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319

大小:674.21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淮十校 2020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生物 一、选择题 1.如图 1 是细胞中 3 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 2 是活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 1 表示细胞干重,则 A、B、C 分别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图 2 中 a、b、c 三种元 素依次表示 C、H、O B. 若图 1 表示细胞鲜重,则 B 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元素组成必含图 2 中的 a、b、c C. 若图 1 表示细胞鲜重,则 A 中不含图 2 中的 b D. 若图 1 表示人体细胞干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此时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图 2 中的 b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 2 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a、b、c 分别是 O、C、H;若图 1 表示正常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A、B 化合物分别是水、蛋白质;若图 1 表示细胞完 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 A 表示蛋白质。 【详解】A、占细胞干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质、无机盐,故若图 1 表示细 胞干重,则 A、B、C 分别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图 2 是活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a、 b、c 三种元素依次表示 O、C、H,A 错误; B、若图 1 表示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则 A 为水,B 为蛋白质, 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图 2 中 a、b、c 三种元素依次表示 O、C、H,蛋白质必含的元素为 C、H、O、N,B 正确; C、若图 1 表示细胞鲜重,则 A 为水,只含 H 和 O,而图 2 中的 b 为 C,所以 A 中不含图 2 中 的 b,C 正确; D、若图 1 表示人体细胞干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此时含量最多的元素为 C,即图 2 中的 b,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内化合物及化学元素的含量,关于元素含量的题目容易出错,做题 时应该认真观察图示所表示的含义。 2.水是生命之源,在生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萌发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比休眠时高 B. 有氧呼吸时,生成物 H2O 中的氢仅来自葡萄糖 C. 渗透作用时,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 D. 用 H218O 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周围空气中的 H2O、O2、CO2 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 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良好介质,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 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 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知识脉络图: 【详解】A、种子萌发比休眠时代谢旺盛,种子萌发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比休眠时 高,A 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脱的氢来自葡萄糖,第二阶段脱的氢来自丙酮酸和水,所以有氧呼吸生 成物 H2O 中的氢来自葡萄糖、丙酮酸和水,B 错误; C、在渗透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C 正确; D、用 H218O 浇灌植物,被植物吸收后,大部分 H218O 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在植物周围的空气中, 少部分 H218O 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代谢过程,H218O 参与光反应阶段会被分解产生[H]和 18O2,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会与丙酮酸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 C18O2 和[H],所以周围空气中的 H2O、O2、CO2 都能被检测到放射性,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以及与细胞代谢之间的关系,蒸腾作用、光合 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的水代谢,渗透作用中,水分子的运输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水的 存在学生功能及其代谢的综合理解与应用能力。 3.膜蛋白是细胞内各类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生物膜执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图表示细胞 膜上 3 种膜蛋白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位置排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 A 和 B 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强的疏水性 B. 若膜蛋白 A 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经过高尔基体加工 C. 若蛋白 B 为钠-钾泵,其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存在最大转运速率 D. 若蛋白 C 为 ATP 合成酶,则该膜为叶绿体内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的蛋白质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插或贯穿于 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 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细胞识别的作用;有些具有催化 作用等。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性的,所以 A 与 B 两种蛋白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可能具 有较强的疏水性,这样才能与脂双层牢固结合,A 正确; B、细胞膜上的蛋白需要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和运输,B 正确; C、若蛋白 B 为钠-钾泵,由于蛋白 B 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其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存在最大 转运速率,C 正确; D、若蛋白 C 为 ATP 合成酶,则该膜可为线粒体内膜。叶绿体内膜不能合成 ATP,不存在 ATP 合成酶,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以及蛋白质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 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 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具有相对独立性,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B. 蓝藻无叶绿体,其光合片层含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C.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以作为“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材料 D. 细菌和蛙成熟的红细胞在分裂过程中,观察不到染色体和纺锤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差,在高浓度溶液中可发生 质壁分离。原核细胞不含复杂的细胞器,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丝分裂没有染色体和纺 锤体的出现。 【详解】A、细胞学说的第 3 个观点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所有的细胞都来源 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分裂可以生成子细胞,但细胞融合也可以形成新的细胞,如精子和 卵细胞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A 错误; B、蓝藻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其光合片层含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 正确; C、质壁分离和复原通常用洋葱鳞片外表皮细胞,有中央大液泡和花青素,易观察,不需要额 外的染色。