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活动单(教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鉴赏家》活动单(教师)

ID:1115567

大小:4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鉴赏家》活动单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人物入手解读文本,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2.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3.赏析小说中的风俗画之美(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2.理解“待人以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3.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学习重、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2.赏析小说中的风俗画之美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交流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走 近 作 者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2.识 记 字 音  亲(qìng)家  萝卜(bo)亲(qīn)属  占卜(bǔ)  遗(yí)嘱   奔(bēn)放  厚遗(wèi)  投奔(bèn)  装模(mú)作样   模(mó)范典型 3.根据小说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可从文中摘选词语,亦可自行概括)叶三卖果卖果方式送果上门到节结账果品质量好看新鲜符合时令采办方式经常外出到处挑选叶三之子经营之道做事干练为商精明待父之道体谅父亲尊重老人叶季之交如何看画专心致志吸气惊呼如何评画道明好处直言缺陷4/4 如何藏画不为利卖与画存亡4.这篇小说就情节和结构而言,读者很难在其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但小说各部分内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请找出上面表格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和养成的叶三之子对父亲的孝顺、尊重为叶三死后能够与画共葬提供可能活动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请根据表格中的情节部分,试逐一分析出“叶三”这一人物。卖果方式真诚精明待父之道教子有方果品质量真诚精明如何看画有鉴赏力采办方式勤劳擅与人打交道阅历丰富如何评画热爱生活坦诚率真狡诈经营之道能干精明如何藏画重情重义形象总结:叶三并非一个典型的果贩。他阅历丰富、勤劳、精明、擅于经营,有一点小市民式的狡诈。同时,他对于美又有着敏锐的捕捉力和纯真的热爱。对画他有着较强的鉴赏力,对儿子他教导有方,对朋友他坦率真诚、重情重义。2.一位是卖果子的小市民,一位是画艺精湛的画家,两人却互引为知己,试探究其中的原因。爱好相近一位喜欢画画、吃果,一位懂得赏画、卖果性格相投一位讨厌虚伪、谄媚,一位足够坦率、真诚互相尊重一位以古人之风称之为“叶三”,一位因崇敬言必及“四太爷”审美相同一位擅于将生活之美展现在画卷之上,一位懂得欣赏、捕捉生活之美活动三寻幽探美把握主旨1.有不少评论者注意到汪曾祺小说里有风俗画,汪曾祺也说到对于风俗的兴趣:“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请找出本篇中一幅幅风俗画并试加以欣赏。家乡物产风俗图:第三节赏析:用水果标示一年的光景,将四季时节与水果联系起来,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好像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在小说中展现给读者看: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 家乡人情风俗图:第一节赏析:在这里送果人可以自由出入,在这里没有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在这里无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者将家乡的人性之美展现在读者面前。2.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试探究本文的主旨。对人物之间的纯真的、深厚的情谊有着由衷的喜爱和尊敬。对叶三身上体现出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爱的赞美和呼吁。有一种风格是自然,有一种友谊是守护,有一种赞赏是虔诚活动四现学现用小试身手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皆有不同的风俗文化,或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或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总之,风俗文化囊括了一切的衣食住行,行为习惯,身处如皋的我们也应当有一双捕捉家乡风俗之美的慧眼。请完成下面有关“家乡”风俗的片段描写。(任选其一,100字左右)我最爱吃的家乡特产(家常菜):我最留念的家乡一角(一景)节日中的家乡一刻:4/4 【延伸阅读】也读汪曾祺——风俗画(节选)曹文轩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西南联大读过书,1949年以前就写过《复仇》、《鸡鸭名家》等很别致的小说。1949年以后主要精力投放在戏剧创作上,是京剧《芦荡火种》的执笔人。这个剧后来成为样板戏之一的《沙家浜》。他重新写小说,是在七十年代末。作品发表后,有见识的读者和评论者,都有一种惊奇,觉得总在作深沉、痛苦状的文坛忽地有了一股清新而柔和的风气。但却因他的作品一般都远离现实生活,又无重大、敏感的主题,并未立即产生大的轰动,到显得有点过于平静。他是越到后来越被引起注意的。当那些名噪一时的作家和红极一时的作品失去初时的魅力与轰动效应而渐归沉寂时,他与它的作品反而凸现出来。