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并整合信息-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阅读题必考题型攻克秘籍 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筛选并整合信息-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阅读题必考题型攻克秘籍 解析版

ID:255157

大小:11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4-2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 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 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 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 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 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 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 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 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 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 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 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 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 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 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 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 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 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C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 是连词,表转折。D 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 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 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 废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 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 “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 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 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 项,故选 B。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把握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 再看作者是否赞赏。题中,(1)“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2)“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 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 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2)都是作者赞赏的;(3)“我 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对“后世之学”的分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 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 话,其中暗含讽刺。(4)“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 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 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 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 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 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 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 政学分裂的现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 行比较分析。题中,D 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 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 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 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 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 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中,“此……也”,判断句;“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则”,那么;“安得”,怎么能;“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 “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那些;“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 异义,学习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愿望;“如此”,像这样;“抑”,或许;“于 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 【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 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 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 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 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 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 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 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 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 难道仅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 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 来的地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 时,还没有新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 时正有战乱,三人职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 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 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 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 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晓三人 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 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二、【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 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 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 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 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 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 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 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 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 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 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 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 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 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 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 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称雄 B.酬以馆选 酬:应酬 C.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D.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 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B 项,“酬”意为“酬谢”。这句话意思 是,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故选 B。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 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 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 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 理解错误,原文中“而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故选 D。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答案】(l)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 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 (2)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 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 以直译为主。(1)要点:啧啧,赞叹;汗血,珍贵少有的人才;蹀躞,小步走路;康庄,通达的大 路。(2)要点:不自言,宾语前置,不言自;执鞭,举鞭为人驾车,表示景仰追随;忻慕,高兴而 仰慕。 4.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答案】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题干为“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 的特点”,要从读书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概括。关于读书,根据第三段“掷书万卷,做蠹鱼其中。每至 丙夜,声琅琅不辍”可知他读书沉迷专注;第四段“公于书无所不读”“尤攻文选”,可知他读书广 博而又有专攻。