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有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有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西省宜丰2016届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在生态系统中,能直接将含氮有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物成分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 C.初级消费者 D.次级消费者 ‎2.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蜘蛛的最低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 C.图中Ⅹ代表从食物种群中流入到蜘蛛体内的能量 D.如果蜘蛛全部死亡,对该生态系统其他物种不会有影响 ‎3.如图是以种植番茄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食物链,则为A→B→C B. B→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 C. 先进行物质循环,再进行能量流动 D. 如果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 000 J/(cm2·a),A、B、C三个种群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占其同化量比例最高的是C种群 ‎4.拧条、沙柳、毛条、花棒等沙漠植物现已覆盖北京郊区永定河滩地、潮白河滩地等4大荒滩,使这些地区不再成为京城沙源地。该则信息说明生物具有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科研使用价值 ‎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9‎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A.捕食者主要捕食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不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6.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a—b—c中,a肯定比b具有 A.更大的个体体积 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更多的个体数 ‎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8.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类比推理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林德曼用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C.采用样方法可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浸泡法比沾蘸法中所用的a-萘乙酸溶液浓度低,处理时间短 ‎9.蜘蛛根据蛛网的振动来判断猎物的大小和方位。蛛网振动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10.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9‎ D.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11.下列说法与图所示不相符的是 A.若A表示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B可以表示尿量的变化 B.若A表示血糖的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 C.若A表示轻度污染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 则B可以表示微生物的数量 D.若A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B可以表示呼吸频率的变化 ‎12.狼寻着兔留下的气味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和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3.下图表示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A. 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 B. 该食物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鹰和鹿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 图中虫获得的能量占草能量的10%~20%‎ ‎14.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兔、狐和狼,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如下表。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生物 草 兔 狐 狼 能量(×109kJ/km2﹒a)‎ ‎15.00‎ ‎1.50‎ ‎0.20‎ ‎0.13‎ A.狐属于初级消费者 B.狼所占的营养级一定比狐高 C.从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低于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15.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代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 B.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和A呼吸作用的消耗量 D.若A为渗透压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释放量的增加和大脑皮层兴奋 二、非选择题 9‎ ‎16.果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果园生态系统中,果树害虫与其天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 ‎(2)天敌控制果树害虫与喷施农药相比,其优点包括能够更有效控制害虫数量,作用时间也更为________,并且能够减少_________________。‎ ‎(3)某果园中,有一条食物链为:柑橘(W1)→蚜虫(W2)→七星瓢虫(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l/10W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践表明,在果园种草,可以大大降低害虫对果园的破坏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使果园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 ‎(1)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_______,猫头鹰属于_______. ‎ ‎(2) 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和 。 ‎ ‎(3)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形式传递。‎ ‎18.科学家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 1;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 2。 请分析回答:‎ ‎(1)由图 1可知,随入侵程度的加大,本地原有植物群落丰富度 ;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 。‎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 关系,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 。‎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9‎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4)图 2中 A表示的能量是 ;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19.珊瑚虫因体内共生藻类而色彩斑斓,在环境胁迫下,珊瑚礁容易出现 “白化”现象,生态系统受破坏。‎ ‎(1)共生藻类可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而从珊瑚虫获得 等,珊瑚礁生态系统存在着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这体现了 原理。‎ ‎(2)高温、强紫外线辐射等环境胁迫使珊瑚礁出现白化,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3)珊瑚礁白化后易引起其他海藻生长,致使珊瑚礁区生活的鱼类等物种组成发生变化,这种演替类型为 。植食性和肉食性鱼类增多,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 。请用必要的文字和箭头补充该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4)珊瑚礁白化后破坏原有的CO2和Ca的收支平衡和旅游资源,降低了生态系统的 价值。恢复大范围白化的珊瑚礁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说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 较弱。‎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中,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886.4为上一营养级储存量,储存量=同化量-呼吸量,而呼吸量并不知道,因而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不能得知。所以传递效率不能算出。‎ ‎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表示生产者,BC为初级和次级消费者,A正确。B→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200=10%,B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C错。未被利用的能 量占其同化量比例:A为(1000-600-100)/1000=3/10,B为(200-112-28)/200=3/10,C为(20-8/-2)20=5/10,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4.【答案】B ‎ ‎【解析】略 ‎5.【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9‎ 分析表格中数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种蝌蚪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蝌蚪数量增多,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故A错误;当没有捕食者存在时,乙种蝌蚪数量最少,但是捕食者数量增多时,乙种蝌蚪数量增加,说明种间斗争受捕食者影响,故B错误;无捕食者时,三种蝌蚪的种间斗争的结果造成乙种蝌蚪数量剧减,可能最后消失,故C正确;随着捕食者增多,乙蝌蚪数量增多,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是第一营养级,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a肯定比b具有更大的有机物干重,故选B。第一营养级的个体不一定比第二营养级的大,通常营养级越高个体体积越大,故A错误。生存区域有可能是在同一区域,故C错误。