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也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必备条件,中央大液泡无色,可以通 过染色剂辅助观察,也可以做“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C 正确; D、细菌为二分裂,蛙的红细胞为无丝分裂,二者分裂过程中都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D 正 确。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5.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产物一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 确的是( ) A. 单糖转运至薄壁细胞为被动运输 B. 蔗糖的水解不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C. ATP 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 胞间连丝在相邻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伴胞细胞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而蔗糖要运进薄壁 细胞需要将蔗糖水解成单糖并通过转运载体才能运输,并且也 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详解】A、图中看出,筛管中单糖浓度高,薄壁细胞单糖浓度低,即单糖顺浓度梯度转运至 薄壁细胞,为被动转运,A 正确; B、分析图解,位于筛管中的蔗糖水解后,使得此处的蔗糖浓度降低,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 运输,B 错误; C、图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 ATP 生成抑制剂 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C 正确; D、胞间连丝在相邻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中起重要作用,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 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是 A. 产物 B 浓度高低变化对酶 1 的活性精准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 产物 B 与变构位点的结合是可逆的 C. 增加底物的浓度,可解除产物 B 对酶活性的影响 D. 酶 1 的变构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的空间结构决定于特定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产物 B 浓度低时酶 1 有活性时,将两种底物合成产物 A;产物 A 和另外一种物质在 酶 2 的作用下合成产物 B;当产物 B 浓度过高时,与酶 1 的变构位点结合,使得酶 1 失去活性。 【详解】A、由图可知,当产物 B 浓度低时,产物 B 与变构位点发生分离,酶 1 活性得以恢复, 当产物 B 浓度高时,产物 B 与变构位点结合,使酶 1 无活性,该过程能实现精准调节,避免 产物 B 过度生成,造成原料底物、能量的浪费,属于负反馈调节,A 正确; B、由图可知,产物 B 与变构位点的结合是可逆的,B 正确; C、据图示可知,酶促反应速率受产物量的调控,当产物 B 浓度高时,产物 B 与变构位点结合, 使酶 1 无活性,所以增加底物的浓度,不能解除产物 B 对酶活性的影响,C 错误; D、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同,故酶 1 的变构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的空间结构不同是 因为氨基酸的序列不同,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 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7.在光合作用中,CO2+C3(即 RuBP)→2C3 需要在 RuBP 羧化酶催化下完成。RuBP 羧化酶由 8 个大亚基(L)和 8 个小亚基(S)组成。高等植物细胞中的 L 和 S 分别由叶绿体基因和核基 因编码合成,后在叶绿体内进行组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 B. 叶绿体中 DNA 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且通过基因表达合成某类蛋白质 C. RuBP 羧化酶催化 CO2 固定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且消耗能量 D. 叶绿体内的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RuBP 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 CO2 固定的酶,能够催化 CO2+C5→2C3,暗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 体基质。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细胞核遗传,不适用细胞质遗传。 【详解】AC、卡尔文循环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BuBP 羧化酶催化的是二氧化碳的固定,暗反 应实质为碳反应,不直接依赖光,有光条件下,提供充足的[H]和 ATP,利于碳反应持续发 生,二氧化碳的固定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不需要 ATP 供能,A 错误;C 错误; B、叶绿体中 DNA 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但受到细胞核控制,属于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中还含 有核糖体,也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 正确; D、叶绿体内的基因为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基因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点,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 律,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 在联系的能力。 8.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做出突出 贡献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佑。两位科学家分别研究的是两种蛋白质 CTLA-4 和 PD-1,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会成为抗原,被效应 T 细胞攻击 B. 可以通过提高 CTLA-4 和 PD-1 的活性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 临床上通过增强这两种蛋白质的生理活性,可用于治疗癌症 D. 这两种蛋白质的缺失,可能引起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导致自身免疫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 T 细胞发挥作用,可清除体内病变的癌细胞,攻击移植的器官等,已 知 CTLA-4 和 PD-1 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可通过提高这两种蛋白的 活性使机体的免疫活性减低,以减少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 【详解】A、依据题目信息,癌变细胞会成为抗原,主要通过效应 T 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A 正确; B、由于 CTLA-4 和 PD-1 这两种蛋白质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可通过提高 CTLA-4 和 PD-1 的活性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从而提高移 植器官的成活率,B 正确; C、通过题干信息“两种蛋白质 CTLA-4 和 PD-1 都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故增强他们的 生理活性,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不利于免疫系统消除癌细胞,C 错误; D、这两种蛋白质的缺失,可能导致免疫细胞过度活化,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过强,从而导致 自身免疫病,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如图 1 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核 DNA 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 2 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哺 乳动物的一个正常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 2 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其中③和⑥分别代表该雄性动物的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 B. 图 2 细胞的每个染色体组中有 3 条染色体包含了该生物基因组中的全部基因 C. 若染色体②上有基因 B,⑤的相同位点上有基因 b,则细胞在 c~d 段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D. 