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教案1

ID:1084380

大小:34.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而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板书课题)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二、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三、授新1.听读课文录音,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按照驳论文的一般结构,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对方论点及论据。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2)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3)作者要树立的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2.诵读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1)对方提出了什么论据来证明他们的论点?明确:两年前:“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3.诵读3-5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首先是如何反驳对方论点的?  明确:A.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B.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C.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驳论证。(2)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明确: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4.诵读6-8自然段,继续分析课文(1)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明确: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焦裕禄、曹雪芹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海瑞、包拯、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明确:指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5.诵读9自然段,继续分析课文看人看事,不能以偏概全,以点看面,而是要全面客观地去对待。所以要论中国人的自信力的有无,不能只看少数人。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也要做中国的脊梁,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五、布置作业 参照课后练习自读课文,体会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