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202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6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202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

ID:423965

大小:1.65 MB

页数:4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备战高考历史选择题提分秘籍 图表数据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即以图表(表格数据图、曲线数据图、柱状数据图、饼状数据图)作为载体,借 助于具体数字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无论 是何种类型,都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的”。它的特点是信息含量大、阅读量 小、材料凝练,把阅读、理解、判断综述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据表格、曲线变化等手段承载信息,使历史事 物的数量特征、内在联系、变化规律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巧妙地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 解题秘籍 1. “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2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1)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 首先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要素构成; 其次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第三是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通过其相互关系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 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2)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做题时,首先要审清图例所表示的内容,正确判断图表的构成及其所隐含的变化与趋向,并依据所学知识 进而联系设问综合分析,进行解答。注意:“阴晴圆缺看大小”是指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 分析变化情况,而百分比无法看出总量的变化。 (3)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解答柱状图类试题的关键是读图,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即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 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判断分 析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4)曲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解答此类曲线图形试题时要注意从不同时间段内曲线的升降变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再结合所学 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注意:题干中出现的时间、表格名称、表格出处等等关键信息千万不要遗漏,另外 要注意表格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 典型例题 (一)表格式:纵横驰骋看变化 【命题特点】 历史表格用准确的数据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某一领域的变化。由于表格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文字叙述 并容纳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颇受命题者青睐,应引起我们重视。3 【解题思路】 一要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历史要素构成,尤其注意时间、空间;二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弄清表格所反映的问题和内涵外延;三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 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2 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 上供或少上供,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类型藩镇在防御地方 割据、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材 料中大部分藩镇上缴赋税,且朝廷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材料未 反映藩镇之间攻伐情况,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政权和军权,拥兵自 重,威胁到中央权威,故 C 项错误。 2.(2018·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25) 表 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4 表 1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从北宋至南宋,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人数比重由三分之一以上增至一半以上,这 主要是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为无贵族身份的平民子弟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 动性加强,故 B 项正确;世家大族即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士大夫家族,产生于察举制,兴盛于九品中正 制,衰落于科举制。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中世家大族的比重降低,说明其影响减弱,故 A 项错误;材料反 映了宰相的来源情况,未提及宰相职责、权限的变化,故 C 项错误;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其功 能加强而非弱化,故 D 项错误。 3.(2018·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31)表 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 2 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A 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领域呈现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增加迅速,这说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乡镇企 业的发展有助于吸收大量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故 A 项正确;城乡一体化是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 发展,未体现城乡联系,故 B 项错误;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C 项错误;材 料反映了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情况,未涉及工业结构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4.(2018·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34) 表 3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5 类别 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 3 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析】C 材料反映了 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到 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不 断加深,故 C 项正确;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 1933 年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 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的下降幅度,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故 B 项错误;工人工资的高低与私营企业 主有关,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必然联系,故 D 项错误。 5.(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 表 3 综合表 3 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D 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 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 D 项正确;根据表 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 入的增长,且 1755~1797 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 A 项错误;表 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6 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 B 项错误;工人工资在 1797~1835 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 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 C 项错误。 6.(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6)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A 一般来说,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结合的个体 农业劳动的农户。材料中 100%的农户拥有土地,且占有 130 亩以下土地的占 91.4%,据此推测,自耕农经 济盛行,故 A 项正确;占有 131~300 亩的农户为 7.2%;占有 300 亩以上的农户为 1.4%,说明土地集中现 象并不严重,故 B 项错误;唐代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且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过均田制,故 C 项 错误;材料只有土地占有信息,没有产量、成本、收入、利润等信息,因此无从计算和推断“农业生产效率” 是否提高,故 D 项错误。 (二)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命题特点】 饼状图主要用来显示某一历史事物的总体或内部结构及变化,能够较直观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 比例。