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一中2020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郑州市一中2020届高三生物12月月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9672

大小:714.75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 届(高三)12 月份联考试题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病毒和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 B. 硝化细菌中不存在既有蛋白质又有核酸 结构 C. 大肠杆菌拟核环状 DNA 上含有控制所有性状的基因 D. 肺炎双球菌中由 G、C、T、U 组成的核苷酸有 6 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细胞生物均含核糖体,核糖体是 由 RNA 和蛋白质构成的。 【详解】T2 噬菌体只含 DNA,遗传物质是 DNA,A 错误;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 核糖体是由 RNA 和蛋白质构成的,B 错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拟核,另外在细胞 质的质粒中也有,故大肠杆菌拟核环状 DNA 上含有控制大多数性状的基因,C 错误;肺炎双球 菌为原核生物,既含有 DNA 又含有 RNA,DNA 的碱基组成为 A、T、G、C,RNA 的碱基组成为 A、 U、G、C,DNA 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故由 G、C 可分别组 成两种核苷酸,而 T、U 则均只能组成一种核苷酸,所以由 G、C、T、U 组成的核苷酸有 6 种, D 正确。 故选 D。 2.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都含有脂肪和蛋白质 B. 血红蛋白含有 Fe,三磷酸腺苷含有 N C.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D. 人体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的 ①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 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②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 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 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 素 D 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2、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 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自由水自由移动对 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 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3、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被称为细胞燃料。脂肪在动、植物细胞中 均有,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详解】A、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A 错误; 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三磷酸腺苷中含有 N、P 无机盐,B 正确; C、生物体中的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C 错误; D、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 一般。 3.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邻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也可以是物质运输的通道 B. 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物质运输方式均属于主动运输 C. 细胞器之间均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 通过胞吞、胞吐运输的物质均为大分子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 体 能 量 实  例 自 由 扩 散 高浓度→低浓 度 不 需 不 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 助 扩 散 高浓度→低浓 度 需 要 不 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 动 运 输 低浓度→高浓 度 需 要 需 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大分子的运输方式: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详解】A、相邻细胞间的胞间连丝除了进行细胞间的物质运输与能量交换外,还能实现细胞 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A 正确; B、需要载体协助的物质运输可能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B 错误; C、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能通过囊泡运输,C 错误; D、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的不一定为大分子物质,也可能是小分子物质,如神经递 质,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熟知相关知识能得出 正确的答案,属于容易题。 4.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B. 在电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可以看到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等结构 C. 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 真核细胞的核膜上附着多种酶,有利于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核区也没有染色体,A 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时核膜、 核仁已解体,故电镜下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看不到核膜、核仁,B 错误。核孔是某些大分子进出 的通道,但 DNA 不能进入细胞,C 错误。真核细胞的核膜上附着多种酶,有利于化学反应的顺 利进行,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 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5.下列对有关鉴定性实验、观察类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调查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实验时,可依次向待测样液中加入甲液和乙液 B. 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可设置不同梯度低温进行实验,确定染色体加倍的适 宜温度 C. 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的设置应考虑周全,而无关变量可忽略不计 D. 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其甲液和乙液需现用现配。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设计探究实验时, 只有自变量是可以改变的,其它的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以确保因变量的变化只是由自变量 的变化而引起的。碘液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而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因此蔗糖是否发 生水解,都不与碘液反应。 【详解】A、斐林试剂由甲液(0.1g/mL 的 NaOH)和乙液(0.05g/mL 的 CuSO4)组成,甲乙液 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A 错误; 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低温进行实验,确定染色体加倍 的适宜温度,B 正确; C、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都要考虑周全,应保证各组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C 错误; D、碘液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而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所以在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不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D 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鉴定性实验、观察类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调查类实验相关操作和设计原 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别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 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 用。 