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的深化》课件1
加入VIP免费下载

《理性思维的深化》课件1

ID:1035200

大小:2 B

页数:87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高中语文·选修 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 风景这边如画在通往未来的人生岔口,你坚定地选择了这条小路。路的那边是风和日丽,曲径通幽,还是急风残月,河边断桥?你无从知晓。带着美好的理想,带着远征的行装,林中的风景让你赏心悦目,信心剧增,瞧,多好的风景!温馨晨读 走过了阳光,走过了树林,天空瞬时雷鸣电闪。没有了伸延的小路,也没有遮雨的布伞,茫茫的荒野只是泥泞与黑暗。于是,你开始迷惘忧虑,懊丧不已,后悔当初没有走上岔口那边的小路,那片风景中也许会是花好月圆,阳光灿烂。然而昨日的太阳已落,失去的风景已过,生命的旅途没有回返的路程。你已没有了选择,也不能过多的犹豫,你只能依靠着信念走出这泥泞的雨地。温馨晨读 也许你会错过一段季节,也许你会迷失一段方向,错过了太阳,你还会再迷失月亮吗?也许还有荒漠沼泽,也许费去了太多的时光,也许用尽了所有的力量,成功的领奖台已被先行者站上,可是,一种品质有时会比一种成就更加辉煌。如果不能为你的成功庆贺,那就为你的品质干杯。温馨晨读 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赏读:追求真理,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孔子说,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温馨晨读 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赏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不过是金玉其外。温馨晨读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赏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君子应该像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一样,增厚美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将自然现象与做人的品德连在一起,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温馨晨读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修权》赏读:管仲认为,如果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培植树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规律,从长计议,不可急功近利。温馨晨读 话题阐释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由此可见,理性思维的深化对当代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理性思维的深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自主学习 一、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粗略地说,思维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基本形式。感性思维往往同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而理性思维则更多体现着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深化。为了深化认识,需要对感性的认识进行理性的分析。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侧面。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解的,且这种“分解”不是简单地将事物肢解,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分解事物的过程就是认识的深化过程,是理性思维的深化过程。例如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就可以多角度分析,多向解读: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解读一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他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把有毒的化工原料用于婴儿奶粉中,此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制裁。俗话说得好,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三鹿”集团最终吞下的是自己酿造的苦果。解读二“三鹿奶粉”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企业经营者自身的原因外,有没有市场竞争方面的因素,有没有法律监督和政府监管方面的因素?有言曰:“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饮食看起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实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更长远一点,是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注这个问题,并为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解读三经历了“瘦肉精”“苏丹红”“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后,食品安全的监管成为核心话题。民众对于监管力度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希望类似事件不再发生,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通过以上多侧面的分析解读,我们可以从“道德良知”“执政为民”“社会监管”等更深的层面去认识“三鹿奶粉”事件。自主学习 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作恰当的概括与说明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琐碎的,要想使读者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准确地传递信息,就需要将具体琐碎的感受进行适当的概括。如何对自己的感知运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概括和说明,往往决定了文章的成败。自主学习 1.用形象而富有内涵的句子来概括,这种文字表述往往比较含蓄。例如:春来草自青,何等智慧,然而,却总不为人知。自主学习 我们都不小心踏上一列飞速疾驰的列车,咔嚓咔嚓,带我们驶向一个时代。一个纷乱的脚步踩碎了梦想的时代,一个嘈杂的声音湮没了和平的时代,一个无止的欲望充斥内心的时代,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每个人都如受刺激了的公牛,东突西奔,掠夺般地赢取自己的身份、地位,多少人每日渴求一步登天,五百万的大奖仿佛就在眼前。每日的生活如同沸了的水,用蒸蒸白气宣告自己的精彩,却于一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自主学习 这段文字运用形象而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对当今时代急功近利的现象的感知,十分自然地导入了对生活、对思想的感悟。自主学习 2.用深刻而直白的语言直接点明,这样的文字比较明确、具体。例如:我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已于去年逝世。今天有一位中年女子特地赶到校庆会场来找我,她是穆尼老师的女儿。她说,穆尼老师临终前几次留话,要把他的藏书全部移赠给我。