其中用百分数表示的是相对数值而不是绝对数值。 【解题思路】 要审清图例所表示的内容,正确判断图表的构成及其所隐含的变化与趋向,根据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 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分析变化情况,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而联系设问综合分析,进行解答。7 7.(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5)图 8 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成员中,非洲国家的数量和比例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显上升,而这些国 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这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 A 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 到 1965 年联合国 成员国中欧洲国家数量增加,但未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故 B 项错误;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的政 府间国际组织。材料反映了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且参与世界贸易的,不仅有主权国家, 也有特殊地区,故 C 项错误;经济区域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相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 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追求互惠多赢。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其趋势加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D 项错误。 8.(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图 5 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图 5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 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解析】C 从图中比例比重看,1965 年时,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日本相对较少,而到 1995 年时,其他工业国、8 拉美和非洲有所减少,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无多大变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日本所占份额相对增多, 这正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体现,故 C 项正确;1995 年世贸组织已经建立,故 A 项错误;“率先进行新技 术革命”的国家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但图中美国的贸易量并未增加,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50、60 年代,欧 共体、日本崛起和不结盟运动兴起,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显,故 D 项错误。 (三)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命题特点】 柱状图是建立在数据表格的基础上,以宽度相等而高低或长短不等的柱(条)形来反映数值大小及数量间 变化关系的历史数据统计图。它既能对比地反映不同历史事物间的变化,又能整体反映某一历史事物的发 展趋势或规律。命题者抓住这个特征命题,以此考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判断推理等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柱状图类试题的关键是读图,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即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 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 判断分析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9.(2018·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图 6 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图 6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 16 至 18 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的数量大幅增加,奴隶贸易作为欧洲早期资本 主义扩张的手段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故 A 项正确;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9 场的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故 B 项错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 兰、英国等国纷纷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尤其英国,通过武力扩张、殖民战争等占领和扩大殖民地, 到 18 世纪下半叶,殖民地范围包括各大洲,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故 C 项错误;黑奴贸易是为弥补美洲 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因为开采白银的需要,故 D 项错误。17 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和金银矿的开发, 欧洲国家确立了“非洲服务于美洲”的总政策,“总政策”主要体现为向美洲贩卖黑奴,黑奴贸易弥补了美洲劳 动力的不足,进一步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和矿山开发,故 D 项错误。 10.(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图 5 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 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A 从图表可以看出,在“一五”计划(1953~1957)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 英、美两国,这是因为中国在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情况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项正确;二战后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而军备竞赛等促进了重工业发展, 故 B 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且急躁冒进出现于 1958 年后的“大跃进” 期间,故 C 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 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 D 项错误。 (四)曲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命题特点】10 曲线图是利用曲线的升降起伏变化来反映历史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律的统计图。它非 常直接、直观地反映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趋势图,和表格类图表试题一样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的文字叙述 并容纳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常被命题者应用到试题中,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解题思路】 此类型数据图主要通过曲线来表示某一历史事物发展的轨迹和趋向。解答此类曲线图型试题时要注意 从不同时间段内曲线的升降变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 5.(2007·全国卷文综·21)图 6 反映的是 1956 年~1965 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解析】B 从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根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 1958 年开始下降, 1960 年开始逐渐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9~1961 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 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 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到 1962 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故 B 项正确。 模拟训练: 1.(2020·山东济宁一模·5)图 2 为学者估算的公元 200 年至 1851 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 较为准确的是(  ) 11 图 2 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 C.1700 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 2.(2019·安徽蚌埠一模·5) 公元前 250~1750 年中国人寿命曲线图 图 1 图 1 出自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一文,由图 1 可以看出我国古代(  ) A.人均寿命呈曲折上升态势 B.人均寿命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C.人均寿命受制于医疗水平 D.农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人均寿命 3.(2019·四川泸州一模·28)下图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状况示意图。 12 该图反映了(  ) A.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B.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C.经济重心变化趋势 D.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4.(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四·25)图 6 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 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5.(2020·广东深圳一模·33)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 12 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 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 年到 1800 年期间,英国纺织 业的发明数量如图 8 所示。