6. 如图是某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②中的磷元素主要分布于 DNA 中 B. 结构①、③、⑤中都含有 RNA C. 结构②、④、⑤都具有双层膜 D. 结构②、⑤的基质中都能产生 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图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为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 内质网、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 【详解】A. 结构②是线粒体,磷元素主要分布在膜上,A 错误; B. 图中①③⑤分别为细胞核、核糖体、叶绿体,结构中都含有 RNA,B 正确; C. ④是内质网,为单层膜,C 错误; D. 结构②⑤分别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基质中消耗 ATP,D 错误。 7.一些生物学现象可以用数学模型表示, 下列对各曲线所表达的生物学含义的描述,正确的 是 ①甲图可表示人的成熟的红细胞 ATP 的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②乙图可表示夏季稻田生态系统中一天内 CO2 的浓度变化 ③丙图可表示酵母菌呼吸时 O2 浓度和 CO2 产生量的关系,a 点 ATP 产生量最大 ④丁图可表示小鼠的离体细胞内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 ATP 的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代表无氧呼吸。甲图夏季的中午 12 点、 下午 3 点光照仍然很强烈,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依然降低而非升高,丙图可表示酵母菌呼吸 时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关系,氧气浓度为 0,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随着氧气浓度 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二氧化碳释放量减少,a 点之后,随着氧气浓度增加,有氧呼吸 增强,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丁图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 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详解】①人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 ATP 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 无关,①正确; ②夏季的下午 3 点光照仍然很强烈,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依然降低而非升高,②错误; ③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 C02 产生量的关系,a 点时呼吸作用最弱,ATP 产生量最 小,③错误; ④离体的小鼠细胞内酶活性随着环境温度而改变,如体内细胞则酶的活性不变,④正确。 所以,①④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曲线的含义。 8.PCNA 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的阶段性表达的蛋白质,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 (如图),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指标。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 A. PCNA 经核糖体合成,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 曲线表明 PCNA 可能辅助 DNA 复制 C. 高等动物细胞中 PCNA 可能与中心体在分裂前期的复制有关 D. 癌细胞内的 PCNA 含量较正常细胞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PCNA 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中的阶段性表达的蛋白质,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由图示可知 PCNA 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A 对;从图示可看出 PCNA 有助于 DNA 的复制,B 对;从图示中不能推断 PCNA 与中心体在分裂间期的复制有关,C 错;癌细胞增殖能力强,PCNA 含量较正常细胞高,D 对。 考点:本题考查与细胞增殖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从题干及图示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属于分析、运用层次,难 度中等。 9.下列是四幅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氧气浓度为 a 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B. 乙图中如果再提高 CO2 浓度,则 b 点一定上移 C. 丙图中,温度为 t4℃时,植物净光合作用最大 D. 丁图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 e 代表类胡萝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图中氧气浓度为 a 时,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但是 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的量并不相等,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强度不同,A 错误; B、乙图中如果再提高 CO2 浓度,b 点是否上移决定于植物对于二氧化碳的利用能力,不同的 植物是不一样的。例如阳生植物对于二氧化碳的利用能力就强于阴生植物,故 b 点有可能上 移,也可能不动,甚至有可能下降,B 错误; C、丙图:植物的净光合作用的大小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差值,图中在温度为 t2 到 t3 之间才有最大值,C 错误; D、丁图: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对于不同色光的吸收。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而叶绿素主 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D 正确。 故选 D。 10.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时不同细胞内蛋白质产生差异而核酸无差异 B. 衰老细胞呼吸速率减慢,核体积减小,染色质染色加深 C. 蝌蚪发育过程中尾和鳃的消失与细胞中溶酶体有关 D. 由致癌因子引发的细胞癌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 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 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 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 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 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 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分化时不同细胞内蛋白质产生差 异,核酸中的 mRNA 也产生差异,A 错误; B、衰老细胞呼吸速率减慢,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染色加深,B 错误; C、蝌蚪发育过程中尾和腮的消失与细胞凋亡相关,C 正确; D、癌变可由核辐射、黄曲霉素等环境因素引发,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 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 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图一是某动物细胞分裂中部分染色体行为示意图,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图二是该动 物某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部分时期)。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 ①图二处于 CD 后段的细胞在细胞中央会出现细胞板 ②图二 CD 段对应的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 ③图二可表示乙或丙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④依据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可判断甲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甲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说明是同源染 色体正在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乙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含有同源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为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着丝点 已经分裂,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二中表示细胞分 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BC 段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量加倍,故 CD 段可表示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①.