我和同学们一听都吓了一跳,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近似图书馆的庞大收藏。穆尼老师终生贫寒,全是为了购置这些书;他的家庭几十年来一直局促在难于转身的狭隘空间里,全是为了堆放这些书。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作者在叙述完老师的遗言,要把他的藏书全部赠予“我”后,对此作出思考,并且用“天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大多已无法弥补”这样一组直白而深刻的话点明了情谊无价和师情难还的主旨(理性思考)。主旨表述鲜明准确,透人心扉。自主学习 三、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不管是运用统领性语句还是点明题旨的语句来构成文章的主线,它们都能使文章思路清晰,轮廓了然。这是一条提升文章层次的重要途径。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段总领性的文字来统摄全文,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是理性思维深化的体现。自主学习 四、段落安排上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递进式结构应体现出思维的推进过程,各层的前后顺序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改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够反映出作者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认识。体现这种认识深化的轨迹的方式有以下三种:自主学习 1.将中心观点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各层之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过渡,同时又以此展现层次间的递进关系。例如:高考湖北卷一篇优秀作文,把中心论点“举手投足间,成为品格的注脚”分成三个分论点“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一个人的品格”“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一座城市的品格”“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品格”,道理由浅入深,论述得合情合理,文章显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自主学习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即围绕中心回答三个问题:(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办。例如一篇标题为“专心致志,方能成功”的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做任何事要专心致志,否则一事无成”的中心论点,接着分析“专心致志”的必要性,再从“首先要热爱这项事业”“其次还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几方面论证“怎样才能专心致志”,层次清楚,论述深入,展示了理性思维的深化过程。自主学习 3.针对某些不良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明办法”的格式。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本论部分:先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再分析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篇文章的结构即是典型的层进式结构。自主学习 写作实践一、(原题见教材P53“写作实践”一)【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可以见仁见智,开放性极强的作文题目。自主学习 “亚洲第一飞人”刘翔既是上海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东方人的骄傲,在白人和黑人一统天下的国际田径赛场上,他以骄人的110米栏战绩创造了一个体坛神话。可是,对于是否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为刘翔塑铜质雕像的问题,人们多有争议。针对这一问题如何进行理性的思考,我们还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确立思考的路径,即可以将这一问题分解成不同的侧面,再从这些侧面入手进行理性的深化。比如塑铜质雕像的初衷和意义,雕塑对刘翔本人或社会的实际影响,等等。当然,还可以采用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对塑刘翔铜质雕像本身以及之后产生的影响作一分为二的深入剖析,以达到全面认识的目的。自主学习 同时,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还需要由此及彼,联系社会现实分析探讨,使文章对这一问题的理性化思考和认识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自主学习 【写作例文一】别误读了“为刘翔树铜像”一座高达3米、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塑将矗立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自从雅典奥运夺冠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知名度最高的体育明星之一,但被塑成铜像、“永载史册”还是第一次。自主学习 因此,这条爆炸性新闻在网友间引起了激烈交锋,有人言辞激烈地指出“为刘翔树铜像是典型的个人崇拜”,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刘翔是上海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的骄傲,刘翔是第一个在男子短距离竞赛项目获得奥运冠军的亚洲人,打破了亚洲人从体质上不适合短跑项目的宿命论,因此也是整个亚洲的骄傲!给刘翔树立雕像有什么错?是不是只有人死了以后才有资格被人塑成雕像?是不是因为刘翔太年轻,不配被人塑成雕像?自主学习 看看这两种观点的交锋,可能让人觉得都有道理。但是,当你接着往下读这条新闻,你将会发现,他们是误读了“为刘翔树铜像”的新闻。所谓“上海将在徐家汇为刘翔树立3米高大型铜质雕像”,实际上是一场在徐家汇公园免费展出4个月的“上海首届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而已。听说上海要举办城市雕塑展的消息后,韩国著名雕塑家金善球特意根据中国飞人刘翔的主体形象,创作了这件高3米、宽2米、厚1.5米的大型铜雕——《中国之翔》,金善球为体育英雄塑像已经不是第一次。由此看来,这纯属雕塑家个人行为,与上海搞个人崇拜无关。自主学习 至于城雕展之后,如果有上海企业或个人出于公益之心而购买刘翔跨栏铜像,使之一直矗立在上海徐家汇而不是装点自己企业的门面,也无不可。因为在一个日益文明、日益富裕、日益强大的社会里,无论是在体育比赛还是别的什么竞争环境下,民族自信心日益增强的人们,要求代表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的人物,不仅具备实力,还要展现魅力。“我是最好的”、“谁说亚洲人不能拿奥运会短跑金牌”,自信的刘翔恰好吻合着日益自信的民族心理。只要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地拿财政来支撑这尊铜像的屹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自主学习 【写作例文二】刘翔为什么不学学聂海胜?耿银平11月3日《东方早报》报道,本月19日,一座高达3米、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塑将矗立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虽然是一种临时性展览,刘翔注定又会成为“舆论风暴”,而且大多数人都建议刘翔不要同意这样做:这种“捧杀”会“烹杀”了自己。因此,笔者禁不住问一声,刘翔,为什么不能学一学聂海胜?