者。(每点 2 分,共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 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 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 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 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 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 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 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 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 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 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 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 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 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画线句的意思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 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 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引用凶邪”属于动宾短语,所以 应在“务”和“引”之间断开,排除 AC;“使天下之人”,意思是致使天下的人,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 “使”前断开,排除 B。故选 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 天宝、开元等。 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 管。 C.“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 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 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 义作答。C 项,“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错误,“权”是指暂时代职。故选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 持变法。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 职。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 石的不幸。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 做类比来评价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误,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 安石是自己引退。故选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参考译文】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 肯就职。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参考译文】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继续做暴虐的事情),贻害社会(灾害流传天下),到了崇 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 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俄”,不久;“以”, 因为;“母忧”,母亲去世;“起”,就职。(2)中,“卒”,最终;“嗣”,相继,继续;“流毒”,贻害, 灾害。 14.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参考答案】①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 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③我赞同朱 熹的观点,客观公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 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不畏人言,勇于变法,是著名的改革家。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 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朱熹和梁启超评价王 安石的具体观点,再结合王安石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结合原文“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 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 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可知朱熹赞赏王安石 的是文章品行,但批评他在政治上“财利兵革”的措施及其危害。结合原文“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 公庶足以当之矣”,可知梁启超赞赏王安石为国家的伟人。考生若赞同朱熹,可从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 来佐证,如“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即多用门人、用人不当等。若赞同梁启超,可从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目的上来佐证,如“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王安石为志向坚定不 移、勇于改革等。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 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 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 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 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 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 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 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 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 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 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 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 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 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 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 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 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 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 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 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 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 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 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 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 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 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 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 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诉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 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喜 雨 陈 藻 年登犹藉米船通,去岁那堪一大凶。 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 晴空又似骄阳起,罄室谁支此患重。 甘雨连望虽未洽①,莳②田渐喜泽边农。 【注】①洽:遍。②莳:种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所写“年登”并不是真正的谷物丰收,只不过是救灾所需粮食运送及时形成的假象。 B.瘟疫使许多人死亡,旱灾让秧苗枯焦,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诗人不平静的心情。 C.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以夸张的手法来写“罄室”,凸显了灾情之重、影响之大。 D.尾联在描写对象和抒发感情方面均发生逆转,紧紧扣住题目,表现雨泽农田的景象。 【答案】C 【解析】颈联没有比喻。 16.