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考纲展示:(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新民主主义革命。‎ 热点提示:(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考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开天辟地 ‎1.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新文化运动发展,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④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过程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三罢”斗争 ‎(3)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陆、章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点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3)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思考]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谈及20世纪前期中国的五四运动时指出,它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在国外。你如何理解他的这番话?‎ 15‎ 提示:五四运动是由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领导发动的,受到十月革命、巴黎和会等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①内部: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②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①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②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4)意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思考] 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从“一大”到“二大”,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和革命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变化:“一大”时制定的纲领是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内容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大”时,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封建反侵略为任务。说明:中国共产党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国情,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3.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③孙中山接受马林的建议,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并改组国民党。‎ ‎(2)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一大。‎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迅速到来。‎ ‎[点拨] 党内合作 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简单理解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跨党,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党依然保持组织上的完整性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4.北伐战争 ‎(1)条件 ‎①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5‎ ‎②组织基础: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③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3)经过 ‎①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②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4)结果 ‎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5)失败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扶植蒋介石为新的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思考] 大革命中的“大”指的是影响大吗?‎ 提示:不是。大革命中的“大”是指国共两党合作,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和阶层形成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的特点。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这场大革命,使革命力量空前团结起来。‎ 问题1:探究五四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美]芮恩思《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 ‎(注:芮恩思在五四运动时期是驻华公使)‎ 材料二 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本身是一个政治抗议运动,它的主要成就不在政治抗议的成功,而在运动本身所产生的影响。‎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 ‎(1)材料一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就。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说明美国政府在同情中国的基础上保持中立态度,“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5‎ 材料二说明五四运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政治范畴,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尝试解答] (1)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对外争取国家主权。‎ ‎(2)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2:探究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材料一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 ‎——《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之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 ‎(1)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第一次握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斗争目标。‎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说明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材料二中“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仇敌”说明北伐战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说明北伐战争对内要推翻军阀统治。‎ ‎[尝试解答] (1)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2)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建立维护人民利益的新政府,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 ‎【归纳总结】 ‎ ‎1.多角度认识五四运动 ‎(1)从革命史角度: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2)从党建史角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从思想史角度: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15‎ ‎(4)从全球史角度:五四运动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的引导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争夺中国的必然产物。‎ ‎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1.中华民国外交官顾维钧曾指出,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督军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要求“巴黎代表团应采取明确的爱国立场,拒绝签字,以符民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民意就是外交方针 ‎ B.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 C.官民联合成为潮流 ‎ D.学生成为救亡运动的主力 解析:选B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方针和政策,民意不等同于国家利益,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督军省长们甚为焦急……要求……采取明确的爱国立场,拒绝签字,以符民意”可知,当时国人都有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体现出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官民有共同的爱国之情,而不是表述官民联合成为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学生进行救亡运动的内容,故D项错误。‎ ‎2.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以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问题的限定,即题干材料是否体现或反映,采用排除法。①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未涉及;②不符合题意;由“新思潮、文学革命”、爱国热情、“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以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可知,③④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为B项。‎ ‎3.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的通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一大”的内容。结合题中“1921年”“中共‘一大’”“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等信息可知,中共“一大”时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任务。中共“二大”时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由此可知C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6·济南模拟)如图中箭头所指示的近代史上某一军事行动的路线,对这一军事行动的发起方和时间描述正确的是(  )‎ ‎ ‎ A.太平天国,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三年 B.武昌起义新军,宣统三年 C.中国国民党,民国十五年至民国十七年 D.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四年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北伐战争。从图片来看,此军事行动的出发地是广东,而最终目的地是北京,从路线上判断可知这是北伐战争。1926年,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于1928年攻克北京。1926年至1928年即为民国十五年至民国十七年,故选C项。‎ ‎5.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该段历史时期(  )‎ A.是抗日战争时期 B.国民革命运动持续发展 C.国共关系处于对峙状态 D.中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15‎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根据材料中国共两党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可知是国共合作时期,此时共产党尚未拥有自己的武装,由此断定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B项正确。‎ 考点2  国共十年对峙——星火燎原 ‎1.武装起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措施 ‎①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思考] 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拥有“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的美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哪些?‎ 提示: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 ‎4.