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囚绿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囚绿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文章中如何运用借物抒情,寄托寓意的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与态度目标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 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当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背景介绍 ‎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2、 作者简介 ‎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其他作家的评价: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3、 将本课中你认为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或易错字词整理出来,并进行记忆。‎ 4、 请找出你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并初步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和看法。‎ 5、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悟。‎ 3‎ 1、 独立思考:‎ A、《囚绿记》这一标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 明确:“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 ‎ ‎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B、文章全篇都是在写“绿”,请围绕“绿”将全文划分为五个段落,并用两个字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 明确: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个性化质疑】:‎ 二、探究学习。‎ ‎1、感受“绿”之美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 明确:青翠茂盛,枝叶舒展,舞姿婆娑。(可找出原句第4、7节)‎ ‎(2)“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 ‎ 明确:租房时尽管房间低矮狭小,炎热简陋,因为有绿,陆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希望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话。”‎ ‎ “我快活地坐在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 ‎(3)面对这样的绿色,作者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1—7节,圈划文中具体语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 ‎2、体会囚“绿”之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1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 ‎ 明确:‎ ‎ 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 ‎ 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 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 ‎ 明确:‎ ‎ 原因一:常春藤渴望阳光的执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 ‎ 原因二:常春藤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 3‎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 原因三:自己的南归。“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 ‎ 总结: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3、探究“绿”之魂 ‎(1)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 ,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成《困绿记》?‎ ‎ 明确: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表达了作者对绿的敬重和深情。(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2)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从文中找出表达的原句。表现在哪里?‎ ‎ 明确:第13节:“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 他有什么样的表现?‎ ‎ 明确:表现在第10节:“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 (4)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囚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 明确: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 (5)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你认为“绿”(常春藤)具体指哪些人?‎ 明确:作者、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人、在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这是一种象征的写法。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个性化质疑】:‎ 三、总结 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 , 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 ‎ 3‎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