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解读

ID:1121335

大小:7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解读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经典抒情诗,它在形式上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同时,这首诗主题又是多元的,爱情与理想交织,现实和梦幻交替。本文将从形式和主题上,解读《雨巷》。【关键词】《雨巷》;“三美”;主题;Cloveandemptyintherain—AnalysistherainlaneAbstract“RainLane”isoneofDaiWangshu'sclassiclyricpoetry,ithasfulfilledtheWenYiduoNewMetricalPoetryofthe“ThreeBeauties”pointofview,reflectingthestructuralbeauty,harmonyandthewordsbeautifulmusic.Atthesametime,thisthemeofthepoemisapluralityofloveidealmixed,alternatingrealityanddream.Iwillbefromthethemeandtheformtointerpretthisarticle.[Keywords]“RainLane”,“ThreeBeauties”,theme目录引言1一、绘画美1(一)象征1(二)意境2二、音乐美5(一)诗行停顿5(二)句式复沓6(三)词的重叠6--可修编-- --(四)韵脚反复6(五)节奏回环婉转6三、建筑美7(一)首尾对称美9(二)中间参差美9四、主题9(一)爱情主题9(二)政治主题10(三)哲理主题10参考文献12--可修编-- ----可修编----引言“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闻一多的这一新诗格律理论后来被简要概括为“三美”,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践行这一“三美论”的代表诗作。一、绘画美绘画美是指诗歌作品的意境和语言给人美的愉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外文论有诗画相通之说。”[2]诗歌是运用文法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门类,它所借助的语言相当于线条和色彩,在人们面前精心绘制出由各种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画面。下面将从象征和意境两个方面着手,看《雨巷》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美的画面。(一)象征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意和诗美的载体。“语言不是直接构成审美意象的物质实体,而是引起想象的符号。”[3]诗歌运用抒情,议论,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段,和人的直觉感觉相联系,描绘现实,表达思想感情。《雨巷》通过对古典诗词意象“丁香”的借用和象征派手法的表达,巧妙地展示出诗中反应的意象氛围:作者撑着一把油纸伞,哀怨彷徨,冷漠惆怅,凄婉迷茫,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默默独行,走过悠长寂寥的雨巷、走过颓圮伤感的篱墙,情景交融,物镜心境合一,它就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冷稀疏的图像后面隐藏着淡淡的忧伤与惆怅。《雨巷》中,作者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美人。古代诗词中常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璟的《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他们都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古典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丁香美人,一个美好理想的化身,她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渴望。她是那么的飘渺不可触及,若隐若现,结着愁怨,带着惆怅和寂寥。撑着一只油纸伞,诗人想象她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走过。--可修编-- --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容嫁接融汇,形成了婉约朦胧的艺术风。《雨巷》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4],诗中那孤独徘徊的“我”、梦般飘渺的“姑娘”、寂寥悠长的“雨巷”,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第一,寂寥悠长的“雨巷”。此诗写于1927年夏,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革命斗争转入低谷。原先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渴求着心的希望,在阴霾里盼望着飘起绚丽的彩虹。诗中的“雨巷”的泥泞阴暗,潮湿狭窄,悠长寂寥,或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或是理想失落的苦痛之深,或是遥望光明的渺茫之路;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氛围,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第二,孤独徘徊的“我”。诗中“我”的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青年代表。诗人把自己化身为雨巷中的主人公,在烟雨濛濛的小巷中,怀揣着一个美好又执着的愿望:“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她终是默默地、朦胧地、像梦一般地从诗人的身旁飘过,走进了寂寥的雨巷,留给诗人的是飘然而逝、可望而不可即的希望。意境的朦胧充满了象征,象征又增添了无穷的想象。第三,丁香姑娘。静美又带苦涩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事物的寄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象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象征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象征理想的幻灭。(二)意境“讲诗画相通,是说这两种艺术类型都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写意,创造意境。”[5]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灰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梅雨季节,天空阴沉,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寂寥无人,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分明透露着他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画面。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心独白: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可修编-- --      结着愁怨的姑娘。一个人孤寂的走着,希望巧逢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从“希望”二字看出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姑娘要跟丁香自比?