自主学习 面对盛名,名人,特别是涉世不深的名人,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的确很不容易,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名誉不再的代价。但这恰恰是对自己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一个考验。航天英雄聂海胜就经受了这种考验。在自己老家还处于赤贫状态时,他能脱身名利之外,不接受家乡的赠予,不用名声作为交换筹码,清贫自高,惜名如金。在老百姓看来,聂海胜拒绝家乡政府和有钱人的赠予的行为比起他成功飞“神六”更高尚,更伟大,更难能可贵。聂海胜的宠辱不惊、高风亮节让人感动,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自主学习 今天的刘翔,无论在自己从事的体育竞技还是名声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顶峰,如果不能“见好就收”,淡泊名利,就可能会为名声所误,走下坡路,辜负大家的一片厚望。经历过很多舆论波折的他这时候应该具有一定的理性和沉稳风度了。处在国人的无限期望中,他没有理由不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况且他还是在读研究生,需要时间清静和继续奋斗。像这样的雕像,如果没有刘翔事先的同意,应该不会有这种“轰动性结果”。因此,刘翔对这种社会炒作应该大胆大声说“不”了,应该发出一些“让刘翔回到人间”的诚恳声音。自主学习 刘翔如果这样要求了,虽然不一定见效,那仍然是他的理智和清醒;如果刘翔没有这种必要的争取,那就是一种“不愿、不能回避名利”,在这样无休止的无谓争论中,更多人感到的只能是遗憾和痛惜。自主学习 二、(原题见教材P53“写作实践”二)【写作提示】作为鲁迅研究专家的钱理群先生曾对鲁迅这样评价:“鲁迅”(鲁迅其人,他的作品)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深刻矛盾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工作者,都按照各自所处的时代与个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鲁迅”本体,有着自己的发现、阐释、发挥、再创造,由此而构成一个不断接近“鲁迅”本体、又不断丰富“鲁迅”本体的、永远也没有终结的运动过程。(《心灵的探寻》引言)自主学习 本题既然是“我看鲁迅”,因此写作时肯定是要突出对鲁迅理性认识中的“个性化”,在看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发现、阐释、发挥、再创造”;既然人们对鲁迅的探讨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终结的运动过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在理性看待鲁迅的过程中要具备历史唯物观,这样才能不断接近“鲁迅”本体,又不断丰富“鲁迅”本体。自主学习 【写作例文】活在人类的心里鲁 彦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歔,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只有鲁迅先生。自主学习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自主学习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山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作过帮助他的语言的姿势。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着的。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其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自主学习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自主学习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的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只有鲁迅先生。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自主学习 三、(原题见教材P53“写作实践”三)【写作提示】既然这篇小论文的题目确定了文章的重点是探寻“某些伟人晚年悲剧结局原因”,那么就需要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对该位伟人的“晚年过错”上,理性地分析其错误表现和行为,挖掘出悲剧的实质和根源。自主学习 在进行理性分析时,首先要运用辩证的观点,作深层思考。比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人和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伟人也不例外,我们在评价这些人物时不能仅看一时,应该把人生看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用全面的观点,对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为这个人有了很大的贡献就把他的不足一带而过,出于避尊者讳的考虑不说甚至去刻意掩盖;用内因与外因结合的观点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些伟人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有什么值得我们警觉的吗?自主学习 其次,对伟人晚年悲剧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时,还应该运用历史唯物观。这悲剧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吗?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时空生活,伟人也不例外,所以只有将历史伟人放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中,去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才能真正实现提醒后人、警示来者的目的。多问几个为什么,认识就自然会走向深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确定什么样的人是伟人?我们认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才是伟人。比如毛泽东、陈独秀、斯大林等,再如牛顿、伽利略等。自主学习 那么,怎样来认识类似的问题呢?下面两段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议论可提示一二:“仅仅讲毛泽东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制度问题,过去一些不好的制度把他推向了反面。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他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自主学习 “对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毛主席所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决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毛泽东的个人品质上。不能把错误的责任都推到毛泽东一个人的身上。千万不要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别的同志都正确,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自主学习 方法例说1.平中见奇全靠“问”看似不起眼的素材,经过理性分析后,就会别开洞天。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物、物象、场面或者电影镜头,我们虽然有很强烈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往往是比较朦胧的,甚至仅为一种潜意识。