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他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汪曾祺基本上属于一个地域性作家。他把绝大部分篇幅交给了三四十年代江苏高邮地区一方土地。谁也无法批评长期占据一方土地而经营他的文字世界的汪曾祺。一,他虽然将自己的作品的内容限制在一区域内,但他并不向他人提倡地域主义,尽管他是率先体现地域性的,但后来有那么人蜂涌而上,则与他无关;二,他很得当、很有分寸地体现了地域性,未去一味摆弄地域性;三,他是带着一种现代的、永恒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态度重新走向地域的,地域只不过是他为他的普遍性的艺术观找到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场所而已。《受戒》如此,《大淖记事》、《故里三陈》等等莫不如此。地域性非但没有成为障碍,反而成为施展人性、显示他美学趣味的佳境。当许多年轻作家拜倒在现代观念的脚下、想法设法寻找现代人的感觉、竭力在作品中制造现代氛围时,汪曾祺的作品却倒行逆施,追忆着过去,追忆着传统,追忆着原初,给人们酿出的是一股温馨的古风。古风之生成,与风俗画有关。他对风俗画的追求是刻意的。 追溯到现代文学史,在小说中对风俗画的描绘始于鲁迅先生(如《祝福》、《社戏》、《孔乙已》等),沈从文的《边城》则是风俗画的一个高峰。这条线索,在五六十年代中断了。因为,这种美学情趣,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到了八十年代初,又由汪曾祺将这条线索连结了起来。 这里不去引用《受戒》的文字,因为,在我看来,整篇《受戒》都是风俗画。我们从他的《异秉》引用一段:这地方一般人家是不大吃牛肉的。吃,也极少红烧、清炖,只是到熏烧摊子去买。这种牛肉是五香加盐煮好,外面染了通红的红曲,一大块一大块的堆在那里。买多少,现切,放在送过来的盘子里,抓一把清蒜,浇一勺辣椒糊。蒲包肉似乎是这个县里特有的。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猪头肉则分门别类的卖,拱嘴、耳朵、脸子,——脸子有个专用名词,叫“大肥”。要什么,切什么。到了点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包油炸的、盐炒的豌豆、瓜子,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一直忙到九点多钟,在他的两盏高罩的煤油灯里煤油已经点去了一多半,装熏烧的盘子和装豌豆的匣子都已经见了底的时候,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他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拿眼睛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从《大淖记事》里再引一段:4/4 他们也有年,也有节。逢年过节,除了换一件干净衣裳,吃得好一些,应是聚在一起赌钱。赌具,也是钱。打钱,滚钱。打钱:各人拿出一二十铜元,造成很高的一摞。参与者远远地用一个钱向这摞铜钱砸去,砸倒多少取多少。滚钱又叫“滚五七寸”。在一片空场上,各人放一摞钱;一块整砖支起一个斜坡,用一个铜元由砖面落下,向钱注密处滚去,钱停住后,用事前备好的两根草棍量一量,如距钱注五寸,滚钱者即可吃掉这一注;距离七寸,反赔出与此注相同之数。这种古老的博法使挑夫们得到极大的快乐。旁观的闲人也不时大声喝采,为他们助兴。婚丧礼仪、居所陈设、饮食服饰等等民俗现象,在汪曾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当然,又绝不是为写风俗而写风俗。文学毕竟不是民俗学。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土风习俗、陈年遗风,或是用于人物出场前的铺垫,或是用于故事的发展,或是用于整个作品情调的渲染,都又一定的用场。  如此喜好,也许与他的老师沈从文有关。沈的作品,风俗画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些淳朴的风俗画构成了沈从文与汪曾祺的文学世界。  在他二人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这个地方”,或“这个地方上的人”,或“这个小城”。《受戒》开头,只说了两句就说到了“这个地方”。说了“这个地方”之后,必然是一段有关“这个地方”上的风土人情的描述。文学史上,倾倒于风俗画的大作家不乏其人。因为风俗是与社会发展,与民族性格和精神密切相联的。从风俗的变化,可以发现社会发展和民族心理变化的轨迹。一部《红楼梦》,便是一部“中国风俗大全”。老舍曾在对吴组缃先生的长篇小说《山洪》作出较高评价之后,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对有关民间风俗描写不够。吴先生以为老舍先生所言极是。汪曾祺要让人们看到他的“清明上河图”,看到种种特殊品格的文化。然而,对于部分作家而言,热衷于写风俗画,却并非是因为出于对文学传统的敬仰。他们热衷于写风俗画,则另有企图。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写风俗画酿造出一种生活化的氛围或所谓的地方情调,以图打入文坛罢了。汪曾祺却是老实的。他所具有的丰厚的人生经验使他早已没有那些年轻的写作者在生活经验方面的捉襟见肘的窘境。再加上他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他已没有必要再去杜撰什么(谁杜撰,谁未杜撰,细心揣摩,还是能够看出来的)。但汪曾祺的成功,又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这地方上”。只不过汪曾祺并不太多地用“这地方上”,而改用“我们那里”罢了。他的小说与散文,写了不少“我们那里”的作坊以及“我们那里”的风俗民情。他似乎也很难写出没有地方痕迹的作品来。在他,这却并非是短处。作者简介:曹文轩,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富豪榜当红上榜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小说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4/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