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板块 美与丑的看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每课一背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诗文助读】: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丁年:壮年。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秒笔诱思】: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秒题点拨】: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自主探究 语言积累一.重点字词大集中1.生难字注音鞭笞chī镂lòu刻菲fēi薄耷dā拉紧扎zā脊jǐ背蜷quán缩抽搐chù牛虻méng黝yòu黑诅zǔ咒zhòu虫豸zhì恫dòng吓迸bèng出跛bǒ脚2.多音字辨析 chuāng 创伤 创 chuàng 创造
3.形似字辨析虻méng牛虻诅zǔ诅咒忙 máng 忙碌组zǔ 组成4.词义详解意趣:意味和兴趣。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听之任之:听任事情自然发展,不管不问。惊惶:惊慌。懊丧: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虫豸:虫子。缄默:闭口不说话。二、背景资料全搜索1.作者简介雨果(l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2.写作背景《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为救女郎而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师生互动 课文发散一.文章结构图解
爱斯梅拉达(善良)一 滴一水滴眼泪善伽西莫多(顽强、忍耐)刑台上(美与丑的看台)恶执法人员(残酷、不公)副主教(虚伪、狠毒)二、课文精讲诠释片断互动赏析提问:找出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并分别概括出选文的典型环境,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发展脉络明确:典型环境:1、时代——中世纪的蒙昧时代2、地点——格雷沃广场上的刑台主要人物:伽西莫多(核心人物)看客(围观群众)爱斯梅拉达克洛德情节的发展脉络:一、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景象(1---5)二、受刑人的出现和围观者的态度(6-16)三、接受笞刑的具体经过(17---23)四、围观者的侮辱与诅咒(24---39)五、受刑人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40—47)六、在无人理睬后有人给他水喝(48---67)提问:伽西莫多为什么会受笞刑的?说明了什么?明确:因为劫持爱斯梅拉达。说明克洛德的邪恶、阴险、自私;伽西莫多的无知、朴实、善良。提问:请概括爱斯梅拉达的人物形象?明确:对待劫持过她的人:善良、纯真
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真挚热烈 对待陷害利诱:勇敢坚强、不屈服她是个善良真诚勇敢纯洁又美丽的埃及姑娘提问:作者用如此之多的语句描写观众的哄笑、咒骂、愤恨,你能看出围观群众怎样的心理?明确:把别人的受罪当作娱乐、嘲笑怒骂别人的痛苦的落井下石的变态心理。提问:第16段第29段描写妇女姑娘与孩子的笑与报复有何目的?明确:作者借助他们更有力地表现了“中世纪人民”的无知和缺少应有的善良。提问:在伽西莫多受刑结束后,观众都做了些什么?伽西莫多作了怎样的反抗?明确:观众:诅咒、嘲笑、叫骂、投石子伽西莫多:投去恫吓的目光提问:爱斯梅拉达“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她既然那么害怕伽西莫多,为什么又送水给他喝呢?明确:表现了她的善良也体现了人性的美丽。提问:“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这样写合理吗?明确:看起来群众前后的态度十分的矛盾,而且变化比较突然,但这样描写还是合理的。一方面,群众的嘲笑、侮辱伽稀莫多,是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作者充分描写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昧和缺乏怜悯同情心,并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中世纪的人民“完全丧失了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既歌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提问: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明确: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提问: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雨果是通过什么创作手法使众多人物的美与丑展现出来的?(举例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伽西莫多的美与丑、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与副主教克洛德、爱斯梅拉达与群众、群众前后表现的对比。1、外表丑陋与内心善良懂得感恩2、外貌丑陋无比与漂亮迷人3、善良朴实与自私阴险4、善良有同情心与麻木无知、糊涂变态5、嘲笑、辱骂与肯定、赞赏
深层解析 技巧归纳一.情感剖析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存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里面,恶与善相共,阴影与光明相共。”小说通过叙写一个外表丑陋的敲钟人遭受笞刑的经过,表现人性的美与丑的尖锐冲突,歌颂人性中美好的同情心,批判冷漠邪恶的行为及肮脏丑恶的灵魂。二.写作借鉴1.情节紧张曲折,颇具戏剧性。 本文写伽西莫多遭受 笞刑时的场面,观众的“热情高涨”的表现使整个情节充满了紧张气氛。在这种气氛下,伽西莫多陷入无助之中,克洛德的到来给了他一些希望,但随即又消失了。当他完全陷入绝望中时,爱斯梅拉达的到来使他重获生存的希望,感受到了温暖。整个情节紧张曲折,给人以心灵的震撼。2.生动细致的描写。本文有多处细节描写,如伽西莫多遭受 笞刑时的场景,愚昧的民众对伽西莫多的咒骂等细节描写,充分揭示了那个社会民众的无知与愚昧,伽西莫多的无助与愤怒。3.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民众的愚昧残酷与爱斯梅拉达的仁慈善良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能力提升 知识宝库一.能力拓展用“儒、道、佛”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佛。参考提示: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的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二.素材集锦关于“真善美”的名言警句: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柏拉图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不管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我也决不会为他而颠倒黑白,把好说成坏。——泰戈尔《一个女人的信》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游美札记》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支找寻。