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数学(文)第二次调研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数学(文)第二次调研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259320

大小:1.05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5-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惠州市 2020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学校、班级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 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个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的位置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1.已知集合 , ,那么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解出集合 所含的元素,再由集合的交集运算的定义求解。 【详解】 ,又 即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交集及其运算,熟练掌握交集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2.已知复数 满足 (其中 为虚数单位),则 的共轭复数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把已知等式变形,利用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化简,再由共轭复数的概念解答。 { }| 2 2P x x= − ≤ ≤ { }| lg 0Q x x= > P Q = ( )2,0− [ )1,2 ( ]1,2 ( ]0,2 Q { }| lg 0Q x x= > { }| 1Q x x∴ = > { }| 2 2P x x= − ≤ ≤ { }|1 2P Q x x∴ = < ≤ ( ]1,2P Q = z ( )1 2i z i− = + i z 1 3 2 2 i− − 1 3 2 2 i+ 1 3 2 2 i− + 1 3 2 2 i−【详解】 , , ,即 的共轭 复数为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属于基础题。 3.若 ,且 ,则 的值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诱导公式可得 ,再根据平方关系计算出 ,之后利用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即可得到 答案。 【详解】由题意,根据诱导公式得 , 又因为 且 ,所以 ,根据 可得 , 所以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属于基础题。 4.我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数学研究成果,其中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 子算经》、《缉古算经》,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文献.这 5 部专著中 有 3 部产生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中学拟从这 5 部专著中选择 2 部作为“数学文化” 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则所选 2 部专著中至少有一部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著的概率为 ( ) A. B. C. D. 【答案】D ( )1 2i z i− = + ( )( ) ( )( ) 2 12 1 3 1 1 1 2 i ii iz i i i + ++ +∴ = = =− − + 1 3 2 2z i∴ = − z 1 3 2 2z i= − ( ) 1sin 3 π α− = 3 2 2 π πα≤ ≤ sin 2α 4 2 9 − 2 2 9 − 2 2 9 4 2 9 sinα cosα ( ) 1sin sin 3 π α α− = = 3 2 2 π πα≤ ≤ sin 0α > 2 a π π≤ ≤ 2 2sin cos 1α α+ = 2 2cos 3 α = − 1 2 2sin 2 2sin cos 2 3 3 α α α  = = × × −    4 2 9 = − 3 5 7 10 4 5 9 10【解析】 【分析】 利用列举法,从这 5 部专著中选择 2 部作为“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基本事件有 10 种情况,所选 2 部专著中至少有一部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著的基本事件有 9 种情况, 由古典概型概率公式可得结果. 【详解】《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缉古算经》,这 5 部专著中 有 3 部产生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这 5 部专著分别为 ,其中 产生于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这 5 部专著中选择 2 部作为“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学习内容, 基本事件有 共 10 种情况,所选 2 部专著中至少有一部是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著的基本事件有 ,共 9 种情况, 所以所选 2 部专著中至少有一部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著的概率为 .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典概型概率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利用古典概型概率公式求概 率时,找准基本事件个数是解题的关键,基本亊件的探求方法有(1)枚举法:适合给定的基本 事件个数较少且易一一列举出的;(2)树状图法:适合于较为复杂的问题中的基本亊件的探求. 在找基本事件个数时,一定要按顺序逐个写出:先 , …. ,再 , ….. 依次 …. …这样才能避免多写、漏写现象的发 生. 5.某工厂为了解产品的生产情况,随机抽取了 100 个样本。若样本数据 , ,…, 的 方差为 8,则数据 , ,…, 的方差为( ) A. 8 B. 15 C. 16 D. 3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方差的性质,若 的方差为 ,则 的方差为 , 直接求解. 