第一营养级的个体数不一定比第二营养级的多,如一颗树上很多虫子,故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营养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7.【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图中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因此可以根据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写出食物链为丙→丁→甲→乙,因此一段时间内,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的种群数量由于食物丰富会增加,丁会由于天敌增多而减少,丙的数量增加,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摩尔根及其同事利用假说-演绎法,利用国营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故A错误;林德曼利用调查和系统分析法发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故B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的方法,故C错误;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浸泡法比沾蘸法中所用的a-萘乙酸溶液浓度高,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蛛网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点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能力。‎ ‎10.【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N2,由生产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故A错。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6)/N2×100%,故B错。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故C正确。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化学能,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 9‎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抗利尿激素浓度升高,尿量减少,A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含量升高,B正确。轻度污染后的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增加,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数量增加,C正确;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二氧化碳增加,呼吸频率增加,D正确。‎ 考点: 本题模型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3.【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蛇种群数量将增多,对于鹰而言,食物增多,所以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而图中食物链还缺少分解者等生物成分;鹰和鹿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没有地理隔离;图中鼠、虫和鹿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它们共同获得的能量占草能量的10%~20%。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物进化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综合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物进化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能量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的规律,即营养级占有能量越多,营养级越低的原则,并且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表中生物形成的食 物链中,草一定为第一营养级,兔为第二营养级,狐一定为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狼可能吃狐为第四营养级,但一定还要吃兔则为第三营养级。所以A、B错误。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15=10%,C正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草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5.【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若A代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A正确;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上一营养级传递给兔的能量,则b、c可分别代表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和A呼吸作用的消耗量,C错误;若A为渗透压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会导致b抗利尿激素释放量的增加、c大脑皮层兴奋,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模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构建生命活动相关模型,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6.【答案】(1)消费者(2)持久 环境污染 ‎(3)果树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蚜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9‎ ‎(4)营养结构复杂,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⑴果树害虫以果树为食, 属于消费者,果树害虫的天敌以害虫为食,也属于消费者。‎ ‎⑵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减少环境污染,且持续作用时间长。‎ ‎⑶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蚜虫的能量小于柑橘能连的10%,原因有一部分用于柑橘的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留给分解者,因此传递效率不是100%。‎ ‎⑷果园种草增加的生物的种类,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答案】(1) 生产者   消费者 (2) 草  光能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 ‎(3)CO2( 气体 )   光合  呼吸 有机物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草属于生产者,猫头鹰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的,故能量最多的是草,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3)碳元素以CO2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考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特点、碳循环过程。‎ 点评: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特点、碳循环过程 ‎18.【答案】(1)减小(或降低等)速度和方向 (2)竞争 种间关系 ‎ ‎(3)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3%‎ ‎【解析】(1)由图 1可知,随入侵程度的加大,本地原有植物群落物种数目下降,即丰富度下降。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在竞争生存资源中取得优势,为竞争关系。入侵物种通过分泌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调节种间关系。‎ ‎(3)自变量为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因变量为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故实验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分泌物对入侵物种生长的影响。‎ ‎(4)图 2中 A表示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摄入量扣去粪便量的能量值,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44×107-1.9×106)/(1.05×109-3×108)= 3%。‎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群落演替、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1.关于能量流动问题 ‎(1)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没有完全被该营养级同化,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00%。‎ ‎2.控制变量与对照实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单一变量为自变量,其他为无关变量控制相同适宜,因变量为检测、观察、记录的实验结果,实验目的通常描述为:探究(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19.【答案】(1)CO2和无机盐 系统整体性 (2)光合色素被分解 9‎ ‎(3)次生演替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见右图 ‎(4)间接、直接 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共生藻类可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而从珊瑚虫获得CO2和无机盐等;珊瑚礁生态系统存在着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这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2)珊瑚虫因体内共生藻类而色彩斑斓,说明珊瑚虫的颜色由藻类的光合色素决定,高温、强紫外线辐射等环境胁迫使珊瑚礁出现白化,其原因可能是光合色素被分解。‎ ‎(3)珊瑚礁白化后易引起其他海藻生长,致使珊瑚礁区生活的鱼类等物种组成发生变化,这种演替发生在原有生物的基础上,其类型应为次生演替。植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等消费者增多,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图中缺乏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由于增加了肉食性鱼类,所以还应有植食性鱼类流向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及肉食性鱼类流向分解者 的过程。‎ ‎(4)珊瑚礁白化后破坏原有的CO2和Ca的收支平衡和旅游资源,降低了生态系统的间接、直接价值。恢复大范围白化的珊瑚礁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说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