为了深化自己的认识,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进行理性分析,要么分析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要么由现象到本质,挖掘根源或者由物到人,揭示象征意义。合作探究 其实,这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同写作的运思过程是一致的,我们写作中的“以小见大”“象征手法”等构思手段,就是认识深化的具体运用。看到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能挖掘出感人、深刻、新颖的立意来。例如2011江苏卷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有一篇满分作文选取了偶尔看见的一个镜头,以一家叫做“风沙渡”的小餐馆作为素材,平中见奇,以小见大,引起联想,将考生内心一种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交相激荡,上升到思想层面的高度,鼓舞起粗犷渺远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合作探究 拒绝平庸江苏考生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合作探究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合作探究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合作探究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合作探究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合作探究 2.画龙莫忘“点睛”笔理性的认识,体现在文章中,就是对文字的恰当运用。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个性化的,有时为了让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需要适当地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点出来。这种文字表述可以是比较含蓄的,也可以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一定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例如2011年广东卷满分作文《回到原点》,作者以“老巷”为载体,抒发了对故园老屋的无限怀念,全文以含蓄的笔调,叙写了对生命原点的拳拳深情。结尾时,作者轻轻“点睛”:“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把对生命“原点”的爱和痛,豁然亮出。合作探究 回到原点广东考生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合作探究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合作探究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龄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合作探究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合作探究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合作探究 3.思路如水渠自成文章写作之前,都会有一个构思的过程,经过反复比较、斟酌、弃取、梳理、不断深入、逐渐明晰,才会形成文章明确的写作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思路顺畅了,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文质俱美的理想境界,才会使得思想之流水奔腾于理性之堤坝内。下面以议论文的结构作一下简单介绍: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本论部分提到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等等,有时是几种形式的复合交叉。合作探究 一般结构形式可分两大类:(1)横式:并列式的论述结构“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先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合作探究 请看下面一篇例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主席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起兴,亮出观点,阐明语言对沟通的作用,清晰地让阅卷者看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合作探究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分论点一)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呼应标题)合作探究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分论点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的《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再次呼应标题)合作探究 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分论点三)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在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最后再呼应标题)合作探究 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的钥匙。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这把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重申论题,照应起首)这篇文章属于并列式结构的范文。以“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的沟通”作为反复重现的句子格式,从三方面展开论述。这是典型的“三大三小”的结构形式。所谓“三大”即全文由三大部分组成,“三小”指的第二部分由三个并列的段落组成。这样的行文格式,便于阅卷者迅速把握作者的思路。其结构如下:合作探究 a.开头部分:起兴。b.第二部分:并列结构。分论点一: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分论点二: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分论点三: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c.结尾部分:深化话题,重申观点。看几个主体段落的开头就知道这篇文章的结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正是应试作文所需要的。一般情况下,并列结构有两种情况:一是观点的并列,一是材料的并列。拥有其中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文章的结构安排成并列式结构。合作探究 (2)纵式:递进式的论述结构“层层深入”式,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论述。“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请看下面一篇以“转折”为话题的优秀作文。合作探究 转 折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有余香。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中心观点)合作探究 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分论点)《飘》中的女主角思嘉丽由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变成了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骤变的人性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炮烙的深刻印记。