处于曲线图的 d~e 段的是精细胞,要经历一个变形的过程才能成为精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1:ab 表示 DNA 分子复制,bc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de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析图 2: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 2 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X、Y 同源染色体已经正常分 离过了,细胞中不应该再同时含 X、Y,其中③和⑥代表姐妹染色体,A 错误; B、哺乳动物为 XY 型性别决定,X、Y 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非同源区段上含有特异的 基因,如 SRY 基因,故研究该生物的基因组应研究一半的常染色体和 X、Y 两条染色体上的基 因,而图 2 中的细胞为含 X 的次级精母细胞或者含 Y 的次级精母细胞,所以未包含该生物全 部的基因,B 错误; C、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属于 bc 段,C 错误; D、d~e 段的 DNA 含量为 n,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的精细胞,要经历一个变形的过程 才能成为精子,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 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 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果蝇的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生物钟基因位于 X 染色体 上有节律(XA)对无节律(X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 BbXaY 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 个 BBXAXa 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B. 该细胞的核 DNA 数与体细胞中的相等 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 D. 该变异细胞中,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 BbXaY 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 BBXAXa 类型的变异细胞,可能的原因是减 数第一次分裂已经完成,B、b 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已经分离。由于雄果蝇中只含有一条 X 染色体,只含有 a 基因,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即减数分裂间期,无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 由 a 变为 A,造成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基因型为 BBXAXa 类型的变异细胞,应该是次 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DNA 含量和体 细胞相同。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题干所给基因型分析,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曾经发生了显性突变,减数 第一次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了含有异常基因的 BBXAXa 的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处于减 数第二次分裂时期,A 错误;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了一次,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了一次,故核 DNA 与体细胞中相等,B 正确; C、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片段,且亲本 中只有一个 X 染色体,所以 XAXa 不是交叉互换出现的,而是由于间期基因突变出现的,C 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并未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正常分裂,该变异细胞 由基因突变所致,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变异的发生,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 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11.下列各项中属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是( ) ①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②确切地知道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化学实体为基因 ③成功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④研究是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 ⑤将数学方法统计学运用于对结果的分析 ⑥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首次使用异花传粉进行实验 ⑦有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③④⑤⑦ C. ①②④⑤⑦ D. ①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 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 1 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①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①正确; ②孟德尔只是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不知道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为基因, ②错误; ③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即成功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进行实验,③正 确; ④孟德尔遗传实验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从简单到复杂, 便于发现并总结规律,④正确; ⑤利用数学统计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子代性状分离比,所以利用统计学方法是孟德尔获得 成功的原因之一,⑤正确; ⑥孟德尔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但使用异花传粉进行实验并不是他第一次运用 ,在他之 前也有很多科学家做过异花传粉的杂交实验,⑥错误; ⑦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长达十几年,可看出他有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⑦正确。 综上分析,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孟德尔实验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孟德尔实验成果的原 因。 12.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 3 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 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 基因的表达 产物能完全抑制 A 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 a、b、d 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 两个纯合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 均为黄色,F2 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 3:9 的数量比,符合杂交亲本要求的组合是( ) A. 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 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 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控制 该动物毛色的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题意知,A_B_dd 表现为黑 色,A_bbdd 表现为褐色,由于 D 抑制 A 的表达,因此 A---D_、aa----都表现为黄色。 【详解】根据题意,两个纯合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 均为黄色,F2 中毛色表现型 出现了黄:褐:黑=52:3:9 的数量比,子二代的组合方式是 52+3+9=64 种,由于 3 对等位基 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三对等位基因都是杂合子自交实验,子一代的基因型是 AaBbDd, 分析选项中杂交组合可知,AABBdd×aabbDD 或 AAbbdd×aaBBDD 的杂交后代均为 AaBbDd;而 的 aaBBDD×aabbdd 的后代为 aaBbDd,只有两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 的后代为 AaBbDD, 也只有两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 的后代只有一对等位基因,AAbbDD×aabbdd 的后代为 AabbDd , 只 有 两 对 等 位 基 因 ; AABBDD×aaBBdd 的 后 代 为 AaBBDd , 有 两 对 等 位 基 因 , AAbbDD×aabbdd 的后代为 AabbDd,只有两对等位基因。 