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一、学习要求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祖国传统文化。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3、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祖国传统文化; 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三、学时安排:两学时第一学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第二学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认识“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总结全文。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课前尝试1、学法指导(1)通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3)阅读“阅读提示”,加深对文章的感知。2、尝试练习(1)填空题①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②本文写于上个世纪________。当时国内文化界各种思想泛滥,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混乱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他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观点为指导,揭露了国民党当局一味向外国________和听任帝国主义_______的媚外求荣行经,精辟地阐述了吸收____________的原则,批判了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态度,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发展的关系。(2)尝试练习
①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冠冕堂皇()孱头()蹩进()脑髓()给与()譬如()礼尚往来()大度()玄虚()剔除()②词语解释闭关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冠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探究1、探究问题(要设置问题情境)(1)通读全文,分析理清文章层次。①通过背景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这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反映出来?②根据文题,你知道本文会写些什么?③从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指出文章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呢?哪些自然段是写的是“结果”,即什么是“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论”,即文章主旨?你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划分文章段落?各段写的是什么意思?④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怎样的?(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①第一段主要论述的是什么?这段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②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可分为哪几层?每层各写了些什么?③在论证“什么是送去主义”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④在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①在论证“送来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3)通过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①本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请找出第一段中的语句加以体会,理解其真正含义。②“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1、拓展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A.残羹冷灸(gēng)冠冕堂皇(miǎn)B.鸦片(yā)脑髓(suǐ)C.自栩(xǔ)玄虚(xúan)D.吝啬(sè)蹩进(piē)2.《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3."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4.第3段的中心是()。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5.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6.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7.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8.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9.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10.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3、归纳总结(三)课后拓展阅读并回答问题。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第二学时(一)课前尝试1、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3)用研究和讨论的方法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总结全文2、尝试练习(1)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1.拿来2.使用3.毁灭(2)指出下列比喻的喻体。1.主人2.宅子3.新人4.新宅子(二)课堂探究(1)阅读第7-10自然段,围绕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充分质疑问难。①对待外国文化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②拿来主义者对待不同性质的外国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③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即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态度和方法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2)个人探究,通过分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文章主旨。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五句话,这五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本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是什么?(3)体会本文语言特点。(4)应用拓展。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三)课后拓展(1)选择题: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五、格言警句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