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虽然丁香花娇美但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往往把丁香看作是引愁之物。如我国古诗里有好多吟咏丁香的句名:“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香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兼具上述性质的一个完美形象──她既有丁香的美丽颜色,又有丁香的高洁芬芳,还有丁香的忧愁哀怨。这样一个美丽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像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跃起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开头画面里,营造的雨巷,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人,会不会像歌曲中写的一样,多看了彼此一眼,从此不能忘掉彼此的容颜。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可修编-- --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只是静默的走着,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一脸的凄婉迷茫,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自古就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一说,“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中所想的姑娘走远,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失落!最终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代表了诗人与丁香姑娘的缘分幻灭。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颜色和芳香,留恋着“丁香姑娘”带给自己的欣喜若狂,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可修编-- --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画面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飘过,人生何其幸运才能等到飘过一个意中人。读完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全诗通过“我”独自徘徊在霁雨小巷中,守望“丁香姑娘”的抒情情节,把虚拟的意象与写实的物象结合起来,用幻觉构造画面,用暗示倾吐感受,描摹心世界,创造了一个朦胧、含蓄、幽深、意境美的世界,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江南雨巷烟雨图,完美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思绪,折射了迷惘的时代氛围,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让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这是一首具有中国画意的诗,更可以画成一幅朦胧、淡雅的中国画,诗情画意,勾勒出江南的印象。二、音乐美音乐美主要指诗歌作品的音律和韵律给与人的音乐美感。“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抒情诗是最接近音乐的文学类型。”[6]诗歌讲究押韵、流畅、节奏,作品根据不同的思想容在声调的选择上,句式的安排上,韵脚的疏密上构成了独特的音乐美。《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7]。(一)诗行停顿--可修编-- --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字数整齐,停顿得当,读起来琅琅上口,念起来音调铿锵,抑扬顿挫,富有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二)句式复沓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悠长、悠长”;第二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等等。这种复沓句式在诗中的反复运用,可以说是诗歌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反复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三)词的重叠词的重叠把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如“悠长,悠长”,“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等等。这种同词反复,一次次渗入我们的心,似梦似幻,音节优美,韵脚重复,形成回旋跌宕的节奏旋律。尤其首尾两节完全相同,诗的开首段和结局段几乎完整的反复,达到主旋律不断对应和首尾呼应的效果,大有曲终绕梁之感,从而抒发出一唱三叹,回环重复的情感,一次次将人拉回到诗中的情境中。诗人行于悠长的雨巷,这雨巷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像诗人的落寞与惆怅,在如丝如缕的雨中延伸,延伸……(四)韵脚反复“韵脚有规律的反复,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首先在每节末尾重复”[8],如依次是“姑娘”、“彷徨”、“惆怅”、“迷茫”、“雨巷”、“惆怅”、“姑娘”;其次每节诗中韵脚的重复,如第一节中“雨巷”、“姑娘”;第四节“眼光”、“迷茫”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五)节奏回环婉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江南悠长寂静的雨巷中踟躇。--可修编-- --光滑润泽的青石板在细雨里泛着光,坚实、细致而缄默。两边的粉墙与黑瓦格外的素淡,也格外的沉寂,任雨水沙沙地吹打,无声地俯视着这个孤独的行人。诗人心底那不尽的落寞,在无尽温柔的细雨里飘飞,恰如江南五月人家篱墙上探首的丁香,静静地绽放,暗香浮动,淡雅沉静,旖旎一季,而无人欣赏,寂寞与凄清在幽香里四溢。这种寂寞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这个独特的时空流淌。因而,整首诗的节奏舒缓宜人,如同江南石板桥下款款行进的小河,无与伦比地熨贴着读者的心灵。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让我们读起《雨巷》,不仅有意象纷沓而至的美感效果,也有和谐而富于音乐美的听觉境界的满足,更增添了诗歌朦胧忧郁的意境美;唱起《雨巷》,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想着会不会有这么一个丁香姑娘,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从此姻缘一线牵。三、建筑美建筑美——也称结构美。“闻一多把诗的分行排列和节的匀称及句的整齐看作视觉方面的格律,从而利用汉字象形和方块的特点,构成诗歌形式上的建筑美。”[9]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第一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二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可修编-- --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三节)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四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第五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六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10](第七节)全诗共7节,三部分。