综上分析,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3.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 DNA 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 型肺炎双球菌有 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 S 型细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 S 型(记为 PenrS 型)。现用 PenS 型细菌和 R 型细 菌进行下列实验下面分析合理的是( ) A. 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 乙组中仅观察到一种菌落 C. 丙组培养基中会出现 R 型和 S 型两种菌落 D. 丁组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 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 S 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 型菌的 DNA 才会是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 型细菌→小鼠→存活;S 型细菌→小鼠→死 亡;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R 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A、甲组中加热杀死 PenrS 型菌含有转化因子,可以使部分 R 型菌转化,产生抗青霉 素的 PenrS 型菌,使部分小鼠患败血症,且注射青霉素治疗后不可康复,A 错误; B、PenrS 型菌的 DNA 可以使部分 R 型菌发生转化,产生抗青霉素的 PenrS 型菌,所以乙组中 可观察到 R 型菌和 PenrS 型菌两种菌落,B 错误; C、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中不会山现 R 菌,若出现 S 菌菌落,说明在接触培养基之前 R 菌 发生了转化或基因突变,C 错误; D、丁组中因为 PenrS 型菌的 DNA 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 S 型菌落生长,又由于培养基 含有青霉素,所以 R 型菌落也不能生长,D 正确。 故选 D。 14.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时有 DNA 双链局部解开和恢复的过程 B. tRNA、rRNA、mRNA 等各种 RNA 只能从 DNA 转录而来 C. 一个基因的两条 DNA 链可同时作模板转录生成 RNA D. 基因表达的过程包含了“中心法则”的全部遗传信息流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转录过程是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不进行 转录,转录中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 DNA 上。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即 DNA 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 RNA 流向 RNA 以及从 RNA 流向 DNA 两条途径。中心法则是对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的总结。 【详解】AC、一个 DNA 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甚因选择性表达时,局部区域的 DNA 片段解开, 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生成 mRNA,做翻译的模板。若基因的两条链分别做模板,合成的 RNA 将互补,进而封闭了翻译的模板。转录完成后,DNA 的两条链再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A 正确, C 错误; B、参与细胞生物其因表达的 3 种 RNA 为转录生成的,但少数病毒 RNA 可以通过自我复制而来, B 错误; D、基因表达是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中心法则中除了包含转求 和翻译中涉及的遗传信息流,还包含了 DNA 复制,RNA 复制和逆转录过程,D 错误。 故选 A。 15.近年诞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CRISPR/Cs9 基因编辑技术可简单准确地进行基因定点编辑。 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 RNA 引导核酸内切酶 Cas9 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通过设 计向导 RNA 中 20 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 DNA 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as9 蛋白可以水解磷酸二酯键 B. 向导 RNA 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原则 C. 向导 RNA 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 D. 若 α 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G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GAAUC…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 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紧扣题干信息“通过设计向导 RNA 中 20 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 DNA 上的目标位 点进行切割”准确答题。 【详解】A、Cas9 蛋白是核酸内切酶,作用部位是 DNA 分子中特定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 酯键,A 正确; B、向导 RNA 中的双链区碱基对间遵循碱基配对原则,B 正确; C、向导 RNA 可通过转录形成,逆转录酶是以 RNA 为模板合成 DNA,C 错误; D、由于 α 链与识别序列的互补链序列相同,故两链碱基相同,只是其中 T 与 U 互换,所以 若 α 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G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GAAUC…,D 正确。 故选 C。 16.如图 1 为育种方法图解,图中数字表示不同育种过程用到的方法。图 2 为物种形成过程模 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 B. 图 1 和图 2 说明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 a 可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D. 图 1 中①和③均使用了秋水仙素处理自然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 1 中①为花药离体培养,②为自交,③为秋水仙素处理,使细 胞中染色体加倍,④为诱变。图 2 中 a 为可遗传变异,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 为地理隔离, d 为生殖隔离,c 为新物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 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形成才标志着新物种 的诞生,A 错误; B、新物种诞生的标志为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经典过程为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量变), 发生质的飞跃(基因库差异显著),形成生殖隔离。骤变式物种诞生的过程,如二倍体西瓜, 经秋水仙素诱导形成四倍体西瓜,则可以不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B 错误; C、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三大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所以 a 为可遗传 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C 正确;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花粉发育的单倍体幼苗,使其恢复可育。多倍体育 种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自然萌发的种子和幼苗,D 错误。 故选 C。 17.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恒定状态 B. 细胞依赖于内环境,并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细胞内液总体积较细胞外液多 C.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 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 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A 错误; B、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 形成和维持,B 错误; 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于线粒体基质内,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是在内环境中,C 错误; D、稳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它表现在生物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生物圈各个层次上,D 正确。 