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上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报任安书》(上课)

ID:1096295

大小:3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特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人的一生中总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选择,甚而是生与死的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布置学生自读短文《司马迁与史记》)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行研习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教师帮助扫除字词障碍。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2段:戏弄、特、勉励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2、整体感知。《报任安书》全文原文共六大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复信主要是解释为何不能完成“进推贤进士之义”的任务而又苟活到现在的原因,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分两方面: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先讲自己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再说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最后抒写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体味作者文中蕴含的忧愤之情。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文言字词句知识归纳掌握下列字词:1、曩:曩者辱赐书(从前)2、望:若望仆不相师(埋怨)3、剖符丹书:非有剖符丹书之功(皇帝发给功臣永保封爵或免罪的契券)4、文史星历:(名作动,掌管文献、史籍,观察天文,制订历法)5、祝:近乎卜祝之间(太祝,掌管祭祀的官)6、倡优:倡优畜之(名作状,像乐师和伶人一样)7、与:不与能死节者比(称许,认可)8、节:不与能死节者比(名节)9、就:卒就死耳(走向)10、用:用之所趋异也(因为)11、趋:用之所趋异也(趋求,追求)12、太上:太上不辱先(最上等)13、箠楚: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木棰,荆条)14、婴:剔毛发、婴金铁受辱(绕)15、古代辱刑:髡、杖、箠楚、拶(zǎn)、笞(chī)16、古代肉刑:劓(yì)、刵(ě)、膑(bìn)、刖(yuè)、宫17、传(zhuàn):传曰刑不上大夫(解释经义的文字,文中指《礼记?曲礼》)18、渐:积威约之渐(渐进)19、鲜(xiān):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20、圜(huán)墙:幽于圜墙之中(指监狱)21、强(qiǎng) 颜:所谓强颜耳(厚颜,指厚脸皮)22、西伯:(周文王姬昌)23、五刑:具于五刑(一种酷刑。先割鼻、斩脚趾、笞杀,后枭首、剁成肉酱)24、械:受械于陈(刑具)25、倾:权倾五伯(超过)26、请室:囚于请室(请罪之室,指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设牢房)27、三木:关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三个地方的刑具:枷、梏、桎)28、钳:季布为朱家钳奴(以铁束颈)29、引决、自裁:不能引决自裁(都是指自杀)30、绳墨: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指法律)31、以:以稍陵迟(因,因此)32、陵迟:以稍陵迟(衰颓,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气衰微)33、引节:乃欲引节(死节,为名节而死)34、去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舍生就死)35、缧绁(léixiè):何至自沉溺缧泄之辱哉(捆绑犯人的绳子,代指囚禁)36、臧获:且夫臧获婢妾(对奴婢的贱称)37、没(mò)世:鄙陋没世(终结一生)38、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39、倜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卓越、洒脱不拘)40、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道)41、厄(è):仲尼厄而作《春秋》(困穷的处境)42、修列: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编著)43、思来者:故述往事,思来者(想到未到)44、空文:思垂空文以自见(指文字,相对具体的功业而言)45、见(xiàn):思垂空文以自见(表现)46、稽(jī):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47、纪: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纲纪,规律)48、究: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49、通邑:通邑大都(大的城市)50、负下:且负下未易居(处在屈辱的地位)51、乡党:重为乡党所笑(邻里、同乡)52、累:虽累百世(积累,经历)53、垢:垢弥甚耳(污垢,指耻辱)54、闺閤(gé):身直为闺閤之臣(宫中小门,代指宫禁)55、岩穴: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所)56、狂惑:以通其狂惑(内心的悲愤)57、剌谬(làmiù):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违背)58、曼辞:曼辞以自饰(好听的话)通假字1、诎:诎体受辱(同“屈”,弯屈)2、以:及以至是(通“已”,已经)3、罔:及罪至罔加(通“网”,法网)4、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5、底: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大都,大抵)6、失(yì):放失旧闻(通“佚”,散乱的)7、责(zhài):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词类活用1、文史星历:(名作动,掌管文献、史籍,观察天文,制订历法)2、倡优:倡优畜之(名作状,像乐师和伶人一样)3、尘埃:在尘埃之中(名作状,像尘埃一样轻贱)4、粪土:幽于粪土之中(我作状,象粪土一样的牢狱)一词多义1、仆:①(pú)若望仆不相师(谦称自己,我)②(pū) 前仆后继(倒下)2、固:①请略陈固陋(固塞)②固主上所戏弄(本来)3、阙:①(quē)阙然久不报(隔了很久)②(què)不知天上宫阙(宫殿)4、卜:①(bǔ)近乎卜祝之间(掌管占卜的官)②(b0)萝卜5、比:①不与能死节者比(同等看待)②天涯若比邻(靠近的)6、重: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慎重)②重为乡党所笑(更加)7、槛:①(jiàn)及在槛阱之中(木笼)②(kǎn)门槛古今异义的词1、发愤: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抒发愤懑)2、下流: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重点句子翻译: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译:人本来会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的缘故。