【 , , , ,a b c d e , ,a b c , , , , , , , , , ,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de , , , , , , , , ,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9 10 mP n = = 1 1( , )A B 1 2( , )A B 1( , )nA B 2 1( , )A B 2 2( , )A B 2( , )nA B 3 1( , )A B 3 2( , )A B 3( , )nA B 1x 2x 100x 12 1x − 22 1x − 1002 1x − 1 2, , , nx x x 2s 1 2 , , nax b ax b ax b+ + +, 2 2a s【详解】样本数据 , ,…, 的方差为 8,所以数据 , ,…, 的方差为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性质应用,若 的方差为 ,则 的方差为 ,属于基础题。 6.以下三个命题: ①“ ”是“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若 为假命题,则 , 均为假命题; ③对于命题 : ,使得 ;则 是: ,均有 .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求出不等式 的解集然后再判断两集合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②用 联结的两个命题,只要有一个为假则这个复合命题即为假. ③根据特称命题的否定为全称命题判断. 【详解】①不等式 ,解得 或 ,  所以 , ,“ ”是“ ”的 充分不必要条件.①正确; ②若 为假命题,则 , 至少有一个为假,故②错误; ③命题 : 使得 的否定 为 ,均有 .③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简单逻辑联结词及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属 于基础题。 1x 2x 100x 12 1x − 22 1x − 1002 1x − 22 8 32× = 1 2, , , nx x x 2s 1 2 , , nax b ax b ax b+ + +, 2 2a s 2x > 2 3 2 0x x− + ≥ p q∧ p q p x R∃ ∈ 2 1 0x x+ + < p¬ x R∀ ∈ 2 1 0x x+ + ≥ 2 3 2 0x x− + ≥ ∧ 2 3 2 0x x− + ≥ 2x ≥ 1x ≤ { }| 2x x > { }| 2 1x x x≥ ≤或 22 3 2 0x x x> ⇒ − + ≥ 2 3 2 0 2x x x− + ≥ ⇒ >/ 2x > 2 3 2 0x x− + ≥ p q∧ p q p x R∃ ∈ 2 1 0x x+ + < p¬ x R∀ ∈ 2 1 0x x+ + ≥7.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主视图,左视图均是由三角形与半圆构成,俯视图由圆 与内接三角形构成,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该几何体是一个半球上面有一个三棱锥,体积为 , 故选 A. 8.已知双曲线 ,双曲线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2,M 是双曲线 C2 的一条渐近线上的点,且OM⊥MF2,O 为坐标原点,若 ,且双曲线 C1,C2 的离心率相同,则双曲线 C2 的实轴长是 ( ) A. 32 B. 4 C. 8 D. 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求得双曲线 C1 的离心率,求得双曲线 C2 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y= x,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结合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化简整理解方程可得 a=8,进而得到双曲线的实轴长. 【详解】双曲线 的离心率为 , 设 F2(c,0),双曲线 C2 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y= x, 2 1 6 6 π + 2 1 6 2 π + 2 1 3 6 π + 2 1 3 2 π + 31 1 1 4 2 1 21 1 1 ( )3 2 2 3 2 6 6V ππ= × × × × + × × = + 2 2 1 : 14 xC y− = 2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2 16OMFS =△ b a 2 2 1 14 xC y− =: 5 2 b a可得|F2M|= =b, 即有|OM|= =a, 由 ,可得 ab=16, 即 ab=32,又 a2+b2=c2,且 = , 解得 a=8,b=4,c=4 , 即有双曲线的实轴长为 16.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方程和性质,注意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离心率公式,考查 化简整理的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9.已知直线 是函数 的一条对称轴,则( ) A. B. 上单调递增 C. 由 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可得到 的图象 D. 由 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可得到 的图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正弦型函数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判断出选项 A 错误,由正弦型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判断出选 项 B 错误,根据正弦型函数的平移变换可以判断出选项 C 错误和选项 D 正确. 【详解】由题意可得: ,据此可得: ,令 k=0 可得: ,选项 A 错误;函数的解析式为: ,若 ,则 在 2 2 bc a b+ 2 2c b− 2 16OMFS =  1 2 c a 5 2 5 3x π= ( ) ( )2sin 2 2f x x πϕ ϕ = + ( )g x (0,1)x∈ ( ) 0g x′ < ( )g x ( ) (1) 0g x g≥ = ( )f x (0,1)x∈ (1, )x∈ +∞.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图像的判断,用到了换元的思想,简化了运算,同学们还可以用特殊值 法等方法进行判断. 11.已知数列 的各项均为正数, , ,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5,则 ( ) A. 119 B. 121 C. 120 D. 122 【答案】C 【解析】 依 题 意 有 , 即 数 列 是 以 首 项 , 公 差 为 的 等 差 数 列 , 故 . , 前 项 和 , 所 以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递推数列求数列通项公式,考查裂项求和法.