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词语标点精讲
考情分析
一、词语运用
命题形式
命题特点
命题趋势
考查形式相对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4选1),要求选出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1.词语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近义混淆、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逻辑等方面。
2.材料多选自报刊、网络上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较强。
1.重点考查易混淆的词语,如近义混淆、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色彩不明、不合事理等。
2. 仍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命题,分值仍固定为3分。
二、标点符号
命题形式
命题特点
命题趋势
各省市考题大都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客观题的命题格式大多为“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新增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这一要求。
1.试题的综合性。多数试题综合考查多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2.语境的限制性。突出考查学生在语境中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3.选材的实用性。材料多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材料。
4.干扰点的模糊性。考查点多为易混标点的使用情况。
仍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考查重点集中在问号、顿号、冒号、引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等标点的基本用法及易错易混之处。
浙江省高考语文在词语和标点知识的考查中,采用的是综合考查的方式。给出一段文字,对段落文字中的部分词语成语的运用和标点的运用进行辨识,试题题型选择题为主,分为两小题,字词的运用是3分,标点的运用是2分。试题一般出现在词语综合运用的第二题,以第二、第三小题的形式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标点,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词语标点的综合考查,需要注意词语成语的释义以及使用的环境,在语段中是否符合表达的意思。对词语的辨析应从词义(词义范围大小、词义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等),词语的用法(词语的搭配习惯、语法功能、适用对象等),词语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个方面考虑。标点符号的考查,要区分开不同的标点符号的运用方式,注意细节,语句在表达时,能否准确无误使用标点。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多留意和积累相关的知识技巧,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心有成竹。
8
高考真题连接
一、【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5分)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
又如:“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
5.看习惯用法
有些词语意义虽然接近,但其习惯用法不同。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又如:“释怀”“消受”这两个词多用于否定句中,一般都说“无法释怀”“难以释怀”“无福消受”。
(二)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
虚词是指汉语中一般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功能的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高考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介词、连词、副词和助词。
1.看语气辨析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是不如前者强烈。
如: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难道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今天他没来,莫非生病了不成?
2.看语意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短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3.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与之相似的虚词混用情况有: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动词)、未免(副词)——难免(形容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等。
8
4.看位置辨析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5.关注固定搭配,巧辨虚词
一些虚词,常常配对使用,关注了这一特点,对虚词的选用大有裨益。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就只能与“反而”搭配。
表并列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时……有时…… 既(又)……又……
表选择的
不是……就是…… 是……还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表递进的
不但……而且…… 尚且……何况……
表转折的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表条件的
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无论……都…… 不管……总是……
表假设的
如果……那么…… 即使……也……
表因果的
因为……所以…… 既然……就……
(三)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熟语
此考点主要从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谦敬错位、张冠李戴)、褒贬误用等方面来引导学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熟语。
(1)消除望文生义“4方法”
1.确解语素,忌以今释古
成语、熟语作为固定短语,它大多脱胎于古代典籍,其中有些语素古今意义差异较大,如果不知其古义,而用今义去理解,以今释古,就容易错解语义,造成误用。如: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该成语使用错误,属望文生义。登高自卑出自《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自,从;卑,低。指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现代汉语的“自卑”与该成语中的“自卑”,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登高自卑”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
2.全面理解,忌断词取义
成语、熟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使用时应理解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的意义,
8
如果只注重某个语素的意义而忽视其他语素的意义,就会犯断词取义的错误。如:
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五。(“首当其冲”意思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而该句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了“首”的意义,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使之与语境中“占的比例最大”之意不合)
3.察源辨流,忌妄加揣测
不少成语、熟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神话、传说典籍,它的意义往往不在字面上,而是通过比喻、引申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理解时要透过字面意义去察源辨流,认真推敲,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如: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见于法国拉·封登的寓言。火中取栗: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都被猴子给吃了。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此处不了解成语的来源,所以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4.恰如其分,忌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熟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其意义较轻或较重,往往造成轻重失调的现象。这就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含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工作,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词义很重,用在“考生考试”的情景上,就犯重词轻用的错误)
