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年x省x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教案:《西塞山怀古》(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x-x学年x省x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教案:《西塞山怀古》(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ID:1110393

大小:166.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2-04-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西塞山怀古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2、注意诗中的用词。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境界重难点的处理办法(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情况)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诗歌内容的学习。快班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慢班学生先读熟以后,进行讨论。然后由老师讲解,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乌衣巷山围故国周遭在,朱雀桥边野草花,潮打空城寂寞回。乌衣巷口夕阳斜。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王谢堂前燕,夜深还过女墙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i—《西塞山怀古》。 二刘禹锡简介:字梦得,彭城(今X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三、范读一一学生齐读-一自己读一-背诵四、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 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五、分析: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一一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一-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X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X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干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o"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X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 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体描绘,形象生动。就是核心内容了:感与论。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尾联:由怀古而感今,第七句诗由悲转喜,诗人生活的年代四海为一家,天下统一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垒,就已废止不用,如今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舌LJB,X,X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害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鉴赏资料: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岀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 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干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岀发,卜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艘,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 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111肖,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旳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瀛奎律髓》纪评)O第七句宕开一笔z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X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干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案二次备镌横塘路 贺铸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抒发的惆怅忧愁的心情;2.鉴赏词中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3.鉴赏这首词的清丽的语言,熟读成诵。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过程:一、介绍作家作品.贺铸(1052-X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二、多种方式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三、诗歌鉴赏1•解释词语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锦瑟华年:美好的青春年华。衡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彩笔:代指文才。据《南史•江淹传》载,齐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笔,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来他梦见郭镁来向自己讨回了那支五色笔,作诗就再也没有佳句了。Z翻译诗歌凌波仙子迈着轻盈的步伐却不过横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发着芳香的尘埃远去。她正当美好的青春年华有谁陪她共度?桥头映月庭院花树,雕花窗户朱漆重门,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处。飞云缓缓漂浮,芳草丛生的水边已降临夜幕,我挥彩笔题写相思断肠的诗句。若问这闲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烟雾凄迷,满城随风乱舞的柳絮,梅子黄熟时节漫空的绵绵细雨。3•个性赏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虚实相生的?开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赋》之典故,用“不过”“目送”“去”实写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随其芳综,目送她的身影越来越远。基于这种可望不可及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写这 位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也许她住在幽雅富丽的香闺中,美好的年华无人与共,只有春风知道她的伤感。词的下阕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句,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词人用了三个比喻,即博喻。(2).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3)•生动的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烟草、风絮、梅雨),写出了愁之多,愁之广。这三种景致并非孤立,而是复合在同一画面上,天地迷茫,色调灰暗,恰好与身处其间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词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连用三个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强烈的突 出戶斤要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O名家评点沈谦《填词杂说》:“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55•唐诗宋词中写词的名句杜甫:忧端如山来,源泪不可掇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李硕: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读诗歌,理解沈祖桑先生“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质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宋词赏析》)的见解。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佳人独居深院,虚度年华,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予相思相惜之情,这完全与词人沉沦下潦,一辈子不被人知晓的情况相吻合。 结语此词问世后被誉为“绝唱J作者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哇帛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遇之意。’月桥”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丽,而将两情睽隔的怅惘渗透其中「试问”以下四句以提问呼起,然后叠用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极写“闲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灵光独运之笔,宜乎前人赞赏备至。课堂训练《第二教材》p165-1661、4、7作业《全优设计》P90-912、6、x教学反思: 踏莎行秦观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被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2、鉴赏这首词委婉曲折的笔法,情景交融的意境3、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词中蕴涵的象征意味教学难占:体会用諂的妙处教学过程:一、介绍作家作品.秦观(1049—X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x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一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第一类的词举例: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二•词文赏析:《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词,他从悲哀中开拓出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传统的读词中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给读者以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动兴发的力量。这种形象和情意都是现实的。