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30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考纲展示:(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及演变,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热点提示:(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2)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4)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5)《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6)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7)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及艺术成就。‎ 考点1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实用科学 ‎1.四大发明 项目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思考] 中国的“四大发明”名称是由欧洲人首先提出来的,据此有人认为,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任何重要作用。只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影响。对此你如何认识?‎ 提示:中国四大发明的确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但不能认为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作用。造纸术与印刷术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指南针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火药增添了节日的欢乐。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2.数学、天文和历法 ‎(1)数学 ‎①《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珠算: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为算盘。 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点拨]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 14‎ 整体看中国古代数学偏重于代数学,长于对数的运算及计算方法的研究;但是疏于几何学,很少注重对几何图形性质的研究。‎ ‎(2)天文 ‎①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古代中国创制了浑仪、简仪等许多先进天文观测仪器。‎ ‎[思考]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满足了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的帝王提供“应天承运”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实地观测和研究;许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3)历法 ‎①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3.农学和医学 ‎(1)四大农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 ‎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③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问题1:探究古代中国科技成就 材料一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材料二 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晋书·纸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说明其医学成就及影响。‎ 14‎ ‎(2)材料二中“造纸以当策”是指什么?分析纸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说明了社会对良医、良药的迫切需要;“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惟名利是务”说明当时医生医术的不足及医德的缺失。‎ 材料二中的“契”指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揽之则舒……精思于一隅”分别说明了纸张的便携、易于书写等特性。‎ ‎[尝试解答] (1)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成就及影响: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经典,被誉为“万世宝典”。‎ ‎(2)“造纸以当策”:用纸来替代竹木简牍。地位和作用: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问题2:探究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家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农、医、天、算四大学科”“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体现了古代科技在学科建设上的特点;“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反映了古代科技在传承方面的特点。‎ 材料二主要叙述了在教育方面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发展成现代科技的原因。‎ ‎[尝试解答] (1)特点:实用性、继承性。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造成科技人才缺乏。‎ ‎【归纳总结】 ‎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4‎ ‎(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2.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3)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空气,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的发明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针灸疗法 D.印刷术 解析:选D 据“宗教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对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故选D。A项主要用于航海,B项用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是医学成就。‎ ‎2.(2016·遵义模拟)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  )‎ A.自然经济的阻碍 ‎ B.专制制度的逐渐腐朽 C.传统思想的顽固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解析:选B 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存在,但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可见并非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变革,故A项错误;由于封建专制阻碍了新思想新经济的发展壮大,进而阻碍社会变革,故B项正确;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 14‎ ‎3.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 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 ‎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解析:选B 材料的意思是树木自己生长,不需要衣服食物,不用担心水灾旱灾,结出的果子和木材可以自己使用,如果能大量栽种可以利于长远。材料中没有强调粮食产量和粮食成本,排除A、D两项;材料中没有强调种树可以防止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  )‎ A.商品经济发展不足以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 B.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 C.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 ‎ D.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 解析:选D 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我国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使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故D项符合题意。‎ ‎5.据《峨眉文史》记载,峨眉山万年寺茂真禅师发明了“人痘接种法”,有效防止了“痘瘟病”(天花)的流行,比英国第一次(1796年)给人接种牛痘的时间早了近800年。下列史实出现时间与其相近的是(  )‎ A.华盛顿当选美国总统已满7年 B.设三省六部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没打破 ‎ D.始铸针灸铜人供学习针灸疗法 解析:选D 由“比英国第一次(1796年)给人接种牛痘的时间早了近800年”可以推算出“人痘接种法”应该处在十世纪后期,即在中国北宋初年,D项符合题意。A项对题干时间理解有误;B、C两项发生于宋朝之前。‎ 要重视“时间”概念在解答选择题时的运用 首先,应依据题干信息明确题目考查史实发生的时间;其次,进一步明确备选项所述史实发生的时间;最后,将备选项所述史实与题干所述史实的时间相对照,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 14‎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雅俗共赏 ‎1.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①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③影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①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②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①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②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③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②特点:前期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③代表:成就非凡,有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2.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原因:两宋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兴起: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②元代: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 ‎③特点: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④代表: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点拨] 诗、词、曲都属于广义的诗歌的范畴,但作为不同的文学体裁,其间的差别也很明显。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韵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3.明清小说 14‎ ‎(1)背景 ‎①基础:唐传奇和宋话本把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②政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③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④思想: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出现。‎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批判社会现实。‎ ‎(3)代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清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名作。‎ ‎[点拨]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 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言呈现出由词藻华丽、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4.汉字与书法艺术 ‎ ‎(1)汉字 ‎①起源:六千多年前的 “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②演变脉络: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③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盛唐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明朝文征明等 ‎5.