图二 CD 段表示动物细胞分裂后期,动物细胞不会出现细胞板,而是通过细胞膜 中间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①错误;②.图二 CD 段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 裂,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减二后期,减二后期无同源染色体,②错误;③.图二可 表示有丝分裂(乙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丙细胞)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③正确; ④.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以判断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④错误。综上所述,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 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能 根据甲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该生物的性别,进而判断各细胞的名称。 12.某种植物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 中的白 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5:1,则亲本红花植 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A. 1:3 B. 1:2 C. 1:4 D. 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红花 基因对白花基因显性,所以可设红花的基因型为 AA 和 Aa,白花的基因型为 aa。 【详解】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该植物群体中的白花植株(aa)与红花植 株(A_)杂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 5:1,说明亲代红花植株产生配子 A: a=5:1,a 配子占 1/6,设 Aa 比例为 X,Aa 只能产生 1/2 的 a 配子,即 1/2X=1/6,X=1/3,即 Aa=1/3,说明该植物群体中的红花植株为 AA 和 Aa 比例为 2:1,其中纯合子 AA 的比例为 2/3。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 运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秘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现将两株植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 全为紫花, F1 自 交,F2 有紫花 145 株,白花 113 株。据此分析,不能得到的结论为 的 A. 作为亲本的两株植物都是纯合体 B. F2 中的紫花植株杂合子约 128 株 C. 作为亲本的两株植物可能都是白花 D. F2 中的白花植株有 4 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两株植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 全为紫花,F1 自交,F2 有紫花 145 株,白花 113 株,F2 中 紫花:白花=9:7,出现类似 9:3:3:1 的比例,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亲本基因型 为 AAbb 和 aaBB 或 AABB 和 aabb,紫花的基因型为 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 aaB_、A_bb、aabb。 【详解】A、据分析可知,作为亲本的两株植物都是纯合体,A 正确; B、F2 中的紫花植株中纯合子占 1/9,即 144×1/9=16 株,则杂合子约 128 株,B 正确; C、作为亲本(AAbb 和 aaBB)的两株植物可能都是白花,C 正确; D、F2 中的白花植株有 2+2+1=5 种基因型,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 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玉米的株高是一对相对性状,每多一个显性基因植株多长 5cm。现将株高 70cm 和 50cm 的 植 株杂交得到 F1,F1 自交得到 F2,F2 中株高 70cm:65cm:60cm:55cm:50cm 的比例约为 1:4:6:4:1。若取 F2 中株高为 60cm 的植株,让其随机自由传粉,则产生的 F3 中株高为 60cm 的纯合植株的比例为 A. 1/36 B. 2/9 C. 1/2 D. 3/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F2 中 70cm:65cm:60cm:55cm:50cm 约为 1:4:6:4:1,而 1:4:6:4:1 是 9:3:3:1 的变式,说明小麦株高这一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 F1 的基因型为 AaBb,本题属于数量 遗传,株高与显性基因的数量有关,具有累加效应,且每多一个显性基因,株高增加 (70-50)/4=5cm。 【详解】F2 中 60cm(4/6AaBb、1/6AAbb、1/6aaBB)产生的配子为 1/6AB、1/3Ab、1/3aB、 1/6ab,随机授粉后代中 60cm 纯合植株(AAbb、aaBB)的比例为 1/3×1/3+1/3×1/3=2/9。 故选 B。 【点睛】本题属于数量遗传,切入点是“1:4:6:4:1”,属于“9:3:3:1”的变式,由 此可以推出该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F1 的基因型及株高与显性基因数量的关系。对于此类试 题,学生要会分析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 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 15.下图甲中 4 号为 X 病患者,对 1、2、3、4 进行关于 X 病的基因检测,将各自含有 X 病基 因或正 常基因的相关 DNA 片段(数字代表长度)用层析法分离,结果如下图乙。下列有关分 析判断正确的是 A. 长度为 7.0 单位的 DNA 片段不含有 X 病基因 B. 系谱图中 3 号个体的基因型与 1、2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 C. 乙图中的个体 d 是系谱图甲中的 4 号 D. 3 号与一 X 病基因携带者结婚生一个女孩,该女孩患 X 病的概率为 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1 和 2 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4 号),即“无 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 A、a 表示)。 乙图中:a、b 和 c 含有两种长度的 DNA 片段,说明他们都是杂合子,即基因型为 Aa;d 只含 一种长度的 DNA 片段,说明其为纯合子,对应于甲图中的 4 号,即基因型为 aa。因此长度为 9.7 单位的 DNA 片段含有正常基因,长度为 7.0 单位的 DNA 片段含有 X 病基因。 【详解】A、根据分析:长度为 9.7 单位的 DNA 片段含有正常基因,长度为 7.0 单位的 DNA 片 段含有 X 病基因,A 错误; B、由乙图可知系谱图中 1、2 和 3 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 Aa,所以系谱图中 3 号个体的基因型 与 1、2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00%,B 错误; C、d 只含一种长度的 DNA 片段,说明其为纯合子,对应于甲图中的 4 号,C 正确; D、3 号个体是杂合子,与某 X 病基因携带者 Aa 结婚,生一个 X 病孩子的概率为 1/4,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和电泳结果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 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利用口诀判断 A 病的遗传方式;分析电泳结果图,能准确判断乙图中 a、b、c 和 d 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甲图和乙图答题。 16.菜粉蝶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W,雄性则为 ZZ。其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 制,雄 性个体的体色有黄色和白色,各基因型的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其眼色由另一对 等位基因(B、b)控 制,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上述性状中显性性状是白体、红眼 B. 雌蝶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 W 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0 或 1 条 C. 