首先根据题目所给方程,原 方程是分式的形式,先转化为整式,得到两个平方的差为常数的递推数列,根据这个递推数 列可以得到数列 是以 首项,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即求出 的通项公式,进而求得 的通项公式,接着利用裂项求和法求得前 项和,最后列方程解出 的值. 12.已知椭圆 的短轴长为 2,上顶点为 ,左顶点为 , 分别是 椭圆的左、右焦点,且 的面积为 ,点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 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得椭圆 的短轴长为 , 可得, ( ) 0f x > { }na 1 2a = 1 1 4 n n n n a a a a+ + − = + 1 1{ } n na a+ + n n = 2 2 1 4n na a+ − = { }2 na 4 4 2 4 , 2n na n a n= = ( ) 1 1 1 1 1 12 21n n n na a n n+ = ⋅ = + −+ + + n ( ) ( )1 12 1 3 2 1 1 12 2nS n n n= − + − + + + − = + − ( )1 1 1 5, 1202 n n+ − = = { }2 na 4 4 2 na na n n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A B 1 2,F F 1F AB∆ 2 3 2 − P 1 2 1 1 PF PF + [1,2] [ 2, 3] [ 2,4] [1,4]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2 ( ) 1 1 2 3 2 2F ABS a c b∆ −= − =, 可得 ,从而可得结果. 详解:由得椭圆 的短轴长为 , , 解得 , ,设 , 则 , , 即 ,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题意的简单性质,题意的定义的有意义,属于中档题.求解与椭圆性质有关的 问题时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既使不画出图形,思考时也要联想到图形,当涉及顶点、焦点、 长轴、短轴、等椭圆的基本量时,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其中第 15 题第一空 3 分,第二空 2 分。 13.已知向量 , ,若 ,则实数 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向量垂直的坐标运算进行求解。 【详解】由题意 且 , , ,得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若 、 , 则 ,属于基础题。 2, 3a c= = 1PF x= ( )2 1 2 1 1 4 4 2PF PF x + =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2 2, 1b b= = ( ) 1 1 2 3 2 2F ABS a c b∆ −= − = 2 3, 2, 3a c a c− = − ∴ = = 1 2 2 4PF PF a+ = = 1PF x= 2 4PF x= − [ ],x a c a c∈ − + 2 3,2 3x  ∈ − +  ( ) [ ]2 1 2 1 1 1 1 4 1,44 4 2PF PF x x x ∴ + = + = ∈− − − ( )12,a k= ( )2 ,14b k= + a b⊥  k = 12 13 − a b⊥  ( )12,a k= ( )2 ,14b k= + ( )12 2 14 0k k∴ + + = 12 13k = − 12 13 − ( )1 1,a x y= ( )2 2,b x y= a b⊥  1 2 1 2 0x x y y+ =14.设函数 ,则 ______. 【答案】0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分段函数,由内及外求解函数值。 【详解】 , . 所以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判断出自变量所属的段,将自变量的值代入相对应 的解析式中求出函数值。 15. 的内角 的对边分别为 ,已知 ,则 的大小为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由 , 根 据 正 弦 定 理 得 , 即 , , 又因为 , 所以 , 故答案为 . 16.已知底面边长为 的正三棱柱 的六个顶点在球 上,又知球 与此正三棱 柱的 5 个面都相切,则球 与球 的半径之比为______,表面积之比为______. 【答案】 (1). (2). 【解析】 【分析】 ( ) ( ) ( ) 2 2 1 1 lg 1 x x xf x x x  + − ≤=  − > ( )( )4f f − = ( )4 16 4 2 10f − = − − = ( )10 1 lg10 0f = − = ( )( ) ( )4 10 =0f f f− = 0 ABC∆ , ,A B C , ,a b c ( )3 cos cos , 60a C c A b B− = = ° A 75° ( )3 acosC ccosA b− = ( )3 sinAcosC sinCcosA sinB− = ( ) 33sin 2A C− = ( ) 1sin , 302 6A C A C π− = − = = ° 180 B 120A C+ = °− = ° 2 150 ,A 75A = ° = ° 75° a 1 1 1ABC A B C− 1O 2O 1O 2O 5 :1 5:1由题意球 为正三棱柱的外接球,球 为正三棱柱的内切球,正三棱柱的外接球和内切球的 球心为同一点,在上下底面中心的连线的中点上,外接球的半径为球心到各顶点的距离,内 切球的半径为球心到各面的距离, 即可求出球 与球 的半径的关系。 【详解】设球 ,球 的半径分别为 , ,由于正三棱柱的六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 所以球心在上下底面中心的连线的中点上,如图, , , ,在 中, , 由 于 所 以 : , ,则球 与球 的半径比为 ,所以球 与球 的表面积之 比等于 ,所以答案应填: , . 【点睛】正三棱柱的外接球和内切球的球心为同一点,在上下底面中心的连线的中点上,外 接球的半径为球心到各顶点的距离,内切球的半径为球心到各面的距离,找出两球半径和三 棱柱的底边的关系再代入球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三、解答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第 17~21 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60 分。 17.记 为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若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设 , 为数列 的前 项和,证明 . 【答案】(1) , . 