笔墨丹青中国画 ‎(1)特征: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成就突出。‎ ‎(2)历程 ‎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等,表明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③魏晋: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作,提出“以形写神”。‎ ‎④隋唐: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14‎ ‎⑤两宋: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⑥元明清:文人画成就突出,它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思考] 郑板桥曾赋诗:“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郑板桥在诗中赞美的是什么风格的画?诗中所言该画的特征是什么?这类画在外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提示:风格:文人画。特征:注意写意,借物抒情。外在形式: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为一体。‎ ‎6.戏曲艺术 ‎(1)发展演变: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朝昆曲流传很广。‎ ‎(2)京剧形成 ‎①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③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 ‎④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 ‎⑤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 (3)其他剧种:清朝还出现了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戏曲剧种。‎ 问题1:探究文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材料一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李白《乐府·少年行其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岳飞《满江红》‎ 材料二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周先慎《明清小说》‎ ‎(1)从材料一看,李白与岳飞的诗词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1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信息解读] 材料一《乐府·少年行其二》体现了自由精神的张扬;《满江红》表现了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材料二中“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说明了文化基础对明清小说繁荣的影响;“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从创作者的角度说明了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则从内容方面说明了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尝试解答] (1)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岳飞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时代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问题2:探究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汉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 ‎[信息解读] 材料一概述了汉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及世界影响。‎ 材料二从书法的章法、风格、与前人的关系等方面描述了宋代书法的特点。‎ ‎[尝试解答] (1)历史悠久,历经变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 ‎(2)特点:书法艺术各具情态,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原因: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多姿多彩。‎ ‎【归纳总结】‎ ‎1.时代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1)对唐诗的影响: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14‎ ‎(2)对宋词的影响: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词作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两宋之际,金人南下,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词作体现了士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对元曲的影响: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尖锐,科举制停止,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很多文人借散曲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大批元曲名家、名作出现。‎ ‎2.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 ‎①艺术结构: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②语言风格: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③表现方法: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也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准则。‎ ‎④形象塑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其艺术特点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①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了顶峰。‎ ‎②在思想领域,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③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在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 ‎⑤明清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写出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1.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解析:选D 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项;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项。‎ 14‎ ‎2.(2016·唐山模拟)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镇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创作的直接材料 解析:选D 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但经过文学加工的材料不是原始资料,排除A项;盛泽镇在南方,B项错误;材料的描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可以是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创作的直接材料,D项正确。‎ ‎3.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 B.是对当时官方哲学的否定 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 D.是早期民主思想的体现 解析:选B 材料中的意思是说爱情的开始往往没有原因,却因为秉着一厢执著而在时间的光影里愈积愈深。爱情的玄妙之处在于可以让生者悲痛欲死,死者痴怨还生。如果爱情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那都不能称之为爱情。这显然是对“灭人欲”理学思想的反抗,故选B。‎ ‎4.(2016·衡阳质检)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据所学可知“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是文人画,而风俗画侧重于写实,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属于正确的分析。‎ ‎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4‎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脸谱,每种脸谱又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所以,京剧脸谱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项符合题意。‎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卓越贡献。‎ ‎2.中国古代医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除了实用性、继承性外,主要是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没有太多的理论概括,这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以儒家思想作为科举的内容等有关。 ‎ ‎4.《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5.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7.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8.中国画又称国画,包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9.京剧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和写意性特点,民间地方色彩较弱;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脸谱等方面,构成一套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易误必明]‎ ‎1.四大发明是西方社会得以进步的根本动力。(×)‎ 辨析: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但是绝不能夸大其作用。欧洲社会的进步,其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只是外部因素,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中国古代“文人画”盛行,特别是明清时期成就突出,其绘画的特点就是以画景为主。(×)‎ 辨析:古代文人画在创作方面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14‎ ‎[全 国 卷]‎ ‎1.(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意在考查准确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创作繁荣起来,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A、B、D三项错误。‎ ‎2.(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选D 材料以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及济公的故事切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心态与价值取向。故答案为D。‎ ‎[地 方 卷]‎ ‎3.(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汉初盛行,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儒家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赋宣扬的是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14‎ ‎4.(2015·福建高考)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解析:选C 材料中“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反映了A项信息;关汉卿借关羽的忠义来吊古抚今,反映了B项信息;“大江东去浪千叠”反映了D项信息。材料没有反映关汉卿对当时社会的严厉斥问,C项符合题意。‎ ‎5.(2014·江苏高考)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解析:选C 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等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比较普遍,故本题选择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涉及活字印刷,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雕版印刷仅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1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