亲本中,雄蝶产生 2 种配子 D. F1 中的白体红眼蝶共有 2 种基因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两对性状分别讨论: 1、由题意知,白体(雄)与白体(雌)杂交,子代出现白色和黄色,说明白色对黄色是显性 性状;由于子一代雄性个体中黄色:白色=1:3,说明控制菜粉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而在雌性个体中各种基因型都表现为白色,属于从性遗传。 2、白眼(雄)与红眼(雌)杂交,子代中雄性全为红眼,雌性全为白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 因在 Z 染色体上,并且红眼为显性。 【详解】A、由分析可知,上述性状中显性性状是白体、红眼,控制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A 正确, B、雌蝶的基因型为 AaZBW,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点还未分裂,产 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 W 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0 或 1 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产生的次级 卵母细胞中 W 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0 条或 2 条,B 错误; C、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可以判断亲本的基因型,亲本中雄蝶的基因型为 AaZbZb,雄蝶产生 AZb、aZb2 种配子,C 正确; D、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以判断,F1 中的白体红眼蝶,基因型有 AAZBZb、AaZBZb 共 2 种,D 正 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 实质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子代 表现型及比例推测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亲本基因型,根据遗传规律用正推法解答遗传问题。 17.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下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 胞部分染色体示意图(白化病基因 a、色盲基因 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 B. 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 C. 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其母亲 D. 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3/8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 a、色盲基因 b),由此可知其 基因型为 AaXbY。该男士(AaXbY)与一正常女性(A_XBX_)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 儿子(aaXbY),因此该女士的基因型为 AaXBXb。 【详解】据图可知该男性的基因型为 AaXbY,经过间期的染色体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内 DNA 含 量加倍但染色体数量不变,人类是二倍体生物,故该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 2 个染色体 组,A 正确;精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B 正确;图 像显示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该男性传给儿子的一定是 Y 染色体,不含有色盲基因 b,所 以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色盲携带者),C 正确;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 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儿子,说明母亲既含有白化病基因又含有色盲基因,结合图示 可推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 AaXbY、AaXBXb,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3/4×1/4=3/16, D 错误。 的 故选 D。 18.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生在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因而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B. 单倍体植株表现为植株矮小、种子不饱满等性状都不可育 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则不能发生 D. 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 变异。 2、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组的个体.单倍体的特点一般是植株矮小瘦 弱,一般高度不育。 【详解】A、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A 错误; B、如果单倍体植株含有偶数的染色体数,则是可育的,B 错误; C、病毒也能发生基因突变,C 错误; D、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组的个体,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单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 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下图是无子罗汉果的培育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父本和母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 秋水仙素抑制了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四倍体母本的有些体细胞并不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D. 无子罗汉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三倍体无子罗汉果的形成过程:野生罗汉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 2 组染色体,用秋水仙 素处理其幼苗,使二倍体罗汉果植株细胞染色体成为四倍体,这种四倍体罗汉果能正常开花 结果,种子能正常萌发成长。然后用四倍体罗汉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罗汉果 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这样在四倍体罗汉果的植株上就能结出 三倍体的植株,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 实。由于胚珠不能发育为种子,而果实则正常发育,从而获得无子罗汉果。 【详解】A、父本和母本杂交后代不育,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 错误; B、秋水仙素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B 错误; C、四倍体母本的有些体细胞并不含有四个染色体,C 正确; D、无子罗汉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无子罗汉果的培育过程图,考查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染色 体变异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染色体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 项。 20.同种动物的三个种群,初始个体数依次为 26、260 和 2600,并存在地理隔离。A、a 是等 位基因,下图①②③分别表示以上三个种群 A 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 自然选择使 A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②在 125 代时 aa 个体约占总数的 25% D. 150 代后 3 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种群越小,个体死亡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A 正确;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自然选择使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 正确; ②在 125 代时,A 基因频率为 75%,则 a 基因频率为 25%,所以 aa 个体约占总数的 25%×25%=6.25%,C 错误; 150 代后 3 个种群之间差异较大,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D 正确。 21.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 肌肉痉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痉挛毒素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B. 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C. 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全来自 B 细胞 D. 