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学年高二级语文科《项羽本纪》资料编号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写使用时间12周【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1、什么是传记文?——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对完整性课文节选了《项羽本纪》中几个章节,包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下悲歌”等内容。《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学习过程】8/8
第一课时少怀壮志㈠预习及自我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王翦﹙ ﹚ 扛﹙ ﹚鼎 惮 ﹙ ﹚ 栎阳﹙ ﹚ 蕲﹙﹚ 狱掾﹙ ﹚ 乌骓﹙ ﹚ 自度﹙﹚ 瞋﹙﹚目 翳﹙ ﹚ 重瞳﹙﹚子 苗裔﹙﹚ 自矜﹙ ﹚功伐2、 诵读第一部分,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学书 学万人敌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才气过人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①项籍者,下相人也。﹙ ﹚②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③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④谕以所为起大事。﹙ ﹚4、试简洁概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下悲歌”各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项羽的身世和性格特点。第二部分:介绍几次战争,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威猛。第三部分:写垓下之战的经过和结果,表现项羽的英雄气概。(二) 探讨与提高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用意?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用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2、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8/8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三)总结、归纳、反思项羽性格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参考: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四)课后作业翻译下列句子。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翻译: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翻译:第二课时叱咤风云㈠预习及自我检测1、从“叱咤风云”这一部分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2、至少找出两个通假字“罢”通“疲”“匈匈”通“汹汹”“被”通“披”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丁壮苦军旅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闻之皆争下项王8/8
(二) 探讨与提高1、“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这一做法,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残暴意气用事鲁莽2、这一部分塑造项王形象的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三)课后作业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屡次、多次)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几、几个)D.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计算)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就)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才)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C.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竟、却)D.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于是,就)第三课时垓下悲歌㈠预习及自我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项王军壁垓下骑能属者田父绐曰:“左。”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吾)身七十余战江东虽小,地方千里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8/8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汉骑追者数千人。﹙ ﹚④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翻译重点句子。①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二)探讨与提高(1)《垓下歌》的引用对塑造项羽形象有何作用?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是一种末路英雄穷途之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运用细节刻画是必需的。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三)总结、归纳、反思《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1、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2、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为何又拒绝亭长的好意?你怎么看待项羽的选择?8/8
3、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A选材精当。项羽起兵八年,身经七十余战,头绪繁多。司马迁却能从众纷乱的历史事件中,选取最能体现项羽个性的材料,来反映英雄的本色。就课文所选的三段内容而言,《少怀壮志》选取项羽少年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的态度及见到秦始皇时的言论等材料,以突出表现项羽的胸怀大志;《叱咤风云》选取项羽与汉军、汉王交战的材料,以体现项羽的英勇善战;《垓下悲歌》选取项王慷慨悲歌,为部下“快战”,最后自刎乌江的材料,典型地表现了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色。B对比鲜明。以汉军将士之惊恐以衬托项羽之英雄形象。C语言生动,富有个性。(四)课后作业翻译下面句子。“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吾闻之周生曰①:"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④,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8/8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注释: ① 周生:汉代的儒者。 ②重瞳子:眼睛里有两颗眸子。 ③ 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 ④关:关中,指秦地。楚:楚地,指定都彭城。 ⑤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放逐义帝而自立 ②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③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④欲以力征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下列各句中的"将"字与"遂将五诸侯灭秦"中的"将"字在含义和用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C、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陛下不能将兵 3、"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正确解释是( )A、(是)老天使我死亡,不是(我)用兵的罪恶啊 B、(是)天意要我流亡,不是(我)用兵的罪责啊C、(是)天意让我灭亡,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啊D、(是)老天要我逃亡,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 4、下列句子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逞他自己的聪明却不向古代成功的经验学习)B、 何兴之暴也(为什么兴起得这么迅速呢)8/8
C、 夫秦失其政(独夫秦始皇失掉了他的政权)D、 然羽非有尺寸(但是项羽没有些许权势和地盘) 5、下面对项羽成败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像舜的后代。B、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学习了陈涉等前人起义的经验教训。C、项羽成功的一面,是由于他能把握时机,发难于陇亩之中,率领和团结五诸侯灭秦。D、项羽的最终失败,是由于他不负责任,归罪于"天亡我"。E、 项羽的最终失败,是由于他"自矜功伐",一味使用武力,等等。6、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苗裔:后代师古:效法古代经营:治理答案:1、D(“而”,一为承接连词,一为并列连词;“以”一与“来”构成复音词表时间,一为介词“凭借”)2、C(此为名词,余皆动词)3、C(“亡”为使动词,“罪”古今词,此为“过错”之义)4、C(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国施政不当而失民心。夫,句首发语词)5、CE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