(2)牢记成语熟语专指,避免“用错对象”
成语、熟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有的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对象错位的现象,造成误用。
用错对象通常有两种情况:
谦敬
错位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
如“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词,不能用于别人。
张冠
李戴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对象。
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而不能用于男子。
成语、熟语使用对象“3分清”
1.人、物要分清
例如: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得漂亮,姿态娇柔,能打动人。该词只能用于人,不能用来形容文章。故本句中词语使用错误。)
8
2.谦、敬要分清
例如: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鼎力: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故本句中词语使用错误。]
3.陈述对象要分清
例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累得要出汗;用屋子放书,要堆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极多。该词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故本句中词语使用错误。)
(3)分清成语、熟语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成语、熟语在运用时常常被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表达人们对某些事物、人物或现象的情感态度。从感情色彩上,成语可分为三类:
褒义色彩
体现着人们对事物的肯定性评价与赞许的感情色彩,如“繁荣昌盛”“不屈不挠”“兢兢业业”“光明磊落”等
贬义色彩
体现着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否定性评价和贬斥厌恶的感情色彩,如“狼狈为奸”“鼠目寸光”“油头滑脑”等
中性色彩
指成语并无褒义或者贬义的感情色彩,如“石沉大海”“如梦初醒”“飞沙走石”等
因此,我们使用词语时要注意其感情色彩,赞扬、夸奖时使用褒义成语,贬斥、批评时使用贬义成语,避免出现“褒贬误用”的现象。
记褒贬,析语境
1.把握含义,牢记感情色彩
除了少数成语、熟语具有多种感情色彩,大多数成语都具有某种固定的感情色彩。根据成语的含义记住成语的感情色彩,是解答成语题的前提。
2.分析语境,判断成语、熟语使用正误
成语、熟语使用正确与否,关键看其是否符合语境。其感情色彩与语境中对人物、事物或现象的态度一致,其运用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词汇积累
1.常见的褒义成语、熟语
不刊之论、惨淡经营、重整旗鼓、殚精竭虑、耳提面命、东山再起、凤毛麟角、侃侃而谈、苦心孤诣、破釜沉舟、死得其所、叹为观止、蔚然成风、有口皆碑、雨后春笋等、宰相肚里好撑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常见的贬义成语、熟语
8
八面玲珑、半斤八两、抱残守缺、闭门造车、别有用心、捕风捉影、长篇大论、彻头彻尾、处心积虑、道貌岸然、翻云覆雨、飞扬跋扈、附庸风雅、改头换面、沽名钓誉、过江之鲫、好高骛远、虎视眈眈、卷土重来、连篇累牍、满城风雨、面目全非、巧舌如簧、倾巢而出、罄竹难书、趋之若鹜、人满为患、始作俑者、拾人牙慧、死灰复燃、弹冠相庆、推波助澜、无独有偶、无所不为、舞文弄墨、一团和气、衣冠楚楚等、挖墙脚、窝里斗。
二、辨析点号运用正误的方法
(一)弄清标号的功用
每一种标点符号都有其独特的功用,我们必须切实掌握它们的功用,特别是对那些易混淆的标号与点号,更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如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1.二者表示的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分项说明或列举时,则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解释时,则应用破折号。如:
今天晚会上将表演以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小品。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部分删去,句子的内容和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和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冒号后的内容删去。
3.从语气方面看,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稍长些;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相当短促。
(二)注意句中关键词语
有些标号的使用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语意,因此在我们判断标号使用是否恰当时,要注意语句中的某些关键词对标号使用的限制。如:
1.NBA新赛季对一直以来争议较大的“走步”规则做出调整——即NBA球员在行进停止、传球或投篮之前允许持球走两步。
2.一位网民在题为《世博奇观,谁丢中国脸?》的文章中表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靠民众自身素质的提升,更需要政府给予自己的公民真正的尊重”。
第一句中的“即”与破折号表意相同,可去掉“即”或把破折号改为逗号;第二句中的书名号应改为引号,“题为”只是表示文章的题目,并不代表内容。如果忽视了句中的这些关键词语,就很容易用错点号。
(三)辨析方法
1.结合语意,分清层次
点号因其停顿长短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依次为: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逗号、顿号。一个句子内用上不同等级的几种点号,表意的层次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否则,层次不清,表意含糊。
(1)这种层次性首先表现在分号与逗号之间,即几个并列关系的分句,如其中一个分句内用了逗号,则分句间一般要用分号隔开。如:
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均匀,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8
【分析】 该句中“用力小了、用力大了、用力均匀”三种情况构成并列关系,且三种情况内部已用
这位工人屋里,书籍、衣服、杯盘碗碟都放得井井有条。
【分析】 句中“书籍”“衣服”和“杯盘碗碟”三者是并列的,如果在“杯盘碗碟”之间用上顿号,那么原来的顿号就要改用高一级的逗号。
2.根据语境,判断语气
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语气,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
(1)有些句子虽然有疑问词或疑问格式,但全句不是疑问语气,这类句子就不能用问号。如: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分析】 上句中虽然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都是陈述语气,问号应改为逗号。
(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用句号,语气强烈的用叹号。语气很重的反问句、独词句和非主谓句都可用叹号。如:
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3.揣摩文意,理清结构
(1)句中出现几个并列的短语时,要看其在句中结构是否独立。如果只是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结构上相对不独立,相互间应用顿号;如果结构上相对独立,相互间不应用顿号。如:
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分析】 句中四个并列的主谓短语,形成结构上相对独立的四个分句,它们之间不应用顿号,应改为逗号。
(2)倒装的问句、感叹句以及主语在句末的句子,表示语气的标点应放在句末。如: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分析】 该句中“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是一个主谓倒置的问句,“我的小祖宗”是主语,后面应用表示疑问语气的问号,前面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4.把握句意,落实停顿
(1)顿号、逗号都可用来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就要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根据停顿的长短来选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