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教师版)

ID:457478

大小:174.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13 私塾国际学府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组长审核: 学员编号 20191231 年 级 高三 课时数 3ks 学员姓名 班课 辅导科目 语文 学科教师 张伟 授课主题 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 教学目的 1. 了解论述类文本的相关考纲严要求和命题规律。 2. 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重、难点 选项设置的迷惑性。 授课时间 2019 年 12 月 31 日 8:00—10:00 星期二 教学内容 一、上节课复习与回顾(包含作业检查) 1. 对上节课讲义家庭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 2. 课前演练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 B. 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除、举、封等,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擢、拔等。 C. 泰常: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建元”。 D. 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 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 C 项,称作“建元”错误。应称作“改元”,建元是纪岁历年的开始。故选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沙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巧立名目,以重大旅游项目为载体、全域旅游建设为 抓手,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展项目合作,打造生态旅游圈。 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许多企业对此垂涎三尺,中外汽车生产商都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市场, 尽管政府减少此类补贴,但相关需求却持续上升。 ③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师心自用、 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 2 / 13 ④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开启“雨雪冰冻降温”模式,8 日终于放晴。不过,扰人的雨水并未偃旗息鼓, 在短暂间歇期过后,新一轮雨雪天气将再次来袭。 ⑤长安街十字路口,车来人往,交通协管员再三劝阻行人们不要闯红灯,还是有人对此置之度外,一旦发 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⑥随着电影《芳华》 热映,严歌苓再次走进人们视线。其实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二十出头的严歌苓 就凭借电影文学剧本《无词的歌》声名鹊起。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 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巧立名目:变着法儿地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褒贬误用。②垂涎 三尺: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极想据为己有。③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 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④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 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⑤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毫不放在心上。这里应 该用“置若罔闻”。⑥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故选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城市文明离不开法律的守护,让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更新速度跟上国家社会的改革发展速度,让社 会治理水平满足人们的公共生活需要,普通百姓乃至执法人员知法、守法,才能让城市文明更有底气。 B. 随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双一流”方案的公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也定下了路 线图,围绕以打好“特色牌”、处理“全面”与“重点”的关系为中心,各高校开始着手新的学科建设。 C. 2017 年年末,央视金牌团队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国家宝藏》,将文化综艺拓展到更为深邃和广袤的领 域,将文化综艺的国民热潮再度掀至新的高度,并开启了 2018 古典文化元年。 D.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向社会公布了“超级计算、创新制造、安全手机、5G 原型”等 15 项与百姓生 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 【答案】C 【解析】 的 3 /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A 项,语序不当,“乃至”表递进,应将“普通百姓”和 “执法人员”互换位置。B 项,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中心”两个结构,去掉一个。D 项,中 途易辙,“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的应该是“互联网科技新成果”。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 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 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 B“围绕”和 “以……为中心”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今天惠临贵单位参观,学到了不少新的经营理念,为此特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B. 家兄是研究大数据方面的专家,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他,他将不吝赐教。 C.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改善校园环境的具体意见,并责成相关领导尽快落实。 D. 看到“冰花”男孩的新闻后,班委会倡议同学们向云南高寒地区贫困学生捐助物资,奉献自己的绵薄 之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惠临”是敬词,可用于对方到自己这里来,不能用于自己到对方那里去。B 项,“赐 教”是敬辞,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不符合此句语境。C 项,“责成”,指定专人或机构负责办好某件 事,是上级领导或上级机关,对具体工作人员或下级单位下指令。学生会没有权力对领导下指令,在这里 使用对象不当。 二、课程导入 (1)考纲要求 要求考生具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具有归纳内 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2)命题规律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必考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 力。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出现。 4 / 1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论述类文本高考必考内容,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三、本节知识点讲解 讲基础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并整合信 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息, 哪些是隐含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原因, 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在语言形式上,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指示语、概括语、主旨句、 过渡句和标题用语等。 “整合”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 组合,粗略概括。文章中有些信息是明摆着的,叫做“明示信息”;有些信息则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如副标题、注释、文中的括号内的内容等,叫做“隐含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阅读论述类文章应该注意 的,同样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命题重点之一。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在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以 综合。归纳内容要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概括中心意思则 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驾驭文章,通过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章最主要最本质的 东西。 讲方法 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以片面的、局部 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如空间错位,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 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 实。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关系)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 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强加。