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三读本 伶官传序 优秀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必修三读本 伶官传序 优秀课件

ID:1074575

大小:544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石钟山,在现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文章。 蠡()郦()桴()铿()栖鹘()磔磔()噌吰()罅()窾坎()镗鞳()无射()lǐLìfúkēnɡ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xiàkuǎnkǎntānɡtàwúyì正音: 翻译:《水经》上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它下面对着很深的湖水,微风荡起波浪,湖水击拍山石,发出声音好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开始访问那地方,在湖边上找到两块石头,敲一敲,听它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才消失。他自以为已经找到这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了。但是对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了。敲了能够响亮地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独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课文结构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县坐船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那个人们所说的石钟。佛寺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了斧头,在乱石中选了一二块石头敲打它,石头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姑且笑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亮很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到石钟山下那笔陡的山崖下面。那绝壁侧着矗立,有千尺之高,好像猛兽,又像奇鬼,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寄巢的鹘鸟听到人的声音,也惊得飞了起来,在云霄间喳喳地叫;又有一种宏亮的声音从水上传来,嗡嗡地像敲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船夫大惊起来。我慢慢地探察这个声音,原来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也不知道那石洞石缝有多少深浅,微波涌入洞里,水波荡漾因而产生这种声音。我们的船回到两座山的中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间,那石上可以坐百来个人,石头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窟窿吞进吐出江风湖水,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刚才的噌吰声音相呼应,好像音乐在演奏。我于是就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这声音吗?噌噌吰吰的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窾坎镗鞳的是魏庄子的歌钟呀。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臆断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与我一样,但是他说得不详细;当官的人又总不肯驾着小船黑夜停泊在绝壁下面,所以不能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情况,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啊。而浅薄无知的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探得了事情的真相。我所以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的说明太简单,并且笑话李渤的知识浅薄。 品味、探讨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较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内容、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异同。 古今异义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空中而多窍3、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自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焉崆崆焉微波入焉(自己。代词)(从。介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兼词,“于是”即“到那里”) 搏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莫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得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鼓如钟鼓不绝微风鼓浪(击,打。动词)(抓,扑。动词)(通“暮”,名词)(不。否定性副词)(发现,找到。动词)(能够。助动词)(一种乐器。名词)(拍。名词作动词) 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是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才。副词)(当初。副词)(这。代词)(这样。代词)(遗留。动词)(送给。动词)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主语谓语宾语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2、研读苏轼的文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自选角度,写一篇研究性文章。作业: 研习、思考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考击以求(叹)(笑)所以不传(惜)研习、思考 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自读、研讨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