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漳州市 2020 届第二次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理综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
1.【解析】
1.A.核糖的组成元素是 C 、H 、O ,不含磷,A 错误;
B.叶绿体中叶绿素含有镁元素,B 正确;
C .一般的盐溶液会导致蛋白质盐析,不会变性,C 错误;
D .氨基酸缩合方式为脱水缩合,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缩合方式无关,D 错误。
故选 B
2. 【解析】
A 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解析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A 错误;
B.细菌的抗药性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抗生素起选择作用。B 错误;
C .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发生共同进化属于共同进化范畴的一方面,C 正确;
D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不是,D 错误。
故选 C
3. 【解析】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量和温度,A 错误
B.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 正确;
C .试管 4 中继续增加 FeC l3 的量,催化剂的量增加,气泡可能增加,C 错误;
D .试管 5 迅速放在 90 ℃环境中,虽然酶的失活,但是 H 2O 2 会分解产生气泡,D 错误。
故选 B
4. 【解析】
A.分析图可知,由所有非同源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A 正确;
B.该对果蝇(AaXRXr和 AaXrY)杂交后得到的 F1 代中雌果蝇基因型为 AAXRXr、2AaXRXr、
aaXRXr、AAXrXr、2AaXrXr、aaXrXr,因此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1/4,B 正确;
C .若 该 雌 果 蝇 含 A 的 染 色 体 片 段 缺 失 ,则 该 对 果 蝇 杂 交 后 得 到 的 F1
(A,Aa,a,aa)×(XRXr,XrXr,XRY,XrY),共有 16 种基因型,C 正确。
D .Ⅱ号Ⅲ号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 错误。
故选 D
5. 【解析】
A 选项,过程①是 D N A→RN A 过程,表示转录,转录是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的,所以 A
选项错误;B 选项,过程②是核糖体在物质 b 上合成链状化合物的过程,物质 b 是 m RN A,
链状化合物就是合成过程中的多肽,短多肽链的核糖体表示刚开始合成,长多肽链的核糖
体表示已开始合成一段时间了,所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自右向左,B 选项正确;C 选项,
反密码子为 AG A,所以 m RN A 上为 U C U ,而 D N A 模板链上就是 AG A,C 选项正确;D 选
项,合成的蛋白质异常,非常导致膜功能发生变化,所以 D 选项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 A。
6. 【解析】
A 选项,乙烯浓度与脱落率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而是乙烯浓度达到一定浓度后脱落率反
而下降,A 选项错误;B 选项,据图,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脱落率随不断降低,所
以 B 选项正确;C 选项,随着生长素浓度的不断升高,乙烯浓度也不断升高,而脱落率则2
在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而下降,所以没有拮抗关系,C 选项错误;D 选项,据图,
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可以降低脱落率,但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也
是“除草剂”,极可能会“杀死”农作物,所以农业生产实践中不能这么做的,D 选项错误。
29. 【解析】
(1)分析图甲可得:在低 C O 2 浓度条件下,玉米净光合作用速率更高,即低 C O 2 浓度
下固定 C O 2 的能力更强、更具有竞争优势;小麦和玉米幼苗种植在同一密闭温室(光照、
温度等条件适宜),密闭温室中的 C O 2 浓度会不断下降,因此最先死亡的是小麦。实际光
合作用速率是指净光合作用速率加细胞呼吸速率,C O 2 浓度在 C 时,小麦和玉米的净光合
作用速率相同,但是并不知道小麦和玉米的细胞呼吸速率分别是多少,所以无法确定小麦
和玉米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否相等。
(2)分析 10~12 时、16~18 时的环境条件:10~12 时,光照强度、温度不断增强;16~18
时光照强度不断下降。10~12 时,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就是光照强度、温度不断增强,小
麦水分散失增加,叶片气孔关闭,导致 C O 2 摄入不足;16~18 时,光照强度不断下降导致
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3)实验目的是探究高温(35℃)对小麦、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所以实验自变量就
是不同温度(25℃,35℃);因变量是小麦、玉米净光合速率,具体的观测指标就是下
C O 2 吸收速率或 O 2 的释放速率;无关变量一般要求就是:相同且适宜。所以简要的实验思
路就是:将小麦、玉米都分别置于 25℃,35℃,而其他条件一致的条件中;并分别比较
它们在不同温度下 C O 2 吸收速率(或 O 2 的释放速率)。
30. 【解析】
本题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必修三 P25)和糖尿病的病因(自身免疫病必修三 P38)。
(1)如图所示,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
调节中枢,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
胰岛素分泌增多。同时,如图葡萄糖和胰高血糖素也可直接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
结合,一方面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
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可见,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2)结合图示,抗体 1 致病的原因是由于抗体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