故选 D。 18.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 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的重要激素 C. 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后被迅速灭活的有抗体、神经递质、激素 D.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具有催化作用,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激素具有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所以激素 需要对细胞起作用。酶可以重复利用,而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神经递质的 种类很多,如 NO、乙酰胆碱、多巴胺、甘氨酸、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详解】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在非 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酶在非细胞条件下能发挥作用,A 错误; B、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细胞分泌的,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B 错误; C、抗体不是信号分子,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是免疫系统中“分子级别的武器”。神经 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以被水解酶降解掉,也可能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激素 与靶细胞识别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C 错误; D、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之 间传递信息,D 正确。 故选 D。 19.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 B 细胞(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 A. ATP 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作用 B. Ca2+内流引发细胞胞吐进而释放胰岛素 C. 胞内 ATP 浓度增加,K+外流受阻明显,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含量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详解】A、由图可知,ATP 水解产生的磷酸与 K+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 K+离子外流受阻, 从而引起细胞膜电位变化,所以 ATP 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 作用,A 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 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 正确; C. 胞内 ATP 浓度增加,说明合成 ATP 时消耗了大量的磷酸,则细胞中磷酸减少,K+通道打开, K+外流增加,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C 错误; 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 正确。 故选 C。 20.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水会引起垂体后叶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 B. 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尿量减少 C.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D.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 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A 错误; B、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 收,使尿量减少,B 错误; C、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可提高肾脏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所以肾小管细胞、集合管细胞内相应受体基因选择性表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不能表达该 受体基因,C 错误; D、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所以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 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D 正确。 故选 D。 21.如图是免疫调节过程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类似于物质 I、Ⅱ这样的免疫活性物质,仅由淋巴细胞合成分泌 B. 细胞④可识别病菌,并使其裂解死亡 C. 细胞③的活化往往需要抗原的刺激和细胞②的协助 D. 病菌被细胞①特异性识别并摄入后进行处理的过程需要溶酶体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物质Ⅰ表示淋巴因子,物质Ⅱ表示抗体。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为 T 细胞, 细胞③为 B 细胞,细胞④为浆细胞。 【详解】A.物质Ⅰ表示淋巴因子,物质Ⅱ表示抗体都为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 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A 错误; B.细胞④为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B 错误; C.细胞③为 B 细胞的活化往往需要抗原的刺激和细胞②T 细胞的协助,C 正确; D.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而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体液免疫部分过程图,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解题关键是识记和体液 免疫的原理和过程。 22.下图是水稻种子从萌发到结种子完整的生活史过程中涉及多种植物激素的综合作用,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B. 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起协同作用 C. 水稻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环境因子光照、温度等变化引起体内激素改变的结果 D. 脱落酸在水稻适应不良环境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 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2、植物激素间的关系主要有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 【详解】A.赤霉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属于内源性植物激素,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脱 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二者属于拮抗作用,A 正确; B.图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在促进果实生长的调节中具有协同作用,B 正确; C.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 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C 错误; D.脱落酸在水稻适应不良环境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识记几种植物激素 的产生、运输及分布,掌握生长素的作用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 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自然情况下,a 的 DE 段和 b 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 B. a 曲线波折变化,说明 a 群落演替过程比 b 艰难而漫长 C. a 和 b 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 D. E 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 【答案】B 【解析】 【分析】 的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a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先缓慢 增加,然后降低,最后上升并趋于稳定;b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升高。a 曲线的起点不为 0, b 曲线的起点为 0,因此 a 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 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详解】A.