第一部分:(1)节为全诗奠定彷徨哀怨又惆怅的感情基调;第二部分:(2-6)节如电影慢镜头一般展现了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出现、独行、走近、飘过到最后消逝的过程;--可修编-- --第三部分:(7)节与开头呼应,强化诗人彷徨哀婉的情绪。(一)首尾对称美诗歌通过“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就可以显出整齐划一的美,《雨巷》充分地显示了这一特点。闻一多强调诗歌用每行相等的字数排列诗句,行数也相等,看上去方方正正,整齐统一。如第一节和第七节,可以看出,除了最后一节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语完全一样,字数完全相等,诗行排列一致,结构上达到对称,诗句上达到统一。这种首尾对称的建筑美,还有利于表现音乐上回环咏叹,前后照应的抒情美。读到最后一节,仿佛又回到一开始画面,诗人一个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走在寂寥的雨巷里,等待着他的“丁香姑娘”飘过,可以是代表理想,可以是代表爱情,也可以是空等徒劳。这样的结尾让我们又一次的弥漫在凄冷清幽、忧伤惆怅的氛围里,陪诗中的“我”,忧伤等待,踽踽独行。(二)中间参差美诗节中间行数相同,但中间诗节字数上偶有出入,诗人在写时有意识地将每一节都突出自己的特点以显示出犬牙交错波浪起伏的线条美。如(2-6)节每一节都用6行诗句来塑造丁香姑娘,这样统一的诗行运用,整体上给人以节的匀称,布局统一。6行诗句,像电影镜头一样,把丁香姑娘从出现、独行、走近、飘过到最后消逝的过程交代的清楚,丁香姑娘出现的美丽哀怨又彷徨,跟我一样独行在寂寥的雨巷,走近时露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样的飘过,最后消逝在雨中。但每行字数不一样,每行又有自己的层次感。第二节共39个字,第一行3个字,接下来(2-4)行是由7个字组成的字数一致的排比句,紧接着(5-6)行是仅有5个字,却运用反复手法句子,这种格式读起来句子短长短相间,悠扬舒缓,而排比,反复的修辞运用,让诗歌节奏感增强。视觉上,在诗句行数统一的情况下,每一节又起伏动感,形式上有一种流线型波浪起伏的参差美。四、主题艺术美分析到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雨巷》的主题。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读,产生不同的认识。(一)爱情主题--可修编-- --想象中的江南是,小桥、流水、人家,白墙、灰瓦、小巷、油纸伞、旗袍等等,想象中的江南的小巷总是和雨连接在一起的,由于是青砖彻就之故,江南雨后的小巷,总有一种时间上的深遂,心灵上的悠悠。在雨巷里,打着一把油纸伞,彷徨在这悠长又寂寥的小巷。烟雨里,掩映着一清丽的容颜,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有着丁香般的芬芳,有着丁香般的惆怅。与我一起走过江南那段路,品味江南忧愁。跟很多人一样,读《雨巷》,心里总会有个声音在呐喊,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到底存在否?戴望舒写作《雨巷》时,刚刚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正是对爱情充满甜蜜浪漫憧憬的时节,“丁香姑娘”象征作者当时暗恋的施蛰存的妹妹。我相信诗人也曾向往过自己的爱情,那个美丽,高洁,又略带忧愁的丁香姑娘就是诗人心中的偶像,迷朦凄冷的烟雨,悠长静谧的青石板的小巷,他向往邂逅一段柔肠百结的爱情。跟作者一样,多数人希望遇见属于自己的丁香姑娘。漫步在雨后的江南小巷,撑着油纸伞,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不经意多看了她一眼,从此爱情生根发芽。丁香花的花语象征着纯真无邪,初恋,谦虚,光辉。诗意的环境,美好的年华,纯真的爱情。那个诗中独行的“我”对丁香姑娘的爱慕,既是作者的化身,也是每个读者的心声,用现在流行的一句热门网络文体表示“我是某某,我为自己代言”。感谢戴望舒,为我们代言寻找心中的丁香姑娘。(二)政治主题此诗写于1927年夏,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革命斗争转入低谷。诗中的“雨巷”泥泞阴暗,潮湿狭窄,悠长寂寥,或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或是理想失落的苦痛之深,或是遥望光明的渺茫之路;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氛围,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11]诗中的“我”则代表了当时很多青年的情绪,对现实黑暗的愤恨,对理想幻灭的伤感,和仍然追求光明的矛盾。(三)哲理主题诗中的“丁香姑娘”是美和理想的化身,那么“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到底象征着什么?如果我们把诗中的“我”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看作人生路上的赶路人,那么这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正象征着漫漫的人生之路。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漫长的路上追赶,促使我们不断前行的是心中追求的美好希望。当我们前行的时候,--可修编-- --我们会发现这一路有坦途,也有艰难险阻;人生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拥有的全是和微笑,我们还要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当这种挫折和困难压过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愁绪,这种愁绪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这种愁绪就像“我”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凄清、无助而惆怅。当困难来临、愁绪充溢着我们心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渴望一份能够解脱愁苦的“心灵鸡汤”,这也就是我们在凄苦的雨巷中所要追寻的“丁香姑娘”。这正如诗歌中“丁香姑娘”一样,“她”是我们前行的理想或希望,而这理想正如“她”一样隐隐约约,朦胧迷茫,似真似幻。“她”带给我们那么多的希望与期待,又带给我们那么多的失望与忧伤。这就是全诗所体现的带有悲剧意义的哲理性主题,抒发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以及与美好事物容易擦肩而过的哲理。到底作者在《雨巷》中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呢?不论是把它看做守候爱情的专心致致,还是关心社会的心灵挣扎,亦或是人生路上的感慨纠结,这些都不重要了,《雨巷》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留给人们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这才是它焕发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参考文献[1]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诗镌,1926,7.37页[2][5][6]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高等教育,2008.265---267页[3]叔成,夏之放等著.美学基本原理.XX:XX人民,2010.141-142页[4]朱亮.试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华章,2011,2.236页[7]姗.诗形与诗意的背后-----论《雨巷》的色彩、音乐、象征及其艺术价值.学院学报,2010,1.57—68页[8]常春.戴望舒雨巷的诗学分析.名作欣赏,2007,24.187-196页[9]罗昌智.戴望舒的“雨巷情结”与中国传统文化.文艺争鸣,2008,5.23页[10]戴望舒.望舒草.:文艺,2000.164页[11]玉石.戴望舒名作赏析.:中国和平,1993,20页--可修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