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2012报任安书
加入VIP免费下载

my2012报任安书

ID:1096289

大小:1.32 MB

页数:41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后人续)忠孝友人 报任安书司马迁解题:报:答书:信指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本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追求的(人生价值)不一样。 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李陵之祸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授骑都尉职。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李陵率军前往,李广利被救出两狼山。南还时,李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李陵不由得下马投降匈奴,流泪道:“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 司马迁替李陵辩解“李将军以五千步兵,昼夜兼程,不顾疲劳,连夜偷袭敌营,救出主帅李广利,已完成皇上所交给的任务,应有大功一件,回兵时陷入敌兵重围,以五千步兵,剿灭万余匈奴骑兵,对得起天下人了。如果不是孤军奋战,弹尽粮绝,李将军绝不会投降的。再有,李将军未必会真降,或许日后会找机会,报答皇恩。” 给下面词语注音曩者辱赐书阙然久不报剖符丹书之功倡优所畜与蝼蚁何以异?其次诎体受辱被箠楚受辱及在槛阱之中幽于圜墙之中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拘于羑里衣赭衣xùnǎngquèpōulóuqūbèichuíyuánqiǎnghéyǒuzhějiànjǐng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结合译文,理解重点词语牛马走:像牛马一样供驱使的人谦称曩者:从前辱:使…受辱意气:情意(古今异义)若:好像望:抱怨仆:我相:指对方你内容概括:说明任安来信内容,并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固:本来倡优:像乐师,优伶那样,名作状轻:轻视,形作动亡:失去特:只是卒:最终素:平素树立:立身处事,古今异义然:这样内容概括:地位卑微,死不足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用:因为趋:追求辱:使…受辱理色:情理,面子“诎”通“屈”诎体指被捆绑易服:穿上囚服“关”通“贯”,套上箠楚:仗刑传:zhuàn指书籍内容概括:奇耻大辱,无颜苟活下一页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约:制约之:助词,不译“枪”通“抢”,撞曷:何,哪里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拘于羑里:被拘禁在羑里,被动句衣:穿,名作动居室:指囚禁贵族罪犯的监狱,古今异义此人:这些人(指上面提到的人)闻:使…闻“罔”通“网”,法网引决自裁:指自杀一体:一样安在其不辱也-在安其不辱也安:哪里宾语前置句审:清楚明白重:不轻易 殆:大概内容概括:忍辱偷生,古今一体 忍辱偷生,古今一体此部分文字写到哪些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太史公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人物?周文王  李斯  韩信彭越  张敖  周勃魏其  季布  灌夫共同特点: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因为: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报任安书任安司马迁:慎于接物,推贤进士: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地位卑微,死不足惜奇耻大辱,无颜苟活身处困境,走向衰落忍辱偷生,古今一体自身的遭遇抑郁、激愤因为 一个人可以为了什么而死?一个人可以为了什么而不死?国家、正义、公理、自由、理想、尊严、爱情、亲情、友情亲人,家人,朋友,爱你的人,信念,理想…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ù)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léi)绁(xiè)之辱哉!且夫臧(zāng)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妻子:妻子和儿女(古今异义)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  被动句去就之分:取舍的界限,指舍生取义沉溺:陷身缧绁:指被囚禁臧获婢妾:均指奴婢引决:自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ù)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léi)绁(xiè)之辱哉!且夫臧(zāng)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mò)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妻子:妻子和儿女(古今异义)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  被动句去就之分:取舍的界限,指舍生取义沉溺:陷身缧绁:指被囚禁臧获婢妾:均指奴婢引决:自杀粪土:指监狱,污秽之地辞:拒绝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古今异义)文采:文章表:显扬 屈子披发徜徉,抱石沉江;荆轲悲歌易水,一去不返;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延伸拓展 概括:苟活的原因:文传后世,隐忍苟活 父亲:司马谈武帝泰山封禅大典完成修订史书伟业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mò)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简析:《史记》的创作目的、体例。不逊:不自量力放失:失通佚,散失。