如: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一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他在贬谪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没有伴随着他。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所以他这样说。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这里的雾和刀,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种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他说怀念自己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砌”字赏析: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所欣赏。“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三、探讨几个问题(1)词人选择了哪些形象? 能抓住词的主要内容(1)这些物象的特点是怎样的?注意鉴别意象的不同特点理解“楼台”等意象的寓意体会“孤馆”等意象的意味理解“郴江”等意象的含义(2)词的词眼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能揭示作者情感的词语(3)如何理解词眼所包含的内容?从整体上再把握词的思想内容6、延伸思考(1)找出词中的韵脚,注意诵读,体会韵脚与情感之间的关联(2)总结秦词的特点:因循出新附:板书楼台津渡桃源孤馆杜鹃斜梅花尺素郴江郴山潇湘苦闷迷惘孤寂悲凉思乡怀旧悲愁怨恨教学反思: 《踏莎行》(雾失楼台)学习目标:1・感悟秦观词的婉约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鉴赏情景交融的意境,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学习重难点:通过阅读文本,进一步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一、介绍作者: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他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英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16)。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等。宋苏轼戏评秦观、柳永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二、写作背景: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旧两党激烈的争斗,由政见的不合,已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之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少游内心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三、倾情朗读,初探诗意,整体感知: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月亮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口寒风中紧闭,还有:杜鹃的哀啼,斜阳无声地落去…… 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四、再读诗歌,感受形象,体会情感:1•词的上阕中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楼台孤馆津渡虚实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桃源斜阳2.找出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五、三读诗歌,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炼字」谜”“失”“断从闭从砌”提示:炼字题答题步骤: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联系主题,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①使动用法:使…失;使…迷。“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岀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 “雾"、“月"是指什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楼台从津渡'‘喻指什么?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①“断”有尽的意思,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此三句所营造的境界,所描绘的画面:夜雾凄迷、月色朦胧的画面,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境界。此三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对仗,用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闭''有何妙处?锁住了料悄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作者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③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你是如何认为的?夕阳在渐渐西沉人生在慢慢耗费理想在缓缓蘑灭痛苦在时时滋长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晩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其实正是这种重复,才强化了感情的浓度,也真切地表达岀作者对渐次加深的黄昏阴影的心理感受。“鹃声J“斜阳"在古诗词中都是引起乡愁的客观事物。崔颖《黄 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于杜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张炎《高阳台》中有“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样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产生了把耳闻目见一概拒之于门外的情感。这是由“不堪"忍受而产生的怨恨。①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S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②此词下片“砌成此恨无重数1一“砌”字最见功力。(吴世昌《词林新话》)体会“砌成此恨无重数—句中“砌呼的妙处。明确:“砌''字在这里是“堆叠"之意。(第一步,释义)因为离别,那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第二步,描述景象)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第三步,表达作用以及表现感情)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秦观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③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也 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汲古本】题作“郴州旅舍'。词后附注:坡翁绝爱此词尾两句,自书于扇云:“少游己矣!虽万人何赎!"【人间词话卷上】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寒烟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二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二“山峻高以蔽H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气象皆相似。总结:上片写客馆凄凉情景,反映作者迷惘惆怅心情。下片写贬谪飘零之苦,思乡感旧之悲。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 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主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另外,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总之,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徒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写实、象征的手法营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词境,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六、四读诗歌,比较鉴赏,拓展延伸: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明确: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梦中的“春风花月”是虚,“游上苑邛寸“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生活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悲伤之 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逋。七、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满庭芳(三之一)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长安晚秋[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检查:《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_、导入新课: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位诗人赵嘏。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鲂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这首律诗z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2、重点词语:拂曙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3、典故:鲂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z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学生朗诵。5、提问几名学生。四、内容讲析: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见课下注释①)3、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 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4、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鲸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绳卢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五、思考:〃品读与探讨〃1(层次感//答案见后)六、学生朗诵诗歌,争取背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