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语句、词语、语言表达的综合运用精讲
考情分析
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命题特点
1.考题的语言材料多取自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突出地域特色和重大事件。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现实。
2.通常考查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
3.根据不同语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考查的侧重点也不相同:记叙性语段侧重考查它的六要素;描写性语段考查景物及其特征,描写的角度及其目的、感情等;说明性语段侧重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事理;议论性语段侧重考查论点和论据。
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命题特点
1.所选背景材料大都贴近生活实际,更加注重人文性、实用性,关注文化内涵。
2.综合性较强。如:选用句式一般与语言表达连贯合并考查,仿用句式一般与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生动结合在一起考查,变换句式则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结合考查。
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命题特点
1.该考点既有单项考查,也有综合考查,而以综合考查为主。注重实用性。近年高考中出现了修改、拟句、通告、情境问答等题型,而且不断创新,更体现了生活实用性。
2.该考点的试题思想性较强,试题表达的主旨往往引导考生意识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取向,能够勇于承担弘扬民族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神圣使命。
高考真题连接
一、【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9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 ① ,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② ,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 ③ ,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12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4分)
【答案】
5.(3分)示例:
①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
③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6.(6分)
(1)(2分)
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4分)
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试题解读】
5、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考生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书面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的三个方
12
面与温度之间有密切关系,第一空应填入“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根据“温度的变化”和“只有适宜的温度”等句子,可知第二空填入“温度过高或过低”。第三空应填入的句子要概括“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这句话,因此,填入“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6、此题考查对消息的把握。该消息分为两段,第一段陈述了两个事实,一是综合阅读率提升;二是数
二、【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9分)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6.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6分)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答案】
5、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6、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试题解读】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使用归谬法,得出的结论必须是错误的,因为有参考示例,所以难度不大。句式要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6、本提要求根据现成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使句意更丰富更具体,诗句中出现的意象有:小路、十八台阶、月光、蚂蚁。这些在描写场景时必须出现。另外,要将“我”换成“他”,描写中要有“他”的心理活动。最后中心是“他”回到了童年。
语言表达综合运用技巧
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一)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是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丰富句子的内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要求以所给出的材料(词语、句子)为基础,扩展为符合考查要求的一句或几句话。做到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文句通顺,还要符合情境,有逻辑性,恰当运用修辞等。或者以古诗词的意象为中心,根据其意境进行扩写。
【典题试做】
12
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4分)
给力 雷人 粉丝 妙趣横生 山重水复 美不胜收 怡然自得
【解题思维】第一步,分析词语的特点以及词语间的联系,从中选出恰当的词语;第二步,根据所选
【方法归纳】
创设情景,联词成句
第一步:审明题意,分析词语
题目中常常含有隐性或显性信息,审明要求是做题的关键。分析题目所给词语的特点以及词语间的关系,为创设情景作好准备。
第二步:创设情景,联词成句
据题中词语的特点和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词语融入一个句子、一个情景、一个道理之中。
第三步:巧用手法,灵活表达
用多种表现手法,将创设的句子、情景、道理表达出来,力争语句丰富,文辞兼美。
(二)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是指考生按照命题者所给出的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最后归纳概括为符合命题要求的语言表达形式。压缩语段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能力及表述能力。
“压缩语段”常见的考查形式主要有:(1)新闻压缩(含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等),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提取关键词;(2)概括并评价原语段的观点;(3)整合提供的信息给概念下定义。
【典题试做】
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3分)
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解题思维】第一步,分析新闻结构,确定关键信息。这个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表明对象,第二、
【答案】(示例)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方法归纳】
12
拟写一句话新闻须“三步”
第一步: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