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对大灾之下百姓的同情。作者描述了在饥疫和旱灾之下,严重的灾情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 难,表达了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②对突降甘霖的喜悦。农民久旱逢雨,喜不自胜,作者也甚觉欣慰。(每 点 3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中 国 士 人 常 常 从 古 代 先 贤 身 上 寻 找 精 神 信 仰 , 我 们 可 以 从 《 离 骚 》 中 的 “     ,    ” 找到佐证。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    。” (3)杜甫《客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互文手法写出客人 要来,诗人非常高兴,清扫小道,开门待客来。 【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读到“三月桃花开”“八月麦子成熟”之类的句子, ①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有差异,东西有差别, 桃花在你家三月开,可在别的地方,可能一月开,也可能四五月才开;麦子可以八月熟,也可以四五月熟。 若使大家不多心,只要说“桃花开了”“麦子熟了”就足够说明问题。 不仅桃花和麦子,所有的生物都可注释相应的季节,季节是长在植物身上的, ② 。桃花开时,所 谓的春风还镶着冬天的牙齿,水也冰冷,随时打算回过头去做冰。可青蛙和蛤蟆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洒下 一阵雨水,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它们的歌唱填满了空旷的夜晚。当一群身披黑色缎子的蝌蚪在 水中反射着阳光、悄无声息地时聚时散,春天才算坐稳了。 与桃花相呼应的,是布满田野的蚕豆花香。中纬度地区,霜降前后种植蚕豆。蚕豆不择生长的地方, 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抷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 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到这时节,蚕豆茎秆长成两尺来高,半腰上,全是蚕豆花。蚕豆花的香 味是不可复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浓淡适宜,轻重适当。长相也好看,无论是白色的花瓣 还是红色的花瓣,花瓣中央都有一对黑色的眼睛。 18.文中二、三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A.比喻、对比、拟人 B.拟人、借代、对偶 C.对偶、对比、通感 D.通感、比喻、拟人 【答案】D 。文中二、三段中没有借代和对比。“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等为拟人,“黑色缎子” “黑色的眼睛”等为比喻,“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等为对偶,“蚕豆花的香味……轻重适当”为 通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田野的各个角落,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很旺盛”,表达效 果好不好?为什么?(4 分) 【答案】不好。①原句表意更准确具体。写出了蚕豆不择环境,“生长在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 等。②原句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安身”写出蚕豆适应性强的特点,“蓬蓬勃勃”展现出蚕豆 旺盛的生长状态。(每点 2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常觉得句中的月份多余 ②也是长在动物身上的(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21.下面是某校一则举办艺术节的通知,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通知 各班团支部: ①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彰显莘莘学子们的精神风貌,②校团委将于 2020 年 6 月 1 日至 6 月 3 日启动本校第五届艺术节。 ③此次活动围绕“激扬青春,点亮梦想”为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④同学们准备的节目, 可以是相声、小品等,也可以是书法表演、绘画表演、诗文诵读等。 ⑤节目初选时间为 5 月 20 日,请每班准备一个节目参加初选。⑥凡被选定的节目将直接参加艺术节表 演。⑦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积极登台表演,一展才艺,⑧同时也希望全体师生对本次艺术节活动提出美 芹之献。 校团委 2020 年 5 月 1 日 【参考答案】①“莘莘学子们”改为“我校学子”;②“启动”改为“举办”;③“围绕”改为“以”;⑧ “美芹之献”改为“宝贵/合理意见”。(本题 4 分。每处 1 分,只写出序号不修改不得分。) 22.请将下面一段文字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在散裂中子源的研制过程中,快循 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 25 赫兹交流磁铁,关键 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我国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 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 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不仅如此,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 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参考答案】我国在散裂中子源的研制过程中攻克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技术难题,(2 分)并解决了多台磁 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2 分),还自主研发了中子探测器。(1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级将举行有关学习的班会,选出了以下三句名言作为班级的标语:三国政治家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清代散文家刘开的“非学无 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诸葛亮、欧阳修和刘开的三句名言,你对哪句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解题】 本题是名言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传统的名言类题目不同的是,本题增加了思维上的限制,重点 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题目的逻辑架构类似 2020 全国卷Ⅰ作文,考生需要在比较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题目的语料和考生息息相关,考生皆有话可说、有感可言。同时,题目也引导考生思考学、问、志、立身、 立学的关系以及应有的态度,这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志存高远,学无止境。 2.让学、问二花根植于知识的沃土。 3.学然后知不足,问然后长见识。 4.立身先立学,立学先读书。 …… 偏题立意: 1.学不可以已。(偏离材料核心,三句名言都不是谈“学不可以已”的问题) 2.有志者事竟成。(三则名言均是关系型命题,不可变成单概念命题) 3.读书是最有意义的事。(同上) 4.修身是人生的根本。(同上) 【范文欣赏】 修身先立学,读书乃根本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举行学习的班会,选出了三则名言做班级标语,而我对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 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句感触最深。 我认为,“立学当以读书为本”。 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但再大的学问都来自读书。格物致知是修身的首要条件,知止而后能定, 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定下目标,静心求学,心无旁鹜。格物致知请先读书。勤读书自然就多思考, 博学之然后知不足,之后才会有深层次的审问,才会有谨慎的思考,才能明确辨析对与错,最后坚定地执 行,方能称得上立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所以立身之本亦是读书。 张载曾说,儒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立学为目的,方能孕 育出最诚实善良、最坚韧刚强、最博学多识的一群人。都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读书的民族 不会产生英雄。英雄不是莽夫。英雄首先是有智慧的人,而智慧来自读书。不读书的民族终将是毁灭的民 族。正是我们古有孔孟,近有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样的以读书为本的立学者启迪中华儿女的心灵,才 会有今天像任正非、钟南山等一群爱国志士奋力拼搏 、逆行在前,才会有今天一群群华夏儿女的努力奋战、 无私奉献。 非学无以广才,非问无以广识,学问之本皆是读书。 清代学者刘开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问从何处来?来自读书。自古做学问者皆博览群 书、厚积薄发者。古者,孔子读书韦编三绝,终成至圣先师;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史书,方能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学们,立学当以读书为本,立身也应以读书为本,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立身、立志、 立学,服务社会,为国所用,让我们以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共勉。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