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二轮课后练习3(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高考历史二轮课后练习3(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后限时训练(三)‎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下面这段文字中属于史料解释的有(  )‎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⑤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分析材料可知,①③属于史料;②④属于史料解释;⑤属于历史评价。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2.“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 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A项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B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C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3.下列话语与“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最不相符的是(  )‎ A.“君子和而不同”‎ B.“君子忧道不忧贫”‎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析】 “君子和而不同”与和谐社会相关,故A项与题意不符;B项中的“道”指代宋明理学中的“理”,理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三纲五常,强调等级,灭人欲不利于社会和谐,故B项符合题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互尊重有利社会和谐,故C项与题意不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民本,有利社会和谐,故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4.(2014·海口调研)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5 -‎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天人感应”糅合了阴阳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错误;程朱理学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故C项错误;题干中董仲舒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的神,以“天人感应”学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5.“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  )‎ A.天理 B.儒家的伦理道德 C.宇宙 D.人本 ‎【解析】 “天理”是朱熹思想的核心,并非其思想实质,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天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表明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宇宙”是天理存在的时空范围,与“历史发展动力”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本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6.他的学说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四民异业而同道”。“他”指的是(  )‎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 从材料“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以判断与王阳明“心即理也”的观点相同;王阳明认为只要恢复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故D项正确;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故A项错误;程颢、朱熹认为理在客观世界中,故B、C两项错误。‎ ‎【答案】 D ‎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下列属于该“某人”观点的是(  )‎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仲尼虽圣,效之则颦”‎ ‎【解析】 李贽离经叛道,大胆挑战传统思想,反对盲从孔子,肯定农民起义,赞颂男女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思想为统治阶级所不容,被称为“狂悖乖谬,非圣无法”。A项是黄宗羲的思想;B项是顾炎武的思想;C项强调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反对盲从孔子,符合李贽的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8.“其(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他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 ‎①有对专制帝制的总体性批判 ②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③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 ④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黄宗羲的政治观主要是“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故①正确;他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同时批判了君主专制,故②正确;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故③正确;他代表的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④错误,选择A项。‎ - 5 -‎ ‎【答案】 A ‎9.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后来逐渐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统治民众的工具,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思想家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被统治阶级立为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许多有用成分被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近代成为束缚国人思想进步的障碍,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4·莆田质检)宋代叶梦得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宋代杭州雕版印刷业水平最高 B.宋代活字印刷术已经普及 C.宋代印刷业出现竞争之势 D.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 由“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柔木刻之”推知应该为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知印书中心多居南方,则南方文化繁荣,文化市场需求较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1.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解析】 词的出现体现了文化的平民化,柳永的经历体现了这一变化,故A项正确;B项不能体现题意主旨;C项表述过于片面,且与事实不符;题干也体现不出唐诗宋词的发展状况,故B、C、D三项均错误。‎ ‎【答案】 A ‎12.(2014·衢州质检)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剧中属于穿帮镜头的有(  )‎ ‎①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岸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②汉惠帝刘盈带皇后嫣儿在院中放烟花 ③乾隆皇帝夸奖永琪为小燕子做棉花椅 ④年迈的康熙皇帝兴高采烈地点看京剧名段《斩马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西汉前期出现最早的纸,故①符合题意;隋唐时期发明火药,此后才有烟花,故②符合题意;宋元时期棉纺织业已经得到发展,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③不符合题意;京剧形成于乾隆时期,故④符合题意,选择C项。‎ ‎【答案】 C - 5 -‎ 二、非选择题 ‎13.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二 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制祭,唯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说明的问题。‎ ‎(3)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讲到的三处都是发生在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从而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第二小问结合汉初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采取的举措来回答。第(2)问结合“1912年3月”“……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及自由平等观念推动了风俗习惯的改变;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第(3)问结合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以及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优良国民素质;有利于向其他国家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增近了解等。‎ ‎【答案】 (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 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2)问题:辛亥革命及自由平等观念推动了风俗习惯的改变;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3)看法:当今祭孔有利于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优良的国民素质;有利于向其他国家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增进了解,共建和谐世界。‎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下……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 5 -‎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小问,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回答,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小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主张:孔子强调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5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