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
知识概要
世界现代史主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包括两个世界:东方世界(重点是苏联)和西方世界(重点是美国、西欧、日本等)。三个阶段:二战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二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知识综述
世界现代史部分主要知识分为三个板块,重点复习知识有:
第一板块: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①十月革命;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③经济大危机;④罗斯福新政。
第二板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扩大、转折、结束。
第三板块:二战后的世界。①政治方面:冷战的兴起与两极格局形成、多极化趋势、联合国的成立;②经济方面: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世贸组织;③科技(信息时代)和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存在的社会问题)。
命题点
考点
年份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查角度
未考查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模式
2017
10
选择题
2
计划经济手段
十月革命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6
12(1)
非选择题
3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总结与预测
本讲应把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作为重点,近三年没有考新经济政策,今年应重点复习
第一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世界
考情分析
思维导图
8
自主复习
自主复习九年级下册教材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完成下列基础练习。
1.1917年11月7日,__彼得格勒__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__十月革命__”。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__列宁__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__社会主义__革命,建立了第一个__无产阶级专政__的国家。
2.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__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__余粮征集制__,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1928—1937年,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完成了__第一个、第二个五年__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__反法西斯战争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1936年,苏联公布了__新宪法__,宣告确立了__社会主义__制度,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__高度集中__的计划经济体制和__高度集权__的政治体制。
知识梳理
一、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8
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2.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进行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的过程
1.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2.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3.结果: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4.新政府的措施:
(1)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巩固政权:经过3年(1918—1920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在此期间,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政策存在着许多弊端。)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把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渐不适应社会需要。
2.时间:1921年春开始。
3.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8
1.背景: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提出: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3.开始:1926年。
4.五年计划: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5.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1)积极作用: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消极影响: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
3.措施: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结果: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确立: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4.问题: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典题回顾
1.(2016宜宾中考节选)经济体制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材料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粮食(万吨)
7.650
4.519
94.7
8
牛(万头)
6.060
5.250
102.5
猪(万头)
2.090
1.750
104.3
表格中1920年的生产情况与1913年相比有什么变化?1925年的生产情况与1920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
答:变化:下降。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2017宜宾中考)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了苏联当时( C )
A.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B.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
C.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
D.一直坚持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
当堂检测
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A.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对外战争
2.“国内阶级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这段话描述的是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D )
A.辛亥革命 B.巴黎公社运动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3.列宁在评价十月革命时说:“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
B.“过去的残物”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8
D.“新途径”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D )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5.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A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6.1921年3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实行粮食税
B.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商品买卖
D.允许私人企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7.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B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8.如图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B )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8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9.如图漫画是对20世纪30年代哪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形象描绘( A )
A.工业化突飞猛进的苏联
B.渡过经济大危机的美国
C.实行法西斯专政的德国
D.疯狂侵略扩张的日本
10.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是( B )
A.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B.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
D.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11.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D )
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曾经在历史上起积极的作用 ④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联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作报告中称: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因此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由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阶层。报告中“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的基本依据是( A )
A.公有制形式的确立
B.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C.苏联模式的形成
D.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8
——《列宁选集》卷四
(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说的?
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2)材料二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方面,列宁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退”所取得的成效。
答: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体措施: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成效: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农业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3)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4)试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答: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以牺牲农业的发展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从长远来看,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