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三新课:《谈中国诗》人教版知识精讲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高三新课:《谈中国诗》人教版知识精讲

ID:1164424

大小:5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高三新课:《谈中国诗》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七课《谈中国诗》第八课《重建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七课《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二)作家作品: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以及《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三)文章分析: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 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层(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二.品味文章的语言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简析: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简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简析: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简析: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第八课《重建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章分析:1.本文的内容提要: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总的意思是,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这种想像,再创造,作者又加以透辟的分析,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泡”“找”“进”“猜”“补”。第一,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不过这种“再创造”,也不是创造一切,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是说明欣赏过程中的想像再创造的。第二,“再创造”有时是“泡”。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作者举《老马》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再创造”有时是“找”。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第四,“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作者举“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第五,“再创造”有时是“猜”。“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作者举《口供》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第六,“再创造”有时是“补”。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三.质疑解难:理解并阐释下列句子的含义。1.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简析:这段文字论述诗歌欣赏的目的,同时也是想像活动的主要方向,“再创造”的主要方向。欣赏目的是由诗歌创作的目的和诗歌的特点来决定的。诗的特点是抒情,所以欣赏目的是为了感动,为了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诗并不擅长交代情节,描写人物,欣赏活动这种再创造,在情节方面无法创造一切,欣赏的精力主要应该放在寻找其中包含的情思上面,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共鸣。2.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简析: 诗歌欣赏是诗歌创作的“逆向”创造。诗的特点是凝练,诗歌创作,是一个艺术概括的过程,是一个提炼浓缩的过程,这就是“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意思。所以诗歌欣赏要根据诗歌提供的形象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是由一到十,以至无限,作者通俗形象地把这样的欣赏活动叫做“泡”。【模拟试题】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象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1.文中举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2.文中对“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的具体解说是什么?3.最后一句“离开了这些”中的“这些”指的是什么?4.欣赏诗歌除了要把握诗中的形象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第一步,文中认为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谈意境①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特的艺术形象,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性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因而决不雷同,有甲的朦胧,有乙的雄阔,有丙的悲慨,有丁的缠绵等等。②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靠镂金错彩、刻意雕琢得来的,更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它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所谓“不隔”,就是。③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意境的创造规律密切相关。意境作为抒情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它的创造不同于—般艺术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④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因素,而情与景又是主客体两方面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不能脱离情感,情是意的核心,而景并非指自然风景,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活画面。⑤在意境中,情与景不是杂合的拼凑关系,而必须交互相融,契合无间。离开了“情”,孤立自在的客观之物不能成为意境。离开了“景”,抽象的“意“和“情“也不能成为意境。所以,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而是“人化”了的“景”。意境中的“情”,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之情,而是“物化“了的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这是意境创造中的又一规律。文学作品中的“实”,即人物、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文学作品中的“虚”,即难以捉摸的思想意念。⑦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规律,一方面是化_____为_____,使生态物体,将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事物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是以_____生______、托物见意,化景物为情思。 ⑧创造意境,必然形神兼备。所谓“形”,就是人和物的外在形貌;所谓“神”,就是人和物的本质特点。5.