自然情况下,a 的 DE 段和 b 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往往从营养结构简单到复杂, A 正确; B.a 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 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疲乏,演替 速度往往很,b 群落演替过程比 a 艰难而漫长,B 错误; C.a 和 b 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C 正确; D.E 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级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 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特点等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4.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不都是消费者)如 图 1 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 2 所示,其中 a2 和 b3 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 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 和 d2 为摄入的饲料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构成了农场的营养结构,碳循环沿着甲、乙、丙进行 B. 图 1 中丙、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 图 2 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 a3+d1、b2+d2 D. 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 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粪便中能量为非同化量,来自食物,属于饲料中被该营养级摄入但未被同化的部分。 【详解】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 【 级,三者不都是消费者,据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而碳循环发生于无机环 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为载休,沿食物链进行传递,A 错误; B、据图可知,甲为生产者,根据乙丙之间先升先降的为被捕食者,所以食物链为甲→乙→丙, 乙为第二营养级,丙为第三营养级,B 错误; C、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种流向分解者的 一部分,由于 d1 和 d2 为摄入的饲料量,因此图 2 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a3+d1,同理, 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b2+d2,C 正确; D、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a2/(a1+a2+a3)×100%,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 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如图所示,a 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b 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 a 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生物组分为生产者和分解者 B. 流经 a 或 b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各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 b 生态系统可以对 a 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D. 人类活动对 b 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其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相对较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 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 (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 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可缺少的为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为生态系统提 供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A 正确; B、城市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是人建立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依赖性大, 需要大量的能量输入才能维持有序高效运转。故流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仅为生产者 固定的部分,B 错误; C、b 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内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可以对 a 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C 正确; D、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因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 很少,分解者的功能较弱,所以对其它生态系统有很高的依赖性,需要人们对其进行科学的 管理,以维持其动态平衡,D 正确。 故选 B。 二、非选择题 26.萌发的小麦种子含有的淀粉酶有 α、β两种类型,其中β-淀粉酶不耐高温(70℃下 15min 会失活),而α—淀粉酶耐高温。某研究小组研究表明,Ca2+会影响小麦种子中淀粉酶活性, 在一定的 Ca2+浓度范围内,随 Ca2+浓度增大,α-淀粉酶的活性随之增强,但 β-淀粉酶活性 几乎不受钙离子影响。 (1)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研究小组结论,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提示:不需要详细描 述如何检测酶活性)______ (2)酶发挥作用时易受环境影响而降低或丧失其生物学活性,这表明酶催化化学反应具有 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设计思路: a.分别用不同浓度的 Ca2+处理萌发的小麦种子(实验组) b.用等体积蒸馏水(不含 Ca2+)处理萌发的小麦种子(对照组) c.分别提取淀粉酶溶液,将实验组(Ca2+处理)各梯度的淀粉酶溶液,均等成两份放入试管, 分别编号为 A1、A2;B1、B2;C1、C2;D1、D2…,第 1 组(A1、B1、C1、D1…)用 70℃高温处理 15min,第 2 组(A2、B2、C2、D2…)不用高温处理 d.检测各组淀粉酶活性 预期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酶的活性随 Ca2+浓度增大而增强,达到一定值后,淀粉酶活性 不再随之增大;第 2 组酶活性高于第 1 组,且两组酶活性增幅一致 (2). 作用条件温和 【解析】 【分析】 由题意“β-淀粉酶不耐高温(70℃下 15min 会失活),而 α—淀粉酶耐高温”所以用高温处 理后,α—淀粉酶仍有活性,β-淀粉酶失去活性。在研究 α—淀粉酶活性时,需要先高温处 理。研究表明,Ca2+会影响小麦种子中淀粉酶活性,在一定的 Ca2+浓度范围内,随 Ca2+浓度增 大,α-淀粉酶的活性随之增强,但 β-淀粉酶活性几乎不受钙离子影响。故可设置不同浓度 的 Ca2+溶液处理萌发的种子,然后提取其淀粉酶,并将其中一部分经过高温处理使 β-淀粉酶 失去活性,然后观察各组 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为研究 Ca2+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不同浓度的 Ca2+溶液处 理萌发的种子,然后将不同浓度处理组提取含酶的组织液,并对应的均分为两组,一组经过 高温处理(测的是 α—淀粉酶活性),一组不处理(测的是 α、β—淀粉酶活性),由于随 Ca2+ 浓度增大,α-淀粉酶的活性随之增强,但 β-淀粉酶活性几乎不受钙离子影响。所以两组中 淀粉酶的活性增幅一致。故实验思路为: a.分别用不同浓度的 Ca2+处理萌发的小麦种子(实验组); b.用等体积蒸馏水(不含 Ca2+)处理萌发的小麦种子(对照组); c.分别提取淀粉酶溶液,将实验组(Ca2+处理)各梯度的淀粉酶溶液,均等成两份放入试管, 分别编号为 A1、A2;B1、B2;C1、C2;D1、D2…,第 1 组(A1、B1、C1、D1…)用 70℃高温处理 15min,第 2 组(A2、B2、C2、D2…)不用高温处理; d.检测各组淀粉酶活性。 预期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酶的活性随 Ca2+浓度增大而增强,达到一定值后,淀粉酶活性 不再随之增大;第 2 组酶活性高于第 1 组,且两组酶活性增幅一致。 (2)酶发挥作用时易受环境影响而降低或丧失其生物学活性,这表明酶催化化学反应具有作 用条件温和的特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淀粉酶活性与 Ca2+浓度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记忆能力,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27.