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①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②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15‎ ‎[思考] 《遵义城头霞光闪》中写道:“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材料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提示:“云消雾散”指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舵手”指事实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拨正船头,胜利向前”指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点拨] 长征精神 ‎(1)敢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2)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问题1:探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材料一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1)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 ‎[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中“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尝试解答] (1)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15‎ ‎(2)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中心内容:土地革命。‎ 问题2:探究红军长征 材料一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 ‎——《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 ‎(1)遵义会议着重解决了什么问题?材料一强调了什么问题?‎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信息解读] 材料一说明遵义会议重点解决军事路线问题,促进了全党的团结,没有涉及政治路线问题。‎ 材料二中“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说明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尝试解答] (1)军事路线问题。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是政治路线错误。‎ ‎(2)长征中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归纳总结】‎ ‎1.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相互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3)存在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②群众基础:红色政权建立的地区大多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革命觉悟高。‎ ‎③革命形势: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④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15‎ ‎(4)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变为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1.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武装斗争。依据“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分析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择C项。当时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尚未提出,故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2.(2016·廊坊模拟)下面是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示意图。对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B.说明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C.无产阶级还不成熟,力量弱小 D.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结合图片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且占绝对多数,因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有利于改善民生、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答案为B项。‎ 15‎ ‎3.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曾全文刊登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政府各部委、粤赣省、瑞金市、国家企业及革命团体等的九份审计报告。其中明确指出中央印刷厂等国企“一般的缺点是不明了本身在苏维埃经济上的性质和作用,不知道也不考察产品的成本,不知计算盈亏,有钱就用,没有钱就向国家主管机关要”。这说明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做法(  )‎ A.履行了舆论督政的政治职责 B.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 解析:选C 本题旨在考查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材料中中央审计委员会批评中央印刷厂等国企凡事依赖中央,不能自给自足,缺少根据地建设积极意识,因此C项正确。‎ ‎4.“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 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D.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重大转折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红军的长征。根据材料信息“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判断,红军正处于长征途中,红军此时已经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A项错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早已开始,B项错误;红军长征的原因在于“左”倾错误使得红军没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C项错误;材料信息“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说明红军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方针发生了重大改变,D项正确。‎ 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会议在批判李德等军事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复强调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应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规定和制定红军的组织形式、战略方针和战争形式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1927年4月中共五大的党员成分 党员总数57 967名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中小商人 其他 所占比例(%)‎ ‎50.8‎ ‎18.7‎ ‎19.1‎ ‎3.1‎ ‎0.5‎ ‎7.8‎ ‎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 15‎ 党员总数130 194名 ‎ 1928年6月 ‎1929年 ‎1930年7月 ‎1930年9月 工人所占比例(%)‎ ‎10.9‎ ‎7‎ ‎5.5‎ ‎1.6‎ 农民所占比例(%)‎ ‎76.6‎ ‎-‎ ‎-‎ ‎-‎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中国革命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需弄明白统计表中党员成分的变化情况,然后联系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再根据这些信息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要点即可。‎ 答案:示例:信息: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说明: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起义和罢工运动,但这些革命活动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终;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革命活动,但都没有成功;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将队伍转向井冈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3.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5.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6.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 ‎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 期,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易误必明]‎ 15‎ ‎1.五四运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辨析:五四运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五四运动不是完全的胜利。‎ ‎2.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它并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辨析: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加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这里的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是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工农红军长征在当时是必要的,是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和北上抗日而进行的必要战略转移。(×)‎ 辨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传播了革命思想,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促进了北上抗日;但是红军长征是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是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高考真题(5年全国,2年地方)‎ ‎[全 国 卷]‎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2.(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5‎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A、D两项的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故排除;据材料“只有……才”这一关联词可知中共六大指出革命的侧重点在城市,故排除C项,选择B项。‎ ‎3.(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选C 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20年12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但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夺取政权的做法已得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共同认可,且从“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暴力革命是必然的选择。故答案为C。‎ ‎[地 方 卷]‎ ‎4.(2015·江苏高考)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解析:选B 图片中的“某类组织”应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故B项正确。其他各项与共产党早期组织无关。‎ ‎5.(2015·广东高考)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 15‎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选B 联系所学知识,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因此敌人毁谤称“广东共产”“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由此可知此时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革命时期,B项正确。‎ ‎6.(2015·天津高考)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理解材料。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A、C、D三项是土地革命的影响,不是实质。‎ 15‎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