(泰戈尔《飞鸟集》)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名人名言录》认为美就是善,这完全是一种错觉。——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们,才会鄙视美,把它看作一个感官的对象。——泰戈尔《孟加拉掠影》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戏剧集》)精选好题 自主评价一.知识掌握(2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缘份锐不可当名缰利锁万事具备,只欠东风B.宣泄源远流长明火执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滥觞风声鹤唳不假思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D.剔除人才倍出陈词滥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教育部今年秋季将全面实行一项重大的政策措施,即对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并施行听证公示制度,把教育收费置于社会舆论的__________之下。②汉代艺术突出地__________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人对世界的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③发生在西班牙的“3·11”事件_______唤起了全欧洲对死难者的同情和对恐怖主义的憎恨,_______使欧洲停止了类似“双速欧洲”之类的争吵。A.监督表现不但/反而B.监督呈现不但/也C.监控表现不但/反而D.监控呈现不但/也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我们只好拭目以待。
B.荒诞剧是一种反传统的戏剧流派,它没有戏剧冲突,故事情节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C.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D.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赛场上果然深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老王对小李说:“这次任务没完成,不要气馁,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嘛’。”B.到了大学毕业,他这样的发明已经有20多件,其中《高效率扳手》《易拆卸钉书钉》《定量倒药瓶》等三项发明几乎同时获得国家专利。C.“班里发生的这件事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班主任严肃地望着大家,“千万别掉以轻心呀!”D.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对“建始人”古人类化石进行考证研究后,我国考古专家认为,“建始人”化石,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是一个挑战。B.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C.卫生部新闻发言人5日宣布,卫生部与广东省联合专家组决定,广东省2003年12月27日报告的一例非典疑似病例为确诊病例。D.美国电信业主在报告中将电信业崩溃的原因归结为高层领导人经验不足,这是自欺欺人的托词。二.能力提高(40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认 识 自 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
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10分)答: 2.作者是怎样呈现赛艾姆的外貌特征的? (10分) 答: 3.作者成功运用了寓庄于谐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10分)答: 4.请简要评析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10分)答: 三.作文题(35分)在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自己的或他人的)不少难忘的“一瞬间”,请以“事发一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1.C(A.份—分,具—俱;B.杖—仗;D.倍—辈。)2.B3.C(“耳提面命”意为教诲殷切,要求严格。)4.D(A.后单引号后的句号应在单引号内;B.书名号改为引号;C.问号改为逗号,第一个感叹号改为问号。)5.D(A.搭配不当,应为“‘建始人’化石的发现”;B.句式杂糅,应为“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C.搭配不当,“宣布”改为“公布”,“决定”改为“确定”。)二.能力提高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 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他将自己的外貌特征的诸多特征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在读者心中拼接。 3.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4.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三.作文:略真题回放 高考指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008,湖南卷)谈静朱光潜(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厂。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破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争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问。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水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办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5)我这番话部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特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选自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删改。)【注】本文系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18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19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5分)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山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参考答案17.答: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18.答: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19.答:(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3)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20.答:感受静趣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