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鉴赏家》阅读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汪曾祺《鉴赏家》阅读分析

ID:1115563

大小:253.76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鉴赏家》汪曾祺阅读分析及鉴赏 走进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80年代以后,他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文本研习1、你觉得叶三作为一个卖果子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鉴赏人物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其生活的环境入手)为人勤快精明诚实守信为人憨厚阅历丰富淡泊名利 2、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哪些文字是体现出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这个说法的?叶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画家的画,并且话语极少,但是字字是金,击中要害,甚至还能够挑选出画家画中的不足,看来他真的是一个鉴赏家。 3、小说用较大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他作为“鉴赏家” 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小结:真正的鉴赏家:1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2用简单直接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艺术中的美,长期对艺术的沉迷观摩研究;3淡薄金钱用执著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热情去追求美把艺术视为生命。 4、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涉及情节、结构、人物、语言等各方面) 从情节和结构而言,读者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中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而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汪曾祺:“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了。” 再看人物。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天底下像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又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可以说正是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 语言准确、朴素、精练。远离所谓的华丽词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常中见出不平常。前文提到的“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的语言特色1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简洁优美,富有诗意。2语体色彩口语化的词语富于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3修辞大量精巧的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清新优美。4句式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5顺序按时间顺序写物象,层次清晰,思路通畅。 5、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示例:这个结尾很好,是全文的升华。本小说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正如与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示例:这个结尾不合适,是全文的败笔。叶三把画带进棺材不过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死后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这只满足了他个人私欲,却让作品不能遗惠后人。 风俗画。有不少评论者注意到汪曾祺小说里有风俗画,他自己也说到对与风俗的兴趣。读《鉴赏家》,故乡的风物如在眼前,而且成为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甚至就是人本身。比如写叶三四处走,了解各地乡风;写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鲜果;写布店种种看似和小说主题毫无关联的细节,都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而人在其中,甚至可以说处处有人。但作者并不是有意地在小说里加进风俗画,他说自己原是无意的。只是因为他的相当一部分小说都是写家乡,写小城的生活,平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见的小小的悲欢,这样,写进一点风俗,便是很自然的事了。“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汪曾祺小说中的风俗,其实往往是对故土的追怀;人到了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 叶三是个贩果子的,却是个真正的文艺青年,这两者其实也并不冲突。叶三爱文艺的方式很特别,用果子爱,用热情爱,用尊敬爱,用苛刻爱。别人以为买画是爱,叶三不卖。越是要买,便越是不卖。一个真正的文艺青年应该是清高的。叶三寂寞,儿子不懂他,买画的人不懂他,甚至季匋民也不懂他,季匋民把叶三当朋友,当知己,却要给叶三一幅卖钱的画。 叶三贩了一辈子果子,其实是爱了一辈子文艺,若是不爱文艺,若是不这般爱文艺,儿子孝顺,事业有成,叶三不用为生活劳顿,可以考虑退休。退休了也不妨碍做个文艺青年,不妨碍与季匋民做知己。但是叶三不接受,若是不找到最好的果子,叶三怎麽爱文艺?怎么爱都觉得不够。叶三不寂寞,果子顺了他,儿子顺了他,画画的人顺了他,买画的人顺了他,最后这些画也随着叶三一起进了棺材。 我喜欢叶三不是喜欢他的爱文艺。我觉得叶三不知道爱什么的,或者文艺,或者清高。叶三只是叶三,看季四太爷画画的时候,他不是果贩子,不是文艺青年、也不是四太爷的知己,他不高不低,只是个叫叶三的人。看到好文艺,“深深地吸一口气,小声惊呼”,被吞吃了,就很幸福。四太爷没了画,只是个纨绔。叶三没有画,还是叶三。叶三卖果子,卖果子是叶三的文艺。叶三的果子一个个经过他的手眼心思,送到感激它们吞吃他们的人那里,逃过市井磅秤。叶三是果子的鉴赏家和知己。果子很幸福。 没有果子和画,叶三不寂寞。没了叶三,果子和四太爷会寂寞。我喜欢叶三的怡然自得。他爱的是画,不是四太爷。四太爷叫他叶三或泽之,都随便。四太爷不问,他不会说”不卖“。四太爷死了,他去供一供。这是尊重。爱首先要自重和尊重。不像许多人,为立场而立场,要么溺死在爱人的唾沫里,要么熏死在敌人的尸臭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