写作方面,根据第四段“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可知他写文善于模仿;“实驾元人 之上”可知他写作水平高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从小聪慧过人,卓尔不群。体格挺拔,眉清目秀。见到他的 人称赞说:“汤家有这样的孩子。”五岁能写文对诗。考验他时就会作答,再考验他还会作答。考 验多次没有为难的神情。13 岁时参加督学公试,补为弟子员。每次考试一定会在同类中称雄。庚午 年在乡间被举荐,年龄也就二十岁。见的人又再次啧啧称赞:“这是汗血宝马一样的人,可以达到 日行千里的才能,不是只在宽阔平坦的大路上小步走的人。” 丁丑年参加会试,张居正派他的党羽用中举来引诱他,但是先生不答应。说:“我不敢像女子 一样失去贞洁。”先生虽然是一个老孝廉,但是更加的名声鹊起,天下的人更把拜望他当做幸运。 等到癸未年间考中进士,张居正已经去世了,那些依附的人都离开了。先生于是叹息:“假设我因 为依附被任用,不也会因为依附而失败吗?”当时辅佐蒲州、苏州两个人,他们的孩子都考中进士, 是同师受业之友。于是他们想要邀请他入幕,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但是先生全都不答应,也像当 时拒绝张居正时的原因一样。 因为喜欢留在山川,请求做南太常博士。到任后就关上门足不出户,没有一点做官的想法。打 开书,像书虫一样沉浸其中,每天到了深夜读书声也不停。家人笑话他说:“老博士看书干什么?” 他说:“我读我的书,不管是不是博士。”不久,凭借博士调任南祠部郎。部里虽然没有什么事情, 但是先生对待职责非常谨慎。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阻塞言路,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待 了很久,又调转为遂昌令。又因为矿产的税务有很多错误,与计吏一同上京之时,便向吏部尚书请 求辞官回家。虽然主爵、典选、御史大夫都挽留他,但先生却义无反顾,辞官隐居而去不可挽回。 在家中,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的仪仗往往停满了巷子,但是他不邀请迎接。就算是有当时 的大事,不是引起公愤的事情不会谈论。别人劝他请托说情拉关系。他说:“我不能拿着我的脸面 和口舌去博取金钱,做不知道后人怎么评论的事情。”指着床上的书说:“有这些就不贫困。”先 生没有不读的书,尤其擅长研究《文选》,合上书背诵,不错一个字。对于诗文没有不模仿写作的, 尤其精通西京六朝青莲少陵这些人的文风。先生又把剩余的部分写成传奇,像《紫箫》、《还魂》这些剧本,水平确实是超出所有人。每写完一个曲子,让小史歌唱,自己为他应和,歌声响震天际。 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神仙。 先生和我约定游览灵岩虎丘的山川,却不能筹办三个月的粮食,犹豫着放弃了。但是先生不说 自己贫困,别人也不知道他贫困。先生难道不是坚信自己的本心吗?我即使是给他拿着马鞭赶车, 也是高兴钦慕的。 “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等 信息以及筛选写景抒情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信息的能力。高考主要以客观选择题 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匹配式,即给出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两句话,要求 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一种是分类式,即从文中抽取六句话分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 题干要求的一组,如 2019 年高考天津卷第 11 题。其中,分类式最为常见。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 出现,如 2018 年高考江苏卷第 9 题。在分类式题目中,题干的要求一般会有两种:一种是“以下六 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的一组是”,一种是“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的一组 是”。考生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差别。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知,“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设置错误选项常见的方法有:1.张 冠李戴。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往往涉及多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 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因而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会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说成 是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做的,从而造成对象的错位。2.似是而非。传记类文章中所选传主的优 秀品德往往呈现多面性,而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的时候,往往会忽视题干所提出的某一种传统美德, 而将传主所做的好事全部列出,从而混淆正误,扰乱考生的视线。 具体而言,对于“筛选文中的信息”类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应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读。即考生要以试题为依据,对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 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 2.找。即考生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要从文章中的关键 词语、句子入手,挖掘其隐含信息。 3.辨。即考生应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辨别各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4.断。