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7.4‎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了解长三角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的优势条件及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理解其位置的优越性;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主要中心城市,理解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2013年9月29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由此提升到崭新的水平。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长江三角洲区域,去聆听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强音。‎ 课件展示:‎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一: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 教师: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图,完成下列任务。‎ ‎ (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课件展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 结合地图,观察图例,解答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濒临黄海和东海。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的中部和南部、浙江的东北部。‎ 教师: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概括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课件展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会通过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概括气候类型。‎ 探究活动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呢?首先,结合长江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课件展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1)热量条件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2)降水充沛,属于湿润地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3)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平原多为水稻土;(4)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以水田为主;(5)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这里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长江三角洲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教师: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带动,观察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说一说长江三角洲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课件展示:‎ 能够熟练应用课本信息,并组织语言,解答地理问题。‎ 学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 教师:长江三角洲水运便利,内河运输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海洋运输依靠东部临海的优势;有纵横的铁路干线,如京沪、沪昆铁路干线;公路及航空运输便利。‎ 教师:通过以上内容,概括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 课件展示:‎ 结合前面所学以及课本材料和图片内容,完成活动题,自由发挥。‎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1、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2、由黄金水道、铁路和公路,以众多港口和航空港构成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3、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4、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教师: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并填入空白图框中。‎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长江三角洲临江滨海,有稠密的公路网,有多条铁路穿过,多个航空港,水网稠密。‎ 探究活动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什么城市举行吗?‎ 学生:上海。‎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基本概况。首先,观察地图,描述上海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南临杭州湾,西与富裕的江苏、浙江毗邻,北接黄金水道入海口。‎ 教师: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呢?‎ 课件展示:‎ 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图片,概括上海的地理位置。‎ 通过图片,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得出上海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教师:1994年至今,上海建成了地铁一、二号线,高架轨道明珠线。至此,上海成为了全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上海的对外交通十分便捷,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可到达国内各个省市及世界各国。由于处于长江三角洲前沿,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又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因而使上海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上海港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 教师:在交通运输的带动下,使得上海经济发展迅速,那么上海的经济地位及又有哪些经济部门呢?‎ 课件展示:‎ 教师: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图片提示,简要说出上海主要的经济部门。‎ 课件展示:‎ 教师:上海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者进口,其产品大多远销国内外。‎ 课件展示:‎ 教师:上海也是举足轻重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产业基地。上海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探究活动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教师:人们经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主要城市特征及职能。‎ 课件展示:‎ 教师:观察地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主要城市。‎ 课件展示: ‎ 学生: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主要城市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等较大城市。‎ 教师:江苏南部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其中南京是北翼的中心城市。‎ 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兴趣。‎ ‎ 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现为中国东部地区主要的电子、汽车、化工基地,也是江苏省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和教育科研基地。南京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第一大港。‎ 苏州东邻上海,西拥太湖,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教师:观察地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南翼主要城市。‎ 课件展示:‎ 学生: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主要城市有杭州、宁波、绍兴等较大城市。‎ 教师:浙江北部的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等城市,其中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 ‎ ‎ ‎ 杭州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杭州丝绸织造业历史悠久,号称“中国丝都”。杭州是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享誉中外。‎ 宁波是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宁波港是中国特大型深水良港。‎ 教师: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为两翼,在交通、工业、商贸、旅游、科技、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协作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解决,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板书 设计 ‎ 位置 ‎ 区域概况 交通 长江三角洲 经济地位 区域的内外 区域的核心 上海的地位 联系 上海的作用 ‎ 区域的两翼 重要的城市 ‎ 区域的发展 通过板书,完成本课小结,使学生再一次熟悉本节课知识脉络。‎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进而概括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了解该地区主要的城市及特征。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清楚自然环境,特别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经济发展,并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图,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并能熟练应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学习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