由此可知(  ) 1700~1800 年纺织业发明数量 13 图 8 A.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18 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6.(2020·福建厦门高三上学期期末·20)图 4 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1821—1913 年间英、法平均进口关税 (  ) 图 4 A.英法工业地位发生逆转 B.自由贸易渐成英国风尚 C.世界市场争夺愈演愈烈 D.工业强国加紧商品倾销 7.(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1)下图反映的是 1838—1856 年间,英国纺织业当中女工和男工 的比例情况。其说明了(  ) 14 A.纺织业对女性工人的需求量更大 B.机器生产对工人的体力和技能要求低 C.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普遍增强 D.工业化使广大男性社会地位大大降低 8.(2019·广东肇庆一模·33)下图是十八世纪六十、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国输入原棉数量变化的统计图,图中数 量变化与年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逻辑,对此做出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英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B.北美殖民地棉花产量快速增长 C.法国大革命引发的国际市场变化 D.英国纺织业技术提升和蒸汽机的应用 9.(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17)图 2 为 1841 年和 1877 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该 图反映出(  ) 15 1841 年 1877 年 图 2 A.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逐渐降低 B.英国工业化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 C.科技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10.(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监测·21)下图是 18 世纪初世界部分城市劳动力价格与能源价格的 比值示意图。例如:英国城市纽卡斯尔工人工资较高,煤炭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故比值较高。 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  ) A.工业革命推高英国工人工资水平 B.较低比值显示生产成本低廉 C.清朝前期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D.较高比值利于推动技术革新 11.(2019·河南焦作高三定位考试·19)图 2 是 1699—1856 年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图。图中信息说 明(  ) 16 图 2 A.英国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B.欧洲经济中心地位的动摇 C.英国外贸日益依赖殖民地 D.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2.(2019·安徽蚌埠一模·7) 表 1 1871-1889 年回国留学人员任职一览表 职业 人数 职业 人数 国务总理 1 税务司 1 外交官员 16 冶矿技师 9 海军军官 16 经营商业 8 政界 3 医生 7 铁路官员 14 律师 1 电报局官员 16 报界 2 海关官员 2 教师 3 表 1 反映了(  ) A.近代教育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 B.政府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C.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 D.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化选官制度 13.(2019·河南九师联盟高三 2 月质量检测·28)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17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C.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 D.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14.(2020·山东潍坊高三期末·9)20 世纪 20 年代始,一批具有现代意义新式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等逐渐涉 足农村借贷。下表是苏南三地信用合作社与旧式金融机构(农业仓库、典当)、高利贷之间的利率比较。 据此可知(  ) 项别 无锡 吴江 句容 信用合作社 1 分 2 厘 1 分 1 分 2 座 农业仓库 1 分 5 厘 1 分 5 厘 1 分 4 厘 典当 1 分 8 厘 2 分 2 分 高利贷最低率 1 分 1 分 2 厘 1 分 2 厘 A.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盘剥 B.农业近代化发展程度显著提高 C.传统信贷仍占主导地位 D.新式金融对农业促进作用有限 15.(2019·江西高三第二次联考·17) 18 由上图可以得知这一时期(  ) A.美国对华贸易发展最为迅速 B.英国对华贸易额开始急剧减少 C.英国对华贸易垄断地位下降 D.香港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16.(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7)图 1 为近代中国 1860—1921 年出口贸易变动示意图,该图 反映出(  ) 图 1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C.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深 17.(2019·河南焦作高三定位考试·9)图 1 为 1848—1856 年上海和广州进口贸易额变化图(单位:万美元)这 反映了近代中国(  ) 19 图 1 A.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C.重视发展沿海经济 D.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18.(2020·广西桂林一模·30)下表显示的是我国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部分经济数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年份 1920 1922 1923 1924 进口贸易总值(以 1913 年为 100) 1337 1658 162 1786 新建工厂(个) 70 46 14 11 A.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B.中国开始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步加强 D.民族工业呈现日益萎缩趋势 19.(2020·山东德州高三期末·7)下表为 1911~1933 年全国 30 人以上工厂数及上海同类工厂数的统计表。该 表反映出上海(  ) 年份 全国工厂数 上海工厂数 上海占全国比重(%) 1911 171 48 1 1927 1374 449 32.7 1933 2435 1186 48.7 A.一直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B.经济发展最为迅速 C.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突出 D.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20 20.(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9)下图反映了 1932 年~1934 年间我国棉花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据 此可推知,这一状况(  ) A.促使自然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的结果 C.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1.(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29)结合下图中的数据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 1912—1931 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图 单位:10 万两 A.贸易逆差的局面有较大改善 B.对外贸易额呈迅速发展趋势 C.棉纺织业发展进程曲折艰难 D.棉纱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22.(2020·四川绵阳二模·31)表2是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到以“商帮”为主题的文章数量。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  ) 表 2 21 时间 1979~1988 1989~1998 1999~2008 2009~2018 合计 数量(篇) 11 63 442 801 1317 比重 0.84% 4.78% 33.56% 60.82% 100% A.经济发展影响史学研究 B.“商帮”历史研究不断创新 C.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23.(2020·湖南长郡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二·28)关键词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一些 学者用核心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来刻画晚清民初公共意识的展开。 图 8 1860 至 1915 年使用的三个关键词的使用次数 图 8 中■对应的词汇是(  ) A.立宪 B.经济 C.洋务 D.共和 24.(2020·安徽全国统一考试冲刺卷二·34)阅读下图“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 1938—1940 年的实现情 况(增长,百分比)”。据此可知(  ) A.苏德战争爆发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 B.计划经济建设中存在高指标现象22 C.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衡 D.斯大林体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25.(2020·山东济宁高三上学期质检·13)图 1 为 1890—1938 年美、英、德、苏联四国的生铁产量示意图。其 中③是(  ) 图 1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苏联 26.(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五次质量考评·22)通过观察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29—1938 年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百分比) A.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 B.经济危机对英国的破坏最小 C.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动摇 27.