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基础检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
A.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 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 稳定苏联.东欧政局动荡的需要
2.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首次冲击的是( )
A. 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 戈尔巴乔夫改革 D. 东欧剧变
3.关于赫鲁晓夫的改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953年,列宁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B.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
C. 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
D. 赫鲁晓夫改革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正确的
4.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下列选项与戈尔巴乔夫无关的是()
A. 开启了苏联改革的新时代 B.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
C. 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D. 强大的苏联走向四分五裂
5.阅读材料:
材料一:在斯大林经济模式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如: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充分满足居民对食品以及轻工业和食品工作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许多集体农庄和许多区的谷物、粮、油料及其它作物的产量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虽然苏联经历了几次改革,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基础日益衰弱,综合国力逐渐衰退,国家最后走向解体。
材料二:从二十世纪50年代考试,中国在学习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成功地完成了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先后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二十世纪90年代后,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3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苏联为什么会出现农业相对滞后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完成“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我国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的新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3)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学习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什么没有像苏联那样走向解体?由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3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都没有最终摆脱困境,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故选A。
2.A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首次冲击的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故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粮食产量,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说法正确,故ABD说法错误。故选C。
4.A
本题考查苏联改革的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没有开启了苏联改革的新时代,因而与戈尔巴乔夫无关的是开启了苏联改革的新时代。故选A。
5.(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较少,制约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的完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中国及时进行纠正,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根据本国的实情出发,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