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带答案

ID:258739

大小:101.06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5-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雅安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年级下期 4 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 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 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 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 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 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 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 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 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 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 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 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 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 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 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 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 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 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 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 目流传着。 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 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 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 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 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 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 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 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 爱的对象。 B.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他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 要的先驱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 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 正统迂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 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 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文艺成就虽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有巨大影响, 是一个重要人物。 B.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深刻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是苏轼之所 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 C.苏轼虽然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在其心中仍深藏 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比较平和,不像苏轼那样对当时 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 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 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 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 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 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 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 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 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 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 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 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 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 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 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 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 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 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 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 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 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 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 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 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 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 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 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 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 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 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 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 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表现出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 博大和朦胧的。 C.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 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E.作者在文章收笔处, 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 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5.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跟随作者的游踪,感受作者笔下 雨天西溪的野趣,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每空答题字数不超过 15 字)(4 分) 游踪: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 → 车览沿山大道→ ③ → 船上欣赏摇船少女 ↓ ↓ ↓ ↓ 野趣:感受到 ① → 感受到 ② →感受西溪回环和秀美 → 感受到 ④ 6.大志和小志就这篇游记的构思展开热烈讨论,请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6 分) 大志:本文只要写西溪的晴天景色和雨天景色就可以了,第一段写西湖景色不是离题了 吗?我认为去掉该部分,文章主体——“西溪的晴雨”更突出。 小志:不,我认为该保留, 。 7.根据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4 分) (1)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2)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8 小题,31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赤壁赋 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 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月出于东山之上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挟飞仙以遨游 D.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越国以鄙远 ④顺流而东也 ⑤掠予舟而西也 ⑥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⑦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⑨西望夏口 A.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⑨ B.①⑦/②③/④⑤⑥/⑧/⑨ C.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⑨ D.①⑦/②③⑨/④⑤/⑥/⑧ 10. 下列句子中,按文言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②大王来何操? ③而今安在哉?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⑤何为其然也? 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④/②③⑤/⑦⑧/⑥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 C.①④⑨/②③/⑤⑥/⑦⑧ D.①④⑨/②③⑤/⑥/⑦⑧ 11.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辙、王安石、曾巩。 B.古人纪年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壬戌”是用的干支纪年法, 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元丰五年”则是用的年号纪年法。 C.古人常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 “望”,十六称“既望”,月末那天称“朔”。D.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 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斗牛,即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 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 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 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 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 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 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 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 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 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 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 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 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 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 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 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 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 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 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 /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 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 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 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 忧”。 