致胰岛 B 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所以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抗体 2 则是与组织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
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都是免疫系统反应过度,产生的抗体“敌我不分”
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
31. 【解析】
本题以生态农业(沼气池)为背景,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作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实践意义(必修三 P95-96)。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将生物群落里的动植物的遗体、粪便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
到无机环境中。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
到关键作用,缺少生产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农业生态系统的优点:1、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使能
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3、减少作物秸秆的燃烧,
减少环境污染。3
(2)图乙中 A 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B 或 b+粪便量 E
或 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B 或 b=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 C +呼吸作用热能散失的量 D 。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 C = 流向分解者 E 或 f+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F 或 g。第二营养级与第
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F 或 g/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B 或 b。
能量逐级递减是因为该营养级的能量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会作为遗体,排遗
物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只有 10% -20% 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
32.(9 分)【解析】
(1)F2 籽粒中紫色:白色=(27+9):(21+7)=9:7 即 9:3:3:1 的变形 9:(3+3+1),
紫色和白色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
(2)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 中的紫色籽粒(A_B_)中共有 4 种基因型 AABB、
AABb、AaBB、AaBb(以 A/a、B/b 表示两对控制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且比例为 1:2:2:4,
所以在 F2 中的紫色籽粒中 A 基因的频率为 2/3,a 基因的频率 1/3;B 基因的频率为 2/3,b
基因的频率 1/3。因随机受粉,子代中基因型 A_(AA、Aa)的频率 4/9 + 4/9 = 8/9;同理,
基因型 B_的频率也为 8/9,紫色籽粒(A_B_)就为:8/9 *8/9 = 64/81 。
(3)F2 籽粒中,紫色与白色的性状分离比为 9:7;非甜与甜性状分离比为 3:1,所以
F1 籽粒为三对等位基因杂合的基因型,且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 F1 籽粒发育成的玉
米植株能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所以 F1 籽粒为育种材料,最快的育种方法就是单倍体育
种,简要过程就是:将 F1 籽粒种下,获得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
诱导染色体加倍,筛选获得紫色甜玉米纯种。
37. 【解析】
本题考查选修一 P14,专题二有关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1) 以石油为碳源,能分解利用石油的微生物就能大量繁殖,而不能分解石油的微生物的
生长将受到抑制的培养基就称为选择培养基。无论是干热灭菌还是高压蒸汽灭菌,达到设
定的温度或压力值后,应按照灭菌所需时间保持该温度或维持该压力。
(2)图 B 所示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的结果,因涂布不均匀使菌液分布不均匀,长
出来的菌落分布不均匀。
(3)图 C 所示是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的结果,通过接种环的连续划线,可将聚集的菌种
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划线过程接种环上的菌种逐渐减少,长出来的菌落就越来
越稀少。
38.【解析】
本题以新冠病毒的检测和疫苗的制备为背景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1)该病毒是 RN A 病毒,要获得目的基因 S,可以使用反转录法,即提取病毒的 RN A,
逆转录成对应 D N A 后,PC R 技术扩增得到基因 S。或者对病毒基因 S 测序,然后人工合
成基因 S。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所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 D N A
连接酶,根据病毒侵染的特性,目的基因 S 应该导入哺乳动物细胞细胞中让其表达。
(2)疫苗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体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能引起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同时本身又没有传染性和致病性 / 没有“毒性”。4
(3)如果检测核酸,一般的方法是探针法 /PC R 法,进行分子杂交。检测其特异性蛋白,
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