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到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种因素,能识别和控制变量,会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并能得出合理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对比实验中变量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体验探究的乐趣。二、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1、对科学实验变量的识别与控制;2、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知道增加厚度能显著提高抵抗弯曲能力,而不仅仅是增加。三:教学准备:学生(四/五人小组):垫片一盒、塑料盒一个、1-4倍厚纸各一张(2CM宽、带提示线)、2\\4\\6\\8厘米宽的纸各一份、实验记录表教师:垫片、塑料盒、1-4倍厚纸、不同宽度的纸(2\\4\\6\\8厘米宽的纸各一份)、实验记录表、米尺、PPT。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情景导入:1、播放桥梁垮塌视频。2、桥梁垮塌原因解释。(超出承重能力)3、教师演示纸桥承重实验4、问: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强纸桥抗弯曲的能力呢?(板书:桥墩间距、材料、厚度、宽度等)1、看视频2、思考桥梁垮塌原因:质量、超重……3、观看老师演示的纸桥承重实验。4、回答提问:间距、材料、宽度、厚度、形状等二、新课一、通过实验材料讨论如何控制变量(厚度与抗弯曲能力)课件展示(增加厚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吗?)1、问:怎样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需要什么材料?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注:请一两个学生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做法)2、归纳小结对比实验中,必须要不同的因素和必须要相同的因素。3、提供实验材料给学生选择4、组织学生评价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5、师生共议选出可用于实验的不同厚度的纸。6、选择桥墩1、回答提问(略)2、学生选择实验材料3、学生互相评价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4、选择桥墩并说明理由。二、组织学生实验。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温馨提示”。)2、组织学生实验3、教师巡视指导。三、整理数据,交流提升。1、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形成初步结论。2、交流,相互评价,特别是评价数据与结论之间是否相符。并得出最终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四、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如果有时间就学生做,时间不足则学生猜测,教师演示)1、师:做完了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大家还想不想做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做这个实验又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呢?2、组织学生实验(1/2/3/4倍宽纸能承受几个垫圈?)3、交流、得出结论五、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厚度与宽度的实验结果。形成结论: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1、学生倾听2、开展实验1、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2、交流实验过程、结论。1、学生思考后回答2、学生做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3、整理数据形成结论4、对比分析宽度和厚度抗弯曲能力的不同。得出科学结论。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巩固认识:1、观看各种建筑图片,分析为什么横梁要做得厚一些?(或横梁为什么不侧着放)2、活动研讨:横着掰直尺和竖着掰直尺,哪个容易弯曲。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四、课外延伸谈谈本课的收获?课后思考:还有没有增加抵抗弯曲能力的方法?(增加宽度、改变形状、材料等)板书设计:抵抗弯曲桥墩间距 纸的厚度 纸的宽度 垫圈位置……结论:增加纸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