2、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用了互文手法)译: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注意“所以……者,……也”的句式,及“恨”的意动用法)译:(我)之所以能忍受耻辱,苟且偷生,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房里却不推辞,是因为对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世显露而感到遗憾。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shēng)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译: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数也数不清,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译:(此书的)草稿还没有完成,恰好碰上这件祸事,惋惜它没有完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6、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注意互文的修辞)译:我自己只是一个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姑且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形势行事,用来抒发我内心的悲愤。7、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注意“无乃……乎”格式)译:(这)岂不是和我的心愿相违背吗?8、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注意“安在其不辱也”的主谓倒装)译:处在像尘埃那样轻贱的处境中,从古到今都是一样,他们不受到污辱又(能)体现在哪里呢?二、分析第一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三、研习第2段,准备翻译,自读然后思考:1、自"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这是这一段的第一层,这一层主要写两个方面内容,请概括:  明确:(1)写自己卑微的身份。(2)写自己死不足道。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不死”的第一层:伏法受诛则名节不显—不能死2、第二层首先提出议论的核心之后,接着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不同等次的"受辱"情况。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以猛虎在檻阱来比喻什么?据西伯、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魏其、季布、灌夫等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什么道理?明确:(1)突出自己所受的侮辱至深,无以复加,说明自己活着而忍辱负重所付出的代价。(2)以虎喻人,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人“积威约之势也”,则难言不辱。(3)九个事例意在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王侯将相受辱后尚不能自杀以保洁,反复强调了“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现在再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指出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引出“不死”的第二层:身受极辱而士节已失—不及死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研习第3段,翻译重点词句,概括本段大意,并思考本段内容与“不死”的联系  明确: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非不敢也乃不为也,原因就是我还有未竟的事业,我最大的理想尚未实现。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不死之第三层:身残处秽而遗恨尚存—不可死二、研习第四段,思考第三段已点出自己要完成《史记》以表于后世的志愿,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关于文王、孔子、屈原等人的事呢?明确: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从而说明自己的忍辱负重的选择是正确的。不死是更有价值的,第四层:发悲舒愤而思垂空文—不愿死布置学生熟读背诵本段,感受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三、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写《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就极刑而无愠色",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司马迁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不死之第五层:遭祸就刑而书稿未竞—不忍死再读,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四、研习第6段,点拨重点字词句。思考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作者忍辱负重,比一死了之更难,付出的代价更大。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这条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不死之第六层:含垢忍辱而是非不明—不甘死五、联系全文思考:"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显然,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要回答他朋友问题的,但文中却主要写自己忍辱负重的事。你认为作者回答了他朋友的问题了吗?为什么?明确:文中作者写自己身份卑微,身残处秽,而自己活下来,忍辱负重,在于要完成流传后世的历史著,以体现最大的人生价值,而一个身份卑微、忍辱负重的人是难以未完成"推贤进士"的重任的。  (解说: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六、讨论: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学习本文后谈谈你的看法。小结:作者在与好朋友的交流中,已经不仅仅是为自己的不死做辩解了,他一层层揭示了自己隐忍偷生的原因:在当时的情境之下,死是并无意义的(不能、不及也),而生是因为自己有所待(不可、不愿、不忍也),忍痛忍辱,著书立说,名山事业的意义就在于,超越生死,追求大意义(不甘也)。在生不如死的苟活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司马迁超越生死,超越古代士人信奉的“死节”、士节观念,而达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在含垢忍辱中追求人生的最大价值的实现。而所有这一切思想精神都体现在它的鸿篇巨制《史记》之中。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