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 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 要方面。命题人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 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8)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 5 / 13 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 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 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⑾答非所问。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 ⑿曲解原文。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 ⒀遗漏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遗漏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选项“错误”。 ⒁指代不明。对原文中出现的代词或指代性短语,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对其指代意义的表述模糊、不明 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四、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例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 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 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 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 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 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 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 具有的思 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 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 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 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 “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 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 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 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 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 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 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 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 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 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6 / 13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1.D 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 “理论之源”的。 “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 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 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 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 工业化”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 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这一 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 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其最 大的特点是人对土地的依赖,正如费孝通所指出那样:“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 种强烈的依附关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现代乡土作家尽管大 多是已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写作时已获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但是一 种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始终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在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走向,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 色彩的“双透视角”:一方面,在近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烛照下,作家们已清晰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如何造 成古老乡土的衰败腐旧,农民的蒙昧困顿;另一方面,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情怀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是 单纯的旁观者、审视者、批判者,回忆、怀念、眷恋等情愫不时溢上笔端。因而,他们的笔触常常不自觉 地游走于现代性的批判与传统式的乡土眷顾之间,这种“分裂式”的写作视角在乡土小说中极为普遍,既 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 20 年代以来形成的乡土小说,虽然主流观念是批判封建宗法制,但作家们的根基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 7 / 13 上的,对于乡村、土地、自然不可掩饰地表现出或潜在或明显的情感倾向。在他们的笔下,前工业时代的 自然崇拜观念得以延续,表现出对以土地为象征的非人类世界的尊崇,是对“大地伦理”理论的生动诠释。 节选自农为平《从生态批评视阈看现代乡土小说的生态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大地伦理”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 B.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 C. 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突出人对土地的依赖。 D. 乡土小说中“分裂式”的写作视角极为普遍,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此类题,带着选项回归文本, 在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内容,仔细对比判断正误。A 项,“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 界的实体和过程”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 实体和过程”。C项,“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说法错误,现代乡土小说的 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D 项,“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说法错误,既有对封建宗 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故选 B。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普遍认为汉语难学难教,语法尤其如此。因为难学难教,所以对外汉语教 学中有“口语”和“书面语”并进还是分开的争论;而对于语法之难,一方面是语法理论繁杂且分歧重重,令 人莫衷一是;一方面是教学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基本还只能凭经验。这都发人深思:汉语的口语和书 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 阅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似乎能破解我们这两个方面的疑问。本书从古文文法中 “辞”的角度说清了文言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进而论证了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 古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更对汉语语法有了创造性认识。 孟教授在书中回答了“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的问题。他阐述了古文“意内而言外”的概念。语言和 文字的作用都要表达“意”,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很多场景下,对话不仅要讲究吐字发音,更要有声音的长 短徐疾、停顿等变化,来体现说话人的心态、逻辑意向、话外之音等等,这时,语言不仅要“以字显意”, 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古文中这些“辞”大多是假借来的。借用一个现成有意义的汉字,赋予它新的内涵,起到文章中虚之又 虚的“托精神传语气”的作用。孟教授认为这都是先贤大儒们对汉字创造性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极强的表 现力,极丰富的文化承载力,既可微言大义,也可蔚为壮观。 孟教授还回答了“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开始,语言界的大师们就在探 8 / 13 索汉语自身的规律。与印欧语系的“以音表意”、文字符号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相比,汉语是音、形、义三位 一体,是“意”以形和声音形式的双重表达。汉语的文字和口语相对独立、也相互联系,汉字是字形直接表 意,发音是隐而不显,从文字到思想不必经过声音环节,走的是视觉路线;而口语是以音表意,不必经过 视觉环节。随着大一统文明的推进、文章的发达,口语又受到了文字的影响与制约。