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知识精讲 山东人民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滕王阁序知识精讲 山东人民版

ID:1102376

大小:75.5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滕王阁序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滕王阁序》写作背景:王勃六岁能文词,年仅十四就应举及第,当上沛王李贤府中的修撰,可说少年得意。但他很快连遭两次挫折。第二次,是在诸王斗鸡时,写了一篇游戏文章,不料得罪高宗李治,被削去官职,逐出沛王府。于是他离开长安,漫游蜀中。刚刚得到一个虢州参军的官职,又因私杀官奴获罪,本应处以极刑,恰逢朝廷大赦,幸免一死,父亲王福畤也被连累,远贬到南方的交趾当县令。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省父,次年渡南海,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年仅二十七岁。闻一多先生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可以说也恰当地概括了“四杰”之一王勃短促的一生。滕王阁为滕王李元婴所建,洪州都督阎公重修。上元二年九月,阎公在阁中大宴宾客,适值王勃探亲路过洪州,得以参加宴会,并写了这篇序。王勃面临那“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形单影只,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而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文艺传》记载,都督阎某人他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某人准备了纸笔,遍请众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剥阎某人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没有推辞,而是当众写了起来。我们今天来看王勃当时的做法,特别应该考虑的是他当时是否不通人情世故。据说,他当时可是把都督阎某人惹恼了,致使阎某人拂袖而去。其实,当时的王勃已经是26岁的人了,要说他完全不通人情世故那是很勉强的,再说,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他内心戚戚,是很想一吐胸怀的,第三,我们也不能排除他的恃才傲物的胆识和信心。这篇流传久远的美文,今天我们读来是令人赞叹的,可是,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就已经语惊四座。阎某人拂袖而去之后并没有出来看什么热闹,而是派了人给他传报王勃写的句子。怒气正盛的阎某人慢慢地被王勃的文章征服,当传报人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传进去时,阎某人不仅震惊了,而且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层次结构;读通脉络:本文篇幅较长,在上述导读之后,把握文章脉络对于理解文意、背诵课文不无益处。理脉络时可以由句到层,由层到段,聚零为整。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即可按此步骤进行。(1)—(3)句,叙述洪州地理位置。(4)—(5)句,用两典故,盛称洪州地方和人物的美好。(6)句,言城池繁荣,人才众多。(7)—(10)句,表宾主尽东南之美及宴会盛况。(11)句,自己与会的缘故与荣幸。由此可归纳出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形势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宴及与会缘故。第二段主要写滕王阁之宏伟壮观以及阁上所见美丽如画的秋景。第三段,主要写参与宴会的多是喜饮酒、擅诗文的宾客,并由欢娱引出兴悲之情,抒发身世之感。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山川景物,然后描写阁内近景、阁外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探讨主旨:即在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后,反复诵读关键语句,表现在课文中,即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例如:“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读这两句时“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读出真情,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同时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通过关键句的朗读,领悟主题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读求鉴赏: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体验、兴趣选其一点品评、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学以致用。无论“命途多舛”,但仍要“穷且益坚”的人生态度启人心智;委婉的抒情,动人心弦;开阔的意境、华美的语言予人美感……在鉴赏中,学生才能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觉背诵的欲望。内容述评:本来,赠序文是一种应酬性文字,思想内容很容易流于庸陋浅俗。但我们从《滕王阁序》中看到的,却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的真情流露。初唐是唐王朝的上升时期,当时文人普遍具有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王勃作此文时,正当二十几岁的盛年,虽经历了坎坷,但毕竟涉世未深,还没有饱尝社会人生的种种痛苦酸辛。我们在文中可以发现作者那种痛苦与追求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感情。首先,作者抒发了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负和磊落不平的身世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眷念君王,渴望见用,但命运偃蹇,自怨自叹,这并不仅仅与个人功名富贵观念相联系,也包含着报国济世的雄心壮志。他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实际上是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意识到生命之短促,因而发为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急切追求。当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无论如何是一种消极的宿命思想。“宇宙无穷”和“盈虚有数”的对比,也流露了一些人生无常的情绪。其次,作者还表达了身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强自振作的意志和决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作者自慰自励,对前途尚怀着强烈的希望,他决心待机而起,有所作为。这种没有消退的政治热情当然应予肯定,但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朝廷仍抱有幻想。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就不免对当朝皇帝语带恭维了。名句赏析: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艺术特色:这是一篇典型的骈文。骈文是一种格律文体,有种种形式上的束缚。但王勃却能纯熟地驾驭骈文的形式技巧,在写景、抒情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一)写景流丽飞动本文第二段景物描写,以瑰丽多彩的文笔,把秋日山水风光表现得流丽飞动。本文写景做到了以下几点:1.有色彩的浓淡变化。“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是总写秋景,十分概括,但又有很鲜明的形象。作者抓住秋日山水景物的特征,有意运用设色上的浓淡对比手法,前一句写秋水的澄碧清寒,色彩轻淡;后一句写秋山的暮霭沉沉,色彩浓重。“清”字、“凝”字、“紫”字,似乎还表现出了山水的质感。2.有角度的俯仰变化。为突现滕王阁超拔绝世的气势,作者运用夸饰笔法作了描写:“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前两句是仰视角度,所以说“出”,高耸入云之感自然产生;后两句是俯视角度,所以说“临”,当然会有仿佛下不见地的幻觉。一仰一俯,就好像电影中自上往下的一个摇镜头。这种视角度的有意识对比,对表现滕王阁的高峻十分恰当。3.有层次的远近变化。作者写登上滕王阁后,“披绣闼,俯雕甍”,后面的写景由近向远,逐渐延伸,具有分明的层次。“鹤汀凫渚”四句,是写滕王阁周围景物背山临水,这是阁外的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以下六句,视野更为开阔,景深更为辽远,是写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写远景,水天浩渺,极具空间的深度感。4.有感觉的声色变化。上面“云销雨霁”四句写远景,尚在视觉范围之内,这是写所见,是“色”。下面,作者突破视觉的限制,借助于听觉,使我们的神经触角由眼前的“渔舟唱晚”和“雁阵惊寒”景象,延伸到画面之外,直至“彭蠡之滨”、“衡阳之浦”,这是写所闻,是“声”。既写眼前之景,而且又写想象之景,这就造成了悠远无穷的意境。以上浓淡、俯仰、远近、声色的种种变化,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气势宏放、色彩明丽、层次分明、疏旷清空的图景。而千古传诵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则可以看作写景部分的“文眼”,正是这两句,动静相映,意境浑融,使整个画面取得了统一和平衡。