(2019·广东、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 (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23 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28.(2020·重庆高三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34)如图为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平均 GDP 增长速度 对比示意图,材料表明(  ) A.苏联经济增长不断减缓 B.世界各国工业化有所发展 C.苏联体制弊端日趋显露 D.私有化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29.(2020·吉林吉林二模·22)下图是从 1929 年开始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与美国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变化图(横向数轴表达的是年份,纵向数轴代表的数据)依据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的正确 结论是(  ) 24 A.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 C.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经济体制创新是美国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30.(2020·河北唐山高三期末·34)下表是 1933—1935 年美国工会会员人数统计数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 时间 人数 1933 年 297.3 万 1934 年 360.8 万 1935 年 386.86 万 A.美国劳工的权益得到全面维护 B.国家的政策倾向有利于工人 C.美国当时就业率有了显著提高 D.美国的经济危机已得到解决 31.(2020·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34)下表是某时期英国经济和进出口的变化(1964—1979 1964 1970 1974 1979 公共支出占 GDP 比例(%) 34.1 37.7 40.4 41.1 通货膨胀率(%) 3.1 7.8 16.9 13.4 失业人数(千人) 372 555 542 1344 25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 1.6 2.6 2.6 5.7 工业产出指数(1975 年=100) 86.2 99.9 105.7 112.8 进口渗透率(%) 11.8 17.1 23.3 25.7 英国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 14.4 10.8 8.8 9.7 这些变化(  ) A.推动了撒切尔夫人的改革 B.反映了英国强国地位开始沦丧 C.说明了自由主义实践的局限 D.折射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 32.(2020·陕西宝鸡一模·34)20世纪5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此表反映出(  ) 美国 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 GNP 36.3% 15.5% 工业生产 48.7% 24.7% 出口 22% 18.6% 黄金储备 49.6% 11.5% A.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各自经济增长的速度 C.日本借助马歇尔计划援助经济获得发展 D.美、日本、西欧三足鼎立格局初步形成 33.(2019·江西高三第二次联考·22)下表反映了 1950~1998 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和通货膨胀情况。对 此解读合理的是(  ) 20 世纪失业水平 (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 (年均复合增长率%) 年份 1950~ 1973 1974~ 1983 1984~ 1993 1994~ 1998 1950 1974~ 1983 1984 1994~ 1998 26 ~ 1973 ~ 1993 西欧平均 2.6 6.0 9.2 10.7 4.3 11.2 4.5 2.2 澳大利亚 2.1 5.9 8.5 8.6 4.6 11.3 5.6 2.0 加拿大 4.7 8.1 9.7 9.4 2.8 9.4 4.0 1.3 美国 4.6 7.4 6.7 5.3 2.7 8.2 3.8 2.4 日本 1.6 2.1 2.3 3.4 5.2 7.6 1.7 0.6 平均 3.8 7.1 8.3 7.8 3.4 9.6 4.5 1.9 A.50 年代凯恩斯主义在发达国家已失去影响力 B.70 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作用被极大削弱 C.80 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反通货膨胀政策取得成效 D.90 年代发达国家失业率水平普遍下降 34.(2019·河南郑州一模·29)下图反映的是 1965—1972 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价格走势。图中变化说明 (  ) A.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提升 C.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增强 D.原有货币体系不断完善 35.(2020·河南洛阳一模·30)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 值的比重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  ) 27 A.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B.有利于欧共体摆脱美国控制 C.说明欧洲的联合进一步密切 D.反映了美欧之间的贸易关系 36.(2019·山东临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5)图 2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 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以 1974 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这(  ) 图 2 A.反映了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B.强化了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同盟关系 C.反映了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往来 D.有利于欧共体摆脱对美国的政治依附 37.(2020·广西河池一模·35)下面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GDP 占世界比重变化图。对图中数据变化解读合 理的是(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高收入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萎缩 C.中低收入国家的产业发展均衡 D.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38.(2019·河北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31)政治价值观包括政体偏好、政府偏好、政治重要性、政府信任 度等内涵。依据政治价值观指数(2007 年)的跨国比较图可知(  ) 28 A.代议制体制在西方一些国家引起普遍不满 B.俄罗斯人非常怀念苏联时代的政治体制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人民广泛支持 D.美国人民日益不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39.(2020·河北高三新时代 NT 抗疫联考Ⅱ·31)下表为“公私合营工业和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对比表 (单位:元)”。这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工业化战略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生产关系变革助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40.(2020·广西玉林、柳州二模·30)图 6 反映 1952—1956 年中国经济成分结构变动情况。这一变动可以说明 当时中国(  ) 1952 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 年各种经济成分 图 6 29 A.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B.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 C.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 D.社会主义经济道路探索迫切 41.(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31)下图为一段时间内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主要得益于(  ) A.对外贸易环境出现变化 B.中国国内制造业的大发展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 D.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 42.(2020·安徽淮北一模·16)如图为 1957 年和 1986 年无锡农户家庭收入情况统计。这种变化说明(  ) A.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B.对外开放扩大收入来源 C.农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D.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 43.(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31)如果以时间为序,将政治因素(政策)作为外力、经济因素作为内力,在 两者合力的作用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所表现出来的变革或变迁的轨迹如图 6。据此判断,1980 年 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位于图中哪一段(  ) 30 图 6 注:0 点开始的对角线为假设的农村发展正态趋势(如线段 OA 为 1950—1957 年的农村经济发展态势); 各点到 O 线的垂直距离表示偏离正态的程度。 A.AB 段 B.BC 段 C.CD 段 D.DE 段 44.(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16)下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形势图, 此图反映了我国(  ) A.外交原则逐步发生变化 B.与东欧国家的交流逐年增多 C.为政策转型做了充分的准备 D.已开始与西方国家建交 45.(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3)图 1,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情况(单位:%) 图 1 31 注:恩格尔系数指家庭食品支出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值。 据图 1 分析可知(  ) A.改革开放促进人民生活改善 B.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C.城市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农村 D.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46.