如图表示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 A、B 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N(光补偿点),A 植物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_______(填“相等”“大 于”或“小于”)其细胞呼吸利用的氧气。 光照强度时刻限制 A 和 B 植物 CO2 吸收量的主要 环境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A 植物在光照强度为___________k1x 范围内时,表现为有机物积负累值;此时植物细胞 内消耗[H]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光照强度为 12k1x 时,B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 CO2 量约为_____mg·m—2·h—1;假设一 天光照 8 小时,如果要使 A 植物在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大于 0,则白天的平均光照强度应大 于________klx. 【答案】 (1). 大于 (2). 光照强度、CO2 浓度 (3). 0~3 (4). 叶绿休基质、 线粒体内膜 (5). 8 (6). 9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当光照强度(CO2 浓度)为 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的 CO2 量可表示此时 细胞呼吸的强度。 ②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 0 时,细胞呼吸释放的 CO2 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 细胞呼吸强度。 ③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小于 0 时,此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④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 0 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纵坐标为 CO2 吸收速率,光照强度为 0 时,CO2 的吸收速率是负 值,说明曲线表示的是植物的净光合速率,N 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刻,A 植物净光合作用释放 的氧气等于 0,A 植物体内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为叶肉细胞,体内所有细胞都进行细胞呼吸,局 部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细胞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故叶肉细胞自身的光合作 用产生的氧气>其自身利用的氧气。由 A 植物曲线可知,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A 植物的光合 速率继续增加,因此此时限制其 CO2 吸收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由 B 植物曲线可知,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B 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增加,且由题干可知温度适宜,因此此时限制其 CO2 吸收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CO2 浓度。 (2)分析图可知,A 植物在光照强度为 3klx 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为 0, 光照强度小于 3klx 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光照强度大于 3klx 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 速率,所以当光照强度在 0~3klx 范围内时,有机物负积累。此时,细胞既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能量,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基质进行暗 反应[H]参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的 α (3)据图可知 A 植物的呼吸速率为 4mg·m2·h1,B 植物的呼吸速率为 2mg·m-2·h-1,当光照 强度为 12klx 时,B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量即真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 速率=6+2=8mg·m-2·h-1。假设一天光照 8 小时,则晚上黑暗时间为 24-8=16 小时,黑暗时植 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白天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要使 A 植物在一天有机 物的积累量大于 0,就是要保证 8 小时的净积累的有机物要大于 16 小时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设净光合速率为 xmg·m-2·h-1,则光照 8 小时的 CO2 吸收速率为 8xmg·m-2·h-1,黑暗 16 小时 的呼吸速率为 16×4=64mg·m-2·h-1,若要 8x>64,则 x>8mg·m-2·h-1,由图可知净光合速 率为 8mg·m-2·h-1 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为 9klx,所以白天的平均光照强度应大于 9klx。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补偿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真正光合 作用和净光合作用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 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 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乙的名称是__________,若给正常小鼠饲喂激素乙,激素甲的含量将________ (填“增加”或“下降”或“基本无变化”)。 (2)发热前期,由于下丘脑调定点上移,人会感到_________(填“冷”或“热”),人体明 显地出现血管收缩反应,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 (4)机体深部的温度感受器,能接受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刺激,当体温下降时,机体 主要以出汗增加散热,试写出对应的反射弧路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5)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最高统帅,除了作为体温调节中枢,还可作为_________(填两点) 调节中枢。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 (2). 基本无变化 (3). 冷 (4). 等于 (5). 温 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反射弧五部分完整) (6). 渗透压平衡(水平衡)、血糖平衡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 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体温调节通过激素调节的途径是:下丘脑释放 TRH→垂体产生并 释放 TSH→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故激素乙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的化学本质为多 肽类,饲喂会被消化道内的水解酶破坏掉。所以若给正常小鼠饲喂激素乙,激素甲的含量将 基本不变。 (2)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错误认为机体正常体温偏低,所以会感觉到冷,进而会增加 产热升高体温。 (3)高温持续期,由于体温较为恒定,此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相等。 (4)机体深部的温度感受器,能接受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刺激,当体温下降时,机体 主要以出汗增加散热,该过程中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皮肤汗腺为效应器,所以反射弧为: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5)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最高统帅,可作为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 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点睛】本题考查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9.一家族患甲、乙两种遗传病,其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控制其中一种遗传病的基因位于性 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病是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性遗传病。 (2)若基因 A、a 控制乙病,基因 B、b 控制甲病,则Ⅱ3 的基因型是_______;III7 产生的含 致病基因的生殖细胞有______种;若仅从乙遗传病考虑,Ⅱ3 与Ⅲ7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_________。 (3)若 IV10 与 IV14 结婚,生育一个两病均患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 (4)若Ⅲ8 的染色体组成为 XX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_________(填“父亲”或“母 亲”),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X (2). 