从现在的研究来看, 汉字在初创之时起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形、音、义完美统一,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 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回答,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 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辞”的角度虽小却能让人理解文言与口语的区别,更能显现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 B.先贤创造性运用汉字主要体现于假借虚之又虚的“辞”,赋予新意来“托精神传语气”。 C.印欧语系的文字创制是为了高效反映语音、记录语言,文字附着于语言而产生意义。 D.汉语形成过程中逐渐自成语法体系,文字和口语是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1.C 六、本知识点小结 注: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9 / 13 七、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大学的发展 今天,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 通道, 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许多学者看 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 10 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1978 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当时,只有不到 30 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 模非常小的大学。例如,我就读的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那年只招收 180 多名学生。这个学院后来改 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几年前改为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招收 5000 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 211 大学。 过去 30 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同时, 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 2012 年,全 国每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超过 900 万人。2013 年, 毕业生人数 717 万人,是 30 年前的近 30 倍, 是英国大学毕业生的 16 倍。 许多人说读大学很贵,但是我所了解的是学生的学费多年不变。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 5000 到 6000 元人民币,是英国 9000 英镑的 7%还不到。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土的成本,包括备交学费、生活费 和国家补贴,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 GDP, 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学生成本,是英国本土的二分之一,是国内重点大学成本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 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 率的, 这主要是得利于中国大学老师的低薪和苦干。 当然,读大学以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大学生就业也很不容易,包 括英国。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经济增长环境,也包括家长和大 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 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 就业的选择空间。 中国大学的崛起,用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原校长, 现上海中英学院院长高原教授的话来说:"那些假 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原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说:"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儿像英 国的罗素大学集团,它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宋永华还说:"不仅是九所,中国其他大学 也是雄心勃知岛。" 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 1 万亿元人民币的科研投入。如果把科 研经费用好,中国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快速冲刺世界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搞高铁建设以来,已经建成近 1 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了欧洲大陆所有高速铁路的总 里程。 上海最新的铁路站,犹如大型的飞机场,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铁路站。外国人初见,被惊得深深地吸 了一口气。外面的建筑,让人感觉就像西方从没有见过的巨大教堂,从这里发往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列车, 10 / 13 奔跑的速度高达每小时 320 公里。 中国大学的第一团队是清华、北大,加上哈工大、 中科大、复旦、南大、浙大、上交和西交。这九 所大学叫做 2+7.或者是 C9。第二团队就是除了 C9 以外的其他 985 大学,包括南开、中山、重大、川大、 武大等大学。 第三梯队,就是除了 985 以外的其他 211 大学。 中国大学即将去行政化,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中国不是没有好的 人才,而是没有好的体制。有现在强大的科研投入,有用之不尽的广阔人才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那是迟早的事情,而不是能不能的事情。中国人需要自信,因为 自信,加上苦干和巧干,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B.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大学生就业同样不容易。 C.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这是对中国 大学发展过快的批评。 D.30 多年前海南大学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现在每年招收 5000 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 211 大学。 1.C 八、课堂总结 九、家庭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 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 在作答的时候一定不要慌,要有耐心和定力,善于从每个选项当中找出有关原文的蛛丝马 迹,更不要怕错,只有先培养锻炼自己的耐力,在后期做论述类文本作答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 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11 / 13 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 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 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 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 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 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 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 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 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 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 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 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 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 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 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 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 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 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 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 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12 / 13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1.B2.D3.A 【解析】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 项,“有力地 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 选 D。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 注意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等,命题的首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类题主要从细微处考核,答题时要先阅 读题干及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用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比如本题 A 项,“这是由 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13 / 13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