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的结构、免疫调节 【详解】 痉挛毒素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A 错误; 破伤风杆菌及产生的痉挛毒素在免疫中都属于抗原,B 错误; 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浆细胞来自记忆 B 细胞,C 错误; 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D 正确。 22.胰腺是人体最重要的腺体之一,其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胰 岛)能 分泌多种激素。下列关于胰腺细胞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胰蛋白酶从胰腺细胞分泌出来之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胰岛 A 细胞在人长时间未进食时分泌活动加强 C. 胰岛 B 细胞在加工和运输胰岛素时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参与 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属于胰液的成分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腺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主要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等,参与食物的消化。 内分泌部又称为胰岛参与体液调节,主要含有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液的分泌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胰腺磨碎后,消化酶暴露 出来,将胰岛素分解。 【详解】A、胰蛋白酶是分泌蛋白,是由胰腺分泌到消化道中,而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所以胰 蛋白酶不是内环境成分,A 错误 B、一直不进食,血糖浓度会较低,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B 正确; C、胰岛素是分泌蛋白质,需要由细胞核提供的 DNA 合成 RNA 运出细胞核,并和核糖体结合, 在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初步加工、高尔基体加工成成熟的蛋白质,再通过小泡运输到细 胞膜,分泌出去,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是合成肽链,不参与加工和运输,C 错误。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胰腺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 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的直接原因 B. 高血压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 C. 服用 ACEI 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体内合成的 ACEI 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引起的疾病,A 错误;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 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B 错误;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靶 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C 正确;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 体内的血糖浓度的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控制,D 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1、血糖平衡的调节。 2、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 3、糖尿病: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 过肾糖阈.表现: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三多一少)。 24.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将某动物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关于该小鼠的分析不正确的 是 A. 若小鼠排卵增多,则注射的提取液来自于卵巢 B. 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 C. 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反应灵敏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含有肾上腺素 D. 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则注射液来自垂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 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 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卵巢合成分泌雌性激素, 雌性激素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并维持雌性动物的性周期,A 错误;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B 正确;肾上腺素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 生命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临床可用于过敏性休克、心搏骤停等应急抢救,C 正确;垂体释放抗 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D 正确。故选 A。 25.为研究根向地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某生物小组将某种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 长素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 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抑制也越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数目的增多和伸长生长 B. 植物根尖生长受到抑制是乙烯作用的结果 C. 该实验说明了根尖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呈负相关 D. 该实验说明了乙烯和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数目增多,A 错误;由题意可 知,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会诱导乙烯的合成,乙烯会抑制生长,B 正确;该实验说明了生长素浓 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抑制也越强,C 错误;该实验说明了乙烯 和生长素具有拮抗作用,D 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 功能及其关系 26.如图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 b 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比 a 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大 C. a 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 d 点可能会抑制 d 点细胞的生长 D. a 点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由 b、c 点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 a 点所致 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析题图可知,a 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 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 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 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 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 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 【详解】A、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 正确; B、a 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 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 a 点相比,b 点细胞发生了生 长,体积增大,B 正确; C、d 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 a 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 d 点对应的 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 正确; D、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 a 向 b、c 运输,不能倒过来,D 错误. 