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学案试题(共6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 ‎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3.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 ‎ 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又是什么原因导它解体致的?这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二战后东欧成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 (一)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变为多国,社会主义力量在发展壮大。‎ ‎(二)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 6‎ 概念阐释:“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二.经互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知识扩展:互经会 展示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三.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1、斯大林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6‎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中苏关系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学生思考: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展示材料: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2、主要内容/措施:‎ ‎(1)政治: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 ‎①发动垦荒运动 ‎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 结果:失败 4、 评价/影响: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5、 失败原因 ‎①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6‎ ‎2、主要内容\措施: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3、结果:失败 ‎4、评价\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展示资料: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观看视频:《戈尔巴乔夫》‎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2、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改革: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政治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结果:失败 ‎4、评价\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资料展示:国民生产总值,1981—1985年间增长19.5%,年均增长率为3.9%。而1986—1990年间仅增长13.2%,年均增长率下降为2.6%,1990年下降2%,1991年下降幅度高达17%。 ——李垂发《经济状况越来越糟》‎ 6‎ 思考:有人评述苏联的改革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教师提示: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二、 东欧剧变 (一) 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问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 ‎(3)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二)表现:‎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三)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知识扩展:“和平演变”‎ 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三、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 目的:为了挽救苏联;‎ ‎ 结果:失败 ‎(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3)影响: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 思考: ‎ u 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请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两层含义:‎ 6‎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u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说明了什么?‎ u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认识?‎ 启示:⒈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⒋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认识:‎ ‎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 ‎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