即判断正误,选出正确的选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为墓志铭 徐 渭 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①,谓道类禅,又去 扣于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裼②似玩, 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 生九岁,已能为干禄文字,旷弃者十余年,及悔学,又志迂阔,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 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故今齿垂四十五矣,藉于学宫者二十有六年,食于二十人 中③者十有三年,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而己不为动,洋洋居穷巷,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 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折简以招,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 深以为安。其后公愈折节,等布衣,留者盖两期,赠金以数百计,食鱼而居庐,人争荣而安之,而己深 以为危,至是,忽自觅死。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 自死,孰与人死之。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 不可夺。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独余书数千卷,浮磬二,研 剑图画数,其所著诗文若干篇而已。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 初字文清,改文长。生正德辛巳二月四日,夔州府同知讳 庶子也。生百日而公卒,养于嫡母苗宜 人者十有四年。而夫人卒,依于伯兄讳淮者六年。为嘉靖庚子,始籍于学。 (有删改) 【注】①长沙公:王阳明门人。王氏宗:指王阳明学说。②不浼袒裼:意谓虽别人在旁边赤身露体,也 不以为意,不怕会被玷污。③食于二十人中:徐渭被录取为山阴县学生员。山阴县学有廪膳生员二十人。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多病之 病:指责 B.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 售:科举考试及第 C.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 僦:租赁 D.虽断头不可夺 夺:强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保:古代东宫的官职名。少师、少傅、少保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副职。 B.幕府:指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称;亦指运筹帷幕之大将。 C.布衣:本指平民百姓穿的廉价的麻布衣服,后来由百姓穿的衣服代指平民百姓。 D.庶子:古代家庭中长子以外的孩子,多为妾所生之子。“庶”与“嫡”相对。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道类禅,又去扣于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 (2)折简以招,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 4.根据第二段,概括徐渭的为学特点和做人品质,不超过 30 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 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 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 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 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 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 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足迹),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 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 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 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 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 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 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 言止此矣,汝其思之!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量力而慕古 慕:敬仰,仰慕 B.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之:到,往 C.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点:污辱 D.艺本不佳,于人何尤 尤:责备 2.根据文意,下列各句都属于张居正认为儿子科考失利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妄自菲薄 ②少而了了 ③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④好矜己而自足 ⑤力疲于兼涉 ⑥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小儿子的一封书信,旨在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小儿子科考失利,与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等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如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2)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游方广岩记 林 纾 由阳岐①江水行四十余里,至赤壁濑,岩石屏立水际,石面多正方,其上杂枝蒙密,苔承其裂文。 濑浅水涸,小舟挽而始达。月上至葛岭,行篁竹中四里许,途径陡绝,密箐②受月,黝然不见其根。 过铁壁岩,渡木梁,草渐深,径渐纡,百息始及天门。树杂峰背,月影弗达,所过石刻乃弗尽遇。 入侧身门,循岩石三转,而天泉阁见矣。 登阁拊阑而坐,珠帘适当檐际,随风飘洒,下坠深绿,可二十余丈。奇石侣踞③,泉穿罅而过, 汇于洗钵池,琮然微闻其声。