C.“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庐陵萧君圭君玉”,这个称呼依次对应的是籍贯(庐陵)、姓氏(萧)、名(君圭)、 字(君玉)。除了这些称法,古代称人还可称官职、封地、郡望、号、谥号等等。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 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 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 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5.把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5 分)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 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6~17 题。 鹧鸪天·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 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6.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特点。(3 分) 17.“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4 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 ”来进行批评。 (3)王羲之《兰亭集序》里“ , ”表明了兰亭集会喝点酒,作点诗, 也足够用 来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 3)苏轼《赤壁赋》里客人认为生命短促、渺小的两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 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 中廖廖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 ,读着这段文字, 我们仍如 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 风,举头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 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 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 ,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 一,景情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 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 ,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是 ( )(3 分) 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 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时不我待 身临其境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B.时过境迁 设身处地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C.时不我待 设身处地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D.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22.根据上下文,填入语段空格处的选项依次是( )( )( )( )(4 分) 《兰亭集序》这幅传诵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化多端,如有神助,在章法、 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 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① 。结构上,极尽变化之 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 ② ;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 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 ③ ;尺幅之类,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④ 。 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23.请根据你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将下列空格补充完整。(6 分)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 俗藏在崇高背后。”《巴黎圣母院》就集中体现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例如:爱斯梅拉达 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 ① , ② , ③ …… 七、写作(本题共 1 小题,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 热情,蓝教给我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 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请以“为青春着色”为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字数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或套作。 高一下期 4 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 【答非所问,该项表述的是苏轼的个性和思想,不属于“文艺史上的意义”。】 2.B 【“与……一样”错误,后句判断是苏轼的特点。】 3.D 【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王安石的思想比较平和,没有破坏性。】 4.BD 【B 项“表现出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不正确,从原文“源宁来看 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 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D 项作者前后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溪主要是 写景,晴日游西溪则是写人记事。】(一项 2 分,共 4 分。超过数量选择,都不给分。) 5.①恐怖不安和清茶涤荡相映成趣;②景色空明青翠;③(从留下)乘船赏景;④竹西歌吹 般的闲情。(1 点 1 分,共 4 分;答题字数超出要求该空不得分) 6.①将西湖湖光山色的整齐小巧与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进行对比,更突出西溪景色的够 味儿;②表现众人对西溪景色的神往之情,使情感跌宕起伏,充满情趣;③引出下文对游览 西溪的记叙。(1 点 2 分,共 6 分) 7.⑴ 运用比喻(或通感)的手法,形象再现了少女摇橹使桨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 ⑵运用夸张(或叠词)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令人荡气回肠。 (手法 1 分,分析 1 分,两题共 4 分) 8.D 【A 项分别为:动词,往、到达;助词,不译。B 项分别为:介词,对;介词,从。C 项 分别为: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D 项均表凭借,用以、用来。】 9.B 【形容词活用成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成动词/动词活用成名词/名词作状语】 10.A 【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11.C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月末那天称“晦”。】 12. C 13. A 【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 14. B 【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15.(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①当国——掌管国政;②注措——措置,安排;③大抵——大都、大致;④祖——效法、 尊崇⑤句意。1 点 1 分,共 5 分) (2)这就是治学之人不可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择取(资料)的原因。 (①所以——……的原因;②学者——治学的人;③慎取——谨慎选取;④此……也,判断 句;⑤句意。1 点 1 分,共 5 分) 16.从视觉和嗅觉写景,(1 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2 分) (从动静结合、颜色词、叠词等角度分析亦可酌情给分) 17.拟人。(1 分)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抚慰下的平静和旷达, (2 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1 分) 18.(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寄蜉蝣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每空 1 分,共 6 分) 19.C【A 项“成为……机会”搭配不当;B 项语序不当,“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应改为“提 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D 项语序不当,“我国”应移至句首。】 20.)A 【补写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照应和语言的表达效果。A 项具有承前启后的关联作用,且语言凝练有力;B、C 两项和后一句中“创作”的主语关联不恰当;D 项语言平淡无神。】 21.D。【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放浪形骸: 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形容行为放纵随便,不受约束。至理名言:最 正确、最有价值的话。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22.①D ②C ③A ④B 【选文从“章法”“结构”用笔三个方面来描述《兰亭集序》的书法 特点。①处承接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错落有致”的特点,因此选 D 项最合适;②处承接在 结构上不求“平正、对称、均匀”的特点,自然而然“强调……”,因此选 C 项;③处承接每 一个字“有生命,有筋骨,有血肉”的评价,用“……各异”衔接最紧密,因此选 A 项;④ 处承接前文对书法运笔精妙的赞美,而 B 项正是夸奖“运笔使锋之妙”的,因此选 B 项。】(1 处 1 分,共 4 分) 23.①她(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②她(爱斯梅拉达)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 ③弗比斯虽英俊潇洒却风流卑鄙;④卡西莫多虽外貌丑陋却心灵高尚。(1 点 2 分,3 点 6 分, 此题无论从哪个角度(主题、手法、形象、情节等)指出对比,只要切合文本,言之成理即 可。) 24.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共 60 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 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 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 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 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 效法先王的政令。 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 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 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 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 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 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 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 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 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 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 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 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 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 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 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 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 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 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 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 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 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 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 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 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