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杨崇民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沁园春·长沙》杨崇民

ID:1023925

大小:1.85 MB

页数:49页

时间:2022-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重点:从意象美的角度赏析这首词【年代】:现代【作者】:毛泽东【曲牌】:沁园春【题目】:长沙【写作时间】:1925沁园春长沙 关于词的常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讽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结构: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写景,由景生情。下阕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被人誉为诗人政治家。作者简介: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历史回放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夜校,使大革命的时代洪流奔涌在偏远的山村。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这首《沁园春·长沙》就是在旧地重游时写下的。风物依旧的长沙,五载读书生活时的景致历历在目,可世事全然大变。过去的狂放和岁月的流逝,眼前的峥嵘和社会的生机,还有未来中国的辽阔与希望,都一股脑的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耳边或许回荡着五年前他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一次要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这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请同学们仔细体味一下。那时的诗人与我们现在是一样花季年华,一样的青春岁月。我们读后,心内会有怎样的感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这是柳亚子先生赠毛泽东的诗句,可谓对毛泽东诗词的千古评定。《沁园春·长沙》意境开阔,气势宏大,是诗人气质和革命家气度的完美结合。鉴赏这首词,要反复诵读,理解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由教师带领大家齐读,感受整首词的境界。 沁园春·长沙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风发,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对象,一个“看”字写尽凌厉高远的秋天景象。枫林如火,深寓着他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饱含着他无限的革命热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也是诗眼所在。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一个“怅”字道出了无尽的苍凉和想像。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这时的中国恰如百舸争流的竞技场。而诗人则是与激流搏击的勇士之一。并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赏析探究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立、看、怅、问、忆(2)、“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遍、染、透、争、击、翔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赏析探究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答案: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 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明确: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为“飞”好吗?明确: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明确:“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明确:“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你们看,毛泽东用得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透:强调水的清澈争:渲染了热闹气氛击:突出雄鹰的矫健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下面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假设你是一位导演,你将怎样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 一、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二、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明确: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是的,绚丽蓬勃,充满生机。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将要学到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写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明确: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明确: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明确: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明确:“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此词下阙的领字是?明确:“忆”。请读一下。(读时应稍顿,突出其领字的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明确: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怎样的精神?明确: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明确:这些青年才华、能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联系《沁园春·雪》,其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明确: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他们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明确: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总结全词:①上阕写了些什么?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②下阕写了些什么?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1、上阕:眼前景看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万红遍,层尽染;漫碧透,百争流。击长空,翔浅底,竞自由。秋景色彩绚烂心中情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壮志胸怀博大立时间地点环境分析全词 2、下阕:记忆峥嵘岁月豪迈气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同学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辈破浪锐进奋然前行携过渡 多种对比形象鲜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写作特色 毛泽东在这首《沁园春·长沙》中,似乎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他告别了纯粹抒写个人情感的写作时代。从此,具体沉实的历史使命感构成了他的诗歌旋律。 1915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学校时雄心壮志: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课外拓展: 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背诵全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