阁之右壁状如削,窦小窍于石腹,即所谓灵羊洞也。石皴绝类北苑④,而珠帘泉脉乃出其上。其左壁高大如之,石纹圆劲,似王耕烟临黄子久⑤。岩据二峡而横幕其巅,累 趾架楼,凭高而洞居。前亘苍山,以当北风,故岩之居尽冬常燠焉。岩上石华钟乳之属,岁久凝结 斑驳,咸有所肖。惟龙尾泉一道,细点滴沥,经岁弗涸,足异焉。夜宿阁上,微风起于枫楠之巅, 和以泉溜,终夕清越可听。 晨起,度舍身崖,寻泉源。见巨石经亩,若剖卧钟之半,平置岩顶,水漫其上,约其流趋钟纽 而下。盖石状凹而锐,前泄泉处势微洼,因风洒析,散而为珠帘也。坐久云起,余患失道,乃蹑木 梁下。出天泉阁,至洗钵池,踞石上听泉弥日。欲访半云亭、希隐岩,以云盛路狭,不敢即穷。 游三日,得诗六首,纪之阁上。时光绪庚寅十月七日。 (有删改) 【注】①阳岐:地名,在福建闽侯县西南闽江东岸。②箐:山间的竹林。③侣踞:形容岩石一个挨 着一个的样子。④北苑:董源,五代南唐钟陵人,曾任北苑使,故称北苑,善画山水。⑤王耕烟: 王翚,清代江苏常熟人,山水画家,“虞山派”的代表人物。黄子久:黄公望,元代江苏常熟人, 画家,擅长山水画。 1.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舟挽而始达 挽:拉,牵引 B.岩据二峡而横幕其巅 据:跨 C.咸有所肖 肖:相似,像 D.不敢即穷 即:就,便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泉穿罅而过,汇于洗钵池 弃甲曳兵而走 B.经岁弗涸,足异焉 且焉置土石 C.因风洒析,散而为珠帘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以云盛路狭,不敢即穷 以乱易整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描写方广岩泉水的一组是( ) ①随风飘洒,下坠深绿 ②琮然微闻其声 ③惟龙尾泉一道,细点滴沥 ④度舍身崖,寻泉源 ⑤水漫其上,约其流趋钟纽而下⑥盖石状凹而锐,前泄泉处势微洼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游方广岩时,见到了竹林茂密、山石奇异、钟乳斑驳等胜景,贯穿始终的是作者钟爱 的泉水。 B.作者登上天泉阁,见到珍珠似的水帘,珠帘是水从舍身崖处的一块一亩大小的巨石上泻下形 成的。 C.方广岩上的居室整个冬天都是温暖的,因为它累地基架楼,凭临高处像住在山洞里;同时它 的前面横着青山,可以阻挡北风。 D.本文所写既有月下之景,也有白日所见,并且叙述文字冲淡雅致,富有诗意,读之如随其行、 如临其境。 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树杂峰背,月影弗达,所过石刻乃弗尽遇。 (2)窦小窍于石腹,即所谓灵羊洞也。 一 1.D 【解析】根据上下文,D 项“夺”应该理解为“使……改变”。 2.D 【解析】“长子以外的孩子”错误,应该是“嫡子以外的孩子”。 3.(1)有人说该学说类似禅道,我又前去求教探问禅道,学了很久,人们渐渐称许我,但我在写文章 与探究学说两方面最终还是无所得。 (2)胡公)写信叫我来,我躺在床上不起来,人们争相说我愚笨并为我感到忧惧,但我自己为这感到 很心安。 【解析】第(1)句中,关键词“类”(与……相似)、“扣”(求教,探问)、“许”(称许),第(2) 句中,关键词“折简”(写信)、“危”(为……感到忧惧)、“安”(心安)。 4.为学特点:博学多才,深钻精思。做人品质:甘守清贫,操守高洁。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认真阅读第二段,以“为学特点”和“做人品质”这两个词为基点筛选关键信息。第二段前几句讲了徐渭治学的经历,抓住“及悔学,又志迂阔,务博综, 取经史诸家”可概括出他博学多才,抓住“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 间”可概括出他深入钻研,勤于思考。后半部分重点写了徐渭在求取功名方面的经历以及其治生等 方面的特点,抓住“而己不为动,洋洋居穷巷,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 而己深以为安”“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从中可以看出他甘守清贫,操守 高洁。 【参考译文】 山阴人徐渭,年少时就懂得仰慕古代的文章诗词,等到年长时更加致力古代文章诗词的学习。后来 我对王氏学说很仰慕,就前往跟从长沙公探求王阳明的思想学说,有人说该学说类似禅道,我又前去求 教探问禅道,学了很久,人们渐渐称许我,但我在写文章与探究学说两方面最终还是无所得。我地位卑 贱,人怠懒又直爽,所以害怕结交居贵位的朋友(显得我)好像很傲慢自大,与众人相处,虽别人在旁边 赤身露体,也不以为意,不怕被玷污(显得我)好像很轻率无礼,人们大都批评指责我,但是傲慢自大与 轻率无礼这两点最终也不符合我的实际情况。 长到九岁,已经能作求取功名的文字了,荒废耽误十多年,等到后悔重新学习时,又志向迂腐而不 切合实际,追求博通,吸收经史百家之长,即使是琐碎到如稗草般微小,都想穷尽它的末节,每次思考 问题废寝忘食,看书时就会把图谱摆满床。所以现在年龄接近四十五岁了,在学校记名二十六年,为山 阴县学二十廪膳生员之一有十三年,参加乡试八次却没有一次考中,人们都争相嘲笑我。但我自己不因 为这些使感情发生变动,依然从容舒缓地住在冷僻简陋的小巷,租赁几间屋舍过着家无余粮的贫困生活 达十年。有一天被少保胡宗宪公延聘到他的府署,主持写文书奏章的事,多次赴任又多次推却不受,扔 下笔出门离去。(胡公)写信叫我来,我躺在床上不起来,人们争相说我愚笨并为我感到忧惧,但我自己 为这感到很心安。这之后胡公更加降低自己身份,像一个平民百姓一样,挽留我大概二年,赠给我数百 金,我能吃上鱼并住上好房子,人们争相说我富贵认为我应满足舒适,但我自己为此感到很忧惧,以至 这时,忽然自己想寻死。人们认为我是一介文人,况且操守高洁,可以不去死。不知道做别人幕僚操守 高洁而死的古代文人很多吧,可是我徐渭却自己寻死,怎么比得上由他人致死。我做人对道义的推测没 有牵涉当前,总是放达不被儒学所拘束,一旦牵涉道义所反对的,关涉耻辱的事情,有关品行污浊或廉 洁,即使死去也不能改变。所以我的死,亲人不能约束,友人不用明白。我尤其不擅长理生计,死的那 日,到了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下葬的地步,仅仅剩下我收集的几千卷书,能制磬的两块石头,几个砚台宝 剑,几张画,我所写的诗词和文章若干篇罢了。剑画之类的东西先前我拜托给同乡的某某卖,遗嘱会催 促他来资助我的丧葬,所写的书稿之前被我的朋友某某拿去了。 我当初的字叫文清,后改作文长。生于正德辛巳年二月四日,是夔州府同知徐 的庶子。出生一百天父亲就死了,被嫡母苗宜人抚养十四年。嫡母死后,我依附长兄徐淮六年。在嘉靖庚子年,开始成为 县学廪膳生员。 二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用代入法,在具体语境中判断。“慕” 在文中应理解为“效仿”之意。 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再根据选项排除。②是说儿子小时候 就聪明,③是说儿子勤奋学习,⑥是张居正说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故选 C 项。 3.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概括中心的能力。