(2020·山西吕梁一模·15)下图是 2009 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组织的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出的 结论是(  ) A.非公有制企业在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贡献巨大 B.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C.公有制企业是安置城镇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 D.企业薪酬机制不一导致城镇人员就业不公平 47.(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15)下图为 1960~2013 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的平均 版次数统计。据此可推知,中国的“对外援助” (  ) A.与国内形势的变化相关 B.凸显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32 C.数量以及规模持续走低 D.彰显了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外交政策 48.(2020·河北保定高三期末·3 该柱状图反映出(  ) A.新中国国际声誉得到极大提高 B.新中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 C.建国初期外交环境逐渐改善 D.新中国外交政策得到广泛认同 49.(2019·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10)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 20 世纪 60 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 50.(2019·、东、一模·31)如图是 1970—1975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33 A.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反映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C.说明了发展经济成为中心 D.反映出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51.(2019·河南焦作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11)下表为1949一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 位:个)其中与 1980 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相关的是,当时中国(  ) A.大力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奉行对外开放与不结盟 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 年中国人口达到了两亿,此时处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 联系加强,故选 B 项;生产技术革命性变化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排除 A 项;1700 年后直 线上升是因为高产农作物引进,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同时也与赋税制度改革有关,但不是根源,排除 C 项;220 年以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是国家分裂时期,但人口是上升的,排除 D 项。 2.【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曲线图可知,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 70 岁上下波动,最低年龄段出 现在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在该时期,社会动乱不堪,影响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发,继而影响34 到社会粮食产量,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寿命长短,而在西汉时期,由于社会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提高, 粮食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人们的寿命达到了 70 岁以上,据此可以得知:人均寿命与政治局势有密切的 关系,故选 B 项;通过题干中的曲线图可知,古代中国的人均寿命在 70 岁上下波动,而不是呈上升趋 势,排除 A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医疗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而不是呈现曲折发展趋势, 排除 C 项;农业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而不是呈现曲折发展态势,排除 D 项。 3.【答案】C 【解析】北方人口由全国的 75%下降到 35%,南方由 25%上升到 65%,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 上佐证了经济重心有逐渐向南方转移的趋势,故选 C 项;人口由北方迁往南方,并不一定说明北方经 济严重衰退,排除 A 项;由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由黄河流域居多演变为长江流域居多,排 除 B 项;南方人口的增加并不一定说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 D 项。 4.【答案】D 【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向的公卿比重高于儒家或儒者的比重,而宣 帝末年则儒家或儒者的比重高于法家或法吏的比重,联系史实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汉代董 氏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选官制度也以儒学为考查内容和标准,因而材料中变化体现了社会主流文 化的转型,故选 D 项;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有使其它学派消亡,而是对其他学派的吸收 和融合,故排除 A 项;材料是对不同时期公卿出身进行比较,没有涉及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问题,排 除 B 项;材料是对不同时期公卿出身进行比较,没有涉及国家教育体系是否完善的问题,排除 C 项。 5.【答案】C 【解析】从图 8 可以看出,1760 年左右,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开始明显上升,专利总数也 曲线上升,说明专利制度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创造,而这个时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纺织 业又是工业革命的领头产业,因此反映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故选 C 项;材料强 调的是专利制度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而非自然科学,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提及 18 世纪其他国家的专 利制度的确立情况,无法得出英国是当时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的结论,排除 B 项;决定一个国 家国力强盛与否的根本原因是其经济的发展,并非制度因素,排除 D 项。 6.【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英国平均进口关税不断降低,且 1876 年以后低于法国,说明工业革命的开 展使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故选 B 项;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地 位本来就领先法国,并且材料也不能体现工业地位如何,排除 A 项;材料强调自由贸易渐成英国风尚, 由英、法两国平均进口关税的不断降低得不出世界市场争夺激烈的结论,排除 C 项;进口关税降低有 利于外国原料、商品进口,排除 D 项。 7.【答案】B 【解析】1838—1856 年间英国纺织业已经采用机器生产,对工人的体力和技能要求低,因此35 纺织业中 13 岁以上的女工数量才会远高于 18 岁以上的男工数量,故选 B 项;材料反映的是纺织业中 男女工的受雇佣比例,而不是需求比例,无法看出纺织业本身对工人性别的需求,排除 A 项;仅从纺 织业中男女工的比例,无法看出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是否增强,排除 C 项;工业化并没有使广大男 性社会地位大大降低,排除 D 项。 8.【答案】D 【解析】“十八世纪六十、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国输入原棉数量变化的统计图”中,随着年份的 变化,引进数量越增多,而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时期,从棉纺织业开始,故选 D 项;“英 国输入原棉数量”不成几何倍数增大,不是贸易保护应有的结果,排除 A 项;“输入原棉数量变化的统 计图”无法看出棉花的来源,排除 B 项;1789 年 7 月法国大革命才爆发,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两图对比体现了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就业结构变化,工业革命 正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故选 D 项;19 世纪 40 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化水平仍然继续提高, 排除 A 项;农业就业人数的减少不意味着农业发展空间的萎缩,排除 B 项;材料中服务业变化不大, 排除 C 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纽卡斯尔工人工资与煤炭资源价格比值最高,也即是在该地,人力资源 成本高,而大量的廉价煤炭为使用蒸汽机以取代人工创造了条件,故选 D 项;工业革命爆发于 18 世纪 六七十年代,与题目中“18 世纪初”不相符合,排除 A 项;人力成本高和能源价格昂贵同时存在的情况 下,这种比值较低,但是生产成本并不低廉,排除 B 项;清朝前期,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 经济发展较快,排除 C 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欧洲比例由 80%降低为 20%左右,在加拿 大、非洲等地的比例迅速上升,占一半以上,英国外贸日益依赖殖民地,故选 C 项;材料主旨为英国 工业制成品出口地域欧洲与殖民地的比较,未涉及全球,排除 A 项;材料主旨为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 地域欧洲与殖民地的比较,未涉及欧洲在世界的地位,排除 B 项;材料主旨为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地 域欧洲与殖民地的比较,未涉及世界各地经济与政治关系,排除 D 项。 12.【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在 1871—1889 年间,回国留学人员中从事外交、海 军、铁路、电报、冶矿、经商的人员比较多,再结合 19 世纪后期,清政府所举办的洋务运动等内容可 知,该时期的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选 C 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实现民族独立问题,但仅仅通过洋务运动中对近代教育的相关36 措施,还不能解决时代人才的匮乏问题,排除 A 项;表格仅是反映回国留学人员的任职情况,但不能 推论为近代教育体制发生巨大变化,排除 B 项;题干反映了回国留学人员的任职情况,没有涉及近代 选官制度,排除 D 项。 