故选 D 27.为探究生长调节物质 CFM 对 IAA 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取豌豆幼苗茎切段进行实验, 实验组设计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组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端朝上,对照组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端朝下 B. 对照组羊毛脂中不含 CFM C. 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IAA 作为测试指标 D. 若受体中 IAA 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则说明 CFM 对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探究生长调节物质 CFM 对 IAA 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调 节物质 CFM,因变量是受体琼脂块是否含有生长素,若受体中 IAA 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 则说明 CFM 对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否则就没有抑制作用,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下端属 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相同且适宜,即都是形态学上端朝上。 【详解】A、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下端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相同且适宜,即都是形态 学上端朝上,A 错误;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调节物质 CFM,对照组羊毛脂中不含 CFM,B 正确; C、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IAA 作为测试指标羊毛脂,C 正确; D、若受体中 IAA 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则说明 CFM 对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生长调节物质 CFM 对 IAA 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的实验, 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区分,对实验设计原则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28.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 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 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 的时间为 c 时 B. 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 K0 降到了 K2~K3 之间 C. 乙图中 A 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也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 D. K0 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的维持种群 最大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 K2-K3 附近波动。据图乙分析,B 表示仓鼠 的同化量,A 表示仓鼠的粪便量,C 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 表示仓鼠被分解 者利用的能量;仓鼠摄入量=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 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分解者利用+某种天敌摄入。 【详解】根据图甲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 c 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 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A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分已知 K0 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 量呈 S 型增长,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终降在了 K2-K3 之间,B 正确;乙图 中 A 是仓鼠的粪便量,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 B 是仓鼠的同化量,C 是仓鼠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因此 B 和 C 不属于食物链的营养级,C 正确;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 J 型,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没有环境容纳量,D 错误。 29.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可能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 泡膜, 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 并不断排出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B. 疟原虫通过胞吞从外界获取食物,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C. 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青蒿素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可以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生产。青蒿素可用于治疗疟 疾,因为青蒿素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 虫体内不能合成相应的中间产物,所以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 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只有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生命 活动,如果细胞质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的生存,A 正确; B、疟原虫通过胞吞获取食物,胞吞现象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B 正确;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消费者,C 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生产细胞次级代谢产物,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以疟疾为素材,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的应用等,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 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 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0.有一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50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 A 种植物一 B 种动物一 C 种动 物,B 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2000 头。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当 B 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2 头/km2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B. 若 C 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内,A 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 C. 在 A 种植物一 B 种动物一 C 种动物食物链中,A 的同化量是 B 的同化量的 10-20 倍 D.