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入第①段的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D.“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楼”6.在第②段结尾处填写四个字。将“不隔”解释清楚。这四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7.第③段开头说的“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具体指什么内容?(回答不超过15字)8.将“虚”“实”二字分别填入第⑦段的空白处,它们的正确顺序应是9.本文谈到意境的几方面创造规律,请分别用主谓短语加以概括(回答总共不超过20字)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已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种再创造。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已经评价的生活的一个再评价。只有经过再评价,欣赏者才能对艺术作品所反映人的生活,所蕴藏的社会意义作出自己的结论,从中受到教育。艺术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欣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对艺术形象来说,这种评价是直接的,可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实际来说,这种评价是间接的。尽管它是间接的,归根到底仍然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认识和判断。这种评价,可能和作用对客观生活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读者的评价;可能违反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在欣赏者自己的头脑中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不论结果多么复杂,这种再评价都将成为欣赏者接受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的过程。欣赏者的认识可能低于作家的认识,但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时艺术家反映了生活某些方面的现象。却又忽略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它①的本质意义。而艺术形象作为生活的反映,能够包含多方面的意义。为欣赏者进行评价提供客观根据。因而认识能力较高的欣赏者就可能从中理解到它②所蕴藏着的这种意义。这种情况常常发生于今天的读者对古代的作品的评价之中,欣赏活动不同于文艺批评这种理论评判活动。欣赏者再评价是同再创造中的想象、体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再评价始终不扬弃形象的再创造,当然这并不妨碍欣赏活动中的理性认识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欣赏活动中,再创造和再评价是感受和理解艺术形象过程中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不同方面。 甲这两方面的欣赏活动中作用不可分割,彼此交错。乙欣赏 者依靠他自己对形象的感受以至体验、想象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一定表象的过程,也就是他逐步深入思索形象的意义的过程。丙通过这个过程,欣赏者最后把作者对 其所反映的生活的评价当成自己所掌握了的评价。丁在丙创造和再评价这两 者相统一的基础上,欣赏者才能够与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形象发生共鸣,从而有效地(而不是假定地)完成艺术的教育作用。10.“再创造’指的是(    )A.欣赏者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和体验活动。B.欣赏者把作品中的形象改造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的活动过程。C.欣赏者发现或发掘艺术形象的思想内容。D.欣赏者在头脑中补能文能武形象乃至变动形象的一个过程。11.“再评价”指的是什么?文中对它进行解释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12.“作出自己的结论”的意思是(    )A.欣赏者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了理解。B.欣赏者凭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作品加以重新认识。C.欣赏者对作品已经评价的社会生活重新提出自己的见解。D.欣赏者对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内涵,判定其真假、文野、深浅。 13.“间接”的意思是(    )A.通过评价文艺形象来评价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B.通过作品所反映的实际生活来评价社会现实。C.通过作品所反映的实际生活来认识欣赏者不够熟悉的社会生活。D.通过艺术形象发掘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意义。14.第一段中有两个“它”,其中第①个“它”指代__________,第②个“它是指代__________。15.第二段主要阐述了哪两层意思?试用简明的语句概括。不超过50字回答。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下面一个长句是从第三段中抽出来的,根据文意,应该放回原文中标出的哪一处最恰当?(    )这就是说,当欣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而深入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境界之中,伴随着心理活动 而形成深入的感受的时候,当欣赏者不只觉得形象是他的观赏的客观对象,而且感到这一对象仿佛就是他自己对生活的反映的时候,欣赏者作者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认识就接近,而且作者对生活的判断便成为更可信服的判断,欣赏者不仅仿佛也是形象的“创造者”,而且也就是作者对生活评价的“合作者”。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17.“欣赏者才能够与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形象发生共鸣”中的“共鸣”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试用一句简明的话作答,限50字以内。答:这里的“共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一.1.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2.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诗人创造的形象。3.对鸟这一形象的想象。4.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二.5.C、D、B、A(考查对有关诗句基本感情的理解)6.真实自然(查理解段意、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7.给读者带来新鲜、独特的美惑。(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本文前两段介绍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以及这种艺术形象来自何处,后面几段分别介绍意境的创作规律。第③段正是起过渡作用的段落。所以本题应从第①段入手找有关的信息。)8.虚、实、实、虚(考查理解段落基本意思的能力)9.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要注意段首概括这一行文特点。)三.10.B11.结合欣赏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12.D  13.C  14.①指代生活  ②指代艺术形象15.①欣赏者通过再评价可以挖 掘出作家所没有认识到的社会意义。②欣赏者的再评价是与再创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16.D17.欣赏者与作品中所表达的作家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基本一致的交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