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武汉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ID:430378

大小:29.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武汉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后面题目。 过故友旧居 [唐]许浑 往年公子宅,夜宴乐难忘。 高竹动疏翠,早莲飘暗香。 珠盘凝宝瑟,练席递华觞。 今日皆何处,闭门春草长。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公子宅”即题中的“故友旧居",点明了往年宴会举行的地点。 B.从“夜宴"“疏翠”“早莲”等词语可以看出,宴会举行于初夏的夜晚。 C.本诗领联描绘了夜宴环境的优雅,颈联则突出了夜宴陈设的华贵。 D.往年夜宴快乐难忘,今日春草生机勃勃,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D(“往年”“今日”为时过境迁,繁华不再之感。由“闭门”可知,“春草长” 体现的是冷清萧条。) 课外古诗词阅读过关方法 认真阅读古诗词,读懂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落日、绮霞、远山、青草等景物。 B.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C.诗人在诗中说"不是望乡时",说明诗人在本诗中并未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 的感情。 D.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二.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 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 之情。 B.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C.“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 表现力。 D.“千里”与“片时”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对飞鸟 的热爱之情。 三.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这是陈与义 27 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的意思是: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 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 地方。B.诗的三、四句的意思是: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 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C.这是一首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航行 时焦急的感受。 D.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既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又表现了船行 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四.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 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 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C.“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 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D.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景物表现了秋天特点。 五.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 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 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C.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D.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被穿树飞花的春雪化成一片更大的烦恼。 六.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 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②旧 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七.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 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八.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 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九.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 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 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十.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 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十一.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 rui 字,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 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 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十二.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 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十三.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 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 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 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 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 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十四.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的意思是:一群村童跑进了村子,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田野里遍地是豆荚 和姜芽,村子里的炊烟带来一阵阵煮肉的香味。 B.三四句的意思是:田里的稻子高高举起了稻花,不知它们的主人是谁呢。看,那里有 几只红蜻蜓在飞舞,草枝上竟然还有一只支淘气的绿螳螂。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虽然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但表现了诗人对红蜻蜓和绿螳 螂伤害稻花的忧虑之情。 十五.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第二句中的“逐”“移”二字体现了渔家生活的特点。 B.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 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 C.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垂 钓风情画。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渔民贫困生活的同情之情。 十六.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 树的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 的心情。 B.诗人从日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平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表现了村园春色特有的 美。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D.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十七.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 “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依恋(不舍、挽留)之情的自然流露。 B.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诗人久住湖上亭, 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C.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了自己的不舍之情。 D.诗人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悲愤感情。 十八.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 “二小松”。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B.第二句中“数粒”、“二尺”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C.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D.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厌恶之情。 十九.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 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 B.诗的开篇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 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可谓一箭双雕。 C.诗的 3--8 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D.“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可惜春天山中夜景不够美丽的感情。 二十.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 际遇 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 B.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C.这首景色如绘的七绝小诗,构思奇巧,诗笔明丽,情韵恬适,充分体现出诗人追求美 的执着和拥抱生活的热情。 。 D.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热爱之情。 二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 爨(cuàn):烧火做饭。 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 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B.颈联由实入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 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C.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 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D.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 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二二、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颔联“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战乱频仍, 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 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C.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 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D.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 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二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 第,游幕终生。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山远翠眉长”, 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B.“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 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 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C.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 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D.“秋色”“雁声”和“斜阳”等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秋天美景的热爱之情。 二四、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 消瘦。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一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C.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D.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 二五、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C.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D.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