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 B 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150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 B 种动物的种群 密度为 3 头/km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 【详解】 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增长速度最快,即(2000 头/2)/500km2=2 头/km2,A 正确;由 A 种植 物→B 种动物→C 种动物分析可知,当 C 种动物增多时,捕食的 B 种动物增多,导致 B 种动物 数量下降,B 种动物数量下降,捕食的 A 种植物减少,导致 A 种植物数量增多,B 正确;在食 物网中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0%到 20%,而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一定 为 10%到 20%,C 错误;已知该生态系统中 B 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150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 B 种 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1500 头/500km2=3 头/km2,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一)甲图为植物细胞内 某种生理活动,乙图为植物在温度为 15 ℃(实线)和 25 ℃(虚 线)时光照强度和氧气释放速度的变化关系)。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甲图中,①过程中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若要研究二氧化碳的去向,通常采用 的 _________方法;②过程产生的 C6H12O6 被分解成二氧化碳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乙图分析该植物在 15℃、10 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 气量是________mg。 (3)如果在阴雨天气,温室内光照强度小于 5 千勒克斯,请据乙图判断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有助 于提高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将某种植物叶片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叶肉细胞中 C5 的相对含量随细胞间隙 CO2 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CO2 在 RuBP 羧化酶作用下与 C5 结合生成 C3,据图分析,A→B 的变化是由于叶肉细胞吸收 CO2 速率_________,B→C 保持稳定的内因是受到___________限制。 (2)研究发现,绿色植物中 RuBP 羧化酶具有双重活性,催化如下图所示的两个方向的反应, 反应的相对速度取决于 O2 和 CO2 的相对浓度。 在叶绿体中,在 RuBP 羧化酶催化下 C5 与___________反应,形成的___________进入线粒体放 出 CO2,称之为光呼吸。光合产物 1/3 以上要消耗在光呼吸底物上,据此推测,CO2 浓度倍增 可以使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同位素示踪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2).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3). 50 (4). 适当降低温度 (5). 增加 (6). RuBP 羧化酶数量(浓度) (7). O2 (8). 二碳化合物(C2) (9). 高浓度 CO2 可减少光呼吸 【解析】 【分析】 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 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一)(1) 甲图为暗反应,其中①过程表示 CO2 固定,在此过程中若要研究植物从外 界吸收的 CO2 的去向,通常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②过程表示 C3 的还 原,产生的 C6H12O6 需通过细胞呼吸才能被分解成 CO2;CO2 产生于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无氧 呼吸的第二阶段与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2)乙图中,当光照强度为零时的纵坐标数值表示呼吸速率,当光照强度大于零时的纵坐标数 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在 15℃、10 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呼吸速率=10mg/h,净光合速率= 40mg/h,所以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0+10=50mg。 (3) 乙图中,光照强度小于 5 千勒克斯时,15℃时的氧气释放速率高于 25℃时的氧气释放速 率,但呼吸速率却低于 25℃时的呼吸速率。可见,如果在阴雨天气,温室内光照强度小于 5 千勒克斯,可以适当降低温度,从而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二)(1) 已知 RuBP 羧化酶催化暗反应过程中的 C5 与 CO2 结合生成 C3。A→B 段显示,随着细 胞间隙 CO2 浓度的增加,叶肉细胞中 C5 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 C5 与 CO2 结合生成 C3 的过程加 快,细胞中生成的 C3 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C3 的还原过程,加快了 ATP 的消耗,进而使 叶肉细胞吸收 CO2 的速率增加。B→C 段显示,叶肉细胞中 C5 的含量不再随着细胞间隙 CO2 浓 度的增加而增加,究其内因是 RuBP 羧化酶数量(浓度)限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2) 分析图示可知:在叶绿体中,在 RuBP 羧化酶催化下 C5 与 O2 反应,形成的二碳化合物 (C2)进入线粒体放出 CO2,称之为光呼吸。当 CO2 浓度倍增时,RuBP 羧化酶催化 C5 与 O2 反应 形成二碳化合物(C2)的反应减慢,而催化 C5 与 CO2 结合生成 C3 的反应加快,进而获得更多 的光合产物。可见,CO2 浓度倍增可以使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的原因是:高浓度 CO2 可减少光 呼吸。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呼吸的方式及其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 因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系式, 结合题意并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2.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由于 X 染色体上某个 区段重复,使果蝇正常的圆眼(记为 X+)变成了棒眼(记为 XW)。为研究上述两对性状的遗 传规律,用两组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1)果蝇的棒眼性状源于_________(填变异来源),属于______(显性/隐性)遗传,该性 状与眼色的遗传_____(符合/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甲组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若让甲组 F1 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 F2,则理 论上 F2 中圆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3)乙组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其 F1 雌果蝇有________________种表现 型。 【答案】 (1). (染色体片段)重复/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畸变 (2). 显性 (3). 不符合 (4). X + aXWa (5). 3/16 (6). X+ aXWA 和 X+AXWa/X + aXWA 和 X+AXWa (7). 2 【解析】 【分析】 1、自由组合定律: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1)果蝇的棒眼性状是由于 X 染色体上某个区段重复,使果蝇正常的圆眼变成了棒 眼,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由甲组实验分析可知,棒眼亲本交配后雄果蝇出现圆 眼,圆眼属于隐性性状,而棒眼属于显性遗传;甲组中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后代 雌雄果蝇的性状表现不同,可推眼色基因也位于 X 染色体上,故该性状与眼色的遗传不符合 自由组合定律。 (2)乙组实验中两红眼果蝇杂交,后代出现白眼性状,可推知红眼为显性性状。根据第(1) 小题的分析可推知甲组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X+aXWa 只考虑棒眼和圆眼一对相对性状,甲组 F1 雌果蛹的基因型是 1/2XWX+、1/2XWXW;F1 雄果蝇的基因型是 1/2X+Y、1/2XWY。若让甲组 F1 雌 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 F2,只有①1/2XWX+×1/2X+Y 和②1/2XWX+×1/2XWY 的后代才可能出现圆眼 果蝇。其中①的后代中园眼果蝇(X+X+和 X+Y)所占的比例是 1/2×1/2×1/2=1/8,②的后代中 圆眼果蝇(X+Y)所占的比例是 1/2×1/2×1/4= 1/16,因此,理论上 F2 中圆眼果蝇所占的比例 为 1/8+1/16=3/16。 (3)乙组实验中,若只考虑棒眼和圆眼基因,根据乙组亲本的表现型可推知亲本的大致基因 型为 XWX_(棒眼雌蝇)和 X+Y(圆眼雄蝇),由于 F1 雄蝇中棒眼:圆眼=1:1;由此可推知亲本雌蝇 的基因型是 XWX+;若只考虑眼色遗传,根据乙组亲本的表现型可推知亲本的大致基因型为 XAX-(红眼雌蝇)和 XAY(红眼雄蝇),由于 F1 雄蝇中红眼眼:白眼=1:1,由此可推知亲本雌蝇的 基因型是 XAXa。两对相对性状综合考虑可知乙组亲本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aXWA 和 X+AXWa。