1O 2O 1O 2O 1O 2O R r AB a= OA R= OE r= OEA∆ 2 3 3 3 2 3AE a a= × = 1 3 3 3 2 6OE r a a= = × = 2 2 2OA OE AE= + 2 25 12R a= 2 21 12r a= 1O 2O 5 :1 1O 2O 2 2 2 2 2 2 5 4 12 514 12 aR R r r a π π = = = 5 :1 5:1 nS { }na n 4 5 20a a+ = 6 48S = { }na 1 1 n n n b a a + = nT { }nb n 1 6nT < 2 1na n= + *n N∈(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利用已知条件构造关于 和 的方程组,即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利用(1)的结论,进一步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出数列的前 项和,即可得证. 【详解】(1)设等差数列 公差为 ,依题意 , 解得 , 由 , ∴ , . (2) ,且 ∴ 因为 , 所以 ,得证。 【点睛】本题考查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及应用,裂项相消法在数列求和中的应用,主要考 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转化能力,属于中档题。 18.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某贫困县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在精准落 1a d n { }na d 4 5 1 6 1 2 7 20 6 56 482 a a a d S a d + = + = ×= + = 1 3 2 a d =  = ( )1 1na a n d+ −= 2 1na n= + *n N∈ 1 1 n n n b a a + = 2 1na n= + ( ) ( )1 1 1 1 1 1 2 1 2 3 2 2 1 2 3n n n b a a n n n n+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2 3 5 5 7 2 1 2 3nT n n  = − + − +⋅⋅⋅+ − + +  1 1 1 2 3 2 3n  = − +  *n N∈ 1 02 3n ∴ >+ 1 1 1 3 2 3 3n ∴ − 1a = 1b = ( ) ( )( )1 1xf x x e= + − ( ) ( )0 0, 1 0f f= − = 0m ≤ 2x mx x≥ + ( ) ( )( )1 1xg x x e x= + − − ( ) ( )2 2xg x x e= + −′ ( ) ( ) ( )t x g'(x t' x x 3 xe= = +), x 3< − ( )h x 0′ < g'(x) g'(x 0 − ( )h x 0′ > g'(x) ( )g 0 0′ =所以 在 上当单调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且 , 故 , 故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切线求参数的方法,以及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方法,解题时 要认真审题,注意导数性质的合理运用.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在第 22、23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分。答题时请写清题号并将相应信息点涂黑。 22.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圆 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以原点 为极 点, 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建立极坐标系. (I)求圆 的普通方程及其极坐标方程; (II)设直线 的极坐标方程为 ,射线 与圆 的交点为 , 与直线 的交点为 Q,求线段 PQ 的长. 【 答 案 】( I ) 普 通 方 程 为 : , 极 坐 标 方 程 为 : . (II) 【解析】 【分析】 (I)利用 消去参数,求得圆的普通方程,将 代入, 可求得对应的极坐标方程.(II)分别将 代入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然后两式相减, 可求得 的长. 【详解】(I)∵圆 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 ∴消去参数 得普通方程为: 又 ∴ ( )g x ( )0−∞, 0 ∞+, ( )g 0 0= ( ) ( ) ( )( ) 20 0 1 1xg x g x e x mx x≥ = ⇒ + − ≥ ≥ + ( ) 2f x mx x≥ + xOy C cos 1 sin x y α α =  = + α O x C l sin( ) 23 πρ θ + = : 6OM πθ = C P l 22 ( 1) 1yx + − = 2sinρ θ= | | 1PQ = 2 2cos sin 1α α+ = cos , sinx yρ θ ρ θ= = π 6 θ = PQ C 1 x cos y sin α α =  = + α α ( )22 1 1x y+ − = cos , sinx yρ θ ρ θ= = ( ) ( )2 2cos sin 1 1ρ θ ρ θ+ − =化简得圆 的极坐标方程为: . (II)∵射线 与圆 的交点为 ∴把 代入圆的极坐标方程可得: 又射线 与直线 的交点为 Q ∴把 代入直线 极坐标方程可得: ∴ ∴线段 PQ 的长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极坐标、直角坐标和参数方程相互转化,考查利用极坐标的几何意 义来解问题的方法,属于基础题. 23.已知关于 x 的不等式|x﹣m|+2x≤0 的解集为(﹣∞,﹣2],其中 m>0. (1)求 m 的值; (2)若正数 a,b,c 满足 a+b+c=m,求证: 2. 【答案】(1)m=2(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解不等式,得出答案。 (2)直接使用均值不等式即可证明之。 【详解】(1)由 f(x)≤0 得|x﹣m|+2x≤0, 即 或 , 化简得: 或 由于 m>0,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m). 由题设可得﹣m=﹣2,故 m=2. (2)由(1)可知,a+b+c=2, C 2sinρ θ= : 6OM πθ = C P 6 πθ = 2sin 16P πρ = = : 6OM πθ = l 6 πθ = l sin 26 3 π πρ  + =   2Q ρ = 1P QPQ ρ ρ= − = 2 2 2 + + ≥b c a a b c 2 0 x m x m x ≥  − + ≤ , , 2 0 x m m x x   − + ≤ < 3 x m mx ≥ ≤ , , . x m x m ≤  ≤ − ,又由均值不等式有: a≥2b, b≥2c, c≥2a, 三式相加可得: c≥2b+2c+2a, 所以 a+b+c=2. 【点睛】本题考查解不等式与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 2b a + 2 +c b 2 +a c 2 2 2 a b+ + + + +b c a a a c 2 2 2 + + ≥b c a a b c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