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六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典 题 训 练|
1.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 。
图G6-2
(2)两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 。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G6-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吸收掉二氧化碳后,再打开止水夹。
图G6-3
(1)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结论? ,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烧瓶内液体的溶质组成可能是 。
3.多角度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图G6-4
(1)从反应物角度
如图G6-4所示,甲同学往集气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U形管右边液面 ,他认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乙同学认为还需将针筒内液体换成
4
(填物质名称)进行对比实验,才能说明二者发生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生成物角度
①丙同学认为可用酚酞溶液验证二者发生反应,该方法 (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 。
②丁同学建议,往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因此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戊同学将氯化钡溶液换成不同类别的物质也能达到目的,该物质是 (填化学式)。
4.学习小组用如图G6-5所示装置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
图G6-5
查阅资料 水的沸点与气体压强有关,气体压强小,沸点低;气体压强大,沸点高。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①:如图G6-5所示,锥形瓶A盛满CO2气体,锥形瓶B盛有96 ℃以上但未沸腾的热水,烧杯中加入同样温度的热水(起保持锥形瓶B中水温恒定的作用)。
步骤②:取2支注射器,一支抽取20 mL水,另一支抽取20 mL浓NaOH溶液。
步骤③:将注射器中20 mL水注入锥形瓶A中,振荡后观察,锥形瓶B中的热水没有沸腾。
步骤④:取下盛水的注射器,再将盛20 mL浓NaOH溶液的注射器迅速连接到锥形瓶A上,注入该溶液并振荡,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前,依图示连接好装置(锥形瓶A、B和烧杯均未盛装物质),将一支空注射器连接到锥形瓶A上,并将其活塞缓慢向上拉,几秒钟后松手,观察活塞是否复位,这个操作的目的是 。
(2)步骤④锥形瓶B中产生的明显现象是 ;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
5.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图G6-6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
4
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G6-6),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了 。
(2)有同学质疑,认为上述实验设计没有排除二氧化碳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甲和乙。
图G6-7
分别向甲、乙两个瓶中注入少量等体积的两种溶液或液体,观察实验现象。
①实验甲中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液面 (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与以上实验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甲更合理,因为它排除 对实验的干扰。
③实验乙中说明CO2能与Ca(OH)2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④下列实验现象中,一定能说明实验乙“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填序号)。
a.U形管中红墨水左低右高
b.U形管中红墨水左高右低
c.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没有发生改变
(3)现有下列信息:
乙醇中溶解度/g
NaOH(20 ℃)
17.3
Na2CO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