乙 组亲本中雄蝇(圆红眼)的基因型是 X+AY,因此,F1 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X+aX+A(圆红眼)、XWAX+A(棒 红眼)、X+AX+A(圆红眼)和 XWaX+A(棒红眼),故 F1 雌果蝇有 2 种表现型。 【点睛】解题时根据表格信息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及眼色基因的位置是关键。 33.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 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 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毒品或 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后,可与神经元 A 上的__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 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 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 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从而 _____(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 A 上的多巴胺 受体减 少,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_ 调节。当 停止使用冰毒时, 生 理 状 态 下 的 多 巴 胺 “ 奖 赏 ” 效 应 ______, 造 成 毒 品 依 赖 。 因 此 只 有 长 期 坚 持 强 制 戒 毒 , 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 可以释放 γ- 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 Cl-______外,内)流, 从而使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 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_,停用吗啡时,造 成药 物依赖。 【答案】 (1). (特异性)受体 (2). 增加 (3). 延长 (4). (负)反馈 (5). 减弱 (6). 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7). 内流 (8). 减少 (9). 多巴胺释放量增加,“奖赏”效应增强 【解析】 【分析】 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 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详解】(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 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 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从而延长“愉悦感”时间。受到毒品刺激后,机体能通过 负反馈调节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长 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 A 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 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毒品成瘾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 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吸毒成瘾者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只 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 可以释放 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 Cl-内流,从而使释放多巴 胺的神经元受到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 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多巴胺释放 增加,“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素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的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4.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湿地,土壤湿度和盐碱度有较大的变化,是典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也是重要的环西太平洋鸟类(如东方白鹳)迁徙的“中转站”及越冬 栖息和繁殖地。请回答: (1)该湿地内自河岸、海岸向中心区域依次分布着盐地裸地种群→盐地碱蓬种群→柽柳种群 →草生种群,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主要影响因素 是_____。 (2)盐地碱蓬是河流沿岸的标志性植被, 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该采取_____取样的方法。 (3) 一年中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_____ 。 (4)该地建立了生态休闲农庄,它由蔬菜、果树种植采摘区,鱼塘、畜禽养殖区以及餐饮区 和娱乐区等 组成。 ①生态农庄建立后,一方面能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生产的农副产品又可作为食材,这分 别体现了生物 多样性的_____价值和_____价值。 ②养殖区的畜禽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地投入鱼塘可以提高鱼的产量,此外,畜禽粪和 塘泥还可施入 种植园作为肥料,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功能,实现了_____。 ③上图中人工鱼塘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植食性动物的粪便 属于 图中哪个数据_____? 【答案】 (1). 水平 (2).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3). 等距 (4).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5). 间接 (6). 直接 (7). 物质循环 (8). 能量多级利用 (9). 15.6% (10). 3 【解析】 【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 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 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 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 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 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 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3、据图分析:A 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中的肉食动物从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 0.25+0.05+5.1+2.1-5.0=2.5J/cm2·a,植食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 2.5+4+9+0.5-2=14J/cm2·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 23+70+3+14=110J/cm2·a。 【详解】(1)据分析可知该湿地内自河岸、海岸向中心区域依次分布着盐地裸地种群→盐地 碱蓬种群→柽柳种群→草生种群,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 壤湿度和盐碱度。 (2)盐地碱蓬是河流沿岸的标志性植被, 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该采取等距取样的方法。 (3)一年中该湿地内东方白鹳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 亡率。 (4)①据分析可知生态农庄建立后,一方面能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生产的农副产品又可 作为食材,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②生态农业的主要的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因此 养殖区的畜禽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地投入鱼塘可以提高鱼的产量,畜禽粪和塘泥施入 种植园作为肥料,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③据分析可知上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4+9+0.5-2=14J/cm2·a,第三营养级同 化的能量为:0.25+0.05+5.1+2.1-5.0=2.5J/cm2·a。因此能量从生态系统的第二到第三营养 级的传递效率是:2.5÷(14+2)=15.6%,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属于图中哪个数据 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结 合图示强化学生学会识图分析,综合利用能量传递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