稽:考察兹:此,指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凡:共究:研究际:关系就:完成会:恰好就:遭受“责”通“债” 《史记》的创作体例: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的创作目的: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先是春秋时期的孔丘编辑整理了《春秋》,接着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写的《史记》,班故的《汉书》,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带入编辑的《资治通鉴》,清朝由乾隆皇帝下令编写的《四库全书》,记载着一件件,一桩桩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没有几下的都成了历史之谜。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磨”通“摩”不可胜记:不能尽记。胜,尽。倜傥:卓越不凡非常:不同寻常(古今异义)称:称道盖:句首发语词,不译厄:遭受困厄  厥:才修列:编著,著述迁:指被贬谪  大底:大都发愤:发泄忧愤(古今异义)此人:这些人(指上面提到的人)思来者:思:使…思来者:后人思垂空文以自见:思,想要 垂:流传 见:表现小结:用古人遭遇不幸却发愤著书来勉励自己。 《报任安书》三重解读三重解读写给任安写给汉武帝写给天下人舒其愤发其哀述其志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不过《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司马迁生平事迹 天下奇文“愤怒出诗人”——恩格斯司马迁因腐刑被深深激怒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结论,这正是司马迁成为文学家和历史家的原因。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书“长歌当哭”!晚清的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课堂背诵1、人固有一死,或重在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作业完成《赢在课堂》之《报任安书》背诵重点句子 自从司马迁写完《报任安书》之后,人们便再也不知道他的消息,历史的记载在这里留下了一页空白,后人只能从一些零星的,甚至互相有些矛盾的一些传说当中,一些不完全的资料当中,去揣测司马迁后来的结局。我搜集些资料,我认为司马迁后来结局有四种可能。第一、司马迁可能是自杀身亡。《史记》完稿之后,生命对于司马迁而言,已经无足轻重了,特别是受宫刑之后,人们对他所谓贪生怕死的误解该是洗刷时候了。我司马迁是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那么基于这些,他可能自杀,我是从《报任安书》分析出来的。也就是说,司马迁有自杀的这种意图,从《报任安书》里面已经可以透露出不少信息了,你们想一想,司马迁当时给任安写信的时候,当时任安在狱中,后来任安被处死了,司马迁给任安回信,任安写信给司马迁,是在下狱之前,他一直没有时间给他回信,后来任安在狱中,要把汉武帝杀了的时候,他匆忙写这封信给他,写那么长,为什么写这么长,任安因为受了一个案子的牵连,正在狱中羁押在牢中,而且随时可能行刑处斩,司马迁为什么要对一个快要死的人,写下如此长篇,而又悲愤激昂的书信呢?他又为什么要在信中反复诉说自己忍受不了腐刑之后的这种耻辱呢?他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时机和对象来宣告《史记》一百三十篇完成呢?他又为什么在信中大谈“人故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且在信里面说,“要死之日,然后是非乃定”。他说一个人生前你不要说我是和非,人生的是非留在身后,一个人等死后的若干年,人们才能给他论定是非,那就是说我司马迁究竟是个什么人,留待后人评价,现在你们怎么攻击我,怎么瞧不起我都可以,死后你们来看我是个什么人。我这个信把我的心情、我的想法、事实经过,我都讲清楚了,所以《报任安书》也许就是一封遗书。   第二种可能,司马迁受任安这个案子的牵连,被汉武帝下令腰斩于市。当时宫廷里面有一场斗争,那么任安牵涉进去了,而当司马迁辗转托人把他的《报任安书》送到狱中以后,任安已经被腰斩了。任安腰斩以后,狱吏在抄检狱室的时候发现了司马迁的信,于是便呈奏给汉武帝,信里面是非常愤慨地表达对汉武帝的不满,那么汉武帝读罢,看到信里面那么多怨愤之词,勃然大怒,再加上有人趁机诬告司马迁和任安是同党,他们俩是好朋友嘛,于是汉武帝便下令把司马迁打入天牢,随后腰斩于市。那么这样看来,似乎是《报任安书》惹的祸,其实司马迁何以不知道《报任安书》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司马迁并非不知道任安作为死囚犯,可能终生读不到这封信,司马迁也并非不知道这封信可能成为一封公开信,因为自己在信中所发泄的不满会招致灾祸,这点司马迁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能不说,因为当他完成了《史记》的伟大的著述以后,灾祸对于他而言已经是无足轻重了,况且他选择这样一个与他患难与共的朋友写信的这种方式,选择给朋友写信,而且向世人公布《史记》的完成,这本身就是一种抗争,也是对朋友甚至对朋友死后的灵魂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第三种可能司马迁再次下狱之后,随同长安狱中的罪犯,无辜地被集体处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据《汉书·宣帝纪》记载,当《报任安书》被汉武帝知道之后,汉武帝看到信中有很多怨言,于是便下诏把司马迁逮捕了,并且叫御史台论罪,就是说并没有判死罪、论罪。就在论他的罪这个期间,不久汉武帝病重,那么有巫师就给他算风水,然后巫师告诉汉武帝,说长安监狱当中有天子气冲撞了圣上,究竟是谁呢?不知道,于是汉武帝下令把狱中所有的囚犯,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曾经一次把长安城的犯人全部杀了,所以司马迁就这样集体地无辜地被杀了,一代史家就这样死于非命,这是第三种可能。   第四种可能司马迁寿终正寝,其实关于司马迁是被杀,史料还不能够充分地予以证实,说司马迁是自杀,也不过是一种推测。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只能够把他看成是正常病故,司马迁大概活了60岁,司马迁死了,在《史记》完成之后,他悄然无声地离开人世了,他以生命的终结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死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他的著作却竖立起一块历史的丰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