13.【答案】D 【解析】如图示,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仍沿用封建王朝政治管理体制,封王称帝,即 使在军事达到全盛之后,仍无法避免走向衰弱的命运,故选 D 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 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与反封建革命性无关,排除 A 项;图中信息没有展示出思想文化的冲突,排除 B 项;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利益划分不均是太平天国内 部党争的原因,排除 C 项; 14.【答案】D 【解析】据苏南三地信用合作社与旧式金融机构(农业仓库、典当)、高利贷之间的利率比较 表中可知,作为新式资本主义类型的金融机构在利率上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差距谨小慎微,从而说明新 式金融机构并未充分发挥促进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故选 D 项;据上表高利贷最低率可知, 农村仍存在借贷高利贷的行为,从而说明农民仍受到高利贷的盘剥,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新旧金 融机构利率的比较,未涉及到农业近代化,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新式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作用,而 非强调传统信贷的地位,排除 C 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两幅图中不列颠与中国的贸易比重相对下降可知,英国对华贸易的垄断地位下 降,故选 C 项;美国对华贸易发展有所发展,但不是最为迅速的,排除 A 项;英国对华贸易比重下降 并不代表英国对华贸易额也开始急剧减少,排除 B 项;1842 年后,香港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排除 D 项。 16.【答案】D 【解析】材料可见 19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出口贸易净值逐年增加,结合史实 可知,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与材料中情况吻合, 故选 D 项;材料中仅能看到出口看不到进口,无法判断顺逆差,排除 A 项;材料中明显可见出口净值 逐渐年增加,排除 B 项;材料仅能看出中国出口,无法判断中国的进口贸易情况即列强对中国的商品 输出,排除 C 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等新通商口岸的贸易额逐渐增多,而广州贸易 额相对减少,反映了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故选 D 项;材料主旨为新通商口岸的开放,未涉及民众 生活水平,排除 A 项;材料主旨为上海等新通商口岸的开放,此时中国对外贸易范围有限,排除 B 项; 材料主旨为上海等新通商口岸的开放,未涉及政府对待沿海与内陆的政策,排除 C 项。37 18.【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与 1913 年相比,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进口贸 易总值呈增长态势,其新建工厂的数量逐年下滑,说明一战结束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继续 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 C 项;表格中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新建工厂数量逐年减少,这不 是其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的表现,排除 A 项;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已经开始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而不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排除 B 项;题干表格仅是涉及新建工厂数量逐年减少的态势, 但没有具体说是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官僚资本主义,排除 D 项。 19.【答案】C 【解析】通过表格内容可知,该图表主要反映了在 1911—1933 年之间,上海地区 30 人以上 工厂数量及其占全国总数比例的变化,即由 1%发展为 32.7%,再发展为 48.7%,这种变化充分说明, 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上海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故选 C 项;通过题干中的数据可知,上海地区的经 济重要性地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说其地位一直处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排除 A 项;题干中的 表格仅是涉及了上海一个城市的工厂数量及其占比情况,没有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就不能推知上海 的经济发展速度最为迅速,排除 B 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上海的工厂数量及其占比情况,没有涉及对 中国革命的影响,排除 D 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示意图数据变化可知,1932 年~1934 年我国棉花总产量有较大增长,为民族 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故选 D 项;自然经济退出历 史舞台是在三大改造后,排除 A 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是在 1935 年,排除 B 项;材料强调中国 棉花产量,并未涉及对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的抵制,排除 C 项。 21.【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12—1918”年中棉纺织业进口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一战期间近代民 族工业迅速发展,“1918—1930”年棉纺物进口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此 时军阀混战,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暂时消退,从而说明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故选 C 项;材料仅涉及 棉产品的进口数据,未涉及到进出口情况,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棉纺织品进口情况,未涉及到对 外贸易额的发展情况,排除 B 项;材料中棉纱进口逐步减少,但无法得知棉纱质量的提升,排除 D 项。 22.【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与商帮有关的论文数量猛增,不难看出经济发展 一定程度上影响史学研究,故选 A 项;论文数量的增加不等同于“商帮”历史研究不断创新,排除 B 项; 论文研究数量的增加说明“商帮”日益成为史学界的热点话题,这无法得出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 排除 C 项;论文研究数量的增加说明“商帮”日益成为史学界的热点话题,这无法得出中国市场经济体 制已建立的结论,排除 D 项。38 23.【答案】A 【解析】根据图 8 中■对应的词汇最多的年份是 1905 年前后,结合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 宪制,清末新政中“仿行立宪”等史实可知,■对应的词汇是“立宪”,故选 A 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民族资本主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经济”应该是 1860 至 1915 年一直普遍使用的词汇,排除 B 项;洋务 运动的起止年限是 19 世纪 60 至 90 年代,“洋务”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关键词,排除 C 项;1912 年中华 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应的词汇是“共和”,排除 D 项。 24.【答案】B 【解析】“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 1938—1940 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中发现指 标均没有完成或根本无法做的现象,说明计划中有很多指标过高,故选 B 项;“1938—1940 年”苏德战 争没有发生,排除 A 项;表中所有的指标均没有完成,无法判断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排除 C 项; “1938—1940 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不能完成指标说明不了发展的问题,可能有些指标根本就无 法完成,排除 D 项。 25.【答案】D 【解析】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国内战争结束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后在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的连续作用下,苏 联重工业产值连年上升,据此判断③是苏联,故选 D 项;19 世纪 90 年代英国工业产值被美国超越, 英国是老牌殖民帝国,海外市场广阔,受大危机影响较小,据此判断④是英国,排除 A 项;美国工业 基础雄厚,即便受大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其仍居世界首位,据此判断①是美国,排除 B 项;一战前德 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受一战及战后协约国严厉制裁的影响下降明显,纳粹党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 生铁产量急剧上升,据此判断②是德国,排除 C 项。 26.【答案】A 【解析】通过图表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对美、英、德三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在世界制造业 中所占份额都有所减少,而唯一上升的是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体现了其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故选 A 项;经济危机对于三国的破坏程度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排除 B 项;美苏关系恶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C 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确立出现于二战后,与材料所述时期不符,排除 D 项。 27.【答案】C 【解析】生产资料的实际完成率高于目标增长率,消费品、农业的实际完成率低于目标增长 率,这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同,反映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愿望,故选 C 项;农业和轻工业也是正增长的,排除 A 项;材料只是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未达到协调均衡 发展的程度,排除 B 项;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一五计划期间,排除 D 项。 28.