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课内复习试卷3(北师大版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课内复习试卷3(北师大版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课内复习试卷3(北师大版有答案)‎ ‎(甲)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追求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皆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的。‎ ‎   (乙)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17、(甲)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词语应是(   )、(   )、(    )、(    )。(4分)‎ ‎   18、说明事物应抓住事物的特征,(甲)中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_________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3分)‎ ‎   19、(乙)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分) ‎ ‎   20、“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   21、选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22、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的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________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关系。(2分)‎ ‎17、略 18、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完美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19、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身在山间 。 池沼河道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 ‎ 20、“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21、作比较 引用 22、从整体到局部  总分 ‎ (一)‎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9.本段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 (3分)‎ ‎10.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2分)‎ ‎ A.由高到低 B.由外到内 C.由具体到抽象D.由总说到分说 ‎11.“一年四季不寂寞”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2.写出了事物的动感和层次感的一项是:( )(2分)‎ ‎ A.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B.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C.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D.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13.“这是不足取的”中的 “这”指代的是 ______________ (3 分)‎ ‎14.写出这段说明文字中的议论句。(3分)‎ ‎9.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0. D ‎ 1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12. A ‎ ‎13.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14.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 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1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1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2分)‎ ‎1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2分)‎ ‎15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较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回答16—20题。(18分)‎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丙】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渐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16、三段文字都写到“树”,但各有不同的特点,如甲文所写的树木特征是“高低错落,充满画意”。请从乙丙两文中选择有关词语,概括树木的不同特征。(2分)‎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三段文字写树都强调了气氛,如甲文突出繁华欢悦,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对这三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2分)‎ A.甲乙两文多处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甲文没有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乙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D.甲乙丙三文都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19、从说明顺序来看,甲乙两文都是____________ 顺序,丙文是___________ 顺序;从文段结构看,甲文是 _____________ 结构,乙文是__________ 结构,丙文是并列结构。(4分)‎ ‎20、有人认为甲文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A 12、举例子 作比较。 13、结构特点 观赏晓月 14、形式优美 赞美 ‎ ‎15、晓月圆 距离近 光度亮 ‎ ‎16、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丙:繁茂交错,莽苍深邃。17、(乙文突出)幽静典雅;(丙文突出)庄严肃穆。18、B.19、逻辑;空间;总分;分总。20、此题开放性强,答案不求统一,不论肯定否定,言之成理即可。‎ ‎《故宫博物院》‎ ‎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 ‎ ‎1.  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 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5.体现太和殿特点的语句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6.第二段作者的立足点是:[朱漆方台]。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