新闻分导语、正文等几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而关键信息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所以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要对提供的材料作全面阅读,辨别清楚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确定重点信息。
第二步:选择句式,组合信息
首先应选择句式,安排层次。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还要注意在表达形式上必须是“一句话”,这“一句话”应尽可能是单句,必要情况下可以是复句,不能是句群。另外,还要注意控制字数,草拟答案。
第三步:依据倾向,验证答案
把握新闻价值点,验证草拟的答案能否准确涵盖所提供的新闻材料。
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
(二)选用句式
选用句式,通常要求在特定的语境中,按照语体风格、句式规定、语意连贯、表情达意等方面的要求,选用恰当的句式及表述方式,以期达到所要求的效果。
【典题试做】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题思维】第一步:分析语段,弄准基本意思。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油品质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问题。
第二步:把握语段关键信息,找出复位语句的着眼点。从语段中看,“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因此,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在提升油品质量上。
第三步:比对选项,确定答案。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和语段的陈述主体不一致;C项中的
【答案】A
12
【方法归纳】
选用句式“6考虑”
1.话题保持一致
话题一致,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做选用“话题保持一致”的句式题,须弄清语意,把握句式特点,明确所选句式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使陈述对象一致,观点与材料一致。
2.情调氛围一致
选用句式所给语段往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或冷落萧条,或闲适畅快,或悲凄伤感……对于景物描写的语段,要分析语境因素: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分远、近、动、静;色彩有亮丽、暗淡之分;气氛有热情、凄凉之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所有这些在语段中都应保持和谐一致。
做选用“情调氛围一致”的句式题的方法:(1)细读语段,归纳其情调氛围;(2)注意语段中景物及其特征的一致性。
3.符合内在逻辑
选用句式所给语段围绕明确的话题,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判断时要看是否符合事理。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及衔接,以及整体的和谐性。弄明白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关键。
4.时间、空间一致
此类题中的时间、空间顺序比较明显,分析时间顺序,需要按照从古到今、从前到后、从早到晚的顺序来安排语序;分析空间顺序,需要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的顺序来安排语序。
5.句式结构一致
选用句式也是考查句式结构。主要考查:短语类型的一致,句式结构的一致。句式一致能收到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的修辞效果。做此类题之前,必须掌握两种句法类型:(1)短语类型,如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2)句子类型,如单句、复句(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
6.揣摩语气的轻重和语调的重点
句式的不同,会使句子的语气相应地发生变化,也会使语调的重点发生转移。做此类题,应特别关注句式的变化。
(二)仿用句式(含修辞)
仿用句式即根据题干所给的句子的结构方式、修辞特点、语意情景,加以合理构思,仿用一个或几个句子。经常与“正常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考查结合在一起。仿用句式主要有命题(话题)式、自选话题式、对联式三种仿写形式。
【典题试做】
高中
12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解题思维】第一步,审明例句的特点。例句运用了拟人和反问的手法,选用了“你的……,你的……,
【答案】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方法归纳】
解答命题(话题)式仿写题的“4步骤”
1.审清被仿写句的句式特点,仿写句要与被仿写句句式(如例句结构、思想情感等)保持一致。
2.分析被仿写句的修辞特点,仿写句要与被仿写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保持一致。
3.看清题中要求仿写的话题,不要脱离题目要求,另立话题。
4.依据仿写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形象合理的语句。
(三)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就是能根据一定的要求,将所提供的句子准确改成适应语境要求的句子。变换句式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服从表达效果的需要,二是不可改变句子的原意。它考查的类型较多,综观历年高考题,经常考的有长短句变换、句子重组、整散句变换等3大题型。
【典题试做】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教练在赛后分析会上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的深入剖析,使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导致的严重失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作出了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解题思维】第一步:提取主干。分析原句结构,提炼出其主干“教练剖析,我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第二步:切分枝叶。“教练对我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的深入剖析”,“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作出了坚决改正错误……的保证”都可以单独成句。
第三步:分层调整。根据表达需要,先说“我犯错误”,再说“教练剖析”,最后说“我认识错误并改正”。
【答案】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并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方法归纳】
12
长短句变换“3步骤”
1.找准主干句,暂放一边。“主干句”是指重要的表现中心的句子,不简单等同于“句子主干”,它可以包含部分修饰语。之所以“暂放一边”,一是因为这个句子的位置待定——或放在段首,或放在段尾,一般不在中间,二是因为这个句子在整理成段时或需要“增删词语”。找准主干句就等于完成了长变短的三分之二。
2.抽出修饰语独立成句。把长句的修饰语分别抽出,写成若干个完整的短句。并列型的修饰语可采用并列关系抽取,包含型的修饰语要根据逻辑关系整理出几个句子。
3.整合成连贯的语段。长句变成短句后,这些短句必须构成一个连贯的语段,而不是互不相干的几个独立句子,所以在操作时不要被题目中给出的序号、标点所迷惑。所谓整合,就是通过合理排序、使用衔接词(借代词和关联词)、增删词语等手段把前两步析出的短句整理成一段连贯的话。
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一)连贯
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贯而下,话题前后统一,合乎逻辑、事理,词句前后照应,搭配得当,脉络清晰,文气顺畅,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连贯题常有以下两种命题形式:语句排序题和嵌入填充题。
【典题试做】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解题思维】第一步,看衔接前的语句。语段的第一句引出清明节要插柳条的习俗。第二步,分析衔接后的语句。后面6句话我们经过阅读可知,其中④和①是说插柳条的目的;②和⑤是有关插柳条的行为;⑥和③则是说插柳条的渊源。