【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世界的工业增长速度是正的,也就是呈现发展趋势,故选 B 项;根据图 表,苏联六七十年代,经济增长不断加速,1963 年负增长到 1968 年的正增长,排除 A 项;材料中既39 体现苏联体制的成就,又有弊端,排除 C 项;苏联体制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世界,所以体 现的是计划经济优越性,排除 D 项。 29.【答案】D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 1933—1937 年、二战期间开始至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国内生产总 值是上升的,1933—1937 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是由于罗斯福新政对经济体制的创新,故选 D 项;经济危 机是哪一次经济危机,不明确,且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在 1944 年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非 常强劲,排除 A 项;二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经济发展迅猛,排除 B 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 主义世界最大债权国,且优势地位强势,排除 C 项。 30.【答案】B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1933—1935 年美国工会会员人数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 的知识可知,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倾向有利于工人,故选 B 项;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维护 了劳工的权益,但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其维护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劳工利益不可能得到全面维 护,排除 A 项;工会会员人数增加体现了工会的发展,这与就业率无直接关系,无法体现就业率的显 著提高,排除 C 项;经济危机得到解决主要是通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恢复与发展体现出来的,材料 信息与此无关,排除 D 项。 31.【答案】A 【解析】“英国经济和进出口的变化(1964—1979 年)”可以看到公共支出不断扩大,显示政府 干预在进一步强化,通货膨胀进一步上行,进口渗透率在上涨,而在国际中所占的份额却在下降,可 见处于“滞胀”状态,说明政府需要改革了,故选 A 项;英国强国地位在一战后就受到挑战,二战彻底 结束,排除 B 项;“自由主义”在 20 年代大危机已经体现,排除 C 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战后初 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被称为“黄金时期”,排除 D 项。 32.【答案】A 【解析】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在 “GNP”、“工业生产”和“出口”等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黄金时代”,故选 A 项; 欧洲一体化加强了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自经济的增长,排除 B 项;马歇尔计划主要 援助的对象是西欧,排除 C 项;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初步形成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33.【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74 年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消费价格指数都呈下降趋 势,这说明该时期发达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取得了成效,故选 C 项;50 年代 西方国家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排除 A 项;70 年代石油输出 国组织通过控制石油产量,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排除 B 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40 1994~1998 年西欧与日本的失业率处于上升趋势,排除 D 项。 34.【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黄金价格上扬,故选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民众购买力的变化,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出美元的世 界货币地位削弱,排除 C 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原有货币体系不断瓦解,排除 D 项。 35.【答案】B 【解析】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初美欧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变化中差距 的缩小有利于欧共体摆脱美国的控制,故选 B 项;表格中只是涉及美、欧,没有体现其它力量,故不 能反映多极化出现,排除 A 项;欧洲内部整合的提高并不能导致其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跟美国 的比重差距缩小,排除 C 项;表格反映的是美欧各自在世界占比,没有体现美欧之间的贸易关系,排 除 D 项。 3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与美国 差距不断缩小,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有利于欧共体摆脱对美国的政治依附,故选 D 项;欧 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反映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 欧共体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 A 项;材料主旨为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未涉及贸易问题,排除 B 项;材料仅涉及美国与欧共体的数据,未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不能看出欧共体在世界经济的地 位,排除 C 项。 37.【答案】D 【解析】题干中发达国家 GDP 占比由 72.4%上升到 82.8%后,下降到 68.3%,而发展中国家 GDP 占比由 17.2%上升到 32.8%,可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自 2000 年后影响力上升,故选 D 项; 当下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存在,发展中国家仍在追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 除 A 项;题干提及的是 GDP 占比,未提及哪一行业的变化,排除 B 项;题干只是提及中低收入的 GDP 占比上升,未提及产业发展情况,排除 C 项。 38.【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柱状图反映的是在 2007 年,英国、日本、美国、韩国、罗马尼亚、俄罗 斯、中国七个国家中,其国民的政治价值观指数,根据其指数可知,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非 常满意,故选 C 项;资本主义代议制是西方国家的根本政治体制,题干中的柱状图反映出有一部分国 民对该制度感到不满,但不是普遍现象,排除 A 项;题干中俄罗斯的柱状图反映出其国民对 2007 年的 政治体制比较满意,但不能就此推断出其国民非常怀念苏联时代的政治体制,排除 B 项;题干中的柱 状图反映出美国国民在 2007 年的政治价值观比较低,而其霸权主义政策不在政治价值观范畴之内,排 除 D 项。41 39.【答案】D 【解析】1953—1955 年间公私合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私营企业,反映的是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故选 D 项;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是在 1958 年,排除 A 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国民经济比例是否严重失调无关,排除 B 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而不是改革,排除 C 项。 40.【答案】D 【解析】图示反映出 1952 年底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经过三大改造之后,1956 年形成 了单一的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也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故选 D 项; 图示只反映了 1952—1956 年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情况,不能说明当时经济建设成就突出,排除 A 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 1957 年,时间不符,排除 B 项;1956 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国 开始了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经济成分结构的变动情况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无关,排除 C 项。 4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结合题干中的柱状图可 知,在 2002 年到 2011 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非常快,说明自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继而出现了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迅速增长,故选 A 项;题干 柱状图仅是涉及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没有涉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排除 B 项;邓小平南方 谈话是在 1992 年,与 2002 年和 2011 年相距已经很远了,不能说柱状图的变化得益于邓小平的南方谈 话,排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 21 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缓慢倾向,而不是快速发 展,排除 D 项。 4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 1986 年工资性收入呈大幅上升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呈上升趋势,表明 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发生了改变,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故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排除 B 项;由材料农民收入上升可知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排除 C 项;材料反 映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 D 项。 