D 项,“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扩大了范围, 文中是“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 4.(1)可是我私下庆幸地对自己说:“老天大概是要让他丰厚地蓄积然后竭力爆发吧。” (2)于是揣测估摸自己的能力,又回到以前放弃的学业上,不分白天黑夜地写作思考,用尽自己 的精神和力量,侥幸学业上有所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抓关键词翻译。(1)“窃”,私下;“幸”,庆幸;“其”, 大概;“钜发”,竭力爆发。(2)“揣、量”,揣测估摸;“昼、夜”,白天黑夜地;“毕”,用尽; “成”,成就。 【参考译文】 你小时侯就聪慧异常,刚开始学写文章,便知道写文章的门路。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就是 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端正脸色祝贺我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他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出名) 的。”然而自从癸酉年你科举中第,你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自不量力地想着仿效古人,喜欢 夸耀自己而自我满足,一下子因邯郸学步而失去了自己的本事,最终只得爬着回家。 丙子年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试,而是你的几个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了你的锐气,我 不得已答应了他们,结果你遭受挫败。你的学问本来就不精湛,对他人你又埋怨些什么呢?可是我 私下庆幸地对自己说:“老天大概是要让他丰厚地蓄积然后竭力爆发吧。”又想到你会牢记再次失 败的耻辱,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哪里想到一年里,你越写越退步,越激励你越颓废,是你的才质 不聪敏吗?本来就没有小时候聪慧了得,长大后却懵懵懂懂的人啊;是你不够努力吗?我本来就听 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可竟然才学造诣平常,这样说来一定是你好高骛远,而被涉猎 太广弄得才力疲倦,这就是要到楚国却向北而行啊!想用这个来图谋进步,这不是很困难吗? 想追寻前人的足迹,又合乎当世的准则,只有才华超卓的人才能做到,然而自从明朝建立以来,这种人也不多见。我早年年纪小小地就登科,窃取了巨大的名声,便胡乱品评屈原、宋玉、班固、 司马迁这些人,自以为了得而异于常人,小小的一场科举及第,轻松就能得到。于是放弃原来的学 业,而尽情在古人的典籍中驰骋翱翔。等到过了三年,学习古典还没有取得成功,原来的学业已经 荒废了。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甲辰年我科举落第,于是揣测估摸自 己的能力,再回到以前放弃的学业上,不分白天黑夜地写作思考,用尽自己的精神和力量,侥幸学 业上有所成就,……而今你的才能,还没有超过我,可是你却不放低姿态沿袭我的路径,而要重蹈 我的覆辙,这不是很荒谬吗? 我们家靠读书发家,……我确实爱你那样深,对你的希望那样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甘愿 做没见过世面,气量不大的人! 现在你既然希望我对你不闻问,我自然也是不会严厉指责你。但是你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自暴 自弃。如果是才质驽钝,那本是无法勉强的;可是你有能力却不去作为,这又能怪谁呢?自己性情 怪僻,却归咎到命运,这糊涂得很厉害呀!譬如说写字,我教导你几年了,可你还是这样潦草,没 有一点改变,难道这也是命运造成的吗?写字是小事情,但是任随时间流逝(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 好吗?我的话就说到这,你好好想想吧! 三 1.D 【解析】即:靠近,到达。 2.A 【解析】A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 项,语气词,无实义;疑问代词,哪里。C 项,依靠; 通过,特指通过某种关系。D 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 3.A 【解析】④写寻找泉源的行为,并没写到泉水。⑥写巨石形状,说明泉水下泻的原因,①②③⑤ 均写泉水。 4.B 【解析】“珠帘”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 B 项已叙述的,二是泉水受风力作用。此处缺第二点。 5.(1)峰背长满杂树,月光透不过来,途经的一些石刻就没有都看到。 (2)在石半腰开有一个小洞,就是所说的灵羊洞。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注意关键词,如(1)关键词:“弗”“达”“尽遇”,(2)关键词: “窦”“腹”。 【参考译文】由阳岐坐江船走四十多里,到赤壁濑,岩石像屏风似的立在水边,石面大多正方,上面杂树茂 密,有裂纹的地方长满青苔。赤壁濑的水很浅,小船用绳牵拉着才通过。月亮升起的时候到达葛岭, 在竹林里走了四里多,小路特别陡,茂密的竹林遮住了月光,黑黝黝看不见竹根。经过铁壁岩,过 了木桥,草渐渐深了,路也逐渐弯曲,休息了好多次,才到天门。峰背长满杂树,月光透不过来, 途经的一些石刻就没有都看到。进侧身门,顺着岩石转三个弯,天泉阁就出现在眼前了。 登上天泉阁,扶着栏杆坐下,珍珠似的水帘正好在檐前,随风飘洒,向下坠落到深绿中,有二 十多丈。怪石成群地蹲踞着,泉水穿过石头空隙流去,汇合到洗钵池,隐隐约约可以听到琮琮的声 音。天泉阁右边的石壁像斧削似的很平整,在石半腰开有一个小洞,就是所说的灵羊洞。石上的纹 理非常像南唐画家董源的皴法,而珠帘泉的源头在石壁上面。左边石壁和右边一样高大,而石上的 纹理圆润有力,像王耕烟临摹的黄子久的山水画。方广岩跨两峡且横覆在顶上,累地基架楼,凭临 高处像住在山洞里。前面横着青山,可以阻挡北风,所以岩上的居室整个冬天都是温暖的。岩上的 石华、钟乳等,年代久了,凝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都(和一些形象)有所相像。只有一道龙尾泉, 滴滴答答细细地流着,整年也不干枯,称得上特殊。夜里住在阁上,微风从枫树楠树的树顶上吹起 来,与泉水的声音相和,整夜都能听到清幽悦耳的声音。 早晨起来,走到舍身崖,寻找泉水的源头。看见有一亩大小的一块巨石,像剖开的半个钟,平 放在岩顶,水从上面漫过,到钟纽处水流变窄泻下。原来巨石的形状凹而尖,前面泄水的地方稍低, 所以水被风一吹,就分散开来形成珠帘。坐了很长时间,山下云升起来了,我担心迷失道路,就踏 着木桥走了下来。出了天泉阁,到洗钵池,蹲在石上听了一整天泉水声。想寻访半云亭和希隐岩, 由于云很浓,路又窄,没敢靠近看个究竟。 游览了三天,酝酿成六首诗,题写在阁上。时间为光绪十六年十月初七日。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