如细加欣赏,其妙有三:第一,落霞本无生命,当其自近及远飘向天边时,使人产生“飞”的错觉,无生命之落霞与有生命的孤鹜“齐飞”,有活泼泼的情态意趣,此为动态美。第二,落霞与孤鹜,一红一白,相映增辉,复衬以蓝天碧水,更加明丽耀目,此为色彩美。第三,落霞的背景是天,孤鹜的背景是水,余晖渐消的“长天”与孤鹜渐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濛,于是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浑然“一色”,此为整体美。(二)抒情跌宕起伏 《滕王阁序》一文的感情抒发,时而激切昂奋,时而抑塞低回,极尽跌宕起伏之能事。而这一点,又是凭借着累如贯珠、层出不穷的典故来表现的,真是巧思妙笔,驱遣自如;用典虽多,却不觉堆叠炫耀,反能曲尽文情。具体说来,配合着抒情的需要,文中用典有几种情况:1.有时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里连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个典故,含义互相衬叠,表达了自怨自叹的感情。2.有时暗用。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前两句语出《易经》中的“君子见机而作”和“乐天知命故不忧”,后两句则借用马援、嵇康这两个历史上著名志士的名言,但字面上并不标明,十分自然熨贴地表达了自慰自勉的意思。3.有时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用东汉隐士孟尝不被重用之典。4.有时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用西晋狂士阮籍穷途恸哭而返之典,是反其意而用之。“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相欢”,也属此类用法。(三)通篇对偶,声律和谐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骈文在形式上要求做到通篇对偶,句式整饬,基本以四言、六言为主。文中对偶,颇多变化,有上下相对的常见格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有隔句相对的格式(即扇面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有当句相对的格式,如“襟三江而带五湖”中,“襟三江”与“带五湖”相对;“控蛮荆而引瓯越”中,“控蛮荆”与“引瓯越”相对。骈文的另一形式要求,是平仄协调,声律和谐。大致是一句之中,平仄交错;上下之间,平仄相对,偶字必对,奇字可活。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b、披绣闼,俯雕甍。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例:四四四四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四)用典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用典:骈体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该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可从“藻饰”“用典”两点入手,赏滕王阁盛景,解王勃心怀。个性阅读: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刚才我们已经说到王勃并非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板书:“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正像《岳阳楼记》一样,文章本来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范仲淹说“前人之述备矣”,那是为了直接进行体物写志,王勃要对滕王阁进行一番描写,那是因为具体环境的要求,文章的原题就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所以,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马上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板书)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且看王勃的内心世界。A、宇宙没有穷尽“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B、人生难免失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C、壮志难酬的痛苦“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所以,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的强颜欢笑啊!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滕王阁序》给我们的启示A.为文应该有感而发。B.没有脱离情感的文采。 【模拟试题】一、1、下列短语中加线的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逸兴遄(迅速)飞天高地迥(广阔)B、命途多舛(不顺)达(明达)人知命C、物华(精华)天宝人杰地灵(灵秀)D、老当益(更加)壮穷(贫困)且益坚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萍水相逢(指偶然相逢,聚散无定),尽是他乡之客。B、北海虽赊(遥远),扶摇(旋风)可接。C、东隅(喻早晨)已逝,桑榆(喻黄昏)非晚。D、阮籍猖狂(狂妄而放肆),岂效穷途之哭?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2)长幼有序。()(3)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5)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4、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1)襟三江而带五湖()(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3)宾主尽东南之美()(4)窜梁鸿于海曲()5、对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头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是说洪州具有奇珍异宝和杰出人才,既富庶繁华,又处要冲之地。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交代宾主宴游的各处景观,以及当时的盛况。C、腾龙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是说参与这次盛宴的人,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很有才华。D、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借梁孝王之宴客、陶渊明之善饮、曹子建之公宴、谢灵运之善诗等典故,赞美阎公及座中能文善饮之士。6、都用来抒写王勃虽然失意,但修德建功、拯时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的一组文句是()①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④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⑤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⑦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劳途之哭?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二、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A、鹳鹊楼B、岳阳楼C、滕王阁D、黄鹤楼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一、1、B2、D3、(1)学校(2)次序(3)统辖(4)时序(5)文体名称4、(1)名词的意动用法(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用作名词(4)动词的使动用法5、B6、B二、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1、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杜少陵……三过必醉”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洞庭湖……东道崖疆”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描绘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两字关情”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忧”、“乐”。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C3、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A中少言“传说”及“景观”,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实”及“感慨”等内容。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颢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伟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崔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边,遥对湖心岛君山。原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亦屡有兴废。现楼高19.72米,共三层。诗文以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最为著名。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