43.【答案】D 【解析】DE 段逐渐接近农村发展正态趋势,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反映了农村 1978 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故 1980 年应属于 DE 段,故选 D 项;AB 段严重偏离农村发展正态趋势,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符,应为 1957—1960 年,排除 A 项;1960 年冬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 调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恢复时期,BC 段应为 1961—1965 年,排除 B 项;CD 段严重偏离农村发展正 态趋势,应为“文革”时期,排除 C 项。 44.【答案】C 【解析】据从 1976 年到 1979 年,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次数逐年增加,从而说明为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西区先进经验,故选 C 项;依所学,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42 除 A 项;只能在材料得知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次数逐年增加,无法得知具体出访国家的名称,排除 B 项;依所学,改革开放前,中国就与部分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 D 项。 45.【答案】A 【解析】由图表可得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持下降趋势,说明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故选 A 项;生活水平包含很多方面,仅从恩格尔系数下降不能反映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缩小,排除 B 项; 城市经济发展一直领先于农村,排除 C 项;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说法过于 绝对,排除 D 项。 46.【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中国城镇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这说明非公有制企 业的发展,在解决城镇人员就业中贡献巨大,故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城镇就业人员分布情况,而不 是反映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出非公有制企业是安置城镇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排 除 C 项;材料数据没有涉及企业薪酬机制对就业的影响,排除 D 项。 47.【答案】A 【解析】根据数据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出于国内政治需要,《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 报道的平均版次数有所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一变化与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故选 A 项;中国对外援助的报道与联合国无关,排除 B 项;《人民日报》的报道次数不等于中国对外援助本 身的数量和规模,排除 C 项;我国在 80 年代后确立了不结盟的外交战略,这一变化与不结盟政策无关, 排除 D 项。 48.【答案】C 【解析】根据数据建国初期很多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体现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 取得了好的外交环境,故选 C 项;材料只是一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不能叫提高国际声誉,排除 A 项; 建国初期我们致力于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排除 B 项;新中国外交政策只是得到一部分国家认同, 不包括帝国主义国家,排除 D 项。 4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 面:第一,美国继续敌视中国,第二,中苏关系严重恶化,针对此种情况,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共 中央采取了“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任务,即争取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 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比较符合第二个扇形图,故选 B 项;第一个扇形图中,与中国建交的 欧洲国家只有 4 个,这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第三个扇形图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了 14 个,说 明该时期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与 20 世纪 60 年代不符,排除 C 项;第四个扇形图中,与中国建交 的国家“遍地开花”,说明该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后,与 20 世纪 60 年代不符,排除 D 项。43 5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 1971—1975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结合时代背景得出中国恢复 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对外关系的改善给中国对外贸易创设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故选 A 项;一五计划提高了中国的生产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数额而非生产能力,排除 B 项;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 C 项;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放局面逐渐形成,排除 D 项。 51.【答案】B 【解析】80 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调整了外交政策,政治上实行不结盟政策,经济 上全面开放,推动外交活动的开展,故选 B 项;中国建国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倡 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材料中 1980 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的原因,排除 A 项;1972 年中美关系 正常化,1989 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与材料中 1980 年时间不符,排除 C 项;1991 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 组织和 2001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的主要表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真题感悟(2015-2019 年,按 24-35 题号顺序排列) 第 24 题(无) 第 25 题 1.(2018 年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 2 所示。表 2 “安史之 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2018 年Ⅲ卷·25) 表 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44 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 1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2017 年Ⅰ卷·25) 表 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第 26 题 1.(2017 年Ⅲ卷·26) 表 145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第 27 题 1.(2015 年Ⅰ卷·27) 表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 1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第 28 题(无)第 29 题(无)第 30 题(无) 第 31 题 1.(2018 年Ⅲ卷·31) 表 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46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 2 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2.(2015 年Ⅰ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 较。据此可以推知 A.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第 32 题(无) 第 33 题 1.(2018 年Ⅱ卷·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2.(2017 年Ⅰ卷·33) 表 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47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 3 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3.(2015 年Ⅱ卷·33)表 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 1 可以推知,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第 34 题 1.(2018 年Ⅲ卷·34)表 3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48 据表 3 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2.(2016 年Ⅰ卷·34) 表 1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 1 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第 35 题 1.(2019 年Ⅱ卷·35) 表 1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500 万 1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700 万 1300 万 表 1 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49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2018 年Ⅰ卷·35)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参考答案 第 25 题:1.D 2.B 3.C 第 26 题:1.A 第 27 题:1.B 第 31 题:1.A 2.A 第 33 题:1.A 2.D 3.B 第 34 题:1.C 2.B 第 35 题:1.A 2.A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