显 (3). AaXBY (4). 1 或 3 (5). 2/3 (6). 1/8 (7). 母亲 (8). 由于Ⅲ8 只患乙病、不患甲病,其父亲患甲病(XBY),所以其父的 XB 不可 能遗传给他,由此可推知 XXY 中的 XX 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 【解析】 【分析】 在遗传系谱图中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可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 非伴性”,或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正非伴性”,故可根据Ⅱ3 和Ⅱ4 不患乙病,但Ⅲ6 患乙病,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再由题意其中一种遗传 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可知甲病为伴性遗传,根据Ⅲ5 正常,而Ⅳ10 患甲病,可知甲病不 属于伴 X 隐性遗传病,应为伴 X 显性遗传病。 【详解】(1)Ⅱ3 和Ⅱ4 未患乙病,生出Ⅲ6 和Ⅲ8 患病(即无中生有),可确定乙病为隐性遗传 病,Ⅲ6 为女性患者,其父亲正常,则乙病一定不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判断乙病的遗 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遗传;再分析甲病,根据题干可知控制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若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Ⅳ10 的父亲一定是患者,与题意不符,故甲病为伴 X 染色体显 性遗传病。 (2)对乙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来说,与Ⅱ3、Ⅲ7 相关的个体中,Ⅲ6、Ⅲ8 患乙病,其 基因型为 aa,则Ⅱ3 的基因型为 Aa;对于甲病(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来说,Ⅱ3 为患甲病 男性,其基因型为 XBY,因此Ⅱ3 的基因型为 AaXBY。Ⅲ7 的基因型为 AAXBXb 或 AaXBXb,因此产 生的含致病基因的生殖细胞有 AXB1 种或 AXB,aXB、aXb3 种。若仅考虑乙遗传病,Ⅱ3 和Ⅱ4 的 基因型均是 Aa,他们的子代基因型有三种:AA、Aa、aa,比例是 1:2:1,由于Ⅲ7 不患乙病, 其基因型只能是 AA、Aa,概率分别是 1/3、2/3,因此Ⅱ3、Ⅲ7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2/3。 (3)Ⅳ10 个体的基因型为 A_XBX-,Ⅳ14 个体的基因型为 A_XbY,由Ⅲ5 的基因型 XbY、Ⅲ6 个体 基因型 aa 可补全Ⅳ10 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BXb,由Ⅲ8 个体的基因型 aa 可补全Ⅳ14 个体的基因 型为 AaXbY。就甲病而言,Ⅳ10 与Ⅳ14 结婚,即 XBXb×XbY,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 1/2,不患病 的概率是 1/2;就乙病而言,即 Aa×Aa,后代患乙病的概率是 1/4,不患病的概率是 3/4,因 此,两病均患的概率是(1/4)×(1/2)=1/8。 (4)单从 XXY 的形成原因看,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母亲遗传了 XX(异常卵细胞),父亲只遗 传 Y。此 XX(异常卵细胞)的形成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个同源的染 色体没有分离,都进入了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经过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产生了含 XX 的卵细胞;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但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进入同 一个卵细胞中,从而产生了含有 XX 的卵细胞。另一种可能是父亲遗传了 XY(异常精子),母 亲遗传了 X,XY(异常精子)的形成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X 和 Y 染色体没有分离,都进 入了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经过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产生了含有 XY 的精子。但要注意 的是,本小题的问题要结合系谱图实际情况,由于Ⅲ8 只患乙病、不患甲病,其父亲患甲病 (XBY),所以其父的 XB 基因不可能遗传给他,只能遗传 Y 染色体,由此可推知 XXY 中的 XX 染 色体只能来自母亲,根据上面分析可知,造成含 XX 异常卵细胞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两个同源的 X 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考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 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利用口诀判断其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 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30.如图所示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 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 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 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散放于草原上的捕鼠夹,获取的捕获率数据,反映的是田鼠种群的_______(填“绝 对密度”或“相对密度”)。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属于 r 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选择______(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或“机械防 治”)控制此类动物危害的技术比较科学。 (2)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 K 值种群通常 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 (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 X 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 有: ①改善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②建立_________,为该濒危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消除两个种群之间的空间屏障,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__________,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 群的基因库。 【答案】 (1). 相对密度 (2). 生物防治 (3). S (4). 食物和空间 (5). 动物 园或人工繁殖中心 (6). 基因交流 【解析】 【分析】 图中,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 对策 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 K 对策生 物种群数量呈 S 型曲线增长,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 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 量。 【详解】(1)通过散放于草原上的捕鼠夹,获取的捕获率数据,是对田鼠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所以反映的是田鼠种群的相对密度。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 属于 r 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若控制此类动物危 害,需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增长,若采用化学防治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容易形成抗药性强 的个体。若采用机械防治,由于其繁殖速度快,会带来繁重的劳动。若采用生物防治,如放 养该动物的天敌,可通过捕食关系调控其数量。综上分析,采用生物防治比较科学有效。 (2)由图可知,K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 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 (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 X 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 有: ①改善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②建立动物园或人工繁殖中心,为该濒危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消除两个种群之间的空间屏障,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 的基因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文和曲线图,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