第三步,综合考查,得出选项。根据语句表达的逻辑顺序,应该是渊源、目的、行为。所以选A项。
【答案】A
【方法归纳】
解答排列句序题须“3抓”
(1)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12
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群的开头,也有放在结尾的。
(2)抓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之间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递进)、相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形成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递进的结构;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
(3)抓标志
关联词语的呼应。即关联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抓标志是解答排序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语、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
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
(二)简明、得体
1、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即说话要尽可能少,不能啰唆重复,不要说多余的话;“明”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述得清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接受。用一句话来概括,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
做到“简”,就要删除多余词语(指重复、啰唆的内容),排除冗余信息(指文中游离于主旨或话题之外的内容);做到“明”,就要消除歧义,避免费解(使人难以领会或理解的内容)。高考重点大多放在“简”上。
【典题试做】
下面的文段表述不够简洁,请找出4处必须删除的词语,先写出词语所在句子的序号,再写出该词语。
①父母从经济和财力上资助成年子女的现象,被称为“经济再哺”。②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当代中国则非常普遍。③根据某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左右中国家庭的老人都曾经或正在资助成年子女。④接近一半以上的资助用在子女买房、买车、孩子教育等重大开支项目上,也有大约
12
20%的资助用于吃穿住用等日常消费。⑤随着“经济再哺”这一概念的提出,年轻一代何时“断奶”的问题也随之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
应删去的是:
【方法归纳】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有时仅仅围绕中心还不够,还要抓住要点,做到“简明扼要”。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其中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是表达中不可缺少的。
(3)避免重复,删除赘余
如果是单句,先梳理句子主干,再理枝叶。通过对句子成分的分析,理清句子结构,以便发现和删除重复的词语。如果是句群,就要分析句间关系,以便发现多余的短语和句子。
(4)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要本着精简原则,可有可无的不要。重点审查多义词、指代不明的词。
2、得体
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内容包括:内容得体、目的得体、对象得体、手段得体、场合得体等。
【典题试做】
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2分)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 B.(乙) C.(丙) D.(丁)
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12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题目要求从得体的角度判定各选项的使用正误。第二步,从适
【答案】①C ②D
【方法归纳】
(1)用语要看对象。说话写文章,首先要看对象,即考虑谁是听话者、阅读者,要充分考虑对象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文化、性格、气质等。
(2)用语要看场合。一般来说,在庄重的场合要求用语庄重、规范,用典范的书面语,而不能用拉家常的口吻和语气;在公共场合,用语要准确、扼要,话题要集中,经常使用自然、亲切、灵活的语言,并尽量用口语。
(3)用语要看语体。不同的语体常常表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和语体特征,如文艺语体要具有形象性,科学语体要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要具有逻辑性和鼓动性等。如[典题试做],除了委婉拒绝父母的朋友,还要注意说话时不能运用“足下”“家父”等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语。
(4)用语要看目的。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取舍和侧重点方面也应有所不同。
(三)准确、鲜明、生动
“准确”,在语言运用试题的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查。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表达的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
“生动”就是表达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使表达具体形象可感。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典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日,“人民日报网”贴出了一则“微议录”——是英语害了中文吗?贴上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英语要是学不好,中考、高考就免谈。而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磨灭了,那如果不学英语,国人的汉语就会好吗?除了抱怨,我们还能作哪些改变?对这则微议录的内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00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所给材料主要谈应不应该学习英语的问题,答题时,要先表
12
【方法归纳】
1.符合情境
选择词语要注意情境的制约,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恰当选用词语
在选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时,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
选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时,要关注整个语境,根据在表达时的不同态度与感情,选择词义的褒贬。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贬义词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选择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时,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也可以找到具有强烈效果、表达鲜明的词语。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独具特色,借助修辞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4.倾注主观感情
应该倾注自己的主观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真实的感情,理性话语背后隐藏着细腻、独特的体验和意味深长的感悟,这样的语言也是生动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