更多的如希区柯克、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处决定性的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它们无疑是精彩的。合作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分论点与第一分论点构成递进关系)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人更多的感喟……合作探究 记得林清玄说过“人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上一个门框,那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求生命的出口”。是啊,我们的生活之路一定不是平坦笔直的。有的转折也许是不情愿的,就如自己孩提时得知要离开居住已久的城市迁往北京时,心中的那份不快一样,不愿意离开相处已久的亲朋,对每一条街道,甚至是街边的陌生人都有一分不舍,毕竟没人愿意面对离别。到了北京后慢慢地适应了,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有了新的精彩。这样的转折,乍看不美好,似乎是一种结束,如今想来,反倒觉得是一个起点。合作探究 生活中的转折,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本来就有起有落,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生活。愿一个个转折为你我交织出一条值得回味的生活之路。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的结构分解为:开头部分:起兴,“林中的通幽曲径”点出“转折”话题,同时亮出“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这个中心观点。第二部分:分论点,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第三部分:分论点,由书写到人生(递进)。第四部分:分论点,由人生谈到自身(层进)。结尾部分:我们应以微笑的态度面对转折。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是回答四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合作探究 层进式主要体现在主体部分的意义递进上,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等等。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作文时,最好是根据文题与所掌握的素材,选择其中的一种结构形式下笔。当然,我们所列举的结构形式也不是唯一的好形式,只是这种结构学生较容易掌握,而结构安排的目的就是增强文章的清晰度,清晰的就是好的结构形式。合作探究 点拨迁移【例文一】《近墨者未必黑》●点拨本文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在展开论证的过程中首先点明“近墨者黑”的合理性,接下来笔锋一转,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另一面,然后由物及人,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到革命者“面对醉生梦死之流和污秽弥漫之气,永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质和风范”。合作探究 论据充分,论证由浅入深,体现出议论思路的逻辑性。文章最后两段更是深入一步,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近墨者黑与不黑的根本原因,并分析了“人怎样才能做到近墨不黑”,体现出论证的逐层深化。理性思维的形式之一便是辩证思维,对于“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问题,唯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分析方能使论证充分有力,全面客观。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迁移借鉴通过阅读以上例文和点评,我们发现理性思维的深化体现在对一般感知的理性分析上,对待一种现象不妨多角度地去思考一下,而这其中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解读则会使思维更加深刻全面。同时理性思维的深化还表现在思路的清晰以及段落安排上所体现出的内容上的递进关系上。合作探究 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文章如何呈现这种深化的轨迹呢?要借助段落的安排。表现在议论文,是引论、本论和结论,逐层递进;表现在记叙文,则往往是卒章显志;表现在散文,往往是起承转合。当然文无定法,还应考虑文章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作探究 【例文二】《我忘不了那一双眼睛》●点拨本文是一篇将理性的认识用感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佳作。文章紧紧抓住祥林嫂的眼睛的四次变化,以此为线索来探讨她悲剧的一生。文章一开始并没有采用理性的分析去探讨作者这样安排的独具匠心,而是先以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引发自身的感受,来表达对人物命运的情感共鸣:“她的眼睛里流淌着殷红的鲜血,流成了一条河,汇成了汪洋大海,淹没了我的身躯,淹没了这个世界……我被祥林嫂的眼睛深深地震撼了。”在这段文字的统领下,作者分析强调了人物悲剧命运带给读者的艺术感染力。这条主线使文章思路清晰,轮廓明了,体现理性思维的深化。合作探究 ●迁移借鉴通过对上面例文和点评的阅读,我们发现理性思维的深化体现在写作中的梳理思路上,让理性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出文章的轮廓。这些理性化的认识可以在开头提出,领起下文,当然也可以在结尾提出,总括上文,表现出一种清晰的思路。正如写议论文,结构上可以是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即理性的分析要贯穿全文始终。合作探究 【例文三】《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卫老婆子》●点拨本文是一篇剖析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它以小说《祝福》中的一个小人物——卫老婆子为论述对象,对她在小说中所起的穿针引线的作用,紧扣情节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合作探究 文章开头从卫老婆子的职业——“中人”入手,结合故事情节逐层分析了卫老婆子在祥林嫂悲惨遭遇中所充当的角色:表面上装的是那么乐于助人,实则是一个虚伪狡黠的社会寄生虫。文章后半部分是重点,作者对卫老婆子在小说情节发展和故事叙述中所起到的“穿针引线”的作用作了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卫老婆子与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作用,可谓见解独到。结尾处,更是以问句收束全篇,发人深思。合作探究 ●迁移借鉴《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卫老婆子》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作者对小说中卫老婆子这样一个次要人物作出了理性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很独到,很中肯,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完此文,我们觉得,首先对自己的思维有恰当的概括和说明是非常必要的,如本文鲜明地指出:卫老婆子是社会寄生虫,卫老婆子在小说情节上穿针引线。其次,在分析过程中更应理清思路,做到眉清目秀,有条有理。文章分为前后两部分,一略一详,结构完整而清晰。以上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合作探究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